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博士毕业,求职被双非院校拒之门外!原因竟是“年龄过大”

点击上方“小白学视觉”,选择加"星标"或“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本文来源:中洪博元医学实验帮、德先生、知乎

国内博士普遍毕业年龄在28岁~31岁之间,超过35岁还未能毕业,不少人就开始有点“急”了。

特别是最近“00”后的登场,让科研人倍感到“年龄焦虑”。

f1c44592320fa562326f69f76738eaa4.png

知乎上搜索博士毕业,关于年龄焦虑的问题比比皆是。延毕率高达70%,不少良好的机遇(如青年基金及“带帽”基金)又设置了“年龄门槛”,也难怪人人都有危机感。

661ad3e6d93de6582e1fe28ce64031b5.png

3d340d074eb16836a3592679e393db93.png

fd6cd4793577abfa166b01306c40947e.png

不过,在西方国家,这种“年龄危机感”似乎还没有那么严重。

美国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NCSES)的博士学位调查数据显示,接近四分之一的人是在35岁以后才能拿到博士学位,其中5.3% 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年龄在 41~45 岁之间,更有 6.9% 的人年龄超过 45 岁。

07dbc487f4c644e257670690459cd2b2.png

图片来源:NCSES

知乎有个提问:为什么国内博士35岁是个坎,而国外却不是?

从答案中,我们不难窥见国内博士的辛酸之处:不是自己心里有坎,而是高校们给青年博士们“设”坎儿。

4b8a2f926bcd7440f84b11902a33f40c.png

项目申报的年龄限制

为什么国内博士35岁会成为一个坎,是因为国内项目申报的年龄限制给它设了这个坎。

三十五岁是我国各种青年项目申报的年龄限制。在国家级项目里,青年项目是最好拿的。

各大高校想拿双一流,少不了给博士们设门槛。最明显一点就体现在要求博士拿到国家青基上(因为国自然实在太难中了,故把标准放在青基上)。

越好的高校越倾向于“非升即走”,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青年博士在高校拿了青基可以算是本校的业绩,“非升即走”虽然让青年博士流动性变大了,但是对高校国家级项目数量贡献可不小。

小木虫上曾有网友吐槽,自己国内读博后,35岁出站,博后期间拿了青基,但还是没留的下来。现在求职的一个省属双非,要求拿到国基面上才能留下来,不然六年非升即走。

如果他不读博后,直接去双非,那这个面上的要求就是青基。就是因为他已经拿过青基了,又过了年纪,学校就不管什么青基面上了,我只要国基,你拿不了青基,就拿面上吧。

4512f160a3870b5564f8b8c5df4b3d1f.jpeg

fcff6bd3234cc357458d1a00afe6b032.png

年龄限制倒逼高校搞年龄歧视?

@知乎匿名网友:除了青年基金,还有一个“四青”帽子是重要原因。

四青帽子代表的就是优青,也是男38岁以下,女40岁以下,还有青年长江啥的这些。这个虽然就涉及到门派,出身这些事情,但每个学校却都非常在意这个,因此就算你入职的时候不太可能立刻拿(院士门生另算),但是总得有个盼头,希望你有这个潜力。

一般四青帽子都要看你通讯的工作了,不过也不绝对。

所以如果你35岁入职,你就只有两次机会,你要是31入职(正常普博+一届博后),你就有6次机会。这个东西也是看脸熟的,你多去露脸机会当然大一些,所以学校也爱要年轻人。

如果说多大效力呢,青年基金能保证你40岁之前有份工作,之后就不一定了。优青之类的小帽子来一个,基本上这辈子都是铁饭碗了,当然你非要去清北这种还只能从副教授零时工干起,要是别的211和非一线985基本上还是随便去的。

因此,综上所述,35岁的卡主要是针对男博士,女性其实反而有优势(更迟截止,到40岁),我老板去年参评那个组,就是最后因为前面通过的女性比例太难看了,最后几个pk的本子全选的女性,别的人做的再好也没用。

所以女性如果真的有成果,目前国内形势反而好出头一点。

年龄限制一开始是为了保护青椒,避免被大佬们扼杀了,但是我国科研人才明显不均衡。

有的领域像环化材生,内卷的厉害,海归背景+大牛推荐+一堆顶刊才能当个特聘副研究员;有的专业像燃气轮机,高压电输送,清华的土博留本校做个博后直接去东南大学当教授,华北电力的博士和老板闹翻了也能去东北大学当pi.

而在内卷最厉害的学科,比如化学生物,还非常依赖基金委的钱,据说已经到了连青年基金的二三十万都开始找院士/准院士级别的背书了,降维打击根本没法竞争。

人家院士随便挂个名字发了nc这种oa期刊(有的院士连通讯都不要,完全单通),你从哪个角度都没法拼,人家也没违规,所以如果没有大佬背书,那就只能靠多参评几次混脸熟撞运气了。

这样一来,年龄限制反过来又倒逼高校搞年龄歧视,本身用来保护青椒的机制反过头扼杀了大批青椒尤其是男博士的生存,要知道女性多了三年不是仅仅三年,是多了一倍的积累时间和试错成本。

0673e1accbb0c8e18a10c6e914b95c3d.jpeg

0fc6883e541e45494d47ad7a93b35064.png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知乎网友@亲爱的小喆子:

如果国家是为了解除老人压迫年轻人,给予年轻人动力,让科研可以获取新鲜血液助于发展。

那除了不断输入血液,为何不加速血液循环呢?建立好的转岗机制和相应激励机制,比如更吸引人的讲师工资和待遇、更合理的退休方案和产学结合机制?

让老教授自愿转入教学岗位或入职业公司。一是可以让他们在行业里的多年沉淀和经验可以交予下一代。二是企业也可以发展起来。三是给年轻人腾出活动空间。四是看到自己未来也有各种可能各种前途。

老教授到后面脱离了领域的发展前沿,而且还占着优势科研和行政资源打压年轻的。但是老人家在科研死磕也是因为只能死磕一是目前没有好的退出机制,二是人都是趋利的,没有好的约束和剥离机制。

得让整个系统循环起来呀。不清除血栓,只管输入血液,那最后还是得死。

参考资料: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9831985(知乎)

 
 
下载1:OpenCV-Contrib扩展模块中文版教程

在「小白学视觉」公众号后台回复:扩展模块中文教程,即可下载全网第一份OpenCV扩展模块教程中文版,涵盖扩展模块安装、SFM算法、立体视觉、目标跟踪、生物视觉、超分辨率处理等二十多章内容。


下载2:Python视觉实战项目52讲
在「小白学视觉」公众号后台回复:Python视觉实战项目,即可下载包括图像分割、口罩检测、车道线检测、车辆计数、添加眼线、车牌识别、字符识别、情绪检测、文本内容提取、面部识别等31个视觉实战项目,助力快速学校计算机视觉。


下载3:OpenCV实战项目20讲
在「小白学视觉」公众号后台回复:OpenCV实战项目20讲,即可下载含有20个基于OpenCV实现20个实战项目,实现OpenCV学习进阶。


交流群

欢迎加入公众号读者群一起和同行交流,目前有SLAM、三维视觉、传感器、自动驾驶、计算摄影、检测、分割、识别、医学影像、GAN、算法竞赛等微信群(以后会逐渐细分),请扫描下面微信号加群,备注:”昵称+学校/公司+研究方向“,例如:”张三 + 上海交大 + 视觉SLAM“。请按照格式备注,否则不予通过。添加成功后会根据研究方向邀请进入相关微信群。请勿在群内发送广告,否则会请出群,谢谢理解~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