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小白学视觉”,选择加"星标"或“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编者荐语
“海归”就是指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人才。这个词也多用在比较有学问的人身上,多指在外留学,事业、学术上有成就以后回国的人。类似的还有“海带”,就是留学回来却没能发挥作用,暂时待业的。
整理自丨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
链接丨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495880
作者:匿名用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495880/answer/2698958124
其实对大房子,惬意的自然环境和舒适的物价没什么需求,基本是个没什么物欲的人。美国的生活对我毫无吸引力。
而且我是个很爱加班的人,工作狂,也许算是俗称的卷王。因为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爱好:科研。因为科研可以给你当“造物主”的感觉,那种感觉做任何事都得不到,那里可以回答我对于自然的好奇,对于世间万物规律的理解。
曾经尝试了回国,那日子,怎么说呢,007是满足了,但007的不是科研。007的时间被杂事和内耗充斥,毫无价值可言。有时候静下心来算下,一天能有2-3个小时跟真正科研有关就算是多了。所以你说大学教授很忙么?表面上确实很忙。
但在科研上,他们闲得要死。
每个人都很忙,都在奔命。但忙得都是帽子。不夸张的说,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为帽子做准备,都是为了帽子铺路。大学教授逐渐得被驯化为一个典型的体制内干部。科研“成绩”虽然是要的,没有成绩肯定不能被提拔,这其实跟其他非科研的体制内干部选拔一样。决定你是否被提拔的关键又不只是成绩,
是一个“综合考量”,
而对于这个“综合考量”的定价权在某几个人手里。所以这个游戏怎么个“玩法”就显而易见了。科研行政化。这是一句非常深刻的总结。所以“活动”,“运营人脉”和“深入交流”不仅属于科研的一部分,而且属于核心。
体制内有30的处级,35的厅级,47的部级;学术圈有38的优青,45的杰青。
这种升级打怪的玩法真的是一脉相承。而且特别可笑的,那些手里有定价权的“大佬”,连体制内干部常玩的的“二奶俱乐部”的那一套糟粕也学得惟妙惟肖,像模像样得搞起了“度假俱乐部”文化。圈子里几个利益绑定比较牢的大佬时常一起去个度假村,唠唠嗑,散散心(实则谈谈蛋糕怎么分)。而去度假村的资格,成了一种身份。有些人为了获得一次度假村参与资格,甚至不惜血本。
每个人表面上谈着科研,心里想的都是仕途。看起来是一个离科研很近的地方,但科研只沦为了一个玩物和手段,纯粹的科研变成了一个笑话。
我不觉得住大house开跑车能让生活幸福多少,所以我可以回国。我同样也不觉得把别人踩在脚下,做事前呼后拥有一帮跟奴才一样的人舔着能有什么优越的,所以我会再出来。如开头所说,我是没什么物欲,对仕途更没兴趣。
我追求的只是平淡的生活下,做做我喜欢的科研,仅此而已。把时间浪费在这些对社会进步毫无贡献的潜规则上,是对时间和生命的亵渎。果断跳船了。
作者:社畜 M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495880/answer/1647170981
2020年因为疫情原因,放弃硕博连读的计划,提前回国工作了。你问我后不后悔,怎么回答呢,我觉得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吧。
以我所在的建筑行业为例。
首先,从个人生活状态的角度看,是后悔,真后悔死了。我在澳洲,新西兰工作的时间里,就从来没有“加班”这个概念,5点钟下班的话,4点40分经常就提前开始进入放羊状态了。下班以后,没有甲方电话,没有领导电话,完完全全是你的私人时间。你想干嘛就干嘛。我们在奥克兰工作的时候,周五晚上开车南下或者买机票去南岛,周末玩两天周一回来上班都是常有的事情。没有任何人会打扰你的私人时间,更没有任何人敢打扰你的私人时间。新闻里偶尔会看到雇主要求员工加班,仅仅是一小时,就被员工起诉到劳动仲裁庭,雇主被罚几万澳币或新币。出国3年多的时间,从未见过雇主胜诉,从未见过员工败诉(回国看到的第一个新闻就是员工起诉雇主强迫加班,员工败诉,汗)。
说的宏观一点,个人感觉是社会大的风气比较好,底线比较高。在中国,如果你不加班,别人还会加班,别的企业别的团队也会加班,劣币会慢慢驱逐良币,底线越来越低,不加班的团队慢慢会被市场排挤掉。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但谁都无力改变。
其次,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后悔。2016年一起出国选择移民那批人,不少是非常激进的,有建筑同行夫妻申请澳洲技术移民以后,卖掉了上海的房子,在澳洲做起了西厨和幼教。
为什么西厨和幼教两个行业欢迎移民?因为本地人不愿意干。在油烟满面的厨房干一辈子,和帮别人照顾小孩子,都不是本地人愿意做的,所以才会从第三世界国家招人。这些移民出去的人,离开本专业,转入西厨幼教,现在陆续已经超过35岁,想回也回不来了。
行走江湖,身份很重要。在国内做建筑确实累,但每个社会都一个金字塔,澳洲本地人看你,就像我的家乡二线城市的人民,看那满融一条街上的朝鲜人。你技术移民过去,在本地人眼里你也是社招,不是校招,每年澳洲本地那么多就业生都找不到工作(市场太小),你一个外来人,雅思就算考四个8,工作交流起来你就会发现雅思考四个9意义都不是很大,完全两回事呢。
一方面是本地人,刚毕业的年轻人,说着同样的语言拥有同样的价值观,还年轻;另一方面是一个从他们眼里的第三世界移民过去的你,不了解当地建筑规范,语言沟通基本没问题,但是设计方案讨论起来容易掉队,又没有年龄优势,换成你是老板,你会选谁?还有就是玻璃天花板。我的前辈,在悉尼某大型设计公司做到技术管理人员,和我说他们这里中层技术会议还有华人,高层商务会议都不带华人玩的。具体原因你懂的。
移民只适合两种人,一种是国内的技术工种,木工,瓦工,水工,在中国挣不了多少,在澳洲新西兰出门就300刀起步;另一种就是国内的顶层,钱已经不是问题,可以国内国外两边跑。最惨的就是中间的那批,年薪30-80万或者100多万的所谓的中产,在国内好好的,出去了啥都不是。连根拔起,那叫一个惨。所以啊,当移民中介不停的和你吹嘘国外的教育和医疗的时候,希望你能清醒一点,人家看中的不是你移民以后的发展,人家看中的是你口袋里的钱。
再次,从父母养老的角度来考虑,我不后悔。我在国外生活期间,经常帮忙照顾爸妈老同事,陪他们去买菜,看病,参加各种老年活动。生活上的不方便,是你在国内无法想象的。
(1)公交。无论是澳洲还是新西兰,公交车到站以后,你不招手是不会停下来的。上车以后,没有任何语音提示,只有一堆红色按钮,到站前,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要提前按下红色按钮,司机才会停车。试想一下一对儿老年夫妇,不会用Google Map, 去参加老年聚会,上车以后怎么下来?更逗的是,平时15分钟一班的公交,周末直接变成半小时一班,甚至一小时一班。为啥?司机也要休息啊。
(2)买菜。买菜就没有一个菜市场是可以走路到达的,必须开车。当然这也和他们是生活在车轮上的国度有关。问题是你爸妈70多的时候,你敢让他们开车去买菜吗?我曾经在高速看到一辆巨慢的车,后来超过去才发现是一个估计有80多的老太太........
(3)看病。陪同学看过一次急诊,晚上9点到,等到12点,受不了了我们直接回家了,因为我们前面还有三个人。急诊啊!这是急诊啊......你在国内看急诊排过队吗?当然如果你要死了,肯定优先看你,只要你没死,那就等吧。
(4)晚上遛弯。超过70%的社区路灯都很少,漆黑一片的地方比比皆是。本地人晚上都不出门,因为监控少,遇到抢劫什么的破不了案。在中国,凌晨2点出去逛一圈,你怕过吗?喜欢吃完晚饭遛弯的老大爷老奶奶就别提多郁闷了。许多晚上针对华人的案子,案件结尾都是一句“警方欢迎目击者提供有价值信息”。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5)七大姑八大姨。老年父母随子女出来,七大姑八大姨都在国内,只能微信语音或者视频。至于 一起跳舞啥的,那就别想了。
(6)歌剧话剧和公园。像我妈这样喜欢去人艺,或者国家大剧院,或者保利剧院看看歌剧话剧的,在澳洲也不是没有,是红磨坊....... 她会英文,但是她get不到人家的笑点,文化鸿沟还是有的。公园呢...... 咳咳,北京有海淀公园,朝阳公园,玉渊潭公园,百望山公园,南海子公园,玫瑰公园...... 我工作之余陪他们俩去了不少,至今还没走全......... 澳洲和新西兰的公园很美,但是.........
老年人关心什么?老年人关心的无非就是这几件事儿:子女在不在身边,七大姑八大姨在不在身边,坐公交方不方便,买菜方不方便,看病方不方便,晚上遛弯有没有安全感。
我在国外这些年想的最清楚的就是,再TMD继续坚持移民下去,就把父母坑了。回去好好生活,以后每年带家人出去旅旅游,就行了。
如果你也是独生子女,你还后悔回国吗?
人就这一辈子。我是如此讨厌北京,它没有浙江的山水人文,没有南方的温润,每次到南方皮肤就超级好,回到北京就干巴巴。可是就算不喜欢,我也必须回来,还能怎么办呢?我出国前把父母户口迁到北京来了,就为了他们能有更好的退休生活。现在看着他们每天免费坐公交,游山玩水,从东城逛到西城,从海淀玩到丰台,从人艺看到保利剧院,只要他们开心幸福,就比啥都强。
父母这代人,经历了上山下乡,经历了文革,在那么艰难的年代,能一边工作一边把我们养大,知道有多么不容易吗?给父母一个他们认为好的生活,而不是你认为好的生活,想清楚这个很重要。生活就是这样吧。
我们都会为亲人牺牲一些东西,互相成就,才有幸福。
啥?追求所谓的民主自由?我告诉你,除非你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实现民主自由而移民,没有任何意义。
你终有一天会明白,为了这个移民,那你永远是二等公民,人家主流社会的事儿和你没有任何关系。回来,好好建设好自己的祖国,比啥都强。
希望你也早日归来,我们一起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作者:Dieci Anni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495880/answer/2709137112
我自己的情况:国内本科,美国研究生,毕业之后回国工作五年,然后突发奇想申请了加拿大的技术移民,已经PPR了(等同于加拿大移民局已经同意申请,在护照上贴了移民签证),只需要进去加拿大国境就可以拿到枫叶卡了。但是拿到签证的日期是2020年3月左右,之后的几个月出入境都要隔离,算了算前后要一个月。我当时工作也还好,没想要辞职,所以一直也就没去,到现在身份估计已经过期了。
严格来说我虽然不是在外定居回国,但是也算是有机会在外定居,而且切身体会到北美生活状态如何,但是没有润出去。我分享一下为啥我没有出去。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当时没有很坚定的要走,是因为朋友告诉我移民加拿大非常简单。满足几个硬性条件之后,花大概1万人民币申请费就能搞定(不走中介),我最后算下来,连考雅思加所有费用也就是一万六左右,用一万六换一个随时可以走的机会,也不算亏。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我父母都在国内,而且他们不愿意出国。本来的计划是我移民以后的三四年用团聚移民的方式再把他们接出来,但是我申请下来之后发现他们移民的意愿不高,也就是说即使我出去了,再过十年左右,父母需要人照顾的时候我还要回来。我女朋友这边虽然同意说跟我去加拿大,但是她本人更想留在国内(因为生活环境和父母等原因)
第三个原因就是,我所在的半导体行业,在加拿大真的没有什么好职位。我在国内好歹还是数一数二的公司,
我之前加了很多想要移民的人的微信和群,也听到不少故事,比如一个本来做机械工程,在国内什么车企做设计的人,到了加拿大卖馄饨,一家人一年大概8万加元(貌似因为都是微信群上卖所以基本不上税),也就是四十万人民币。男的做,女的送。也挺辛苦,但是相比国内同样辛苦的工作,肯定赚不到40万人民币(8万加元购买力和国内二线的24万应该差不多,比购买力也算不错的)。
但是我个人是觉得这种生活没什么意思,因为本来我觉得我在国内的生活也算还不错,而且国内的新鲜机会,社会变化也比传统发达国家快很多,相比于一个每天就上班,下班,没事去钓钓鱼的生活,我更喜欢生活在一个明显能感觉到环境变化的地方,也无关对错,就是个人选择而已。
最后结论是,至少到目前,我没什么可后悔的。
作者:jo50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495880/answer/2611910657
我来谈一下选择留美的人观察到的后悔和不后悔的现象。
总体来说,后悔的朋友(针对美国,不了解其他国家)都是后悔在毕业时直接放弃了尝试在美国工作生活的机会。就是回了国以后的生活相对美国节奏更快,工作强度过大,薪资问题所催生的如果我要是在美国,这些事情会不会就不会存在。
因为其实说实话,我身边的同学基本上家境都不错,因为美国留学的开销不菲,家里掏的出来的都是有些家底的。大部分的同学其实是没有受到过过大的经济和生存的压力的。很多人对自己找到的工作能维持自己现在的生活水平持有很乐观的态度。直到开始工作以后才发现,自己几个月的工资也支持不了自己买个包,自己只是想离公司近点,但是工资付完房租后就没剩什么,买公司边上的又没到那么有钱。剩下的就是工作带来的压力,我从事金融行业,很多同学回国做的都是行研,工作强度过大,工作和私人时间边界模糊带来的压力等让很多人忽然开始怀念在美国留学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至于当初说是为了和父母亲人离得近的,很多从二线城市来的同学大概率不会回二线城市发展,因为没有太多对应职位。所以也并没有达到在父母身边的成就。这一切的一切都会让人后悔。
我个人认为应对这种最好的方法就是,除了调整心态以外,最好的就是选一条选择度比较高的路线。如果真的担心上面的这一切就先在美国呆着,拿个工作签,甚至熬到绿卡。有了自由选择呆在中国或美国的权力以后你就会发现你的压力就小的非常多。你在美国压力大的时候就可以说老子要回国了,在国内压力大的时候就可以随时回美国。但是这种方法其实难度很高,看往年数据也知道拿到h1b的留学生在整体国内留学美国的大军的比例已经算很低的了,能在day1绿卡的在这个基础上比例就更小了。很多人确实也不是选择了回国。虽然现在是后疫情时期,但是美国整体的就业环境也开始受到通货膨胀,经济(技术性)衰退,大型科技公司大面积裁员等影响。造成留美的难度变得非常高。但是人生就是这样你想要省事就要承担会有后悔的那一天,你若想拥有选择权,要付出超常的努力。
还有我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就是,大部分的国内算是私企老板一般会考虑给子女办一张绿卡(投资移民)。注意首先老板本身是不在乎这张绿卡的,甚至子女有绿卡也不会长居美国。但是这张绿卡只是提供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如果孩子想回美国就可以直接回来。如果不是私企老板(没有属于自己的公司)而是公司高管的话,孩子一般会送到美国受教育,回国和留美主要基于孩子对生活环境的选择和孩子的能力。即你要是有能力又想留就自己想法子,不会以投资移民为主要手段。剩下的留在美国的主要人群是有着优秀的学术背景或者工作能力的留美相对理所当然。当然并不是说他们留美就要和中国做切割,因为很多用正常方式留美的人其实内心中依旧是中国人,有时间都会回国看看或者居住。
下载1:OpenCV-Contrib扩展模块中文版教程
在「小白学视觉」公众号后台回复:扩展模块中文教程,即可下载全网第一份OpenCV扩展模块教程中文版,涵盖扩展模块安装、SFM算法、立体视觉、目标跟踪、生物视觉、超分辨率处理等二十多章内容。
下载2:Python视觉实战项目52讲
在「小白学视觉」公众号后台回复:Python视觉实战项目,即可下载包括图像分割、口罩检测、车道线检测、车辆计数、添加眼线、车牌识别、字符识别、情绪检测、文本内容提取、面部识别等31个视觉实战项目,助力快速学校计算机视觉。
下载3:OpenCV实战项目20讲
在「小白学视觉」公众号后台回复:OpenCV实战项目20讲,即可下载含有20个基于OpenCV实现20个实战项目,实现OpenCV学习进阶。
交流群
欢迎加入公众号读者群一起和同行交流,目前有SLAM、三维视觉、传感器、自动驾驶、计算摄影、检测、分割、识别、医学影像、GAN、算法竞赛等微信群(以后会逐渐细分),请扫描下面微信号加群,备注:”昵称+学校/公司+研究方向“,例如:”张三 + 上海交大 + 视觉SLAM“。请按照格式备注,否则不予通过。添加成功后会根据研究方向邀请进入相关微信群。请勿在群内发送广告,否则会请出群,谢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