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视觉基础(3)

1经典网络
1.1LeNet-5
LeNet-5是由 L e C u n LeCun LeCun 提出的一种用于识别手写数字和机器印刷字符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 [ 1 ] ^{[1]} [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 在LeNet中,下采样操作和池化操作类似,但是在得到采样结果后会乘以一个系数和加上一个偏置项,所以下采样的参数个数是 ( 1 + 1 ) × 6 ​ (1+1)\times6​ (1+1)×6而不是零。

∗ ^* C 3 C_3 C3卷积层可训练参数并未直接连接 S 2 S_2 S2中所有的特征图(Feature Map),而是采用如图4.2所示的采样特征方式进行连接(稀疏连接),生成的16个通道特征图中分别按照相邻3个特征图、相邻4个特征图、非相邻4个特征图和全部6个特征图进行映射,得到的参数个数计算公式为 6 × ( 25 × 3 + 1 ) + 6 × ( 25 × 4 + 1 ) + 3 × ( 25 × 4 + 1 ) + 1 × ( 25 × 6 + 1 ) = 1516 6\times(25\times3+1)+6\times(25\times4+1)+3\times(25\times4+1)+1\times(25\times6+1)=1516 6×(25×3+1)+6×(25×4+1)+3×(25×4+1)+1×(25×6+1)=1516,在原论文中解释了使用这种采样方式原因包含两点:限制了连接数不至于过大(当年的计算能力比较弱);强制限定不同特征图的组合可以使映射得到的特征图学习到不同的特征模式。
1.卷积网络使用一个3层的序列组合:卷积、下采样(池化)、非线性映射(LeNet-5.2最重要的特性,奠定了目前深层卷积网络的基础)
2.使用卷积提取空间特征
3.使用映射的空间均值进行下采样
4.使用 t a n h tanh tanh s i g m o i d sigmoid sigmoid进行非线性映射
5.多层神经网络(MLP)作为最终的分类器
6.层间的稀疏连接矩阵以避免巨大的计算开销
“ 5 × 5 × 1 / 1 , 6 ” “5\times5\times1/1,6” 5×5×1/1,6

1.2.AlexNet
AlexNet是由 A l e x Alex Alex $Krizhevsky 提 出 的 首 个 应 用 于 图 像 分 类 的 深 层 卷 积 神 经 网 络 , 该 网 络 在 2012 年 I L S V R C ( I m a g e N e t L a r g e S c a l e V i s u a l R e c o g n i t i o n C o m p e t i t i o n ) 图 像 分 类 竞 赛 中 以 15.3 提出的首个应用于图像分类的深层卷积神经网络,该网络在2012年ILSVRC(ImageNet Large Scale Visual Recognition Competition)图像分类竞赛中以15.3%的top-5测试错误率赢得第一名 2012ILSVRCImageNetLargeScaleVisualRecognitionCompetition15.3^{[2]}$。AlexNet使用GPU代替CPU进行运算,使得在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模型结构能够更加复杂,它的出现证明了深层卷积神经网络在复杂模型下的有效性,使CNN在计算机视觉中流行开来,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深度学习的热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除去下采样(池化层)和局部响应规范化操作(Local Responsible Normalization, LRN),AlexNet一共包含8层,前5层由卷积层组成,而剩下的3层为全连接层。网络结构分为上下两层,分别对应两个GPU的操作过程,除了中间某些层( C 3 C_3 C3卷积层和 F 6 − 8 F_{6-8} F68全连接层会有GPU间的交互),其他层两个GPU分别计算结 果。最后一层全连接层的输出作为 s o f t m a x softmax softmax的输入,得到1000个图像分类标签对应的概率值。除去GPU并行结构的设计,AlexNet网络结构与LeNet十分相似

卷积层 C 1 C_1 C1输入为 224 × 224 × 3 224\times224\times3 224×224×3的图片数据,分别在两个GPU中经过核为 11 × 11 × 3 11\times11\times3 11×11×3、步长(stride)为4的卷积卷积后,分别得到两条独立的 55 × 55 × 48 55\times55\times48 55×55×48的输出数据。

下采样层 S m a x S_{max} Smax实际上是嵌套在卷积中的最大池化操作,但是为了区分没有采用最大池化的卷积层单独列出来。在 C 1 − 2 C_{1-2} C12卷积层中的池化操作之后(ReLU激活操作之前),还有一个LRN操作,用作对相邻特征点的归一化处理。

卷积层 C 3 C_3 C3 的输入与其他卷积层不同, 13 × 13 × 192 × 2 G P U 13\times13\times192\times2_{GPU} 13×13×192×2GPU表示汇聚了上一层网络在两个GPU上的输出结果作为输入,所以在进行卷积操作时通道上的卷积核维度为384。

全连接层 F 6 − 8 F_{6-8} F68中输入数据尺寸也和 C 3 C_3 C3类似,都是融合了两个GPU流向的输出结果作为输入。
1.所有卷积层都使用ReLU作为非线性映射函数,使模型收敛速度更快
2.在多个GPU上进行模型的训练,不但可以提高模型的训练速度,还能提升数据的使用规模
3.使用LRN对局部的特征进行归一化,结果作为ReLU激活函数的输入能有效降低错误率
4.重叠最大池化(overlapping max pooling),即池化范围z与步长s存在关系 z > s z>s z>s(如 S m a x S_{max} Smax中核尺度为 3 × 3 / 2 3\times3/2 3×3/2),避免平均池化(average pooling)的平均效应
使用随机丢弃技术(dropout)选择性地忽略训练中的单个神经元,避免模型的过拟合

1.3.ZFNet
ZFNet是由 M a t t h e w Matthew Matthew D . Z e i l e r D. Zeiler D.Zeiler R o b Rob Rob F e r g u s Fergus Fergus在AlexNet基础上提出的大型卷积网络,在2013年ILSVRC图像分类竞赛中以11.19%的错误率获得冠军(实际上原ZFNet所在的队伍并不是真正的冠军,原ZFNet以13.51%错误率排在第8,真正的冠军是 C l a r i f a i Clarifai Clarifai这个队伍,而 C l a r i f a i Clarifai Clarifai这个队伍所对应的一家初创公司的CEO又是 Z e i l e r Zeiler Zeiler,而且 C l a r i f a i Clarifai Clarifai对ZFNet的改动比较小,所以通常认为是ZFNet获得了冠军) [ 3 − 4 ] ​ ^{[3-4]}​ [34]。ZFNet实际上是微调(fine-tuning)了的AlexNet,并通过反卷积(Deconvolution)的方式可视化各层的输出特征图,进一步解释了卷积操作在大型网络中效果显著的原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ZFNet与AlexNet类似,都是由8层网络组成的卷积神经网络,其中包含5层卷积层和3层全连接层。两个网络结构最大的不同在于,ZFNet第一层卷积采用了 7 × 7 × 3 / 2 7\times7\times3/2 7×7×3/2的卷积核替代了AlexNet中第一层卷积核 11 × 11 × 3 / 4 11\times11\times3/4 11×11×3/4的卷积核。图4.5中ZFNet相比于AlexNet在第一层输出的特征图中包含更多中间频率的信息,而AlexNet第一层输出的特征图大多是低频或高频的信息,对中间频率特征的缺失导致后续网络层次如图4.5(c)能够学习到的特征不够细致,而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AlexNet在第一层中采用的卷积核和步长过大。
可视化技术揭露了激发模型中每层单独的特征图。
可视化技术允许观察在训练阶段特征的演变过程且诊断出模型的潜在问题。
可视化技术用到了多层解卷积网络,即由特征激活返回到输入像素空间。
可视化技术进行了分类器输出的敏感性分析,即通过阻止部分输入图像来揭示那部分对于分类是重要的。
可视化技术提供了一个非参数的不变性来展示来自训练集的哪一块激活哪个特征图,不仅需要裁剪输入图片,而且自上而下的投影来揭露来自每块的结构激活一个特征图。
可视化技术依赖于解卷积操作,即卷积操作的逆过程,将特征映射到像素上。
1.4.VGGNet
VGGNet是由牛津大学视觉几何小组(Visual Geometry Group, VGG)提出的一种深层卷积网络结构,他们以7.32%的错误率赢得了2014年ILSVRC分类任务的亚军(冠军由GoogLeNet以6.65%的错误率夺得)和25.32%的错误率夺得定位任务(Localization)的第一名(GoogLeNet错误率为26.44%) [ 5 ] ^{[5]} [5],网络名称VGGNet取自该小组名缩写。VGGNet是首批把图像分类的错误率降低到10%以内模型,同时该网络所采用的 3 × 3 3\times3 3×3卷积核的思想是后来许多模型的基础,该模型发表在2015年国际学习表征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 ICLR)后至今被引用的次数已经超过1万4千余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整个网络都使用了同样大小的卷积核尺寸 3 × 3 3\times3 3×3和最大池化尺寸 2 × 2 2\times2 2×2
1 × 1 1\times1 1×1卷积的意义主要在于线性变换,而输入通道数和输出通道数不变,没有发生降维。
两个 3 × 3 3\times3 3×3的卷积层串联相当于1个 5 × 5 5\times5 5×5的卷积层,感受野大小为 5 × 5 5\times5 5×5。同样地,3个 3 × 3 3\times3 3×3的卷积层串联的效果则相当于1个 7 × 7 7\times7 7×7的卷积层。这样的连接方式使得网络参数量更小,而且多层的激活函数令网络对特征的学习能力更强。
VGGNet在训练时有一个小技巧,先训练浅层的的简单网络VGG11,再复用VGG11的权重来初始化VGG13,如此反复训练并初始化VGG19,能够使训练时收敛的速度更快。
在训练过程中使用多尺度的变换对原始数据做数据增强,使得模型不易过拟合
1.5.GoogLeNet
GoogLeNet作为2014年ILSVRC在分类任务上的冠军,以6.65%的错误率力压VGGNet等模型,在分类的准确率上面相比过去两届冠军ZFNet和AlexNet都有很大的提升。从名字GoogLeNet可以知道这是来自谷歌工程师所设计的网络结构,而名字中GoogLeNet更是致敬了LeNet [ 0 ] ^{[0]} [0]。GoogLeNet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其内部子网络结构Inception,该结构灵感来源于NIN,至今已经经历了四次版本迭代

2卷积神经网络(CNN)
2.1.组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输入层
输入层(Input Layer)通常是输入卷积神经网络的原始数据或经过预处理的数据,可以是图像识别领域中原始三维的多彩图像,也可以是音频识别领域中经过傅利叶变换的二维波形数据,甚至是自然语言处理中一维表示的句子向量。以图像分类任务为例,输入层输入的图像一般包含RGB三个通道,是一个由长宽分别为H和W组成的3维像素值矩阵HW3,卷积网络会将输入层的数据传递到一系列卷积、池化等操作进行特征提取和转化,最终由全连接层对特征进行汇总和结果输出。根据计算能力、存储大小和模型结构的不同,卷积神经网络每次可以批量处理的图像个数不尽相同,若指定输入层接收到的图像个数为N,则输入层的输出数据为NHW*3。
2…3卷积层
卷积层(Convolution Layer)通常用作对输入层输入数据进行特征提取,通过卷积核矩阵对原始数据中隐含关联性的一种抽象。卷积操作原理上其实是对两张像素矩阵进行点乘求和的数学操作,其中一个矩阵为输入的数据矩阵,另一个矩阵则为卷积核(滤波器或特征矩阵),求得的结果表示为原始图像中提取的特定局部特征。图5.1表示卷积操作过程中的不同填充策略,上半部分采用零填充,下半部分采用有效卷积(舍弃不能完
2.4 激活层
​ 激活层(Activation Layer)负责对卷积层抽取的特征进行激活,由于卷积操作是由输入矩阵与卷积核矩阵进行相差的线性变化关系,需要激活层对其进行非线性的映射。激活层主要由激活函数组成,即在卷积层输出结果的基础上嵌套一个非线性函数,让输出的特征图具有非线性关系。卷积网络中通常采用ReLU来充当激活函数(还包括tanh和sigmoid等)ReLU的函数形式如公式(5-1)所示,能够限制小于0的值为0,同时大于等于0的值保持不变。 f ( x ) = { 0 if  x < 0   x if  x ≥ 0 (5-1) f(x)=\begin{cases} 0 &\text{if } x<0 \ x &\text{if } x\ge 0 \end{cases} \tag{5-1} f(x)={0if x<0 xif x0(5-1)
2.5池化层
池化层又称为降采样层(Downsampling Layer),作用是对感受域内的特征进行筛选,提取区域内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能够有效地降低输出特征尺度,进而减少模型所需要的参数量。按操作类型通常分为最大池化(Max Pooling)、平均池化(Average Pooling)和求和池化(Sum Pooling),它们分别提取感受域内最大、平均与总和的特征值作为输出,最常用的是最大池化。
2.6 全连接层
全连接层(Full Connected Layer)负责对卷积神经网络学习提取到的特征进行汇总,将多维的特征输入映射为二维的特征输出,高维表示样本批次,低位常常对应任务目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提高泛化能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局部连接
我们首先了解一个概念,感受野,即每个神经元仅与输入神经元相连接的一块区域。 在图像卷积操作中,神经元在空间维度上是局部连接,但在深度上是全连接。局部连接的思想,是受启发于生物学里的视觉系统结构,视觉皮层的神经元就是仅用局部接受信息。对于二维图像,局部像素关联性较强。这种局部连接保证了训练后的滤波器能够对局部特征有最强的响应,使神经网络可以提取数据的局部特征; 下图是一个很经典的图示,左边是全连接,右边是局部连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循环神经网络(RNN)
时间序列数据是指在不同时间点上收集到的数据,这类数据反映了某一事物、现象等随时间的变化状态或程度。一般的神经网络,在训练数据足够、算法模型优越的情况下,给定特定的x,就能得到期望y。其一般处理单个的输入,前一个输入和后一个输入完全无关,但实际应用中,某些任务需要能够更好的处理序列的信息,即前面的输入和后面的输入是有关系的。比如:

​ 当我们在理解一句话意思时,孤立的理解这句话的每个词不足以理解整体意思,我们通常需要处理这些词连接起来的整个序列; 当我们处理视频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只单独的去分析每一帧,而要分析这些帧连接起来的整个序列。为了解决一些这样类似的问题,能够更好的处理序列的信息,RNN就由此诞生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由于RNN特有的memory会影响后期其他的RNN的特点,梯度时大时小,learning rate没法个性化的调整,导致RNN在train的过程中,Loss会震荡起伏,为了解决RNN的这个问题,在训练的时候,可以设置临界值,当梯度大于某个临界值,直接截断,用这个临界值作为梯度的大小,防止大幅震荡

累乘会导致激活函数导数的累乘,如果取tanh或sigmoid函数作为激活函数的话,那么必然是一堆小数在做乘法,结果就是越乘越小。随着时间序列的不断深入,小数的累乘就会导致梯度越来越小直到接近于0,这就是“梯度消失“现象,上节描述的梯度消失是在无限的利用历史数据而造成,但是RNN的特点本来就是能利用历史数据获取更多的可利用信息,解决RNN中的梯度消失方法主要有:

​ 1、选取更好的激活函数,如Relu激活函数。ReLU函数的左侧导数为0,右侧导数恒为1,这就避免了“梯度消失“的发生。但恒为1的导数容易导致“梯度爆炸“,但设定合适的阈值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 2、加入BN层,其优点包括可加速收敛、控制过拟合,可以少用或不用Dropout和正则、降低网络对初始化权重不敏感,且能允许使用较大的学习率等。

​ 2、改变传播结构,LSTM结构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应用:
(1)语言模型与文本生成(Language Modeling and Generating Text)

​ 给定一组单词序列,需要根据前面单词预测每个单词出现的可能性。语言模型能够评估某个语句正确的可能性,可能性越大,语句越正确。另一种应用便是使用生成模型预测下一个单词的出现概率,从而利用输出概率的采样生成新的文本。

(2)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 机器翻译是将一种源语言语句变成意思相同的另一种源语言语句,如将英语语句变成同样意思的中文语句。与语言模型关键的区别在于,需要将源语言语句序列输入后,才进行输出,即输出第一个单词时,便需要从完整的输入序列中进行获取。

(3)语音识别(Speech Recognition)

​ 语音识别是指给定一段声波的声音信号,预测该声波对应的某种指定源语言语句以及计算该语句的概率值。

(4)图像描述生成 (Generating Image Descriptions)

​ 同卷积神经网络一样,RNNs已经在对无标图像描述自动生成中得到应用。CNNs与RNNs结合也被应用于图像描述自动生成。

4.生成对抗网络(GAN)
生成对抗网络(GA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自从2014年被Ian Goodfellow提出以来,掀起来了一股研究热潮。GAN由生成器和判别器组成,生成器负责生成样本,判别器负责判断生成器生成的样本是否为真。生成器要尽可能迷惑判别器,而判别器要尽可能区分生成器生成的样本和真实样本。

​ 在GAN的原作[1]中,作者将生成器比喻为印假钞票的犯罪分子,判别器则类比为警察。犯罪分子努力让钞票看起来逼真,警察则不断提升对于假钞的辨识能力。二者互相博弈,随着时间的进行,都会越来越强。那么类比于图像生成任务,生成器不断生成尽可能逼真的假图像。判别器则判断图像是否是真实的图像,还是生成的图像,二者不断博弈优化。最终生成器生成的图像使得判别器完全无法判别真假。
GAN的目标函数定义如下:

min ⁡ G max ⁡ D V ( D , G ) = E x ∼ p d a t a ( x ) [ log ⁡ D ( x ) ] + E z ∼ p z ( z ) [ log ⁡ ( 1 − D ( G ( z ) ) ) ] \mathop {\min }\limits_G \mathop {\max }\limits_D V(D,G) = {\rm E}{x\sim{p{data}(x)}}[\log D(x)] + {\rm E}_{z\sim{p_z}(z)}[\log (1 - D(G(z)))] GminDmaxV(D,G)=Expdata(x)[logD(x)]+Ezpz(z)[log(1D(G(z)))]

判别器的目标是最小化交叉熵损失,生成器的目标是最小化生成数据分布和真实数据分布的JS散度。
其实,作为一个训练良好的GAN,其Loss就是降不下去的。衡量GAN是否训练好了,只能由人肉眼去看生成的图片质量是否好。也就是说,无论是判别器,还是生成器。loss的高低不能代表生成器的好坏。一个好的GAN网络,其GAN Loss往往是不断波动的。

生成式模型:由数据学习联合概率分布P(X,Y), 然后由P(Y|X)=P(X,Y)/P(X)求出概率分布P(Y|X)作为预测的模型。该方法表示了给定输入X与产生输出Y的生成关系

判别式模型:由数据直接学习决策函数Y=f(X)或条件概率分布P(Y|X)作为预测模型,即判别模型。判别方法关心的是对于给定的输入X,应该预测什么样的输出Y。

如何尽量避免GAN的训练崩溃问题
归一化图像输入到(-1,1)之间;Generator最后一层使用tanh激活函数
生成器的Loss采用:min (log 1-D)。因为原始的生成器Loss存在梯度消失问题;训练生成器的时候,考虑反转标签,real=fake, fake=real
不要在均匀分布上采样,应该在高斯分布上采样
一个Mini-batch里面必须只有正样本,或者负样本。不要混在一起;如果用不了Batch Norm,可以用Instance Norm
避免稀疏梯度,即少用ReLU,MaxPool。可以用LeakyReLU替代ReLU,下采样可以用Average Pooling或者Convolution + stride替代。上采样可以用PixelShuffle, ConvTranspose2d + stride
平滑标签或者给标签加噪声;平滑标签,即对于正样本,可以使用0.7-1.2的随机数替代;对于负样本,可以使用0-0.3的随机数替代。 给标签加噪声:即训练判别器的时候,随机翻转部分样本的标签。
如果可以,请用DCGAN或者混合模型:KL+GAN,VAE+GAN。
使用LSGAN,WGAN-GP
Generator使用Adam,Discriminator使用SGD
尽快发现错误;比如:判别器Loss为0,说明训练失败了;如果生成器Loss稳步下降,说明判别器没发挥作用
不要试着通过比较生成器,判别器Loss的大小来解决训练过程中的模型坍塌问题。比如: While Loss D > Loss A: Train D While Loss A > Loss D: Train A
如果有标签,请尽量利用标签信息来训练
给判别器的输入加一些噪声,给G的每一层加一些人工噪声。
多训练判别器,尤其是加了噪声的时候
对于生成器,在训练,测试的时候使用Dropout

引用https://github.com/scutan90/DeepLearning-500-questions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