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数据中心发展阶段
企业自建EDC
数据中心可以分层,一共分为五层:
- L0:楼宇系统层
机房、传输、安保、防火等 - L1:机房设施层
电源、制冷、机柜、布线等 - L2:IT基础设施层
服务器、网络、存储、安全等 - L3:数据分析层
数据库、数据仓库、BI系统等 - L4:业务应用层
各种应用系统(ERP、CRM、OA系统等)
如果要自建一台EDC,从机房建设,设备采购到最后运维保护来说都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业务上线也会十分的慢,要有几个月才能上线。
可以说面临两项挑战:
- 建设难度高、运维管理复杂
- 扩展调整不便,上线周期长
TCO(总拥有成本)
TCO = CapEx(采购成本)+OpeEx(运营成本)+OppCost(机会成本(故障等产生的成本))
TVO(总拥有价值)
TVO = IT带来的业务价值与收益
TCO较高,TVO不明显
数据中心还有分级,可分为4级:
- T1 基本容量 可用性:99.995% 年宕机时间:0.8小时
- T2 冗余组件 可用性:99.982% 年宕机时间:1.6小时
- T3 并行维护 可用性:99.741% 年宕机时间:22.0小时
- T4 双活容错 可用性:99.671% 年宕机时间:28.8小时
基于可靠性、安全性、运维管理能力、基础设施可用性分级
核心指标是:
可用性 = (承诺服务时间 - 宕机时间)/ 承诺服务时间 * 100%
T1实现了基本容量,提供了业务基本需求的基本容量,没有冗余和备份,有28.8小时年宕机时间,一旦宕机没有备份,可靠性和可用性不能保障。
T2在T1基础上提供了一些冗余组件,可以提供一些备份,但这些备份是一些离线备份,不能及时拿来使用,可靠性和可靠性不够高。
T3是在冗余组件的基础上,设置主系统和备系统同时运行,实施切换,一旦主系统出现问题备系统立刻切换。对一些大型企业,银行等这样及时切换还是不能满足数据保障需求。
T4是双活容错,就是两地三中心的机制,同时在两地数据中心进行运作,即使其中一个数据中心宕机,业务立刻切换另外一个数据中心使用,切换成本低,因此可用性最高。
从T1到T4可用性不断增加,但投入一样需要很高,将数据中心定在什么级别与业务的可用性要求和成本需求需要有个均衡。
IDC托管/租用
从上自建EDC方案可以发现主要挑战还是成本高,收益不明显的问题,这样就需要减少成本,可以考虑使用IDC方案(租用/托管)
IDC资源出租(空间、主机、带宽)、分为托管型和租用型。
类型/职责 | 托管型 | 租用型 |
---|---|---|
运营商提供 | 机房资源、带宽接入、电力维护 | 机房资源、带宽接入、电力公园、硬件投入、管理维护 |
企业提供 | 购买硬件、管理维护、业务系统 | 业务系统 |
相比EDC:成本更低、上线更快、标准化、电信级可靠性、运维管理等
云计算
起源:企业使用IT资源,不再需要自建DC,自组运维团队,可以像水或电一样有专门的公司提供,企业直接付费使用。
提出:2006年谷CEO埃里克提出云计算概念。2006年AWS成立,云计算落地
NIST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需使用,按量付费的服务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
如何理解像电一样使用IT
三者对比
对比项 | 自建EDC | 传统IDC | 云计算 |
---|---|---|---|
租用范围 | 0 | L0、L1、部分L2 | L0–L4 |
总体成本 | 高 | 中 | 低 |
上线时间 | 慢 | 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