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算法之DBSCAN

DBSCAN聚类算法

1. DBSCAN算法基本概念

DBSCAN是一种典型的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基于一组邻域 ( ϵ , M i n P t s ) (\epsilon, MinPts) (ϵ,MinPts)来描述样本集的紧密程度。其中 ϵ \epsilon ϵ描述了某一样本的邻域距离阈值, M i n P t s MinPts MinPts描述了某一样本的距离为 ϵ \epsilon ϵ的邻域中样本个数的阈值。

DBSCAN算法中将数据点分为以下三类:

  • 核心点:若样本 x i x_i xi ϵ \epsilon ϵ邻域内至少包含 M i n P t s MinPts MinPts样本,即 ∣ N ϵ ( x i ) ∣ ≥ M i n P t s |N_\epsilon(x_i)| \geq MinPts Nϵ(xi)MinPts,则称样本点 x i x_i xi为核心点
  • 边界点:若样本点 x i x_i xi ϵ \epsilon ϵ邻域内包含的样本数目小于 M i n P t s MinPts MinPts,但是它在其他核心点的邻域内,则称样本点 x i x_i xi为边界点
  • 噪音点:既不是核心点也不是边界点的点

DBSCAN算法中还定义了如下概念:

  • 密度直达:若样本点 x j x_j xj在核心点 x i x_i xi ϵ \epsilon ϵ邻域内,则称样本点 x j x_j xj x i x_i xi密度直达。
  • 密度可达:若在样本点 x i , 1 x_{i,1} xi,1和样本点 x i , n x_{i,n} xi,n之间存在序列 x i , 2 , . . . , x i , n − 1 x_{i,2},...,x_{i,n-1} xi,2,...,xi,n1,且 x i , j + 1 x_{i,j+1} xi,j+1 x i , j x_{i,j} xi,j密度直达,则称 x i , n x_{i,n} xi,n x i , 1 x_{i,1} xi,1密度可达。由密度直达的定义可知,样本点 x i , 1 , x i , 2 , . . . , x i , n − 1 x_{i,1},x_{i,2},...,x_{i,n-1} xi,1,xi,2,...,xi,n1均为核心点
  • 密度连接:对于样本点 x i x_i xi和样本点 x j x_j xj,若存在样本点 x k x_k xk,使得 x i x_i xi x j x_j xj都由 x k x_k xk密度可达,则称 x i x_i xi x j x_j xj密度相连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 M i n P t s = 5 MinPts=5 MinPts=5,红色的样本都是核心点,因为其 ϵ \epsilon ϵ邻域至少有5个样本。黑色的样本是非核心点,其中红色样本邻域内的黑色样本为边界点,其他黑色样本为噪音点。所有核心点密度直达的样本在以红色样本为中心的超球体内,如果不在超球体内,则不能密度直达。图中用绿色箭头连起来的核心点组成了密度可达的样本序列。在这些密度可达的样本序列的 ϵ \epsilon ϵ邻域内所有的样本相互都是密度相连的。

2. DBSCAN聚类算法流程

输 入 : 样 本 集 D = { x 1 , x 2 , . . . , x n } , 邻 域 参 数 ( ϵ , M i n P t s ) , 样 本 距 离 度 量 方 式 输入:样本集D=\{x_1,x_2,...,x_n\},邻域参数(\epsilon,MinPts),样本距离度量方式 D={x1,x2,...,xn}(ϵ,MinPts)

输 出 : 簇 划 分 C = { C 1 , C 2 , . . . , C k } 输出:簇划分C=\{C_1,C_2,...,C_k\} C={C1,C2,...,Ck}

  1. 初始化核心点集合 Ω = ∅ \Omega=\varnothing Ω=,初始化聚类簇数 k = 0 k=0 k=0,初始化为访问集合 Γ = D \Gamma=D Γ=D,簇划分 C = ∅ C=\varnothing C=

  2. 对于 i = 1 , 2 , . . . , n i=1,2,...,n i=1,2,...,n,按下面步骤找出所有的核心点:

    • 通过距离度量方式,找到样本 x i x_i xi ϵ \epsilon ϵ邻域子样本集 N ϵ ( x i ) N_\epsilon(x_i) Nϵ(xi)
    • 如果子样本集样本个数满足 ∣ N ϵ ( x i ) ∣ ≥ M i n P t s |N_\epsilon(x_i)| \geq MinPts Nϵ(xi)MinPts,将样本 x i x_i xi加入核心点集合: Ω = Ω ∪ { x i } \Omega=\Omega \cup \{x_i\} Ω=Ω{xi}
  3. 如果核心点集合 Ω = ∅ \Omega=\varnothing Ω=,结束,否则转入步骤4

  4. 在核心点集合 Ω \Omega Ω中,随机选择一个核心点 o o o,初始化当前簇核心点队列 Ω c u r = { o } \Omega_{cur}=\{o\} Ωcur={o},初始化类别序号 k = k + 1 k=k+1 k=k+1,初始化当前簇样本集合 C k = { o } C_k=\{o\} Ck={o},更新为访问样本集合 Γ = Γ − { o } \Gamma=\Gamma-\{o\} Γ=Γ{o}

  5. 如果当前核心点队列 Ω c u r = ∅ \Omega_{cur}=\varnothing Ωcur=,则当前簇 C k C_k Ck生成完毕,更新簇划分 C = { C 1 , C 2 , . . . , C k } C=\{C_1,C_2,...,C_k\} C={C1,C2,...,Ck},更新核心点集合 Ω = Ω − C k \Omega=\Omega-C_k Ω=ΩCk,转入步骤3。否则更新核心点集合 Ω = Ω − C k \Omega=\Omega-C_k Ω=ΩCk

  6. 在当前簇核心点队列 Ω c u r \Omega_{cur} Ωcur中取出一个核心点 o ′ o' o,通过邻域阈值 ϵ \epsilon ϵ找出所有的 ϵ \epsilon ϵ邻域子样本集 N ϵ ( o ′ ) N_\epsilon(o') Nϵ(o),令 Δ = N ϵ ( o ′ ) ∩ Γ \Delta=N_\epsilon(o') \cap \Gamma Δ=Nϵ(o)Γ,更新当前簇样本集合 C k = C k ∪ Δ C_k=C_k \cup \Delta Ck=CkΔ,更新为访问样本集合 Γ = Γ − Δ \Gamma = \Gamma - \Delta Γ=ΓΔ,更新 Ω c u r = Ω c u r ∪ ( Δ ∩ Ω ) − { o ′ } \Omega_{cur}=\Omega_{cur} \cup (\Delta \cap \Omega)-\{o'\} Ωcur=Ωcur(ΔΩ){o},转入步骤5

简单来说:

  1. 根据给定的邻域参数 ϵ \epsilon ϵ M i n P t s MinPts MinPts确定所有的核心点
  2. 对每一个核心点
  3. 选择一个未处理过的核心点,找到由其密度可达的样本生成聚类‘簇’
  4. 重复以上过程

3. 实例演示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 import cluster, datasets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np.random.seed(0)

# 构建数据
n_samples = 1500
noisy_circles = datasets.make_circles(n_samples=n_samples, factor=0.5, noise=0.05)
noisy_moons = datasets.make_moons(n_samples=n_samples, noise=0.05)
blobs = datasets.make_blobs(n_samples=n_samples, random_state=8)

data_sets = [
    (
        noisy_circles,
        {
            "eps": 0.3,
            "min_samples": 5
        }
    ),
    (
        noisy_moons,
        {
            "eps": 0.3, 
            "min_samples": 5
        }
    ), 
    (
        blobs, 
        {
            "eps": 0.3, 
            "min_samples": 5
        }
    )
]
colors = ["#377eb8", "#ff7f00", "#4daf4a"]

plt.figure(figsize=(15, 5))

for i_dataset, (dataset, algo_params) in enumerate(data_sets):
    # 模型参数
    params = algo_params

    # 数据
    X, y = dataset
    X = StandardScaler().fit_transform(X)

    # 创建DBSCAN
    dbscan = cluster.DBSCAN(eps=params["eps"], min_samples=params['min_samples'])

    # 训练
    dbscan.fit(X)

    # 预测
    y_pred = dbscan.labels_.astype(int)

    y_pred_colors = []

    for i in y_pred:
        y_pred_colors.append(colors[i])
    
    plt.subplot(1, 3, i_dataset+1)

    plt.scatter(X[:, 0], X[:, 1], color=y_pred_colors)

plt.show()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DBSCAN小结

优点:

  1. 可以对任意形状的稠密数据集进行聚类,相对的,K-MeansMean Shift之类的聚类算法一般只适用于凸数据集
  2. 可以在聚类的同时发现异常点,对数据集中的异常点不敏感。
  3. 聚类结果没有偏倚,相对的,K-Means之类的聚类算法初始值对聚类结果有很大影响。

缺点:

  1. 如果样本集的密度不均匀、聚类间距差相差很大时,聚类质量较差,这时用DBSCAN聚类一般不适合。
  2. 如果样本集较大时,聚类收敛时间较长,此时可以对搜索最近邻时建立的KD树或者球树进行规模限制来改进。
  3. 调参相对于传统的K-Means之类的聚类算法稍复杂,主要需要对距离阈值 ϵ \epsilon ϵ,邻域样本数阈值 M i n P t s MinPts MinPts联合调参,不同的参数组合对最后的聚类效果有较大影响。
  • 10
    点赞
  • 16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ST-DBSCAN (Space-Time 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 是一种时空聚类算法,它是基于 DBSCAN (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 算法的扩展。ST-DBSCAN 在时空数据中进行聚类,考虑了数据点的空间位置和时间属性。 DBSCAN 算法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它将数据点划分为核心点、边界点和噪声点。核心点是在一个给定的半径范围内拥有足够数量的邻居点的点。边界点是在核心点的邻域内但不具备足够数量邻居点的点。噪声点没有足够数量的邻居点且不在任何簇中。 ST-DBSCAN 算法DBSCAN 的基础上添加了时间属性。它通过考虑空间位置和时间维度上的距离来进行聚类。ST-DBSCAN 将时空数据点视为具有三个属性:空间位置、时间和密度。它使用一个扩展的欧氏距离来计算两个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包括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 ST-DBSCAN 的工作流程如下: 1. 根据给定的参数确定核心点的最小邻居数和半径范围。 2. 遍历数据集中的每个点,计算其邻域中的点数。 3. 对于每个核心点,找到其可达的密度可达点(密度可达点是指在给定半径范围内有足够数量邻居点的点)。 4. 根据可达性来构建聚类簇。 5. 标记噪声点,即没有足够邻居点的点。 6. 最后,根据定义的聚类规则将聚类结果返回。 ST-DBSCAN 在时空数据的聚类中具有很好的性能,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如交通流分析、轨迹数据分析等。它可以有效地识别和聚类时空数据中的相关模式和异常点。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