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安全态势报告

一、前言
问科技领域最为火热的词汇,相信很多人都会回答“人工智能”;要说与人工智能最为密切的核心产业,相信多数人的第一印象都是“智能机器人”。的确,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升级,并持续深入应用,传统机器人产业开始加快实现转型升级,智能机器人逐渐成为市场“宠儿”。智能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传感、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装备。自1956年机器人产业诞生后,经过近60年发展,机器人已经被广泛应用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智慧新能源等高新产业。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当前,我国机器人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工业机器人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部分技术已可形成规模化产品,并在某些领域具有明显优势。 随着机器人逐渐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其相关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外相关测试发现,机器人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异常脆弱,存在通信不安全、欠缺身份认证等问题。目前我国对此还缺乏足够重视,必须提高警惕,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因此安全性也成为了机器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报告则以CNCERT宏观网络安全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各类安全威胁、事件信息以及网络安全威胁治理实践,对我国机器人安全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并对未来机器人领域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和分析。
二、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机器人技术发展是一个科学技术共同发展的综合性结果,同时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门科学技术。它的发展一方面归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各国加强了经济的投入,另一方面它也是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在改造、认识自然过程中,实现
了人们对不可达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这是人们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客观需要。几千年前,人类就渴望制造一种像人一样的机器,以便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科技的发展带动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机器人的发展史也是世界科技发展史的体现,科学的前沿技术在机器人中都有应用。智能型机器人是最复杂的机器人,也是人类最渴望能够早日制造出来的机器朋友。
(一)“古代”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人类对机器人的幻想与追求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如古希腊的长篇叙事诗《伊利亚特》中的冶炼之神用黄金制造出的侍女,希腊神话《阿鲁歌探险船》中的青铜巨人泰洛斯,我国西周时流传巧匠偃师制作的歌舞机器人,许多传说中都有机器人的身影。
·两周时期,我国的能功巧匠偃师研制出的歌舞艺人是我国最早记载的机器人。
·春秋后期,据《墨经》记载,鲁班曾制造过一只木鸟,能在空中飞行“二三日不下”。
·公元前2 世纪,古希腊人发明了最原始的机器人——太罗斯,它是以水、空气和蒸汽亚力为动力的会动的青铜雕像,它可以自己开门,还可以借助蒸汽唱歌。
·1800年前的汉代,大科学家张衡不仅发明了地动仪,而且发明了计里鼓车。计里鼓车每行一里,车上木人击鼓一下,每行十里击钟一下。
·后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成功地制造出了“术牛流马”,并用其在崎岖山路中运送军粮,支援前方战争。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在大阪的道顿堀演出。
·1738年,法幽天才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一只机器鸭,它会嘎嘎叫,会游泳和喝水,还会进食和排泄。
·1773年,著名的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和他的儿子利·路易道罗斯制造出自动书写玩偶、自动演奏玩偶等。这些自动玩偶是利用齿轮和发条原理制成的,它们有的拿着画笔和颜料绘画,有的拿着鹅毛蘸墨水鞋子,结构巧妙,服装华丽,在欧洲风靡一时。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并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展出。它是第一个电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可以回答一些问题,但该机器人不能走到。
(二)“现代”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 二战期间(1938- 1945年),由于核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研制了“遥控操纵器”,主要用于放射性材料的生产和处理过程。 ·1947年,对这种较简单的机械装置进行了改进,采用电动伺服方式,使其从动部分能跟随主动部分运动,称为“主从机械手”。 · 1949- -1953年随着先进飞机制造的需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开始研制数控铣床,1953 年研制成功了能按照模型轨迹做切削动作的多轴数控铣床。 · 1954年出现了“可编程”、“示教再现”机器人,美国人George C. Devol设计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实验装置,并发表了题为《适用于重复作业的通用性工业机器人》的文章。 · 20世纪60年代机器人产品正式问世,机器人技术开始形成。1960年, 美国“联合控制公司”根据Devol的专利技术,研制出第一- 台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机器人,并创立了Unimation公司,开始定型生产名为Unimate的工业机器人。两年后,美国“机床与铸造公司”(AMF)生产了另一-种可编程工业机器人Versatran。 ·20世纪70年代机器人技术发展成为专门学科,称之为机器人学(Robotics)。 机器人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机器人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不同的应用场所,各种坐标系统、各种结构的机器人相继出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飞跃发展使机器人的控制性能大 大提高,成本不断下降。 ·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智能机器人研究阶段,不同结构、不同控制方法和不同用途的工业机器人在工业发达国家真正进入了实用化的阶段。机器人视觉、触觉、力觉、接近觉等项目的研究和应用,大大提高了机器人的适应能力,扩大了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促进了机器人的智能化进程。 · 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机器人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其主要研究内容有:
(1)机械手设计;
(2)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和控制;
(3)轨迹设计和路径规划;
(4)传感器(包括内部传感器和外部传感器);
(5)机器人视觉;
(6)机器人语言;
(7)装置与系统结构;
(8)机器人智能等。
三、我国机器人安全现状
(一)网络安全隐患重重
机器人网络安全问题尚未引起我国相关部门、供应商、制造业企业等方面的足够重视,一旦发生重要数据泄露、生产线整体瘫痪、机器人攻击工人等网络安全事件,势必对我国制造业发展造成严重的冲击。研究发现,包括发那科、ABB、安川等在内的世界顶级品牌工业机器人都存在巨大的网络安全隐患,其中通信安全隐患有尤为突出。通信系统是工业机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实现用户和工业机器人间的无缝交互。工业机器人通信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网络层面,工业机器人通信大多使用互联网、Wi-Fi、蓝牙等公开通信信道,没有使用加密信道,通信信息很容易被监听、篡改。二是数据层面,大多数工业机器人通信过程缺少数据加密机制,当重要敏感信息往返于工业机器人与移动应用、互联网、计算机软件之间时,极易发生信息泄露。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和趋势科技联合发布的最新研究显示,全球目前至少有8.3万台工业机器人通过互联网暴露给远程攻击者;网络安全咨询公司IOActive利用Shodan和ZoomEye等工具扫描互联网时,发现美国、丹麦、瑞典、德国和日本等多国使用的工业机器人存在严重的通信安全隐患。即使机器人没有直接接触到互联网,工业机器人控制器也可以连接到工厂局域网,或连接到(易受攻击的)远程服务设施。用于获取网络访问的技术和策略超出了本工作的范围。然而,攻击者通常利用各种入口点来危害连接到工厂网络的计算机,甚至求助于用于转移针对内部设备的攻击的离线方法(例如,USB盘)。
(二)欠缺严格的身份认证和授权。
目前,大量工业机器人欠缺严格的身份认证机制和授权管理,致使一些关键功能暴露在互联网上。一是大部分工业机器人未使用身份认证进行保护,致使未经身份认证的攻击者能够通过计算机软件、移动应用、互联网服务等远程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某些关键功能;二是大多数工业机器人没有通过授权管理保护自身功能,导致攻击者能够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在工业机器人中安装软件,进而获得对工业机器人的完全控制。趋势科技研究显示,暴露在互联网上的8.3万台工业机器人中有5100台工业机器人未使用身份认证保护。ABB公司IRB140型号工业机器人欠缺严格的身份认证和授权,如利用网络扫描工具Shodan,攻击者可发现与工业机器人相连的FTP服务器,并能远程向FTP服务器上传文件,待系统重启时会自动下载和运行这些文件,生产不合格产品,甚至停止生产工作;如果攻击者能访问计算机控制系统所在的局域网,或能亲自接触计算机控制系统,则可以重写固件。
(三)使用开源软件、默认设置和软件更新不及时。
很多供应商研发生产工业机器人时使用开源的软件、硬件、模拟器,但是开源项目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如常用的工业机器人操作系统ROS已被证实存在明文通信、弱授权方案等安全问题,导致使用ROS的工业机器人也存在此类风险。工业机器人出厂时多使用默认配置,制造业企业用户使用时未进行修改,加剧了工业机器人网络安全风险。由于更新工业机器人软件会对制造业企业用户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很多企业忽视软件更新,致使攻击者可利用已知安全漏洞攻击工业机器人,网络安全风险难以控制。
(四)功能安全威胁防不胜防
我们在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说明书或者文献中经常会看到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功能安全呢?功能安全一词最早出现在 Neil Storey 在 1996 年出版的《Safety Critical Computer System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本书中,Storey 定义了系统安全的三个方面:
1、Primary Safety
主要关注机器人硬件/机械对人体造成的直接伤害,例如漏电、高温烫伤等;
2、Functional Safety
功能安全是整个系统安全的一部分,它与设备能否正确的执行其设计功能有关(包括出现人员操作失误、软硬件失效以及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时)。人们在操作/使用机器人设备时总会面临各种各样损害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风险,功能安全的目标是把人从这种不可接受的风险中解放出来。例如协作机器人在工作时,内置的传感器会监控运行速度和输出力矩,如果与人员发生碰撞,会立刻停止机器人的运行,保证机器人的碰撞力和对外输出的能量不超过一定的限值,防止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这就是功能安全的一个实例。不具备功能安全特性的传统机器人,即使厂商宣传他的机器人系统经过多重测试,不会出现程序跑飞撞到人的情况,我们也不能说他的机器人是安全的,因为这个机器人没有采用有效的机制来检测及降低故障发生的可能性。
3、Indirect Safety:
主要是指电子信息系统的安全,关注由于错误的信息(Information)输入而导致给出错误的输出信息。例如医疗系统中,通常会建立病人数据库,如果病人数据库出错,那么可能会导致后续的诊断出错。
(五)机器人安全性标准不断完善,安全性进行得到了有效评估。
随着机器人安全性问题的日益突出,许多学者参与制定了机器人安全性标准,以对机器人安全性进行有效评估。例如,ISO 10218 即为针对工业机器人所制定的安全标准,其对工业机器人在 使用过程中安全判定、风险评估及降低风险的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随着个人护理机器人的发展及与人交互的日益紧密,安全性标准 ISO 13482: 2014 对个人护理机器人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行了分析。此外,相关专家制定了协作机器人安全标准 ISO 15066: 2016, 该标准对人机协作过程中的速度和距离监控、压强和力度限制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为机器人的安全应用提供了参考。除了工业机器人 及护理机器人外,部分学者还对医疗机器人的安 全性标准进行了研究。基于上述安全性标准,研究人员还对机器人的故障及安全性评价方法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例如,机器人潜在的安全隐患可用故障树分析( Fault Tree Analysis,FTA) 方法对故障模式逻辑关系作演绎分析,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来判断机器人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影响及危害性分析(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 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其通过分析元器件的故障模式、故障影响及故障原因,对机器人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此外,许多学者还提出了其他机器人安全可靠性的评估方法,以保障机器人的运行安全。根据机器人的应用环境与功能需求,其安全性可分为 2 类: 自身安全性和交互安全性。机器人自身安全性是指其在运动过程中不会因为突发情况造成机器人本体的损坏。该类安全性研究的对象集中在机器人本身,主要研究机器人尚未与周围环境发生接触碰撞前对自身安全的保护。随着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机器人不可避免地会与周围环境发生交互,这不仅要求机器人能够保证自身安全运行,还需要保证其在与周围物体或人发生交互时,不会对其造成伤害,这就需 要 进 一步对机器人交互安全性进行研究。交互安全性侧重于同时考虑机器人和 人的安全性,是机器人即将或已经与周围人员发生接触后所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在安全保护方式方面,由于普通人的反应时间大多为 0.15 ~ 0.40s,所以当系统出现故障时,依靠人来解决安全性问题是不实际的。机器人最初多通过安全保护结构( 如离合器、限位机 构等) 以提高其安全性。随着机器人应用环境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新型的控制方法被逐渐应用于机器人安全性研究中,并通过机械机构与新型控制算法的共同作用,最终保证机器人的安全性。
(六)机器人从原型机到商用产品之间的过渡太快,没有经过任何网络安全审计和添加额外的防护。
机器人被病毒攻击的后果,与IoT设备或计算机被病毒攻击类似:通过麦克风或摄像头进行监视,在内网中建立桥头堡以发动其他攻击,暴露个人数据和第三方服务凭证。然而,由于机器人的移动性,它们还能造成其他危险后果。在家里,被病毒攻击机器人可被用来通过突然的移动毁坏物体,撞伤人。它们还可以有意引发火灾,开门,关闭防盗警报等等。商用环境中的机器人若是被攻击,也可引发同样的问题。工业机器人则更加危险,因为它们更大更强力。它们可以轻易杀死人类,而且已经有工业机器人误操作致人死亡的案例了。
(七)社会安全风险不断威胁人类
这也是目前最热、最有争议的一个方面。首先,机器人在不久的将来会取代很多岗位上的工人,这点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是正确的,如果相关岗位人员不学习新技能,就会面临失业,从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其次,机器人可能会危及到人类安全,由于技术的不成熟性,工业机器人等的一些行为可能会导致人类自身的安全风险。
(八)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机器人发展的更加成熟安全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研究课题, 它与控制理论、信号处理、人工智能、概率和统计相结合 , 为机器人在各种复杂、动态、不确定和未知的环境中执行任务提供了 1 种技术解决途径。机器人所用的传感器有很多种 , 根据不同用途分为内部测量传感器和外部测量传感器两大类。内部测量传感器用来检测机器人组成部件的内部状态 , 包括: 特定位置 、角度传感器 ; 任意位置 、角度传感器; 速度、角度传感器 ; 加速度传感器; 倾斜角传感器; 方位角传感器等 。外部传感器包括: 视觉( 测量、认识传感器)、触觉(接触、压觉 、滑动觉传感器)、力觉( 力、力矩传感器)、接近觉( 接近觉、距离传感器)以及角度传感器( 倾斜、方向、姿式传感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就是指综合来自多个传感器的感知数据, 以产生更可靠 、更准确或更全面的信息。经过融合的多传感器系统能够更加完善、精确地反映检测对象的特性, 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 ,提高信息的可靠性。融合后的多传感器信息具有以下特性 : 冗余性、互补性、实时性和低成本性。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主要有贝叶斯估计、Dempster-Shafer 理论、卡尔曼滤波、神经网络、小波变换等。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是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有 :
1、多层次传感器融合
由于单个传感器具有不确定性、观测失误和不完整性的弱点 , 因此单层数据融合限制了系统的能力和鲁棒性。对于要求高鲁棒性和灵活性的先进系统 , 可以采用多层次传感器融合的方法。低层次融合方法可以融合多传感器数据; 中间层次融合方法可以融合数据和特征, 得到融合的特征或决策 ; 高层次融合方法可以融合特征和决策, 到最终的决策。
2、微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
传感器的性能、价格和可靠性是衡量传感器优劣与否的重要标志, 然而许多性能优良的传感器由于体积大而限制了应用市场。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小型和微型传感器的制造成为可能。智能传感器将主处理、硬件和软件集成在一起 。如 Par Scientific 公司研制的 1000 系列数字式石英智能传感器 ,日本日立研究所研制的可以识别 4种气体的嗅觉传感器, 美国 Honeywell 研制的DSTJ23000 智能压差压力传感器等 , 都具备了一定的智能 。
3、自适应多传感器融合
在实际世界中, 很难得到环境的精确信息 , 也无法确保传感器始终能够正常工作。因此 ,对于各种不确定情况 , 鲁棒融合算法十分必要。现已研究出一些自适应多传感器融合算法来处理由于传感器的不完善带来的不确定性。如 Hong通过革新技术提出 1 种扩展的联合方法, 能够估计单个测量 序列滤波的 最优卡尔 曼增益 。 Pacini 和Kosko 也研究出 1 种可以在轻微环境噪声下应用的自适应目标跟踪模糊系统, 它在处理过程中结合了卡尔曼滤波算法。
四、应对机器人安全威胁的建议
(一)根据人机合作方式,有不同的自动化形式。在实现全面协作(人与机器人共用同一工作区并同时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共存、配合、协作等问题,为此不仅需要对机器人应用进行广泛了解,还需要有风险评估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安全解决方案相组合。在典型的人机协作型场景中,传统的共存型或合作型安全检测解决方案已无法再满足需要——如今必须根据实际危险程度来监控和限制机器人的力量、速度和行进路线,并在必要时使其停止。因此,人与机器人之间的距离成为极其重要的安全相关参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共存——联锁装置
在通常不需人为干预的机器人应用中,操作者有时需要进入机器人的工作区域,例如进行检查或维护。此时,工作区域须使用栅栏隔开,防护门必须联锁。联锁装置须确保每当操作者进入危险区域时,机器人的相关功能都已关闭,并且当人员留在危险区域内或防护门打开时,必须保持联锁状态。
2、合作——SICK安全光幕/安全扫描仪
涉及操作者装载和卸载机器人单元的过程是机器人较常见的应用。在类似场景中,操作者和机器人在不同的时间与相同的工作区域中完成必要过程。根据装载和卸载系统的设置方式,可使用SICK安全光幕/安全扫描仪结合SICK安全控制器进行人员检测与防护。
3、协作——安全装置、监控、检测
在某些应用中,人和机器人必须同时在相同工作区域中进行交互。在“协作”的场景中,机器人的力量、速度和运动路径必须受到限制。
①需使用固有或其他的安全装置、例如通过驱动器或系统控制器的安全相关部件的性能来限制扭矩,以将风险降至最低。
②根据实际的风险程度对力量、速度和移动路径进行安全监控。这种危险程度还取决于人和机器人之间的距离。
③要求具有可靠的传感器,如SICK安全光幕/安全激光扫描仪,能够检测人的存在或确定人向危险区域移动的速度及其距离。
4、协作操作模式——根据ISO10218–2与ISO/TS15066
不同的人机协作工作站硬件或软件参数设置都是不同的,即使所使用的机器人是专门为人互动而开发,也需要单独评估人机协作应用的风险——这样的“协作机器人”从基本设计上便呈现诸多固有安全的结构特点。同时,协作空间范围也有基本的要求,例如与相邻的工作区域、存在挤伤或夹伤危险的可进入区域需要保持的最小距离。IEC61508、IEC62061和ISO13849-1/-2等通用标准构成人机协作应用功能安全的规范性依据。此外,还应考虑到涉及工业机器人安全的ISO10218-1/-2和有关协作型机器人的ISOTS15066。机器人系统的开发商和集成商不仅要仔细检查机器人制造商采取的结构性防护措施是否符合标准,还要评估到可能残余风险和危害。为此,应当根据ENISO12100对机器人系统及其运动过程和预定协作区进行风险评估,从中得出相应安全措施——例如按照ISO/TS15066选择相应的协作模式。
(二)加强机器人立法研究和法律规范
机器人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应用引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产生不可预知的安全风险和新的法律问题。建议运用法律手段,重点防控机器人行为主体及其行为的异化。从现有情况看,机器人法律研究应主要聚焦在产品主体上,如智能机器人的法律地位、行为的法律属性以及法律责任如何确定等方面。在立法方面应加强对机器人技术应用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探索。
五、机器人未来发展方向及趋势
(一)机器人网络安全问题将面临更大挑战
机器人主要通过网络远程控制,常用的传感通信技术包括WiFi、RFID、蓝牙、ZigBee、NB-IoT、GPS等,这些技术都暴露了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具体包括明文密码、通用密码、重放攻击和中间人攻击等;二是机器人的硬件传感器连接相对暴露,并且对访问控制的强度不足,通常信任传感器的信号输入,这就为攻击信号提供了执行的可能性;三是机器人大多都是基于linux Kernel 开发的,而Linux最初并不是针对这类终端设计的,所以在适配新型的智能设备后会产生很多新的安全漏洞,或者linux内存在的漏洞,由于智能设备的更新周期长或根本没有固件更新功能,从而引发安全问题,这些安全问题则需要在未来机器人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解决。
(二)机器人新材料和制造方案更加安全
机器人专家正开始不再局限于以往用电动机、齿轮和传感器制作机器人的方法,尝试使用诸如人造肌肉、软机器人技术和新的制造方法,将多种功能整合在一种材料中。但这些先进的制造方法大多数还处于初期阶段,因此将它们整合还难以实现。多功能的材料,如感应、移动、能量收集或能量储存等,可以让机器人设计更高效。但是将这些不同的属性组合在一台机器上,需要使用新的方法,而新方法必定混合了微尺度制造技术和大规模制造技术。另一个有希望的研究方向是可以随时间变化以适应环境或自我治愈的材料,但这需要做更多的研究。
(三)基于控制算法的交互安全性大幅度提高
对于应用于家庭护理等领域的机器人,由于其与人的交互更加频繁(如需要给使用者抓取物品等),机器人不仅要能够在工作空间内避免碰撞,还需要能够避免对使用者产生潜在危害,这就需要进一步考虑机器人的惯量及刚度等因素对安全性的影响,通过控制算法保证人机交互的安全性。针对这一问题,加拿大的Kulic和Croft综合考虑机器人的运动惯量、质心位置及运动速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化危险标准的提高人机交互安全性的方法。通过最小危险化标准可以在运动规划阶段控制机器人的构型,以减小机器人与人发生碰撞的概率。下图为机器人的2种构型,如果采用普通的轨迹规划方法,则机器人多处于高惯性构型(见图 a),若使用者在人-机混合空间内移动,很容易发生碰撞风险。利用Kulic和Croft提出的方法,机器人在与人交互时处于低惯性构型状态(见图 b),人-机交互的安全性能得到了提高。吴海彬等基于人机之间的距离、机器人惯量、人机之间相对运动速度等因素,对每一阶段进行危险程度的评估,得到危险指数,以危险指数最小化为目标规划各阶段机器人的运动,可以有效确保人在机器人工作环境中的安全性。清华大学的Liu等提出了一种将移动障碍物映射到C空间的机器人规划方法,以实现在变化环境中人臂与机械臂之间的安全交互,有效保证了运动的安全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机器人技术持续创新,应用落地速度加快。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研发出能在血液中逆流移动的微型机器人,可通过体外磁场控制运动方向,或将为微型机器人针对性和局部性治疗铺平道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开发出可程序化控制的磁性机器人,首次实现了液滴的切割、移动、释放和旋转等复杂行为,在化学分析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波士顿动力机器狗Spot在挪威石油公司Aker BP实现应用,使用其立体摄像头系统、避障系统和机载传感器进行故障检查。韩国SK电讯和日本欧姆龙集团合作开发出5G防疫AI机器人,其搭载了AI、5G、机器人自动控制等尖端技术,可执行建筑物内喷洒消毒喷雾,使用紫外线灯灭菌,协助出入访客体温检查等任务。
(五)机器人实现金融业的高质量和高安全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深度学习和数据挖掘的发展,机器人将会影响银行与客户互动的方式。之前需要在柜台办理开户、理财或转账业务,现在机器人或手机应用就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在银行放贷方面,机器人远比一个信贷员的分析能力强得多,它可根据大量的个人数据告诉你这个人是不是都按时还款,有没有曾经涉嫌欺诈,甚至他的购买记录、家人的出入境情况也可作为参考标准。金融专家认为,机器人在未来将颠覆传统银行,从而实现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  例如捷通华声研发的机器人“灵云”已被大量应用于金融营销、回访、催收等各个环节,不仅为金融机构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投入,更大幅提升了金融营销能力和不良资产处理效能;它还被广泛应用于保险售卖、贷款推广等领域,大幅提升了金融电销效率。又如南大电子研发的机器人“小艾”可通过人脸识别和信息比对,区分出普通客户和VIP客户,然后给予个性化服务,更有针对性地推荐理财产品,介绍优惠活动。
六、小结
机器人产业具有光明的前景。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洲、韩国和日本等均制定了专门的国家战略致力于推动机器人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机器人技术具备给全球的未来带来革命性影响的潜力,就像今天的计算机技术-样。我国机器人产业大规模发展是我国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生活水平提升等市场需求发展的必然结果,将给中国企业带来-个开辟新产业领域的机遇。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