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王阳明

心学

王阳明心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

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给一于心。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纠止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总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王阳明摸索的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儿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 “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致良知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从良知函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只要维护心为本体,做到心外无物,追求透彻的本心,便没有什么困难可言!


宽心: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欲修身,先养心
看破繁华,不动于气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身处泥泞,遥看满山花开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空心,才能容万物

欲修身,先养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能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王阳明认为,心就是天理,世界上哪有还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事物和道理呢,虽然心外无物的看法与唯物主义的观点相悖,但王阳明关于从人的内心去寻找真理的看法是有其道理的,古人云“相由心生”,意思是说人的心思会呈现在其外在表征之中。如此推敲,人的言语、行为等外在特征,则多为其内心复杂的反应。按照王阳明所言,欲使的言行举止符合一定规范或者达到至善的境界,则要从其内心入手,而不是人心之外的事物。只有当内心达到了至善的境地,其外在言行举止才能表现出善的一面。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在于自己的内心修养,而不在于外在的条件。
修心不是很大的难题,只要我们能够日日更新、时时自省,不断净化内心的污垢,就能摆脱俗事的困扰。

看破繁华,不动于气

“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有无作好,有无作恶’,不动于气”
孔子的一个重要人生态度就是求心安,心若安定了,那外面的风吹雨打便是都可看作过眼云烟
求心安,既保持一颗安定清静的心,不因外界的打击和诱惑而摇摆不定,不过于狂热去追求心外之物,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容易,因为人心境太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恶人受丑陋之心的牵引而做坏事,普通人也可能因为执着心、愧疚心等使自己陷入痛苦无法自拔,如果人对于外界的事情心有挂碍,并由此生出了懊恼、欢喜,那么这颗心就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
圣人所讲的无善无恶,是告诫世人不从自身的私欲出发而产生的好恶之心,不要随感情的发出而动了本心。
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静态的时候的表现,而有善恶有恶是气动时候的表现。在起心动念间,如果我们自己的内心茫然,就会不知所往,甚至连自己究竟是对是错都分辨不清。因此,唯有秉持一颗安定的清净之心,才能将世情看破,将身处繁华闹市而不为所动。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烦恼与担忧,便更难再为人处事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忙碌的生活虽然令人心生疲惫,但也可以充满乐趣,令人身心愉悦,关键在于你能否放慢心的脚步,让你的心松口气。正如攀登高山,若一心只想登上顶峰,难免疲惫不堪。若心不能静下来,欣赏沿途赏心悦目的风光,那将是一种别样的感受,更是一种忙而不乱的人生。
人的内心既是一方广袤的天空,能够包容世间的一切,也是一片宁静的湖面,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更是一片皑皑雪原,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纵然世间纷纷扰扰难以平息,生活的智者总是能在心中留下一江春水,讨喜忙碌的身躯,以一颗娴静淡泊之心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身处泥泞,遥看满山花开

是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人人都希望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过的舒适快乐,然而生活并不是一条康庄大道,更多的时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崎岖小路,很多人在这在这条路上遇到了困难,不仅无法跨越,还会不自觉的陷入一个可悲的怪圈,把大量时间放在抱怨上
此心安处是吾乡,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均能安之若素,方可心无烦忧,一心做自己应该做或爱做的事。即便身处泥泞之中仍能遥看满山花开。王阳明说“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而不懂身处泥泞之中遥看满山花开灿烂的人并非为泥泞所累,而是被自己的心态受累。
生活都是一样有苦有甜,不一样的是人们的心态,与其在埋怨中度过,不如转变心态,埋怨只能证明无奈,生活不相信懦弱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 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一分心思,便是心体廓然大功,得其本体之正了。”
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心胸狭义之人,往往放不下对曾经伤害自己的人的怨恨。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曾因情感纠葛诽谤重伤或竞争对手打击而深受伤害,心中的伤口久久不能愈合,耿耿于怀的痛恨着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其实怨恨是一种极为被动的感情,不仅不能缓解心中的伤痛,大多数情况下也不能对对方造成影响,仅有的用处便是伤害自己,折磨自己。怨恨就像一个不断扩大的肿瘤,挤压着生活中的快乐神经,让人们失去欢笑,整日愁容满面。更有甚者,因为放不下心中的怨恨,将报仇作为生存下去的唯一信念, 最终只能香消玉损,为怨恨陪葬。
心胸狭隘会给人带来无穷祸患。而心胸宽广则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慰籍心灵。无论是为个人的身心健康,还是为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争取到发展的机会,都应以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只有时刻保持宽广的胸怀,心存一份豁达,才能放下怨恨,重拾笑颜;并能感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共同进步。也许在不经意的时候,心中的豁达就能成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王阳明讲,不要一分心思,就是说要开阔胸怀。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人生态度;是一种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智慧和淡定。天地何其广阔,只要拥有宽广的胸怀,我们便能在其中自由的翱翔。

空心,才能容万物

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金,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
王阳明曾言:“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此之万镒,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无愧”王阳明以纯金作比,意在说明圣人比凡人更高明的地方,不是他的才能,而是一颗只存天理而无贪嗔杂念的空明之心。

从内心深处摆脱周遭的羁绊,进入心无旁骛的至高境界,就是踏上了心灵的解脱之路,内心感受到的万物便会远远超过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的一切,此时的内心呈现的是一种空无的状态,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空明之心。空,才能容纳万物,即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需要给彼此一定的空间才能畅所欲言、和平相处,与其用金钱权利、名誉地位将内心满满的填充,何不索性全部放下,将心腾空使心获得自由和解脱呢?
因此,若能学会抛开杂念,使内心纯净空明,那么即便才能有高下之分,也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诚心: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真心着眼,敦本尚实
保持本色,出以真情
朴实的人生态度
清水芙蓉,纯然初心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至诚胜于至巧

真心着眼,敦本尚实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工夫。”
人心中有善有恶,有趋炎附势,有高洁之傲。唯其不真,所以才有“这万丈红尘,最难揣测的是人心”的说法。王阳明的全部学问就在于求“真心”以接“仁义”。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没有一颗真挚诚实的心,就做不出来善良敦厚的事。
不敷衍,不做作,不逃避,能真实的袒露内心的人,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得到别人的谅解

社会与环境不足以影响人,只要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修养,那么在任何复杂的世界、任何复杂的时代、任何复杂的环境里,都可以永远保持最初的心境,这就是王阳明说的“本心”

保持本色,出以真情

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

泰山拔地而起,于是造就了它的雄伟;黄山吞云吐雾,于是成就了它的瑰丽;峨眉清幽秀美,于是展现了它的神奇——山因自己的个性而呈现出千姿百态,雄也美,秀也美。万事万物,应有自己的个性,本真而美丽,芸芸众生,应有自个性真而永恒。
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活出自我。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不要把自己的人生交到别人的手里,不要被别人的评论所左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过自己的人生吧。
伪装自己,改变自己,只会丢失自己,这样自己便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王阳明提倡恢复心的本体,是告诉世人要保持最为本真的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需按照他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甚至约束自己,无需效仿他人,要相信自己,保持自我的本色,无需去寻求这样那样的机心,应以真心对待万事万物。事实上,只要我们在遵守团队规则的前提下,能够保持自我本色,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朴实的人生态度

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
王阳明认为世间本没有善恶之分,也没有为善除恶之说。若是真要弄出个善恶来,也是存在于人心当中,遵循自然发展就是善,被外物所扰、掺杂私欲就是恶。
所谓善恶,只不过是在周边环境影响下依据本性而产生的,有善恶之分的不是本性而是习惯,本性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平时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它在暗中操控着你,它决定着你大部分的习惯,决定着你的性格,甚至决定着你的人生,人生下来都很朴素,很自然。由于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圆满自然的人性被刻上了许多花纹雕饰,原本朴实被破坏了,其实人不应该刻意雕琢自己的本性的棱角,要保持住生命最朴实的东西。
人需抛弃自己引以为傲的聪明灵巧,抛弃自私自利的贪图之心,如果人人皆能如此,便不会有作奸犯科的盗贼,不会有我们认为的大恶。
优秀的东西就在人们自己身上,但是“大浪淘沙沙去尽,沙尽之时见真金”,大多数人都在浮华过后才意识到本色的可贵,玉不琢不成器,但有时人应该成为拒绝雕琢的“原木”,保留人性中的单纯善良朴实的东西,不要让外在雕饰破坏了自然的本质,一个人若能以本色示人,焕发本真个性,活出自己便是最美的。

清水芙蓉,纯然初心

心即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于理。不合于理,就是存有私心,如果把心和理分开来讲,大概也不妥当。
诚是心的本体,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功夫。心的本体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就是保持永远“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白纯洁。
初心是这个世界的原始本色,没有一点儿功利色彩就像花儿的绽放、树枝的摇曳、风儿的低鸣、蟋蟀的清唱,他们听凭内心的召唤是本性使然,没有特别的理由。
诗人李白曰:“清水出湖人,天然去雕饰”。如果一个人去除了机心,还生活本来的面目,不刻意去追求什么,他就能像李白诗中那朵出水的芙蓉一样美丽、洁白而无瑕。
才智也有窘困的时候,神灵也有考虑不到的地方,正所谓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摒弃小聪明方才显示大智慧,除去矫饰的善行方能使自己真正回到自然的善性。
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虽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不能完全去除机心,但也要尽量减少机心,去除了机心,人就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就能显现出天真烂漫的情怀来。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从古至今,诚信都是衡量人品的重要标尺。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如果不守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孔子把信与、言、行、忠并列为教育“四大科目”,并把它与恭、宽、敏、惠一起列入“五大规范”之中。一个人只有言而有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
诚信是一个人安世立命的基本准则,与人交往的前提,唯有遵守对他人的承诺,他人才会将心交予你,并且团结在你的周围,给予你存在的支撑,倘若你历来以违背誓言为生活的基本准则,只为贪便宜,贪小便宜而处处失信,不但会失去朋友,还会失去你所拥有的一切,令自己变得孤立无援。
真、善、美中的“真”是为人的第一步,如果一个人待人虚伪而不真诚,终将难以给人留下好的印象。

至诚胜于至巧

为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其实人家一开始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
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王阳明认为“唯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在他看来,“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做事情总要有一个先后的顺序。
在谈到格物致知和诚意时,王阳明说“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必须要先有诚意,然后才能在事物上格致,否则就会无从下手。所以在做任何事事情的时候都要讲究一个“诚”字,而这个“诚”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坦白。
不管对谁都应诚心诚意,才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而不是通过一些看似聪明的障眼法来试探对方。因为这样做一方面有被识破的危险,如果这样做法被别人利用,趁机表现,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是非颠倒的境地。另一方面,当自己都失去了诚意的时候,就不可能再要求别人真心实意。
事情成功与否,取决于有多大的诚意,真诚乃为人之根本。如果你是一个真诚的人,人们就会了解你、相信你,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人们都知道你不会掩饰,不会推脱,都知道你说的是实话,都乐于同你接近,因此也很容易获得很好的人缘。
以诚待人处事,才能架起信任的桥梁,才能消除猜疑、戒备的心理,才能够成大事立大本。


进取心:立自由心,量力而行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志当存高远,路从脚下行
人贵有自知之明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理想,往往决定了他的高度。燕雀焉知鸿鹄之志,鸿鹄是要像大鹏那样展翅翱翔于九天之高,尽收天下于眼中的。而燕雀不知道去千万里之远有何用,自然对能够接触及榆树和枋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如翱翔于九天之大鹏一般,王阳明从小便胸怀大志,要做读书,做圣贤之人。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王阳明作为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代表人物,强调个人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他认为,只要心中念念不忘存天理,就是立志。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

正如放风筝,风筝能走多远,关键在于手中的线有多长。如果线断了,再好的风筝也飞不起来。我们想要成功的心,就是牵着风筝的线,不要让线在风筝上云端之前断掉,更不要在“心想事成”之前放弃最初的念想,成功不仅需要奋力拼搏,更需要一份坚持不懈的动力,坚持心之所想,最终成为力之所及。

志当存高远,路从脚下行

譬之树木,这诚孝之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志向对于人来说,其实是未来行为举止的驱动力,没有志向的人,如同旋转的陀螺,不知道停下的位置在哪里。正如先贤孔子所说的一般:“志于道、聚于德、依于仁、游于义。”意思是说,将天地道义的实现作为自己终身的目标,然后用道德的标尺来约束自己,以仁义作为自己处事的原则,同时还要学习六艺来丰富生活。道德之性,仁爱之心,六艺之才,是实现人生目标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便是树立高远的志向,以志向来引导前前进的方向。

人贵有自知之明

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论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
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自知的获得又谈何容易?只有经历暴风骤雨的洗礼,雪压霜欺的磨砺,在无数次跌倒中爬起,才能够找到真实的自我,才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从内心做到不怨天尤人,真正认识自己,在通过不断修补和完善向更完美的人生靠近。可见,自知明自知之的“贵”字何其不易!
自以为自知同真正的自知不同,自以为了解自己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的自己的人少之又少。
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轻了容易自卑,重了容易自大,只有把握准确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自知无知才求知,自知无畏才拼搏,倘若连自己擅长什么、欠缺什么都不知道,又何谈奋力拼搏,努力改进呢?因此,有人说自知之明是比才能更罕见、更优美、更珍奇的东西。他总是在无边的黑夜中熠熠生光,为不同的人生指引正确方向。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在深浅之间权宜做人。
人生的旅途有千百条路,是选择距离较远的平坦大道,还是近在咫尺的崎岖山路,因人而异“成名成家”固然风光,但绝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心想事成”有时候不过是美好的愿望罢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平淡快乐的生活比功成名就更有意义,无论是能力上还是思想上的力所不及,都可能使人陷入理想与现实之间那道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自知之明的可贵之处,便在他人指引人们量力而行,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道德心: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君子如玉亦如铁
养一身浩然正气
顶天立地,刚正不阿
好德如好色

君子如玉亦如铁

“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民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王阳明既能德修心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以开阔的胸襟包容万物,又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铁骨铮铮,不畏权贵,毅然坚持自己的思想,不愧为如玉亦如铁的君子。
养铮铮铁骨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成其大事,为后世所传颂。无论朗朗乾坤,亦或滔滔浊世,与我又何妨?

养一身浩然正气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何为浩然之气?一谓至大志刚的昂扬正气,二谓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三谓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浩然正气是由这些昂扬正气、大无畏的勇气,以及光明磊落之气所构成。有些人表面上很魁梧,但与之相处久了,就觉得其猥琐不堪。有些人觉得毫不起眼,默默无闻,却能让人在他们的平淡中领略到山高海深的浩然正气。正因为后者具有正直如山的品质,才能让人感受到其一身正气。
古今之成大事者,心中都有大气象,正是“笑览风云动,睥睨大国轻”,“俯仰天地之气概”,“力拔山兮气盖世”乃浩然正气也。
浩然正气是人精神的“脊梁”,是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正气长存,则邪气却步、阴霾不侵;正气长存,则清风浩荡,乾坤朗朗。要保持浩然正气,就必须“一日三省吾身”,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以激浊清扬,弘扬正气为己任,使正气日盛,邪气渐消,引领整个社会不断走向正义和文明,此乃君子之道也。

顶天立地,刚正不阿

“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
自古大丈夫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创不世之基业,立不世之奇功。真正的大丈夫,其标准之高,让当今之人望而却步。然而,“大丈夫”贵在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堪称大丈夫之人,必有一身大无畏的气概,敢于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勇于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壮举。
堪称大丈夫之人,必有顶天立地,刚正不阿之品质。王阳明有言,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刚正不阿之人,即便是有邪恶鬼神也不能使其心智迷乱。如此才能直面残酷的现实,即使身心受创,仍能愤然而起,成就一番事业。
正所谓“玉可碎,而不可改其坚;兰可移,而不可减其馨!”只有具备“玉碎而志不改”的坚毅品质,才能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才能经受住风霜雨雪的磨练和成就人生大业。

好德如好色

公且先去理会自己的性情,须能见人性,然后能尽物知性。
真正的智者将道德修养作为人生最可靠的支柱,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将美好的品德根植于心,并将之付诸实践,向追求美的人和美好的事物一样去追求它,就能做到孔子所说的“好德如好色”,也就离成功的人生目标不远了。


孝敬心: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孝顺在当下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
孝是一种生存品质
能养只是一半的孝
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

孝顺在当下

就如某人之孝某人之地便是此人已成,贤孝,贤弟,方可称他知孝之地,不曾,只是知晓,说这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

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缺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当真有一天,我们蓦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远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永远成为无法弥补的憾事。

人生在世,必然会经历种种痛苦的情感折磨,也在痛苦中锻炼的愈发坚强,面临悲痛愈发人强忍声色,而“子欲养而亲不待”却让人们备觉生命中难以承受之痛。
在现代,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导致家庭观念逐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大缺陷。今天的我们,不应该只是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武装自己,仿佛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完全没有传统文化中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面对过去,新一代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比如平常多关怀孝敬父母,也就不会如皋鱼一般独自悲痛制“子欲养而亲不待”。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

父而慈焉,子而孝焉。吾良之所好也。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家贫无孝子。所以说,孝的止境,在于以父母待你之心回报父母,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贫穷富有,孝由心生,不由外物。
孝的关键出自忠诚的孝心,只有出自真心行为,才具有真实性。光是这一点儿行孝的表面文章,而不把爱树立起来,那就不是真孝,孝顺是发自内心,由衷而发出的。孝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在于内心。一个人总调正己,而正己要从回馈父母开始,孝为百德的先行,如果尚不知爱父母,没有德行的人绝难成事。

孝是一种生存品质

善人也,而甚孝。
良心是人人内心都有的,不需要到外面去求,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王阳明认为,孝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其良知的体现,是作为人必备的品质。
一个重孝道的人,必然是有爱心的,讲文明的人,重孝道的家庭,亲情浓郁,关系牢靠。反之,必然是亲情淡薄,家庭结构脆弱,容易解体,而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可见,不重孝道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正像一位名人指出的,孝道不受重视,生存的体系就会变得薄弱,而文明的生活方式也因此会变得粗野。我们不能因为老人无用而把他们遗弃,如果子女这样对待他们的父母,就等于鼓励他们的子女将来也同样对待他们。

能养只是一半的孝

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身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
口不能言是非,耳不能听是非心,还能知非否?
能养只是一半的孝,真正的孝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只是心里时时想着孝,并努力践行,这才是真正的孝。

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

“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身体是父母所赐,即使是伤害身体的权利,也在于父母,而不在于自己。在中国人的眼中,孝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是一切事业的起点。不孝者不成大业。


素净心:减一分人欲,得一分轻快

身外物不奢恋
心安理得,知足常乐
“财”是静心的拦路虎
养心在于寡欲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徒有虚名不中用
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身外物不奢恋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遇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在人们趋向于“物质化”的同时,其精神愈来愈和自己的心灵分离,人的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获得心灵的自由?
王阳明强调,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不要让所遇之物成为心中羁绊,不能做声色货利的奴隶。
每个人的烦恼都有两个来源,一自身的欲望,再一个就是外物金钱、权利、华屋、名声、美色佳肴等诱惑着人们,也烦恼着人们,而这众多的烦恼就是因为人们有太多的执着,有太多的贪欲,整天惦记着如何才能得到身、色、名、利等外在的东西,内心才会受尽煎熬,如果能豁然看待,来去随缘,而不是执着的求取,人生自然会多几分洒脱。
生活中我们想要的太多,如果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我们就不停的去想我们所没有的,并且保持一种不满足感,如果我们已经得到想要的,我们仅仅是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创造同样的想法,因此尽管得到了我们想要的,我们仍然不高兴,当我们充满无休止的欲望时,是感受不到幸福的。

心安理得,知足常乐

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
守人生这条道路荣华富贵,并不一定就永久快乐。贩夫走卒也不是一辈子劳苦一个人,只要心安理得,恰如其分的做其本分事,即是幸福。
人心灵空虚,贪欲满腹,即使家财万贯,也未必快乐,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知足常乐,也从不重视心安理得,结果生命里充满往往只是利益和虚假的谄媚。

“财”是静心的拦路虎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名利最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
权势等同枷锁,富贵有如浮云。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名利,就像一座美丽豪华舒适的房子,人人都想走进去,只是他们从未意识到,这栋房子只有进去的路却没有出来的门,枷锁之所以能束缚人,房子之所以能困住人,主要是因为当事人不肯放下,放不下金钱就做了金钱的奴隶,放不下虚名就成了名誉的囚徒,因而,如退一步,远离名利纷扰,给自己心灵一片可自由驰骋的广袤天空。

养心在于寡欲

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人心常常是不清净的,从“无”到“有”,从“大无”到“大有”,往往也体现出欲望越少,得到的也越多,人生在世,很难做到一点欲望也没有,但是物欲太强,就容易沦为欲望的奴隶,一生负重前行,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减负,更应学会知足常了,因为心灵之舟载不动太多负荷。
人生思悟后的一种清醒,谁真正懂得它的含义,谁就能活的轻松,过的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得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循理之谓静,从欲之谓动。
只有对生活琐事的淡泊,才能让有时间和精力去实现远大的理想,也只有能够安静的坐下来,才有时间去思考人生。
淡泊的人是最幸福的,淡泊的人心更加宁静,更加自由,不受外物羁绊,淡泊是不慕名利,远离喧嚣和纠缠,走向超越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时仍有与他相悦的从容,淡泊时别人都忙于追眠力时仍保持恬静,只有淡泊,才能使你真真正的享受人生,在努力中体验欢乐,在淡泊中充实自己。古往今来多少名士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淡泊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轰轰烈烈是暂时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平淡中度过,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就能获得生活馈赠的幸福和快乐,拥有成功赋予的慰藉和乐趣。

徒有虚名不中用

世之人从其名之后也尽以相高,从其利之好也贪以相取,从其心意耳目之好也而诈以相欺,亦皆自以为“从吾所好”矣,而岂知吾之所谓真吾者乎!吾之所谓增吾者,良知之谓也。
为了虚名而去,争斗是人世间各种矛盾冲突的重要起因,也是人生之中诸多烦恼愁苦的根源所在。我们追求的是精神的不朽,那么请抛却虚名,着眼未来,脚踏实地,终到达人生的制高点。

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看甚闲思虑?
历史上多少悲剧出于争名夺誉,人们只看到了虚名,表面好处却不知道。在虚名的背后,埋藏了多少辛酸和苦难。为了承受这么一个毫无价值的虚名,很多人暗中勾心斗角,明里打的头破血流。朋友反目成仇,兄弟自相残杀,虚名之累,有什么好处?
人生白驹过隙,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很快就流逝了,心灵空间需要自己去经营,如果心中装满势利、欲望、各种算计,心灵哪里还有空间去承载别的呢?


决心: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慎失之,笃行之
把学问用在实处
千里之行,始于当下
成功不在难易,在于身体力行去做
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
不逆不臆,言行一致

慎失之,笃行之

知是行之始,行至知之成
思考与行动,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如人之生老病死,难以避免。小到处理家庭琐事,大到掌握国家命脉,不假思索的行动和多番思虑,却不去行动的人,轻则败家,重则亡国。思与行,不可偏其一。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经验,也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所在。

把学问用在实处

圣学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古往今来,但凡做学问的大家皆强调“学以致用”,主张在实际中发挥学问的作用。儒家圣贤孔子周游列国,欲以其学说劝谏诸葛侯治国之道,虽受时势的阻碍未能成功,但在之后的太平盛世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塑造了2000年封建王朝文化根基和国民性格。
北大第一任校长蔡元培对孔子的治学之道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一个人求学问就是为了经世致用,即使刚开始有人不了解,还要一如既往的去做,这样才能学得真学问。

千里之行,始于当下

我辈致良知,是各随分限所致,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白良知有开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如此方是精一工夫。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无法专注于现在,他们总是若有所思,心不在焉,想着明天明年甚至下辈子的事,他们喜欢预知明天的烦恼,想要早一步解决明天的问题,然而即便明天有问题,今天也是无法解决的,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人生功课要交,努力做好今天的功课才是关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志之人,必当从现在做起。日积月累,为实现伟大的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些连今天都把握不住的人,又何谈未来?

成功不在难易,在于身体力行去做

未有知之而不行者,知之不行只是未知。
获得成功的方法有很多,然而不论是哪一种,即便是最简单,最投机取巧的成功之道,也无法在空想中实现。原因很简单,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为学如此,处事亦如此。想要收获成功,必须首先在身体力行上下功夫。
王阳明作为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同样强调行动的重要性。他认为,知道一定的道理却不采取行动的,并不算真正了解道理的人。正如现实生活中那些妄想坐享其成的人,并不知道“有付出才会有回报”的道理。就算他们知道,也不一定了解其中的生意,否则便不会知而不行了。所以,当需要一样东西的时候,前提是必须行动和付出。
磨盘只在转动时才能抹面,风车只在转动时才能发电,人只有在行动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成功、创造奇迹。只有身体力行,才能使人格魅力与办事能力达到完美结合,才能在展现自我的擂台上独占鳌头,想要得到他人的敬重就得有所表现,想要把握住成功的契机就得有所行动,为人处事与其吹的天花乱坠,不如做到滴水不漏,方能日进千里收获成功。

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路,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不逆不臆,言行一致

不递、不臆而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觉者之尤为贤耳。
失信于人不仅会轻视一个人的良知,更会令其失去他人的信任。生命因此变得黯淡无光,只有人够坚信言必行、行必果,守信之人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与器重,才有可能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成就一番丰功伟绩。他的人生将会因此而绽放出灿烂夺目的光芒。


忍耐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
面对成败淡定处之
耐住等待,才能苦尽甘来
苦不入人心,生命自有芳华
人生需要反复磨练
身陷逆境,其实别有洞天
寂寞是最大的考验

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

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
生活的波浪在高峰时,人既显得快乐,在低谷时,人便显得痛苦,而波浪永远是忽高忽低,没有永恒的上场,也没有永恒的亲切,所以人生是痛苦与快乐交织并行,二者相伴相生,既有矛盾又有联系,所谓没有痛苦也就无所谓,快乐就是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的苦乐。
逆境对个人的发展不利,但劝人磨砺人的意志,使之由脆弱变得坚强,变得有韧性。王阳明经历了磨难,心性比以前更坚强了,他开始了解群众疾苦,为生民立命,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着,最终构建了心学理论的大厦。
从长远来看,挫折和失败才是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没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正如哈密瓜比蜜还要甜,人们吃在嘴里,乐在心上,苦巴豆比中药还要苦。然而,种瓜的老人们却告诉我们,哈密在下秧前,想要在地下埋下半两苦巴豆瓜秧,才能茁壮成长,结出蜜一样甜的果实来。
苦瓜的本质是苦的,不会因为圣水圣殿而改变;人生是苦的,修行是苦的,生命的本质也是苦的,这一点即使是圣人也不可能改变,何况是凡夫俗子去看过著名的油画大师梵高的故居的人都知道,那里只有一张裂开的木床和一双破皮鞋,梵高一生穷困潦倒,没有娶妻,但也许是生活上的窘迫,帮他完成了在艺术上的造诣,使他成为大师中的大师,使他的作品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面对成败淡定处之

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
辉煌与低谷,成功与失败,都只是人生的一段旅程。今天的辉煌,不代表日后的成功,今天的成功,也不能代表日后的低谷。正是这一段段不同的旅程,才成就了此时此刻的我们,塑造着以后的我们。然而,在低谷向辉煌、失败向成功转化的过程中,每个人的人生航线都会发生转折,而每一个转折都需要我们从容面对,淡然处之,勇敢继续下一段旅程。
转折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如意或不如意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人生的际遇,而是思想的瞬间,成功或不成功,有时候也不是由个人努力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意念的转化,当生活与感情皆陷入泥潭,倘若连迈出下一段旅程的勇气都没有了,那岂不是苦上加苦吗?
昨日之事已忘却,明日之事尚未来,能把握的唯有此时此刻,又何必对过去之事耿耿于怀?因为明天不可知,昨日已过去,不如放下挂念,平淡对之,并没有失去什么,不过是重新开始。
既然又是新的开始,又何来执着于以前?如潺潺溪水,偶被沙石所指,但终其万里波涛始于点滴。
人生的过程中可以积累小冒险,小失败,小挫折,小成功,小胜利,唯有不断经过尝试,你才能自己找到目标,找到方法,学习开始小步前进,体验小小的风险和小小的冒险,直到冒险的经验已足够多,让你有信心去实现更大的梦想。绽放生命需要你勇敢迈向下一段旅程。

耐住等待,才能苦尽甘来

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去做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熬不过等待的人得不到幸福,那些不愿在寂寞中充实自我,等待机遇的人,多数会成为小打小闹的投机者。在一个著名投机者的墓碑上,写着这样的墓志铭,他曾经生活投机、失败,生活与商海一样,投机所得也会因投机而失去,故而,不如与等待为友,有了长长久久的等待,才会有精钢出鞘的绝响。

苦不入人心,生命自有芳华

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人的生命是洪水,在奔腾而遇到岛屿与暗礁,便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苦难并不可怕。它如咸盐,有了它的调剂,生活才不会缺少滋味。苦难如烈酒,麻木过后的人会体验到释放的快乐。醉酒之后方知清醒的可贵。喜悦与悲伤、顺利与坎坷、幸运与不幸,得到与失去交织在一起,让生命显得更加多姿多彩,也让人在垂暮之年拥有了更多可供回首的往事。
生活本就是一道难题,艰难的是破解的过程,波澜不惊的生活对人们的心灵成长并没有多少益处,若想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坚强,反倒需要依靠苦难来给我们心灵淬淬火,加点儿钢。

人生需要反复磨练

诗经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生犹如一块璞玉,必须经过由切、磋、琢、磨等精心打磨,只有自己努力雕琢,这块璞玉才能使它成为完美无瑕的艺术品。
人生是要经过磨练的,不经过反复磨练,会使自己永远停在原始状态,无论在怎样的环境里,都要精心琢磨自己,否则不可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价值。

身陷逆境,其实别有洞天

困之勉行学者之事也
人处逆境之中,可以明智处,顺境之中,刀光剑影利于钱,犹不自知人,往往身处逆境,人格本领才会得到提高。此次的磨难,反而不是一种苦果而成了磨练人生的工具,一切的磨难,忧苦,悲哀,都是铸就优秀品质的资本真相。正向处逆境而成功,须顺境而无所作为一样,在面对苦难与忧患的时候,如果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对任何事情都清楚,居安思危,那么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是做不成的
“生活有多难,就有多勇敢”走过的不只是经历,更多的是心的满足。从脆弱到风影,一如春天,万物复苏,生命历经轮回而重新绽放,但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日子里完成无限的自我超越和前进,不过我们需要加倍珍惜当下的每一步,每一个选择。正如王阳明提倡本心,只要依照本心做事,积极的履行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那么自己的世界便是光明的。

寂寞是最大的考验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一时鸣。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世界上最强的人,也就是最孤独的人,只有伟大的人,才能在孤独寂寞中完成他的使命。每个想要突破困境的人,首先都需要耐得住寂寞,只有在寂寞中才能催生一个人的成长。
一个人一生中的际遇,肯定不会相同,但是当面对寂寞的时候,要善于寻找方法帮助自己度度过这人生最大的考验,只要你耐得住寂寞,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当机遇向你招手时,就能很好的把握获得成功。
一个人的生活中,有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挫折,会有这样那样的机遇,但只要你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用心去对待,去守望,那么成功,一定会属于你。


反省心:静察已过不论他是非

自省是涤荡心灵的清泉
静察己过,勿论人非
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君子改过,人皆仰之
反观自身,不断自我提升

自省是涤荡心灵的清泉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自信在于不断的反省自我,善于承担生命,给你的那一部分责任。王阳明认为,人要经常自省,若老是去指责别人,看到的只能是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自攻自省,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就不会去指责别人了。一个不善于反省自己过错的人,总是把过错推给别人,推给上天,反省自己却比登天还难,这样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静察己过,勿论人非

是非之悬绝,所争毫厘耳
喜欢议论别人,对别人能够明察秋毫,对自己却不能有个清醒的认识,越是喜欢议论别人的人,他本身就存在着许多缺点,他们从不正视,不做自我批评,越是这样缺点,越是得不到改正,长此以往,缺点就会越来越多,到头来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对他人来讲也不会有什么好的影响,正己才能正人,不能律己,可以要求别人呢?

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称清朗,容易自卑,称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称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对自己了然于心,知道自己能吃几顿饭,有几许价值,才算有自知之明。《吕氏春秋》中说,“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一个人不仅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多少,也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哪里,才能借由不断自我调节而进步。
现实中,人们常常称重自己,有些人过于自信,总觉得高人一等,办事忽左忽右,不知轻重,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悲剧。当然,也有人称轻自己,其表现往往自轻和自贱,多萎靡少进取,总以为自己不如人而经常出于无限的悲苦之中。

君子改过,人皆仰之

一念改过,当时记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工作就难免会犯错误,错了并没有什么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会让人感到人们的敬仰和尊重。而生活中、工作中往往碍于面子,对自己的错误避而不谈,将错就错,其实真正的自省是完全袒露内心是灵魂由里到外每个细节的审视,是站在宇宙之上思维广阔的思考是停下脚步,仔细查看前后左右的条条道路。

反观自身,不断自我提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以甚,而自治严矣。
看到比自己好的人,就要争取进步,与之齐头并进,见到不好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错误或者坏习惯,这样才不至于严于待人,宽以待己,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伟大的人,就必须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反躬自省中完善自我发现发展自己的优势。
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反省,才会不断的提高。一个人进步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就体现在他反省的能力上,不能通过反省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将优势发挥到极致,他就能够在该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获得人生的成功。
生活的真正悲剧并不在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足够的优势,而在于为人发挥我们的优势。王阳明为实现圣人之志亲身实践探索过程,告诉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虽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天都是不同的,但是每个人都有表现突出的某个方面,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谨慎心:三思而后言

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言辞不可太露骨
嘴巴闭关,舌头收箭
好话说过了不如不说
少妄言,多好话

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人常说“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一句话可以把人说笑,一句话也可以把人说恼,人与人之间性格各方面都有差别,生活中也常常遇到一些不便直言的场合和事情,说话委婉一点,绕有点弯儿,让逆言裹着糖衣,自然可以生出迂回进言的效果,让人思考以后才知道揣摩之后才明白
善良的高手即使遇到棘手的话题或者难以回答的问题,也能够巧妙的运用这些方法,如近话远说,从而避免恶语伤人

言辞不可太露骨

话语本身是有温度的,说话也是有技巧的,只有把技巧拿捏的恰到好处,才能赋予语言适合的温度,不会把聆听者灼伤,也不会让他感到冷漠。
忠言逆耳,更何况很多时候与我们相交的人嘴中吐露的也未必是心中所想,而且他也未必听愿意听我们的实话,所以有人愿意披着“皇帝的新装”,自然也有人愿意充当“不明真相”的围观者。

嘴巴闭关,舌头收箭

警惕自己的舌头,如同慎重对待珍宝一样,使自己的舌头保持沉默,人生将会获得很多收获。人之所以有两只耳朵,一张嘴巴,是为了人多听少说,听的分量为说的两倍,于是,那些懂得此理的人,总是让人尊敬,而那些喋喋不休之人只能让人更厌恶。

好话说过了不如不说

每一个人都希望受到别人的赞赏,希望自己的价值被认可,尤其是希望得到人同仁的认可,尽管人人都喜欢受到赞扬,但赞扬也必须恰如其分,恭维人的话不可不能说过了头,这样对方会不自在,觉得你是虚情假意,因此而不信任你

少妄言,多好话

凡今天下之议论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
一个人心地再好,如果嘴巴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言语谨慎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的,讲话说的多了,话里自然而然便会暴露出很多问题
人们常说沉默是金,不仅是使自己误惹祸端的好方法,更是一记绝妙做事要方当我们面对自己不熟悉或不擅长的事物时,不如沉默以待,反而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与羁绊相反的是,赞美,赞美是一种良好的修养和明智的行为。诗人布莱克曾经说过,赞美使人轻松,不要吝啬对他人的赞美,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其自身的闪光点,都有值得别人赞美的地方。而在赞美他人的时候,你的心情也是同样愉快的,经常赞美他人,往往也容易得到他人的赞美。正所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世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尤其是有我有你,再加个他,你我他之间的纷争就更多了,想要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一要少妄言,二要多说赞美的话。


利他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与人为善,暖人暖己
爱人者人爱之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金钱地位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就算富可敌国,终有一天他们都会离你而去,所以拥有财富,拥有荣耀,不光是光环那么简单,更多的是一种责任顾及的不只是个人而已,造福社会才是长久可行的。
择其善而从之,就强调要做善行善待别人,给予他人的就是奉献所奉献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还有包括精神和理念,这是抵制贪念的第一利器,是一个人充满爱心的具体表现,更是一个人有智慧,有责任心的表现,通过帮助别可以体验到快乐,所以说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夫道有本而学有要,是非之辨精矣。义利之间微矣。
一个人活在世上虽然不容易,做到利人不利己,最少要能从利己想到利人。此所谓“自利利他”利己与利他并不总是处于对立的位置。很多时候,二者完全可以统一起来,人都有利己的一面。这是由于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生存的各种各样的需求,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人的行为动机为利己。在利己的意识驱动下,人做出了种种行为,而这种种行为的客观结果产生了利他。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利他,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也都会得到自立,这便是所谓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因为我们在别人眼中也是他对别人来说是利,他对我们自己来说是利己,如果人都不管他人,只顾自己,那么我们自己就成为别人都不管的他人,而只有自己关心自己,然而在这个群体共生互助依存的社会上,只有靠自己关心自己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因此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利他方能利己,所以用一颗利他的心去对待他人才是生存之道。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
人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不明白仁爱的道理,往往忽视了自己也是需要付出的。而一味的寻求结果,结果怨天尤人,抱怨自己没有得到幸福和快乐,福往与福来间,我们都要为自己的举动负责,如果心中有爱,心中有福,不是一人独享,而是与人分享,让人生又有什么苦恼可言呢?
世间的爱一样可以循环,爱给予了别人,但最终也会循环到自己身上。如果每个人在爱护自己的同时,也去关爱别人,那么最终自己也能得到更好的爱护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世间的爱与福,等着我们去播撒与收获

与人为善,暖人暖己

慈悲是一种关怀,是无条件的爱,一切生命播种爱心,不仅能够得到内心的安静安详,达到美好的境界,而且能够让别人获益,寄取你的那份善良与美好,上善若水,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播撒爱心幸福便触手可及

爱人者人爱之

圣人一生实事,俱播在乐中。所以有德者闻之,便知他尽善尽美,与尽美未尽善处。
人能够将天地万物看为一体,并不是他们特意这样去想,而是他们本有善心和仁心,他们爱他人,爱生灵万物,把以他人和万物视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都是这种人心善性的表现,所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可能是给予者,同时也是接受者,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那么不如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关心毫不吝啬的给予,那么在别人在接受别人帮助的时候,也不会因为曾经的吝啬和高傲而愧疚难堪。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定义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成功,不是用地位和财富来界定,而应该是看他是否能坚持行善,一生无悔。
大爱无私,至善无痕,都应该怀着一颗慈悲的心,以一己之力帮助他人做到至善至美,这也是人生一大境界。
一个人即便有惊天的才能,然而不能惠及别人,也不过是瓷的花瓶,摆设而已,于己于人乃至于国都不会有益。
心原本就是无善无恶,所以其出发点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一切都是心为主宰,那就让心像玫瑰花一样散发芬芳吧。


谦卑心:谦受益,满招损

不争才是最大的争
在其位,善谋其政
低头是一种智慧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去贪婪断交,与清风作伴
礼让功劳,不露锋芒
在低潮时前进,在高潮时退出

不争才是最大的争

君子求退勿辞
争与不争是两种处事的态度,争者摩拳擦掌,不争者平淡处之,关于不争“水德”是对最好的赞誉。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水滋润了万物而又并不从万物那里索取任何东西,这种无私的表现为赢得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人与之争”
只有无争才能无忧,利人就会得人,利物就会得物,利天下就能得天下,利万民的人如同水之论万物,而万物不争不求所得,所以不争的争才是真的最高境界,做人成事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为人处世时,也因不辞劳苦,不计较名利,不鞠躬禀天地,生生不已,常有万物万类的精神,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如能这样,则自然达到“为而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高境界。

在其位,善谋其政

对于领导而言,就是指挥其他人为一个目标而努力而行动,一个领导手中有多大的权力就应该发挥多大的能力,否则就会出现孟子所说的“不能者”与“不为者”之间的矛盾

低头是一种智慧

低头是一种策略,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他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应当用平和的心态,像跪射俑那样,时刻保持着生命的低姿态,这样就一定会避开无谓的纷争,避免意外的伤害,就能更好的保存实力,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任何人都不喜欢骄傲自大的人,即使这个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出不俗的功业,任何时候谦虚都是被人们喜欢的品质,因为谦虚就意味着对别人的尊重,没有人不喜欢被尊重

去贪婪断交,与清风作伴

人是身心的统一体,对于每一个人而言,维持内心的平稳与稳定是相当重要的。行走在尘世间,难免会有担忧、失落以及悲伤,这时的心灵就会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如果心灵的平衡被打破,人就很容易达到崩溃的边缘

礼让功劳,不露锋芒

行走人生,福祸总是相伴生,面对功劳要懂得礼让,面对祸殃要懂得承担
没有一个领导者能够不得众,却长久处于高位,因而领导者都因深谙不独享功劳之道

在低潮时前进,在高潮时退出

脚踏实地,虚心向学,任劳任怨,自然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平易近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自然广受爱戴,由高处不胜寒变为高处春意暖,到那时,事业和成功自然是水到渠成


彻悟心: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随性生活,顺其自然
从心所欲不逾矩
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同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尘境不流俗
三分能力,七分责任
生命不再拥有,而在于有用
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

随性生活,顺其自然

每个人都有天然的生命,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是独一无二的,各有独自的精神。“人之貌有与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活着要顺其自然,不要受任何外界环境的影响

从心所欲不逾矩

真正的智者永远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不会为了看似光鲜的名声而明争暗斗
虚名是人心灵上的大包袱,让人没有一刻轻松,让人失去自我,失去他人的尊重,所以除去虚名,便人除去不必要的负担,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对自我的清醒认识

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一个人成不成功,除了外界给予个人的条件外,还和个人的心态有关
人人都想追求幸福,并成就一番事业,在人生的路途上肯定要遭遇很多挫折和苦难,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尽其心,淡泊名利,学会选择与放弃,学会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业

同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尘境不流俗

“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自有其清高自傲,但很多时候常常只因换来屈原式的含恨离世,或是文人式的悒悒不得志。与之相较“同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尘境不流俗”或许才是更加明智的选择

三分能力,七分责任

责任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是责任是落叶归根,是责任使乌鸦反哺,是责任促使运动场上的英雄为了祖国而拼尽全力,就算拥有再大的能力,如果没有责任也成不了大事,所以无论是罪恶还是污秽,一旦遭遇责任,这样的主题都会如阴暗角落里的螨类,在阳光中无处可逃

生命不再拥有,而在于有用

“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什么,可哀也已!”
一个人要想使自己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必须把自己的心意放大,不能局限于眼前,要思考生的意义,生命不在于拥有,而在于有用,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重要的是应怎样去生活,时间的意义不是让人们去计算日夜的循环,也不是让人们记录自己的皱纹和衰老,它不是空洞的滴答声,不是浑浑噩噩的吃饭和睡觉,而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找到了度日的信念,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

每个人心中都有渴望和梦想,有些人终其一生的努力也未必能够得到成功的回报,然而,他们却无憾无悔于生命,因为他们从未慵懒过,他们一直在执着,追求心中的所爱往前走,不要怕,回头看,不后悔,人生所追求的不过是无憾无惧而已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想要了无遗憾的度过今生,每个人都想让自己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但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人不可能不做错事,不可能不走弯路,做错了事,走了弯路之后,能有一种积极的反省,也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让我们今后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稳健,更从容,因为反思,所以深刻,因为憧憬,所以希望在过去和未来的交织下,只有把握当下,不怕不惧,不喜不悔的人生
不要怕,是说不要害怕明天的风雨;不要悔,是说不要后悔错过的霓虹,只要我们好好把握现在,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勇敢的活在当下,就一定可以收获美好的人生

  • 24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未禾

您的支持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