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国内外智能家居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
1.2.1 国内外智能家居的发展现状 1
1.2.2 智能家居的发展趋势 2
1.3 课题研究内容 3
第2章 研究技术概述 4
2.1 传感技术 4
2.2 PLC 4
2.3 上位机 6
2.4 组态软件 6
第3章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 8
3.1 总体方案设计 8
3.2 主机系统的硬件设计 8
3.3 液晶显示模块 9
3.4 声光报警 11
3.5 电机控制模块的设计 12
3.6 传感器 12
第4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15
4.1 软件开发环境的介绍 15
4.1.1安装STEP 7-MWIN32 V4.0 15
4.2 液晶显示 17
4.2.1系统参数设置 18
4.3 组态仿真 19
4.3.1组态软件概述 19
4.3.2组态王的介绍 19
4.3.3组态画面的建立 20
4.3.4创建项目 20
4.3.5建立主画面 22
4.3.6建立数据报表 23
第5章 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设计 25
5.1 PLC系统硬件的抗干扰 25
5.2 PLC系统软件的抗干扰 25
第6章 结论 27
致 谢 28
参考文献 29
第1章 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断的对居住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越来越注重家庭生活中每个成员的舒适、安全与便利,因此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智能家居必然是前景广阔[1]。
在我国的智能市场上,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各大、中、小厂家各自为政,种类繁多且互不兼容的产品充斥市场,形成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的分割局面。
厂家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且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产品销量不大,与国外产品相比品牌的影响力远远不够。[1]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大中城市的市场活跃,人们大多接受智能家居的概念;北方和西部地区则逊色许多,但是市场潜力巨大。
实际生活当中的家居智能化与理想的智能化差距甚大。
随着未来几十年的蓬勃发展,将使智能化家具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智能化家具的研究,将在理论上推动智能化技术在家具领域的纵深发展,并为各类智能化家具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丰富并充实了家具系统理论。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未有学者进行智能化家具的系统研究,因此以此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2国内外智能家居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国内外智能家居的发展现状
人类在追求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加追求环境绿色化、生活信息化。安全、舒适、方便、现代的家居环境已成为 21 世纪居家生活的象征。进入 21 世纪,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的力量,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计算机网络和层出不穷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科技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模式和生存状态。住宅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必将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和影响,传统住宅己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其使用功能及其所能提供的环境的更高要求,未来住宅应是高科技与传统技术的有机融合体:不仅功能齐全、居住舒适、使用方便,而且安全节能,有益人类健康和自然生态环境[2]。
目前,智能技术在家具行业中已经得到初步应用,一些智能化家具的雏形或前期产品己经出现。国外,如爱尔兰的兰开斯特大学与苏黎世、德国、瑞典及芬兰等学府合作,开发了一系列“智能家具”。用“智能沙发”可以开启电视机、激活电话录音机,还可以认出是谁坐在沙发上,懂得说欢迎辞,甚至根据输入的程序自动唤醒躺在特定位置的病人。“智能书架”会在负荷过重时做出投诉“智能药品柜”会在药物过期时发出警告。美国纽约现代博物馆展馆中央放着一张智能化桌子,里面装了多个芯片及多个网络接入点,通过感应手的动作,控制有信息装置的特定物体。德国乌尔姆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研制出了一种智能轮椅,它是通过一个高度发达的导航系统实现的,这一系统利用它的传感器和激光仪连续不断地搜索其周围的障碍物,利用一个小型计算机分析出如何选择穿过人群的路线。这种轮椅能自动穿过拥挤的火车站大厅,而不会与人相撞。[2]
我国在智能化家具方面也作了一些初步探索,有些先进家具企业也开发了一些简单的智能化家具产品。智能化家具必然是世纪发展的趋势。例如,深圳市大富豪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正以“富之岛•小狗第一”的旗帜在国内率先推出了智能婴儿床,能在婴儿尿床时立即发出温馨警报、能够定时自动弹起的懒汉床、能够接受声音指令的智能按摩床、能教人化妆的梳妆台等等众多新款智能家具。这些家具之所以具有智能,除了传感器和硬件控制电路以外,PLC发挥了大脑指挥作用。[3]
总之,我国的家具智能化水平还处在起步和尝试阶段,具体表现在基础比较薄弱、技术含量低等方面。国内家具智能化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概要性论述和一些简单产品开发的层面上,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开发设计。
1.2.2智能家居的发展趋势
我们都知道,智能家居目前已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是离“智能化”还有很长的距离,智能家居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向:
1.网络化
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家电都有固定的网络地址,可以随时控制,网络化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智能家居的一个重要条件。
2.智能化、人性化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和机器人的出现,使得智能化不再是一个神话,智能化是智能控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家居的智能化也必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家居是IT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向传统家电产业渗透发展的必然结果。智能化应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因此应更全面、更富有人性化,因此也是智能家居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4]
3.节能环保
智能化的本质之一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节能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技术;绿色、环保、节能将成为未来家居的重要考核指标,甚至是首要考虑因素。在住宅实现了基本智能化后,绿色生态住宅成为必然的追求目标。提高生活环境的质量,这些也是其未来发展必须考虑的因素。
4.一体化
未来的家居智能化将实现自动化管理、安全防范监控、火灾报警、对讲呼叫以及设备监控等多种功能的集成,以降低成本并提升用户体验。这一趋势将会成为未来家居智能化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
5.规范化、标准化
由于智能家居发展较晚,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标准和规范还在制定之中,规范化、标准化是智能家居快速发展,走入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
6.成本低廉化
1.3课题研究内容
PL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的计算机控制模式。它采用通用或专用的CPU处理器,能够实现基本的运算和存储功能。与传统的连线元件和活动元件控制方式相比,PLC的连线要求较低,使用的连线量少,维修简单快捷。在设计过程中,PLC采用了信息保护恢复、故障诊断、断电保护、冗余设计等模式,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此外,PLC操作和编程过程相对简单,编程语言发生错误率较低,能够实现存储器内容的可靠保护。这些优点使得PLC在工业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软件设计中采用了软件自诊断、简化编程语言、软件虑波等编程处理方式,软件系统可靠性强。PLC能够进行程序的输入和更改,技术人员可以依据所需的地址依据节点及时寻找更改位置,能够提高更改效率。利用系统的自诊断功能能够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及时诊断,有助于控制人员确定故障位置,提高维修的效率。另外,PLC采用了信息保护恢复、故障诊断、断电保护、冗余设计等模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连线要求较低,使用的连线量少,维修简单快捷。[5]
本次设计研发的是一款方便、智能的家居系统,能够连接网络检测室内气温、室内湿度等,并在 LCD 液晶屏上实时显示,根据不同的气温给出最优搭配。
第2章 研究技术概述
2.1 传感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一种将感知信号转换为可读取的电信号或数字信号的技术。传感器可以测量和监测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等不同类型的参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感器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自动化控制、环境监测、医疗健康、智能家居等。
传感器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元件、信号调理电路和信号输出电路。传感器元件是传感器的核心部件,可以将被测量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信号调理电路可以对传感器元件的电信号进行放大、滤波、线性化等处理,使得信号能够更加稳定和可靠。信号输出电路将处理后的信号输出到计算机或其他设备,以供处理和分析。
传感器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例如,温度传感器可以用于测量物体的温度,应用于热管理、热处理、医疗和食品加工等领域。湿度传感器可以测量空气中的湿度,应用于空调、加湿器、干燥机等领域。压力传感器可以测量气体或液体的压力,应用于自动化控制、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和医疗设备等领域。光学传感器可以测量光线的强度、颜色和波长,应用于光学测量、光学通信、医疗诊断和智能家居等领域。生物传感器可以检测生物分子和细胞的信息,应用于医疗保健、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等领域。
总之,传感器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对于推动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2.2 PLC
在20世纪60年代的汽车制造业,传统继电接触器控制装置广泛应用于生产流水线的自动控制系统中。这套装置设备体积庞大,可靠性差,同时维护不便,而且,完全由逻辑硬件构成,接线十分复杂。一旦生产过程某一环节发生改变,控制装置就要重新设计改造。随着汽车生产工业的迅猛发展,对于汽车型号频繁改进,传统控制系统捉襟见肘,弊端日益放大,最终PLC 应运而生。它开创性地引入程序控制功能,使计算机科学技术进入工业生产控制领域应用。
可编程控制器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四次更新换代,见表2-1。
表 2-1 可编程控制器功能表
代次 器件 功能
第一代 1位处理器 逻辑控制功能
第二代 8位处理器及存储器 产品系列化
第三代 高性能8位微处理器及位片式微处理器 处理速度提高,向多功能及联网通信发展
第四代 16位、32位微处理器及高性能位片式微处理器 逻辑、运动、数据处理、联网功能的多功能
早期PLC仅仅是替代继电器控制装置完成顺序控制、定时等任务,但是其简单易懂、安装方便、体积小、能耗低、有故障显示、能重复使用的特点,使得PLC很快就得到了推广应用。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PLC的正式定义:“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工业环境应用而设计,它采用一类可编程的存储器,用于其内部存储程序、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与算术操作等面向用户的指令,并通过数字或模拟或输入/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控制器及其有关外部设备,都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联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组成形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CPU(中央处理器):负责PLC系统的整体控制和运算,以及对输入输出设备的控制和调度。CPU通常由通用或专用的微处理器组成。
内存:用于存储PLC程序和数据,包括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和ROM(只读存储器)。RAM通常用于存储运行时的数据和程序,ROM用于存储固化程序。
输入模块:用于将外部传感器、开关等装置的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到PLC中,通常包括数字量输入模块和模拟量输入模块。
输出模块:用于将PLC中处理的信号输出到外部执行元件,如电机、灯、气缸等,通常包括数字量输出模块和模拟量输出模块。
编程器:用于编写、修改、上传和下载PLC程序,通常包括专用的软件和连接设备。
通信接口: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包括串行口、并行口、以太网口等。
电源:为PLC提供电源供应,通常为AC或DC电源。
总之,PLC的组成形式主要由CPU、内存、输入输出模块、编程器、通信接口和电源等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共同协作完成PLC的功能。其构成如图2-1所示。
图 2-1 PLC的组成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自1970年代初问世以来,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工业控制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以下是PLC技术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代PLC(1970年代初期):第一代PLC由美国Modicon公司开发,主要应用于汽车和机床等领域。它们采用了离散元件技术,用电气继电器实现逻辑控制,具有简单、可靠、易维护等特点。
第二代PLC(1980年代):第二代PLC采用了LSI集成电路技术,能够实现更复杂的控制任务。同时,它们的体积更小、可靠性更高、运算速度更快,支持多种编程语言。
第三代PLC(1990年代):第三代PLC在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方面实现了进一步的升级和改进,同时支持了更多的通信协议和网络技术,可以与其他设备进行更方便、高效的数据交换和通信。[8]
第四代PLC(2000年代至今):第四代PLC主要以功能更加丰富、集成度更高、安全性更强、易用性更好等方面的改进为主。例如,它们支持了更多的安全控制功能,如安全继电器、安全输入模块等,可以更好地保障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技术的不断进步,PLC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创新,未来的PLC技术将更加智能、高效、安全,为工业控制和自动化带来更多的价值和机遇。
2.3 上位机
即便远离生产现场,操作人员仍可以通过远程计算机—即上位机—直接向生产设备发出控制指令的。上位机屏幕上可以动态实时显示各种信号变化(液压,水位,温度等),便是人机界面(Human Machine Interface)。而下位机是获取设备状况及直接控制设备的计算机,一般是PLC或PLC。
2.4 组态软件
组态软件,处在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层一级的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使用灵活的组态方式,为用户提供快速构建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功能的、通用层次的软件工具。
在组态软件出现之前,工控领域的用户通过手工或委托第三方编写HMI(人机接口软件)应用,开发时间长、效率低、可靠性差;或者购买专用的工控系统,通常是封闭的系统,选择余地小,往往不能满足需求,很难与外界进行数据交互,升级和增加功能都受到严重的限制。组态软件的出现使用户可以利用组态软件的功能,构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应用系统。
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计算机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种类繁多的控制设备和过程监控装置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传统的工业控制软件已无法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在开发传统的工业控制软件时,一旦工业被控对象有变动,就必须修改其控制系统的源程序,导致其开发周期长;已开发成功的工控软件又由于每个控制项目的不同而使其重复使用率很低,导致它的价格昂贵。通用工业自动化组态软件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工业控制软件存在的种种问题,使用户能根据自己的控制对象和控制目的的任意组态,完成最终的自动化控制工程。
第3章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
3.1 总体方案设计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主要是在家居中起到智能控制的目的,本系统分为主机部分和分机部分。系统的整体框图如图3-1。
主机部分首先可以通过键盘输入模块对系统进行初始化设置;其次,通过通讯模块实现与分机之间的数据传输;然后,主控元件对接收到的数据通过LCD显示模块进行实时显示;
分机部分是系统的执行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对家居的温湿度进行控制,包括电机控制窗帘打开、检查到危险烟雾和气体时系统报警提醒室内人员并开窗通风排除危险烟雾和气体等,然后通过通讯模块将检测的结果传送与主机系统。
图3-1 系统整体框图
3.2 主机系统的硬件设计
一个正确可行的硬件设计是智能家居系统开发的关键部分,它应该在系统分析阶段能够确定功能目标。此外,硬件设计还应该与软件开发相协调,以确保软件设计的正确性和简洁性,并考虑在该硬件基础上进行软件开发的可行性和难度。表3.1展示了S7-200系列的基本单元。
表3-1 S7-200系列PLC中CPU22X的基本单元
型号 输入点 输出点 可带扩展模块数
S7-200CPU221 6 4 0
S7-200CPU222 8 6 2个扩展模块
S7-200CPU224 24 10 7个扩展模块
S7-200CPU224XP 24 16 7个扩展模块
S7-200CPU226 24 16 7个扩展模块
图3-2 PLC接线图
在本篇论文中,我们选择采用CUP226作为控制器。该控制器具有24个输入和16个输出,共计40个数字量I/O点。此外,该控制器还支持最多7个扩展模块,可以将数字量I/O点扩展至248个,或将模拟量I/O点扩展至35个。该控制器具有26K字节的程序和数据存储空间。它还配备了6个独立的30kHz高速计数器,2个独立的20kHz高速脉冲输出和PID控制器。此外,该控制器还具有两个RS485通信/编程端口,支持PPI通信协议、MPI通信协议以及自由方式通信能力。该控制器的I/O端子排易于整体拆卸。它适用于要求较高的控制系统,具有更多的输入/输出点,更强的模块扩展能力,更快的运行速度和内部集成的特殊功能。它可以完全适应于一些复杂的中小型控制系统的需求。【6】
3.3 液晶显示模块
在本系统中,我们选择使用LCM128645ZK液晶显示模块。它包含了8192个1616点的中文字型和128个168半宽的字母符号字型,可用于显示中文和英文。此外,它还提供了一个64256点的绘图区域GDRAM用于绘制图像,以及4组软件可编程的1616点阵造字功能。该模块的电源操作范围为2.7V-5.5V,采用了低功耗设计以满足产品的省电要求。同时,该模块与PLC等微控制器的接口界面灵活,可支持并行8位/4位和串行3线/2线等三种模式。
中文液晶显示模块具有上/下/左/右移动当前显示屏幕及清除屏幕的命令,具有光标显示/闪烁控制命令及关闭显示命令。预留多种控制线(复位/串并选择/亮度调整)供用户灵活使用。LCM128645ZK的引脚说明如表3-2。
表3-2 LCM128645ZK的引脚
引脚 名称 方向 说明
1 GND × 地
2 VCC × 逻辑电压
**3 V0 × LCD亮度调整,外接电阻端
4 RS(CS) I 选择寄存器(并行) 0:指令寄存器 1:数据寄存器
片选(串行) 0:禁止 1:允许
5 R/W(SID) I 读写控制脚(并行) 0:写入 1:读 输入串行数据(串行)
6 E(SCLK) I 读写数据启始脚(并行) 输入串行脉冲(串行)
7 DB0 I/O 数据线0
8 DB1 I/O 数据线1
9 DB2 I/O 数据线2
10 DB3 I/O 数据线3
11 DB4 I/O 数据线4
12 DB5 I/O 数据线5
13 DB6 I/O 数据线6
14 DB7 I/O 数据线7
*15 PSB I 控制界面 0:串行,1:并行8/4位
16 NC × 未用
*17 /RST I 复位信号,低有效
**18 VR × LCD亮度调整,外接电阻端
19 LED+ × 背光正极
20 LED- × 背光负极
LCM128645ZK具有两种传输模式:并行传输模式和串行传输模式。
1.并行接口数据传输
当PSB引脚接高电时(即短路电阻位于模块背面的“P”侧),液晶显示模块将会进入并行传输模式。在该模式下,可以通过DL FLAG指令位选择8位或4位接口。主控制系统将会配合使用RS、RW、E和DB0…DB7等接口来完成传输动作。在4位传输模式下,每一个8位的指令或数据都将被分为两组:较高4位(DB7DB4)的数据将会被放在第一组的(DB7DB4)部分,而较低4位(DB3DB0)的数据则会被放在第二组的(DB7DB4)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在4位传输模式中,DB3~DB0接口位是未使用的。
2.串行接口数据传输
LCM128645ZK模块支持串行接口数据传输,当PSB脚接低电时(模块背面S/P的短路电阻在“S”侧),模块将进入串行传输模式。在串行传输模式下,可以选择3线或2线接口,3线接口包括RS、R/W、和单个数据线(SDA),而2线接口只有SDA和时钟线(SCL)。具体来说,在3线接口下,主控制器通过RS和R/W位选择读或写操作,并在SDA线上传输数据;而在2线接口下,主控制器通过SCL时钟线控制数据传输,SDA线用于传输数据。
在串行传输模式下,每个字节的传输分为两部分,先传输高4位(D7-D4),然后再传输低4位(D3-D0),同时在传输每个字节之前需要发送起始位和结束位。字节间的传输需要在起始位和结束位之间加入最小延时,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3.4 声光报警
该系统的声光报警电路由蜂鸣器和四个不同颜色的小灯组成。蜂鸣器连接在扩展I/O口的PA0位上,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如火灾或气体泄漏等异常情况),从PA0位输出不同频率的电平信号,以实现声音报警。另外,三个光报警小灯与PA口的PA1-PA4三位相连,其中绿色小灯表示键盘设置指示,红色小灯表示火灾报警,黄色小灯表示气体泄漏报警。声光报警电路与8255A的连接图如图3-3。
图3-3 声光报警连线图
3.5 电机控制模块的设计
本系统使用直流电动机作为家居窗帘的执行机构,由3.6V电池供电。该电机具有双稳态高效节能的特点,在开启或关闭后可自保持,无需持续供电。控制端接在8255A芯片的PC4位上,当PC4输出低电平时,电路关闭;当PC4输出高电平时,电路开启。通过控制电路,PLC控制系统能够方便地控制用户选择的家居窗帘。温湿度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图3-4 电机控制电路
3.6 传感器
热电偶是一种感温元件,它直接测量温度,并把温度信号转换成热电动势信号。常用热电偶可分为标准热电偶和非标准热电偶两大类。所调用标准热电偶是指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热电势与温度的关系、允许误差、并有统一的标准分度表的热电偶,它有与其配套的显示仪表可供选用。非标准化热电偶在使用范围或数量级上均不及标准化热电偶,一般也没有统一的分度表,主要用于某些特殊场合的测量。
EM231是西门子公司推出的一款数字输入/输出模块,其外形为一个小型插入式模块,尺寸为35mm x 22.5mm x 60mm。该模块具有16个数字输入和16个数字输出,每个输入/输出点都可独立编址,用于连接开关、按钮、传感器、执行器等数字设备。模块的通讯接口为PROFIBUS-DP和MPI,可以方便地与西门子PLC进行通讯。该模块的输入电压范围为DC 24V,具有反接保护和过载保护等功能,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EM231模块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领域。
从1988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按照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标准生产热电偶和热电阻,其中规定了7种标准化热电偶类型:S、B、E、K、R、J、T。本系统采用K型热电偶进行温度检测,热电偶将温度转换为0~41mV的电压信号。为了将电压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处理,系统采用西门子的EM231 4TC模拟量输入模块进行配置。
EM231模块提供了一个隔离的接口,可以连接七种不同类型的热电偶(J、K、E、N、S、T和R型),并允许连接微小的模拟量信号(±80mV范围)。为了保证热电偶的准确性,需要保证连接到模块上的热电偶是相同类型的,并最好使用带屏蔽的热电偶传感器。
用户可以通过EM231模块下部的DIP开关进行热电偶类型、断线检查、测量单位、冷端补偿和开路故障方向等方面的选择,非常方便。如图3-5所示。
图3-5 EM231模块DIP开关
EM231 4TC模块提供了多个DIP开关来进行不同的配置选择。其中,SW1至SW3用于选择热电偶类型,可以参考表3-3来确定相应的设置。SW4并未使用,SW5用于选择断线检测的方向,而SW6则用于开启或关闭断线检测功能。此外,SW7用于选择测量单位,而SW8则用于开启或关闭冷端补偿功能。这些开关位于模块的下部,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方便地进行配置。见表3-4。
为了使DIP开关设置起作用,用户需要给PLC的电源断电再通电
表 3-3 热电偶类型选择
热电偶类型 SWI SW2 SW3
J(默认) 0 0 0
K 0 0 1
T 0 1 0
E 0 1 1
R 1 0 0
S 1 0 1
N 1 1 0
+/-80mv 1 1 1
表 3-4 热电偶其他设置
DIP开关 功能 开/关状态
SW5 熔断方向 正向标定 0
负定方向 1
SW6 断线 启动断线测量电流 0
禁止断线测量电流 1
SW7 测量单位 摄氏 0
华氏 1
SW8 冷端启用 冷端补偿启用 0
冷端补偿禁止 1
第4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软件”是系统控制的灵魂,灵活性很强,可以根据系统的要求和功能而变化。在硬件结构一定的情况下,智能性都是由软件实现。
在本系统中,软件结构采用模块化设计,各功能程序分别编写和调试。各模块调试成功后,再将所有模块连接起来,构成系统的软件。这样的设计有利于程序代码的优化,而且便于编程、调试、维护及协作。
4.1 软件开发环境的介绍
STEP 7-MWIN32编程软件是在Windows环境中使用的软件,是西门子公司专门为SIMTIC S7-200系列PLC设计开发的。这个软件可以实现很多的功能,有着很好的操作界面,而且用户可以使用这个软件进行联网工作。使用者可以使用这款软件进行工程的开发,也可以使用这个软件进行检测系统的运行状况。用该软件进行SIMATIC S7-200拥护可以给用户带来很多的便利。
4.1.1安装STEP 7-MWIN32 V4.0
在开始安装的时候是选择语言界面,对于版本4.0来说,一般的时候选择安装语言English,使用起来更加的方便。这时候没有选择中文的,见图4-1。可以在软件安装好完成之后再进行语言的更改。
图 4-1 语言选择界面
在安装的最后,会出现一个界面,按照硬件的配置,我们需要用232通信电缆,采用PPI的通信方式,所以要选择PPI/PC Cable(PPI),这个时候在弹出来的窗口中选择端口地址,通信模式,一般选择默认就可以了,见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