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医院业务的快速发展,使其对“智慧化”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智慧医院”建设方案的落地。“智慧医院”可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实现医院科学化管理,构建了新型医院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
PACS(影像信息的存储和传输系统)作为“智慧医院”重要的数字化信息系统之一,在临床诊断、医学科研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融合了AI等智能化技术之后,可以极大地提高医生临床诊断效率,为医患创造更为便捷的诊疗体验。为了实现“智慧化”的PACS系统,需要在满足医生基础诊疗需求的同时对影像数据进行合理的存储、加工和管理。
医院影像设备中图像高清化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影像数据文件激增,给医院现有的存储架构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不仅需要海量的数据存储空间,还需要保证数据存储的效率、可扩展性、可访问性和数据安全性保护性。为医生提供必要的医疗数据影像文件查询服务,配合临床辅助决策系统完成智能化的数据处理过程。
一、PACS 系统的存储需求
PACS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医院医学影像设备(包括MRI核磁,CT,超声,传统CR/DR/X光机等)产生的医学影像数据通过各种接口(视频采集/DICOM)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下来,同时配合智能化系统增加一些临床辅助决策功能,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服务。
1.系统数据架构
医学影像设备和PACS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主要使用DICOM标准(即国际医疗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DICOM有专门的网关服务器,用于接收影像设备传输过来的数据。DICOM网关将数据文件按照一定的序列进行接收,形成影像文件数据集(多个.dcm文件),然后由PACS影像服务器进行统一的归档和管理。对于非DICOM设备(例如传统X光/超声/病理),设备通过视频采集的方式进行图像采集,将采集的影像转换为标准DICOM影像并与病人信息进行整合后归档到PACS服务器。(如下图2所示)
图1 数据存储架构
医院的PACS存储设备为了满足国家对医疗数据存储时效的要求,通常分为在线存储、近线存储和离线存储三种。对于在线存储设备,医院会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和数据量进行选择,满足1~5年的数据存储要求。对于近线存储设备,部分中小规模医院或者是PACS数据量比较小的医院,这部分设备通常是缺失的,该类设备主要存储一些超过5年以上的历史数据,某些医院直接使用在线存储设备进行统一数据存储。对于离线存储设备,基本上所有医院都具备,因为重要的医疗影像数据,要求存储时效为30年。对于超长时效的数据存储医院通常使用离线存储设备(磁带库或光盘机等)进行归档保存。
2.系统数据存储量
医学影像的数据量通常很大,这个大不仅包括文件的容量,还包括文件的数量。对安全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都是极大的挑战。主要的数据存储量如(表1)所示。
表1 数据存储量对应表
每个医院根据业务类型不同,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