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黄河(智慧黄河)——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安全监测
过去的20 余年,黄河的数字治理经历了从“数字黄河”到“数字孪生黄河”的发展历程。
“数字黄河”工程利用全数字摄影、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基础数据采集,在黄河流域打造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实现黄河流域全方位监测和决策支持。
“数字黄河”工程在2001—2019 年近20 年的发展中,从“0”到“1”地建设了相关基础设施和六大应用系统、数学模拟系统,“端—边—云”的部署体系逐渐形成。截至2019年,干流主要水文站实际输沙量较1987—2000 年均值偏小23.6%—78.1%,“数字黄河”工程下“三条黄河”(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 的战略举措,在打造黄河流域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水环境治理和管理方面成效卓著。
-
“数字黄河”工程第一阶段(2001—2007 年)。
此阶段主要目标为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构建“数字黄河”的工程基本框架与工程技术标准体系。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整合了现有软、硬件资源,建成了黄河流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远程会商平台、遥感中心、数据中心与基础信息库以及数据采集、存储和传输系统。
在应用系统建设方面,以系统分析、模拟仿真技术为支撑,建设防汛减灾、水调度、生态监测、水资源保护、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电子政务六大应用系统为基础,搭建了应用系统开发集成平台,构建了面向治黄目标导向的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数据存储接口与应用中介,提高了治黄能力与决策科学性。 -
“数字黄河”工程第一阶段(2001—2007 年)。
此阶段主要目标为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构建“数字黄河”的工程基本框架与工程技术标准体系。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整合了现有软、硬件资源,建成了黄河流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远程会商平台、遥感中心、数据中心与基础信息库以及数据采集、存储和传输系统。
在应用系统建设方面,以系统分析、模拟仿真技术为支撑,建设防汛减灾、水调度、生态监测、水资源保护、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电子政务六大应用系统为基础,搭建了应用系统开发集成平台,构建了面向治黄目标导向的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数据存储接口与应用中介,提高了治黄能力与决策科学性。 -
“数字黄河”工程第三阶段(2013—2019 年)。
随着《黄河水利信息化发展战略》实施,“数字黄河”开始向第三阶段目标“智慧黄河”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智慧城市”“智慧水利”等新趋势极大提高了治黄现代化要求。
此阶段,黄河数据中心云计算服务和大数据治理能力有效增强,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和智能管理;“端—边—云”体系不断完善,治黄业务应用与信息服务的移动化、智能化特点不断提升;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的方案谋划、决策、应急指挥等工作的动态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快速分析、深度挖掘能力也逐步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同步提高;黄河治理、开发、保护和管理等工作的效能得到了有效提升。
参考
1、论文-J2022-关于建设数字孪生黄河的思考-李文学
2、论文-J2024-数字技术赋能黄河流域创新发展治理研究-孙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