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版本01【带题】

导论

三大工人运动

1831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6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三大先进思潮

德国古典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大科学发现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科学性
人民性
实践性
发展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恩格斯的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摆包括:

  • 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是本源的问题
  • 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

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说明了物质对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物质的存在的方式:运动(物质的根本属性)

离开物质的运动、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管的,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 贯穿量变质变定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 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办法----矛盾分析法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 量变和质变的必要准备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人类社会本质上也是物质的。

一、单项选择题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C)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2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物质范畴(C)

A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 B是各种具体事物的总和

C与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C)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D)的唯一标准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 先验论和反映论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C)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C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B)的标准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先验论和反映论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7“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C)

A 时间的有限性 B 时间的客观性

C 时间的不可逆性 D时间的相对性

8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B)

A 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B 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C不仅反映自然界,而且反映社会 D不仅反映世界而且改造世界

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C)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 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10"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C)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 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1“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C)

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C 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12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一说法的哲学寓意是(B)

A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1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D)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1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15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C)

A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B矛盾体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在事物发展进程中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C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D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16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认为(D)

A事物发展过程的初起只有差异,后来才有矛盾B矛盾解决意味着矛盾终止C矛盾只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的一定阶段D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17人类认识事物的秩序是(A)

A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B从实践到感性再到实践

C从同一到斗争再到同一D从否定到肯定再到否定

18矛盾的客观性是指(A)

A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B矛盾只存在于社会领域中

C矛盾只存在于自然中D矛盾是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中的反映

1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了:(A)

A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B对立面的相互贯通

C没有肯定就没有否定D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

2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下,走自己的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体现了 (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1“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这一说法直接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A)

A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D)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

23狄德罗曾说过:“生命,就是一连串的作用和反作用。我活着,就以块体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我死了,就以分子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这句话揭示了( A)

A矛盾的存在和运动是绝对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D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2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B)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C世界普遍联系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26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体现了下列哪个原理:(D)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B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D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2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哲学基础是(B)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矛盾特殊性原理

C矛盾同一性原理 D矛盾斗争性原理

28“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B)

A坏事可以为好事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矛盾双方互相依存

29“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B)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30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B)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31“因材施教”的哲学基础是(A)

A矛盾的特殊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

32质和事物的存在是(B)

A相互对立的 B直接同一的

C相互包含的 D相互转化的

33事物的质是指(D)

A事物中所包含的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B事物的规模和发展程度

C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D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34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B)

A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 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

C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D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

35爆发式飞跃是(A)

A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B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的质变形式

C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D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36量变是指(D)

A事物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 B事物显著的突变

C事物由简单到复杂D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3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说明(B)

A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可能发生质变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D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定限度的

38事物的质变是指(C)

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D事物处于相对平衡、相对静止状态

39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C)

A质和量的统一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D形式和内容的相互转化

40“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C)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二、多项选择

1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下列哪些现象属于物质现象:( ABC )

A镜中花、水中月 B阶级斗争C引力场 D梦中树

2下列观点中哪些反映了辩证法的运动观点( ABC )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B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D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里

3“尺寸之木,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说明了( CD )

A说明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说明了客观世界本身的无条件性

C说明了任何有限中都包含着无限 D说明了有限和无限是对立的统一

4下列属于人的意识活动的有( CD )

A饥餐渴饮 B趋利避害C胡思乱想 D审时度势

5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ABCD )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诗) B失落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谚语)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谚语)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莫说时候早,一去没处找(打油诗)

6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 BC )

A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B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朴素辩证法的观点

7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 ABCD )

A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C会导致诡辩论D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

8“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 BC )

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B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

C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三个阶段是(ABCD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0意识的本质是( ABC )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B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意识是客观物质的主观影像 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直观反应

1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D )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12以下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环节的是 ( ABCD )

A现象与本质 B原因与结果C必然性与偶然性D可能性与现实性

13关于事物的可能性,下述正确的观点有( AB )

A可能性有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B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抽象的可能性是主观意识范畴的可能性

D可能性是事物中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14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 ABCD )

A现象是外在的,本质是内在的B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 C现象是易变的,本质是较稳定的 D现象可以为人的感官所直接感知,本质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1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BD )

A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还是彼此孤立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发展变化还是凝固不变

C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精神

D承认还是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6“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句话是( CD )

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B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D肯定联系的条件性的正确观点

17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主张( BD )

A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B世界是运动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C意识有能动作用,还是没有能动作用D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还是没有客观规律

18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有两种情形,它们是( CD )

A事物发展中坏事变为好事 B事物发展中顺利条件变为困难条件

C事物发展前进中的“回复”或“复归”D事物发展前进中的“倒退”、“逆转”、“退化”

19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AB )

A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B离开事物的运动不可能发生联系和作用 C先有事物的联系,后有事物的运动 D运动之后才发生各种联系

20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 ABCD )

A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B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C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中

D说明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兴衰变化的过程

三、判断题

1世界统一于存在(错)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错)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

4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错)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错)

6哲学的物质和具体科学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对)

7哲学基本问题是指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错)

8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对)

9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对)

10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不一定是唯物主义。(对)

11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语词”。偶然性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错 )

12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假象就不表现事物的本质。( 错 )

13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对 )

14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错 )

15“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错 )

16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依据(对 )

1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以,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 错 )

18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错 )

19度是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对 )

20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对 )

四、简答题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什么?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1分);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1分);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2分);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心理活动的作用(2分)。

2、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分)。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分)。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2分)。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怎样理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怎样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6、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有哪些?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

7、普遍联系的特点有哪些?

普遍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五、材料分析题

1、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列第三和第四。结合我们的学习,回答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一、历史必然性:
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
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
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分)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2分)。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2分)。

二、当代适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
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2分)。
2、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
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
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2分)。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和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理论?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阶级性与科学性在漫长的历史中是共存的,二者长期经历着不可避免的磨合时期.
科学创造利益,阶级斗争在于夺取科学创造的果实.没有科学,阶级斗争毫无意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
		革命性的统一(2分)。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她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2分)。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2分)。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
		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2分)。

3、(1)“满目清香未见花”

孔子带领一群学生到老子那里去请教。孔子见到老子,恭恭敬敬地行罢礼,然后垂手站在一边。

老子须眉皆白,已经很老了,这时正在闭目养神,听到响动,抬起眼皮望了望。孔子赶快说:“弟子孔丘特来候教。”

半晌,老子才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看我的牙怎么样?”“已经全掉了。”孔子答道。

“我的舌头呢?”“还好。”

老子听到回答,便合上眼皮,继续静养了。孔子带着学生悄悄退了出来,吩咐学生套车回家。学生们感到很奇怪,问孔子:“您不是来求教吗?怎么还没有问什么就回家呢?”

孔子对学生们说:“老先生不是已经赐教了吗?走,我们回去吧。”

问:老子告诉了我们一条什么样的哲学道理?请详述其主要内容。(6分)

矛盾着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分);
牙齿和舌头相比,牙齿是坚硬而刚强的;而舌头是柔活而软弱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变老了,牙齿全松掉了,由强变弱了;而舌头却还健在,舌头就由弱变强了。
强和弱共处于同一个人的口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强弱发生了相互转化。(2分)

(2)“满城尽带黄金甲”

记忆中,四月的北京,虽说已没有了花香撩人、嫩柳拂面,但起码也应该是和风送香气,万木争春晖。然而2006年4月17日的北京之夜留给人们的记忆却是“其色惨淡”、“黄沙弥天”。来自西部沙漠的滚滚黄尘如狂飙骤起,似江河倒悬,瞬间之内让整个北京笼罩在一片“平沙莽莽黄入天”的恐怖氛围中,江河失色,日月无光,人们纷纷轻纱裹面,闭门掩窗,赏春的雅兴荡然无存。四个小时内,34万吨黄沙,铺满京城,演绎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满城尽带黄金甲”。

其实对于“沙尘暴”,大多数生活在北方的中国人早就不再陌生,甚至于早已习以为常。但让北京人愤怒的是凭什么宁夏、甘肃和内蒙古的土壤沙化却要让北京人来埋单?比北京人更冤的是韩国人和日本人,因为来自中国的沙尘也让他们那里日月无光“利益均沾”。其实,北京人也罢,日本人也罢,谁都没有理由呼屈喊冤。当北京人贪婪地享受来自内蒙古的鲜嫩无比的羊肉牛肉时,他们可曾想到内蒙古的过度放牧所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当日本人每年从中国进口437亿双一次性筷子而不肯伐掉自己国家一颗树木却使中国森林加速消失时,他们可曾想到今天?世界本来就是个整体,哪里都不可能有世外桃源。“东边日出西边雨,南国有水北方甜。”如果谁都认为西北的土壤沙化只是西北人自己的事,而不愿收敛自己的私欲,抑止自己的贪婪,那么,当灾难再次发生时,我们谁都不可能幸免于难!

问:文中对“沙尘暴”的分析体现了什么辩证法原理?请详述其内容和方法论意义。(6分)

材料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普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3)生命的最后一片绿叶

小姑娘得了不治之病,悲伤之余便问医生:“我还能活多久?”医生如实相告:“等窗外最后一片树叶飘落时,你的生命就到尽头了。”于是可怜的小姑娘每天都站在病房的窗前,望着院中的一树繁茂的叶子,想象着自己的生命将如秋天树叶一般在某一天完全飘落。秋天来了,狂风骤起,一树绿叶纷纷随风飘落。终于枝头只剩下最后一片绿叶,犹自碧绿如初,无论狂风如何肆虐,依旧岿然不动。小姑娘望着那最后一片绿叶,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她知道,只要还有一片叶子,自己的生命便会有一分的希望。春去春回,花开花谢,那片树叶却始终未落,可怜的小姑娘的心怀也日渐充满了阳光……

原来,当一位画家偶然间听到小姑娘的故事时,他的心深深地被震撼了。于是他发誓一定要为可怜的孩子留下最后一片树叶,从而为美丽的生命留下最后的希望。他用自己的丹青妙手,画了一片惟妙惟肖的树叶,把它挂在了枝头。奇迹发生了,那片树叶终于为小姑娘留下了生的希望。

生命便在绿色的希望中延续……

问:故事告诉了我们一条什么唯物论原理?请详述其内容及方法论意义。(6分)

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的唯物论基本原理。(2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分)
正确的意识能够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取得积极的成果,对事物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而错误的意识能误导人们的行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和破坏作用。(2分);
正是绿叶的存在,让小姑娘具有了巨大的人生希望,从而决定了她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1分)
  • 2
    点赞
  • 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小源同学r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