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述
本文简述差分对的定义,概括差分对的特点,接着分析差分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接着从弱耦合和紧耦合两个方面分析返回电流的流向,分析这两种差分方式各自的特点,接着分析这两种方式在实际中的串扰,最后针对紧耦合还是弱耦合做出系统性的讨论
二、 差分信号的定义
差分信号,顾名思义,就是两个驱动端去驱动两条独立的传输线,这两条传输线相位相差180度,要传输的信号就是这两条先之间的差,这个差值携带着我们要传送的信息。
差分信号的两个信号极性相反,假设正极信号为Vp,负极信号为Vn,则差分信号Vdiff可以表示为:
三、 差分信号的特点
差分信号和单端信号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
1、传输相同幅值频率信号的情况下,组成差分信号的信号幅值只需要单端信号的一半,换句话说,差分信号上升时间缩短为原来的一半,从这一方面来说,差分信号减少了地弹、轨道塌陷、还有潜在的电磁干扰。
2、与单端放大器相比,接收器中的差分放大器可以有更高的增益。
3、差分信号进行紧耦合传输时,它的串扰较小,应对差分线公共返回路径中的突变的稳健性也比较好。
4、差分信号通过连接器和封装时,不易受到地弹和开关噪声的干扰。
5、使用价格低廉的双绞线就可以实现较远距离的差分信号传输。
但差分信号也具有如下缺点:
1、差分信号最大的缺点是会产生潜在的电磁干扰,如果差分信号内部存在任何的共模信号分量,都可能使实际加在外部双绞线的实际差分线信号产生电磁干扰问题。
2、对比单端信号,差分信号需要两条传输线进行传输
3、差分信号的使用带来许多新的原理和设计规则,因此在设计和使用上存在一些困难和麻烦。
后续内容,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下带来那些新的影响。
尽管存在上述困难,但随着集成化发展的今天,越来越低的功耗、以及越来越高的传输速率都将会使差分信号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四、差分信号抗噪声原理
差分信号的一个优势是它在一定条件下,抗干扰能力更强,对于单端信号传输,外界对它的干扰则直接作用信号上,在接收端表现为在输入电流电压与噪声的叠加,接收端不会考虑这个噪声的来源。对于接收器来说,它无法区分哪些是有用信号,哪些是噪声,因此干扰很大时,会严重影响信号的接收。而在差分的接收中,每一条传输线都是单端信号,外界施加的干扰也是叠加这个单端信号上,如果这两条传输线上各自叠加的噪声近似一致,接收端差分检测后,绝大部分噪声就会抵消掉,因此大大地提高了抗干扰能力。
例如,由于其他信号的干扰引起参考点电位发生变化,相当于在两个单端信号上都叠加了一个噪声V_0。此时,这两个信号都变为:
V_1’=V_1+V_0
V_2’=V_2+V_0
接收端在差分信号得到的差分信号为:
V_diff=V_1’-V_2’=V_1+V_2
最终结果就像没受到干扰一样,接收端的差分检测消除了这个由于参考点位变化导致的噪声干扰。
接收端参考点位如果同时存在噪声,在接收端的表现也只是导致两个信号电平同步上下波动,而且规律一致,差分检测同样可以消除这种噪声。
如果有邻近信号同时对差分对的两个单端信号产生串扰,两个串扰噪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幅度大小有所不同,这个时候,可以抵消部分,且两条线上的噪声幅度越接近,噪声抵消越多,受影响越小。
总的来说,差分传输抗干扰原理在于差分检测时两个单端信号上噪声相互抵消,只要外界对差分对中两个单端信号的干扰基本一致,就不会影响差分信号的传输。因此,差分走线不一定非要使用平行走线的形式,在有些情况BGA扇出使用耦合差分方式有些困难,两条传输线在不同走线层单独扇出也是可以接受的,关键在于控制两条差分传输线周围环境基本一致,并尽量减小其他信号的干扰。
五、 差分阻抗
为了分析差分信号的特点,离不开对差分阻抗的分析。
差分阻抗:差分感受到的阻抗,差分信号的电压与其电流的比值。
因此,如何计算差分阻抗的关键是如何定义信号的电压和电流。
不耦合的情况:
首先分析简单的情况,假设这两条信号线之间不存在耦合,即两条耦合线之间的距离足够远,比如线间距是线宽的两倍。因此,从差分阻抗的定义来说,差分信号的阻抗应该是两条信号的阻抗之和。定义单端差分信号的特性阻抗为Z0,则差分信号的阻抗Zdiff
Zdiff=2* Z0
这点不难理解,两条信号之间的电压是每条信号线自身电压的两倍,但是每条型号线的电流却是相同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差分阻抗是单端特性阻抗的两倍。
现在考虑耦合的影响。
耦合的情况:
耦合的情况较为复杂,当两条带状线考得很近时,它们各自的边缘电场和磁场就会相互覆盖,他们之间的耦合程度就会很强。
此时可用以下等效电容模型概述耦合情况:
当信号线2靠近信号线1时,C11和C12都将发生改变。由于信号线1和返回路径之间的边缘场被邻近的信号线阻断了,所以C11会减小,C12会增大,C11和C12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因此针对信号线1的负载电容CL=C11+C12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从等效电感分析,当两条线靠近时,L11和L12也都会发生改变,L11会有略微的减小,L12会增加,如下图所示:
两条信号线的间距越小,他们之间的耦合越强。当两条信号线距离非常近时,邻近的信号线会影响线1的阻抗,称为邻近效应。
当两线靠近时,虽然存在邻近效应的影响,但线1减小的幅度不会超过1%。即使在不断靠近的情况下,假设线2的阻抗维持不变,那么线1 的阻抗如下图所示:
但是对于差分这种情况,线2也被驱动且与线1相反的情况,此时每条信号线的阻抗会因为彼此之间的耦合而减小。如果信号线2施加相同的信号,阻抗值就会升高。
总体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以上分析为差分信号中单端信号线的阻抗情况,现在对差分信号进行整体分析。
当差分信号沿差分对传输时,差分阻抗依然是每条线的特性阻抗的2倍。只是每条线的奇模特性阻抗由于耦合而有所减小。
注:奇模指两条线上有相反的驱动电压;偶模两条线上有相同的驱动电压。
如下图给出了当两条信号线的间距逐渐减小时,差分阻抗的变化情况。
对于带状线而言,相比于线间距等于3倍线宽的无耦合情况,对于目前线间距等于线宽的情况,图中为5mil的情况,阻抗也仅仅小了约12%。
六、 差分对返回电流
当两条边缘耦合的微带线的间距大于3倍间距时,线间耦合度很小。,这种情况下,如果用差分信号去驱动他们,信号线之间就会出现电流,返回平面之间就会出现与相应信号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的电流。如下图所示:
因为这里差分对之间的间距比较大,所以当信号线用差分信号驱动时,返回平面中的电流不会出现重叠,此时返回平面上的总电流为0,但是每条线下都有确定的电流分布。
任何改变电流分布的因素都将导致差分信号的阻抗发生改变。
这儿理解为单端信号线的阻抗依赖于参考平面的情况,当增加信号线于参考平面之间的距离,必然会导致单端信号线阻抗的增加,这会引起差分阻抗的改变。
在两边耦合线最紧耦合的情况下,即线间距等于线宽的情况,返回平面中的重叠电流依然很小,如下图所示:
如下图为参考平面电流和线2上电流的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无论是不耦合还是紧耦合的条件下,信号线的返回电流基本都依赖于参考平面,而不是另一条走线。因此参考平面对差分来说非常重要,实际应用中,使用差分方式传输的信号往往都是非常重要的信号,因此,在布局差分信号时,更因该注意参考平面的连续问题。
七、 差分对的串扰
如果差分信号的附近有单端信号,那么这个单端信号对差分对中的两条线都会产生远端串扰,最终串扰噪声会反映到差分信号中。
如下图所示,由于攻击信号于两条差分信号之间的距离不相等,距离越小,串扰越大,距离越大,串扰越小。因此攻击信号在差分信号两条线上的串扰也不相同,因此,接收端在接收差分信号时,两个串扰噪声不能抵消,因此差分信号中一定由于串扰噪声存在。
实际上的串扰不单是单端信号对两条差分信号的影响,还有差分信号两条线之间的影响,因此,在差分信号中得到的总的串扰噪声是多个串扰综合影响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由于差分信号和攻击信号组成的系统,彼此之间又都存在串扰,这使得差分信号在某些情况下的抗干扰能力没有想象那么强。
如下图所示,受害线分别为单端信号和差分信号的情况。
上图可知,使用差分信号时,对串扰的噪声确实比使用单端传输小一点,但是改善效果有限。在攻击线与差分线之间的距离很小的情况下,差分信号受到的干扰仍然很大。
也正因为如此,即便时差分信号进行传输,最有效减少串扰的方法仍然是尽量拉开差分信号和攻击信号的距离。
八、 紧耦合还是弱耦合
紧耦合和弱耦合从数学角度来描述就是耦合的程度,即耦合的松紧。两条传输线之间的距离越大耦合越松,间距越小耦合越紧,选择紧耦合还是弱耦合就是选择两条传输线之间间距更近还是适当拉开间距的问题。
无论耦合是否紧密,差分对都可以传输差分信号。从差分的角度看,只要瞬时差分阻抗是恒定的,两线之间的耦合大小就并不重要,只要调整好线条的宽度就能将差分阻抗始终保持在100Ω。
如下图,显示介质厚度为3.8mil,节点常数为4.5,铜走线厚度为1.2mil的情况下,差分阻抗为100Ω,不同线间距对传输线阻抗的影响。Zdiff为差分阻抗,Zcomm为共模阻抗,Zeven为偶模阻抗,Zodd为奇模阻抗。
现在考虑单端信号对于差分信号对的串扰,其表层走线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由于单端信号对差分对的距离是不相同的,因而,对两条传输线的串扰也不相同,因此在差分对中两条传输线上的串扰噪声不能完全抵消,存在差分串扰噪声。另一方面,由于不对称,串扰也必然反映到共模信号中,引起共模噪声的增加。
如下图两种耦合条件下串扰引起的噪声的大小以及共模噪声的大小。
以上两图清楚的展示了紧耦合和弱耦合在噪声串扰和共模噪声下的影响,紧耦合噪声更小,但它的共模噪声却更大。因此紧耦合抗噪声能力高于弱耦合,但是抗共模噪声的能力弱于弱耦合。
考虑另外一种情况,驱动器的两个信号存在偏移或者差分对中存在无耦合区域时,紧耦合会产生更大的噪声。下图展示了紧耦合(4mil)和弱耦合(16mil)两种情况下由于差分不对称而产生的共模噪声情况。
尽管紧耦合抑制差分噪声的能力比弱耦合强 ,但是由于会产生更大的共模噪声,抗共模干扰能力比弱耦合更弱。
既然紧耦合和弱耦合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对于这个紧耦合和弱耦合有应该如何选择呢?
大部分情况下,紧耦合始终都是首选,少部分情况下选择弱耦合。
使用紧耦合差分对的最大优点时紧耦合时的互连密度更高,这意味着占用更少的层或者更小面积的电路板,这两者都有助于降低成本,更有利于实际;在某些情况下,紧耦合差分对所受到的差分串扰可能比弱耦合差分对更少一些;紧耦合差分对另一个优点是,紧耦合面对返回路径中的缺陷,作为一般规则,当返回平面受损时,例如在双绞电缆线、带状电缆、连接器应该始终使用紧耦合。由于这些原因,紧耦合都应该时首选。
相对紧耦合,弱耦合也有其特殊的优点,例如,同样100Ω的差分阻抗,弱耦合的线宽比紧耦合宽了大约30%,这就意味着弱耦合差分对比紧耦合减少大约30%的串联电阻损耗,在损耗很严重时,应该首选弱耦合。通常,在高于10Gbps并且损耗被当成重要新能指标时,应该首选弱耦合,它线条最宽,损耗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