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树(上):要不要去打篮球?

决策树的工作原理
决策树基本上就是把我们以前的经验总结出来。如果我们要出门打篮球,一般会根据“天气”、“温度”、“湿度”、“刮风”这几个条件来判断,最后得到结果:去打篮球?还是不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面这个图就是一棵典型的决策树。**我们在做决策树的时候,会经历两个阶段: ** 构造和剪枝。

构造
什么是构造呢?构造就是生成一棵完整的决策树。简单来说,构造的过程就是选择什么属性作为节点的过程,那么在构造过程中,会存在三种节点:

  • 根节点:就是树的最顶端,最开始的那个节点。在上图中,“天气”就是一个根节点;
  • 内部节点:就是树中间的那些节点,比如说“温度”、“湿度”、“刮风”;
  • 叶节点:就是树最底部的节点,也就是决策结果。

节点之间存在父子关系。比如根节点会有子节点,子节点会有子子节点,但是到了叶节点就停止了,叶节点不存在子节点。那么在构造过程中,你要解决三个重要的问题:

  1. 选择哪个属性作为根节点;
  2. 选择哪些属性作为子节点;
  3. 什么时候停止并得到目标状态,即叶节点。

剪枝
决策树构造出来之后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也不尽然,我们可能还需要对决策树进行剪枝。剪枝就是给决策树瘦身,这一步想实现的目标就是,不需要太多的判断,同样可以得到不错的结果。 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防止“过拟合”(Overfitting)现象的发生。

“过拟合” 这个概念一定要理解,它指的就是模型的训练结果“太好了”,以至于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存在“死板”的情况,导致分类错误。

欠拟合,和过拟合就好比是下面这张图中的第一个和第三个情况一样,训练的结果“太好“,反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导致分类错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造成过拟合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训练集中样本量较小 。 如果决策树选择的属性过多,构造出来的决策树一定能够“完美”地把训练集中的样本分类,但是这样就会把训练集中一些数据的特点当成所有数据的特点,但这个特点不一定是全部数据的特点,这就使得这个决策树在真实的数据分类中出现错误,也就是模型的“泛化能力”差。

泛化能力指的分类器是通过训练集抽象出来的分类能力,你也可以理解是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果我们太依赖于训练集的数据,那么得到的决策树容错率就会比较低,泛化能力差。因为训练集只是全部数据的抽样,并不能体

  • 1
    点赞
  • 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