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1

本文探讨了利用编码和可编程超表面灵活控制太赫兹波的方法。超表面由亚波长散射体构成,具有减小厚度、减少吸收等优点。编码超表面通过设计两种状态的粒子实现精确相位响应,而可编程超表面通过添加二极管实现状态切换。文章还介绍了随机编码序列实现宽带扩散、各向异性超表面对不同极化波的操纵,以及基于编码超表面的环形辐射模式,展示了全方位辐射控制的可能性。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Flexible Controls of Terahertz Waves Using Coding and Programmable Metasurfaces

超表面的出现

基于超材料(metamaterials)的透镜天线仍以类似于传统介质天线的方式设计和工作,导致块状超材料的厚度必须大于或者能与波长相当,从而给采用目前最先进的3D微/纳米制造技术在太赫兹和光谱仪上制造此类块体超材料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于是将厚度减小到表面的厚度,导致了超表面1(metasurfaces)的出现。

超表面的特点

1.超表面由排列的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亚波长散射体(scatter)组成.
2.在控制电磁波的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减少金属和介电质吸收,重量轻,制作方便以及可见和太赫兹范围内的应用。
3.超表面的建模经历几个阶段:传统的方法是有效介质理论,计算超表面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也有一些学者采用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的方法。但发现超表面的材料特性与其厚度是有关的,不能单独定义,下面出现了表面敏感性(susceptibilities)这一概念,这是超表面独有的概念。最后出现了广义的片状过渡条件(Gstcs),这一概念表示超表面的电敏感性和磁敏感性是与其周围的电场相关的。

编码超表面的提出

上述的超表面建模较为复杂,在数字电路发展的影响下,提出了编码超表面的概念。核心就是设计两个编码粒子,一个全反射,一个全透射。两者相位差为180。

编码和可编程超表面

1.特点

(1)编码超表面(coding metasurfaces)单元大小为λ/8到λ/4,而反射和透射阵列单元一般不小于λ/3;这能提供跟精确的相位响应,以及将空间传播波(PW)转换为平面波(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