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预测相关内容

G-Wide&Deep使用的数据

主要使用了测井数据和压裂施工数据
1.测井数据
测井数据有井号、顶界深度、底界深度、层号、序号、层厚、伽马、密度、中子、电阻率、粘土含量、硅质含量、碳酸盐岩含量、黄铁矿含量、有效孔隙度、TOC、总气含量、补偿声波、煤层号、泥质含量、渗透率、含气饱和度、灰分、水分、固定碳、挥发分、解释结论、岩性等。
测井数据中有很多空值导致许多字段用不了,且该数据是以层为单位。
2.压裂施工数据
压裂施工数据有井号、压裂层位、施工井段、施工日期、压裂方法、压裂液(压列液类型、设计总量、配置总量、施工总量)、支撑剂(50-100目石英砂、 20-40目石英砂、覆膜石英砂、支撑剂设计总量、施工总量)、施工参数(破裂压力、延伸压力、施工排量、停泵压力、最高砂比、平均砂比)等。
这里的压裂层位包含多个测井数据中的多个井层。
这些参数只是我用到的一些,实际上可以利用的参数应该还有很多,如井的参数,地质数据、生产数据、不同增产措施所涉及的具体参数等。

现在接触的一些内容

我现在在做储量方面的项目,其中涉及到使用递减的方法预测产量,具体公式如下表。该方法产量的预测完全取决于递减率和初始产量选值。
Arps递减方法

类型指数递减 ( n = 0 ) (n=0) (n=0)双曲线递减 ( 0 < n < 1 ) (0<n<1) (0<n<1)调和递减 ( n = 1 ) (n=1) (n=1)
递减率 D = D i D=D_{i} D=Di D = D i ( 1 + n D i t ) − 1 D=D_{i}(1+nD_{i}t)^{-1} D=Di(1+nDit)1 D = D i ( 1 + D i t ) − 1 D=D_{i}(1+D_{i}t)^{-1} D=Di(1+Dit)1
产量与时间 q = q i e − D t q=q_{i}e^{-Dt} q=qieDt q = q i ( 1 + n D i t ) − 1 / n q=q_{i}(1+nD_{i}t)^{-1/n} q=qi(1+nDit)1/n q = q i ( 1 + D i t ) − 1 q=q_{i}(1+D_{i}t)^{-1} q=qi(1+Dit)1
产量与累产量 N p = ( q i − q ) / D N_{p}=(q_{i}-q)/D Np=(qiq)/D N p = q i D i ( n − 1 ) [ ( q q i ) 1 − n − 1 ] N_{p}=\cfrac{q_{i}}{D_{i}(n-1)}\bigg[\bigg(\cfrac{q}{q_{i}}\bigg)^{1-n}-1\bigg] Np=Di(n1)qi[(qiq)1n1] N p = q i D i ln ⁡ q i q N_{p}=\cfrac{q_{i}}{D_{i}}\ln{\cfrac{q_{i}}{q}} Np=Diqilnqqi

说明: t t t是时间, n n n是递减指数(个人理解就是调节递减率变化快慢的一个值), q i 、 D i q_{i}、D_{i} qiDi表示初始产量和初始递减率, q 、 D q、D qD表示第 t t t时刻的产量和递减率

指数递减的递减率是常数,类似于产量预测建模 1: 线性模型中1.3小节的产量衰减模型,衰减系数 γ \gamma γ应该等于这的 ( 1 − D ) (1-D) (1D)

问题

  1. 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描述的基本单位是层、井还是油田?因为我接触到的数据每一层都有孔隙度、渗透率。而产量预测建模 2: 静态结构化数据模型中的孔隙度、渗透率是以油田为单位。(井的孔隙度和层的孔隙度有什么关系呢?或者说可以由层的孔隙度计算得到井或油田的孔隙度?)
  2. 生产或增产措施对产量的影响是很大的,不同的措施会有不同的参数(我觉得产量预测的难点应该在参数选择和数据的整理上),且他们对于产量的影响方式也会有不一样。例如 ,进行一次压裂会使后面一段时间的产量提高,影响的是某一段时间的产量,如果是注水的方式增产,它应该是影响注水井周围几口井的产量。且压裂是偶尔进行一次,注水是每日的数据,对于这种情况应该怎么来构建模型呢?
  3. 这应该是一个数学问题,是关于Arps递减方法中三个产量与时间的公式。这里用指数递减进行说明,指数递减的递减率是常数,那么上时刻的产量乘1-递减率得到下一个时刻的产量,以此类推得到产量与时间的关系应该是 q = q i ( 1 − D ) t q=q_{i}(1-D)^{t} q=qi(1D)t,与产量预测建模 1: 线性模型中1.3小节的式子一样,实际计算也是这样算的,而Arps方法中的指数递减公式确是 q = q i e − D t q=q_{i}e^{-Dt} q=qieDt
    这里相当于采用两种方式计算 t t t时刻的产量
    方式一:利用表格第一行计算得到递减率,然后乘于上时刻产量得出下时刻产量,以此类推计算出 t t t时刻的产量。
    方式二:直接利用表格第二行产量与时间的公式计算出 t t t时刻的产量。
    我进行过测试计算,两个方式计算的结果不同,但差距不是很大。而且这个差值跟n值有关系,n值越大两种方式计算得到的差值越小,当n=1时两种方法计算结果一致。

本人非石油专业学生,上文可能会有错误或漏洞,另外我数学不好,不知道问题3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3
    评论
评论 3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