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开发模型、测试模型介绍

重点掌握敏捷开发模型

目录

软件开发过程

1.测试用例(Test Case)

2.开发模型

2.1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2.2.螺旋模型(Spiral Model)

2.3增量、迭代

2.4敏捷开发

3.测试模型

3.1V模型

3.2W模型

4.配置管理与软件测试

5.描述一个BUG

5.1BUG级别

5.2bug的生命周期


软件开发过程

用户需求(分析)——软件需求文档(细化)——编码——测试——上线

需求:是满足用户期望和合同规定的文档标准、规范所需要的条件和权限

用户需求:简单的描述,没有具体的的实现过程

软件需求:需求的细化,是对用户需求的验证(合理性、正确性),是具体功能实现的细节说明。需求是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进行开发和测试的依据,


软件的生命周期:从软件产品设计开始到软件不再使用而结束的时间。可以分成6个阶段:即需求分析、计划、、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

软件测试生命周期(软件测试流程):

需求分析、测试计划(测试范围、时间、人员、目的)、测试设计/开发(写测试用例)、测试执行(找BUG、管理bug、记录并跟踪)、测试评估(写测试报告:统计测试用例、bug、修改及遗留bug)


1.测试用例(Test Case)

保证需求明确且合理才能进行测试

为了解决测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实施的。向被测试的系统提供的一组集合                            测试用例编写包括:测试环境操作步骤测试数据预期结果等要素。

常用工具:Excel、xmind或测试工具

测试用例如下:

 测试遇到的问题:是否较全面的测试了所有功能、测试的覆盖率无法衡量、对新版本的重复测试很难实施 、存在大量冗余测试,影响测试效率


2.开发模型

  • 瀑布模型、螺旋模型、增量模型、迭代模型、敏捷模型;

2.1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瀑布模型是所有其他模型的基础框架。瀑布模型每个阶段都只执行一次,是线性顺序进行的软件开发模式,适用于需求比较稳定的项目

 优点:强调开发的阶段性、强调早期计划及需求调查、强调产品测试;

 缺点: 依赖于早期进行的唯一1次需求调查,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 是单一流程,开发中的经验教训不能反馈应用于本产品的过程; 风险往往在后期的测试阶段才暴露,失去及早纠正的机会。——“集成之日就是爆炸之日”

2.2.螺旋模型(Spiral Model)

一般在软件开发初期阶段需求不是很明确时,采用渐进式的开发模式。螺旋模型是渐进式开发模型的代表之一,适合规模庞大、复杂度高、风险大的项目。 

优点: 严格的全过程风险管理、强调各开发阶段的质量、提供机会检讨项目是否有价值继续 

缺点: 引入非常严格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这对风险管理的技能水平要求较高,需要人员、资金和时间的投入。

2.3增量、迭代

增量开发模型能显著降低项目风险,结合软件持续构建机制。鼓励用户反馈,在每个达代过程中(涉及需求更改、构建新的可执行软件版本等),要求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更加紧密地协作,开发小组以一种循环的、可预测的方式驱动产品的开发。

 增量是逐块建造的概念先完成模块A,再模块B;                                                                     

迭代是反复求精的概念:先完成所有模块的基础功能(轮廓),再进行模块的升级和细化

2.4敏捷开发

敏捷开发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

轻文档、轻流程、重目标,重产出 ,适应需求变化

周期较短(一般1~4周),团队人员较 少、高质量可用软件

  • PO(Product Owner):客户代表方,整理客户需求,形成user story,定义其商业价值,对其进行排序,制定发布计划   
  • SM(Scrum Manager):项目经理,管理整个开发流程,保证敏捷开发流程顺利实施   
  • ST(Scrum Team):研发团队,各种技术人员组成,确保交付高质量软件

敏捷scrum流程:

 产品负责人负责整理user story,形成左侧的product backlog。

  • 发布计划会议:product owner负责讲解user story,对其进行估算和排序,发布计划会议的产出就是制定出这一期迭代要完成的story列表,sprint backlog。
  • 迭代计划会议:项目团队对每一个story进行任务分解,分解的标准是完成该story的所有任务,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负责人,并完成工时的初估计。
  • 每日例会:每天SM召集会议,团队成员汇报做了什么,计划做什么,存在什么问题。
  • 演示会议:迭代结束之后,召开演示会议,项目人员参加,团队展示本次迭代取得的成果。期间大家的反馈记录下来,由PO整理,形成新的story。
  • 回顾会议:项目团队对本期迭代进行总结,发现不足,制定改进计划,下一次迭代继续改进,已达到持续改进的效果。

3.测试模型

3.1V模型

 V模型是瀑布模型的变种,左右每个阶段之间一一对应,左边是右边测试阶段的依据; 

单元和集成测试检测程序的执行是否满足软件设计的要求;系统测试检测系统功能、性能的质量 特性是否达到系统要求的指标;验收测试确定软件的实现是否满足用户需要或合同的要求

局限性:仅仅把测试作为在编码之后的一个阶段,未在需求阶段就进入测试

3.2W模型

W模型由两个V字型模型组成,分别代表测试与开发过程,图中明确表示了测试与开发的并行关系,开发的同时进行验证和确认;
W模型特点:测试的对象不仅是程序,需求、设计等同样要测试,测试与开发是同步进行的
W模型优点:测试介入较早,有利于尽早地全面的发现问题
局限性:需求、设计、编码等活动被视为串行的;测试和开发活动也保持着一种线性的前后关系,上一阶段结束,才可开始下阶段工作。不支持敏捷开发模式,不能解决复杂情况下的测试

4.配置管理与软件测试

配置管理(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对在软件生命周期不同的时间点上的软件配置进行标识,并对其更改项进行系统控制,达到保证软件产品的完整性和可溯性的过程。

优点

  • 能够对项目中的文档、代码等的变化进行有效管理。
  • 能够方便重现某个文件的历史版本。
  • 能够重新编译某个历史版本,使维护工作变得容易。
  • 能够使异地多团队开发、并行开发成为现实。
  • 统一的配置管理流程可提高项目组间人员流动时的工作效率。

常用项目管理工具:禅道、tapd、jira

5.描述一个BUG

  • 测试版本:出问题代码对应的软件版本,有利于统计分析每个版本的质量
  • 测试环境: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web项目:需描述浏览器版本、操作系统等;app项目:需描述机型、分辨率、操作系统版本等,详细的环境描述有利于故障的定位
  • 测试步骤(数据):描述问题重现的最短步骤(具体数据详细定位到问题)
  • 实际结果:
  • 预期结果:达到需求,保持一致
  • 其他附件(错误截图、日志等):指有用的附件

注意!!!在无法确认是同一段代码造成的故障时,不要将bug放在一起提交。

5.1BUG级别

  • 崩溃:系统无法运行,此时需立即回退到一个系统稳定的版本
  • 严重:系统可以运行,但是不稳定(视频画面卡顿、画面失真)
  • 一般:系统可稳定运行,但影响用户使用及体验感
  • 次要:建议型bug。属于可优化部分,不影响使用和体验

5.2bug的生命周期

测试人员应该跟踪Bug的整个生命周期,从Open到Closed的所有状态

  • 新建
  • 指派
  • 接受
  • 修复
  • 关闭

 若经开发人员修复之后的bug,测试时bug仍然存在???

  • 1.开发人员没有正确修复
  • 2.测试人员没有获取到最新修改后的版本进行测试
  • 1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