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本章详细说明阻抗的由来,并说明阻抗和电阻的区别,最后说明单端50Ω阻抗的由来。
本章分为三节:阻抗的由来、阻抗和电阻的区别、50阻抗
一、 阻抗的引入
信号指变化的电压和变化的电流。从信号完整性方面来说,任何引发的信号的问题都可以说是那些变化的电流电压与整个系统的各个要素(传输线、过孔、焊盘连接处等等)之间引起的。
对于直流信号来说,系统对直流的影响基本是恒定的,可利用R=V/I,对整个系统进行描述。
但对于交流信号来说,情况却不太一样。具体分析如下
傅里叶变换告诉我们,任何周期性的交流信号都可以分解成不同频率正弦信号分量的叠加(时域到频域的变换)。换句话说周期性的信号既有低频信号,又有高频信号,就是所说谐波表示(0次谐波,3、5、7、9……)。我们知道,电容、电感对不同频率的信号影响效果是不一样的,对于传输线、过孔等其他互联因素来说也是如此。
因此和电阻一样,为了描述整个系统对交流信号的影响,引入阻抗的概念。和电阻一样,阻抗Z定义为电压和电流的比值。即
Z=V/I
无论是直流和交流,其实都可以用阻抗来表示。
对于直流和低频信号来说,由于其高频分量很小(直流信号就是0次谐波对应的值,低频信号的高次谐波所占比例很小,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因此都可用理想的情况进行分析。
对于高频来说,本身频率就已经很高,谐波分量的频率更大,这个时候,系统对信号的影响不能忽略。
二、 阻抗?电阻?
上面的内容虽然叙述了阻抗的定义,却不能很好的理解阻抗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因此,这里有必要进行叙述一下。
我们知道对于电路开路的情况,电阻值为无穷大,对于电路短路的情况,电阻值为0。
电阻R=V/I,可知,电阻等于该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流之比。
关键的地方来了,电流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荷的移动是有相应的速度,他不是瞬时的,走完整个回路,它需要时间!这点很重要,它只能预知它走过的路径,对它前面的路径是未知的!!!它并不知道前面是开路还是短路,还是有什么东西它都不知道!电阻正是信号走完全程的结果!
我们通常所说的PCB设计保持单端50Ω阻抗,双端100Ω,一般是通过工具计算得来的,那么用万用表实际测量结果如何呢,答案是无穷大。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答案是时间太短了!
试想,如果有两条设计阻抗单端为50Ω从地球到月球的理想传输线(没有损耗,就是最初理解的那样),传输线的末端是开路状态,假设信号从地球到月球的时间为2s,从地球到月球的时间又为2s。那么用万用表测量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呢。你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是,在信号走完全程的4s时间里,万用表显示读数为50Ω,4s之后测量的结果显示开路。
阻抗和电阻的意思就辨析的很明确了,只要测量时间小于往返时间,欧姆表测量的输入阻抗就是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上述例子比较生动理想,但是事实上,传输线不可能是理想的,它有相应的损耗,信号每时每刻的大小和当前的阻抗有关。为了描述这种状态,引入瞬时阻抗。
因此我们所提到的传输线为50Ω,实际上说的是传输线受到的瞬时阻抗为50Ω。
三、 50Ω阻抗
很多时候有这个疑问,为什么经常说的阻抗单端是50Ω,而不是51Ω,52Ω,63Ω,72Ω……等等,为什么50Ω用的如此广泛?他有什么特别之处?
上世纪30年代,随着无线电通信和雷达系统的快速发展,对与高性能传输线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将信号从发生器以最低的损耗传输到天线上。
选择50Ω是一个折中的选择。
1929年,贝尔实验室做了很多实验,最终发现符合这种大功率传输,损耗小的同轴电缆其特征阻抗分别是30欧姆和77欧姆。其中,30Ω的同轴电缆可以传输的功率是最大的,77Ω的同轴电缆传输信号的损耗是最小的。
30Ω和77Ω的算术平均值为53.5Ω,30Ω和77Ω的几何平均值是48Ω,我们经常所说的50Ω系统阻抗其实是53. Ω和48Ω的一个工程上的折中考虑,考虑最大功率传输和最小损耗尽可能同时满足,选择50Ω是一个折中的选择。
后来随着这个标准的确定。更多的系统采用这个特性阻抗是50Ω则是为了提高系统的兼容性,减少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