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恩达 第三周 编程题 浅神经网络

一、完整代码

# -*- coding: utf-8 -*-
"""
本文博客地址:https://blog.csdn.net/u013733326/article/details/79702148

@author: Oscar
"""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testCases import *
import sklearn
import sklearn.datasets
import sklearn.linear_model
from planar_utils import plot_decision_boundary, sigmoid, load_planar_dataset, load_extra_datasets

#%matplotlib inline #如果你使用用的是Jupyter Notebook的话请取消注释。

np.random.seed(1) #设置一个固定的随机种子,以保证接下来的步骤中我们的结果是一致的。

X, Y = load_planar_dataset()
#plt.scatter(X[0, :], X[1, :], c=Y, s=40, cmap=plt.cm.Spectral) #绘制散点图
shape_X = X.shape
shape_Y = Y.shape
m = Y.shape[1]  # 训练集里面的数量

print ("X的维度为: " + str(shape_X))
print ("Y的维度为: " + str(shape_Y))
print ("数据集里面的数据有:" + str(m) + " 个")
#获得每层的个数
def layer_sizes(X , Y):
    """
    参数:
     X - 输入数据集,维度为(输入的数量,训练/测试的数量)
     Y - 标签,维度为(输出的数量,训练/测试数量)

    返回:
     n_x - 输入层的数量
     n_h - 隐藏层的数量
     n_y - 输出层的数量
    """
    n_x = X.shape[0] #输入层
    n_h = 4 #,隐藏层,硬编码为4
    n_y = Y.shape[0] #输出层

    return (n_x,n_h,n_y)
#初始化参数
def initialize_parameters( n_x , n_h ,n_y):
    """
    参数:
        n_x - 输入节点的数量
        n_h - 隐藏层节点的数量
        n_y - 输出层节点的数量

    返回:
        parameters - 包含参数的字典:
            W1 - 权重矩阵,维度为(n_h,n_x)
            b1 - 偏向量,维度为(n_h,1)
            W2 - 权重矩阵,维度为(n_y,n_h)
            b2 - 偏向量,维度为(n_y,1)

    """
    np.random.seed(2) #指定一个随机种子,以便你的输出与我们的一样。
    W1 = np.random.randn(n_h,n_x) * 0.01
    b1 = np.zeros(shape=(n_h, 1))
    W2 = np.random.randn(n_y,n_h) * 0.01
    b2 = np.zeros(shape=(n_y, 1))

    #使用断言确保我的数据格式是正确的
    assert(W1.shape == ( n_h , n_x ))
    assert(b1.shape == ( n_h , 1 ))
    assert(W2.shape == ( n_y , n_h ))
    assert(b2.shape == ( n_y , 1 ))

    parameters = {"W1" : W1,
                  "b1" : b1,
                  "W2" : W2,
                  "b2" : b2 }

    return parameters
#向前传播 依次计算 Z A y HAT 同时将A,Z保存以来,以便之后反向传播时计算梯度
def forward_propagation( X , parameters ):
    """
    参数:
         X - 维度为(n_x,m)的输入数据。
         parameters - 初始化函数(initialize_parameters)的输出

    返回:
         A2 - 使用sigmoid()函数计算的第二次激活后的数值
         cache - 包含“Z1”,“A1”,“Z2”和“A2”的字典类型变量
     """
    W1 = parameters["W1"]
    b1 = parameters["b1"]
    W2 = parameters["W2"]
    b2 = parameters["b2"]
    #前向传播计算A2
    Z1 = np.dot(W1 , X) + b1
    A1 = np.tanh(Z1)
    Z2 = np.dot(W2 , A1) + b2
    A2 = sigmoid(Z2)
    #使用断言确保我的数据格式是正确的
    assert(A2.shape == (1,X.shape[1]))
    cache = {"Z1": Z1,
             "A1": A1,
             "Z2": Z2,
             "A2": A2}

    return (A2, cache)
#计算损失函数
def compute_cost(A2,Y,parameters):
    """
    计算方程(6)中给出的交叉熵成本,

    参数:
         A2 - 使用sigmoid()函数计算的第二次激活后的数值
         Y - "True"标签向量,维度为(1,数量)
         parameters - 一个包含W1,B1,W2和B2的字典类型的变量

    返回:
         成本 - 交叉熵成本给出方程(13)
    """

    m = Y.shape[1]
    W1 = parameters["W1"]
    W2 = parameters["W2"]

    #计算成本
    logprobs = logprobs = np.multiply(np.log(A2), Y) + np.multiply((1 - Y), np.log(1 - A2))
    cost = - np.sum(logprobs) / m
    cost = float(np.squeeze(cost))

    assert(isinstance(cost,float))

    return cost
#向后传播
def backward_propagation(parameters,cache,X,Y):
    """
    使用上述说明搭建反向传播函数。

    参数:
     parameters - 包含我们的参数的一个字典类型的变量。
     cache - 包含“Z1”,“A1”,“Z2”和“A2”的字典类型的变量。
     X - 输入数据,维度为(2,数量)
     Y - “True”标签,维度为(1,数量)

    返回:
     grads - 包含W和b的导数一个字典类型的变量。
    """
    m = X.shape[1]

    W1 = parameters["W1"]
    W2 = parameters["W2"]

    A1 = cache["A1"]
    A2 = cache["A2"]

    dZ2= A2 - Y
    dW2 = (1 / m) * np.dot(dZ2, A1.T)
    db2 = (1 / m) * np.sum(dZ2, axis=1, keepdims=True)
    dZ1 = np.multiply(np.dot(W2.T, dZ2), 1 - np.power(A1, 2))
    dW1 = (1 / m) * np.dot(dZ1, X.T)
    db1 = (1 / m) * np.sum(dZ1, axis=1, keepdims=True)
    grads = {"dW1": dW1,
             "db1": db1,
             "dW2": dW2,
             "db2": db2 }

    return grads
#更新参数 迭代时使用
def update_parameters(parameters,grads,learning_rate=1.2):
    """
    使用上面给出的梯度下降更新规则更新参数

    参数:
     parameters - 包含参数的字典类型的变量。
     grads - 包含导数值的字典类型的变量。
     learning_rate - 学习速率

    返回:
     parameters - 包含更新参数的字典类型的变量。
    """
    W1,W2 = parameters["W1"],parameters["W2"]
    b1,b2 = parameters["b1"],parameters["b2"]

    dW1,dW2 = grads["dW1"],grads["dW2"]
    db1,db2 = grads["db1"],grads["db2"]

    W1 = W1 - learning_rate * dW1
    b1 = b1 - learning_rate * db1
    W2 = W2 - learning_rate * dW2
    b2 = b2 - learning_rate * db2

    parameters = {"W1": W1,
                  "b1": b1,
                  "W2": W2,
                  "b2": b2}

    return parameters
#神经网络模型整合
def nn_model(X,Y,n_h,num_iterations,print_cost=False):
    """
    参数:
        X - 数据集,维度为(2,示例数)
        Y - 标签,维度为(1,示例数)
        n_h - 隐藏层的数量
        num_iterations - 梯度下降循环中的迭代次数
        print_cost - 如果为True,则每1000次迭代打印一次成本数值

    返回:
        parameters - 模型学习的参数,它们可以用来进行预测。
     """

    np.random.seed(3) #指定随机种子
    n_x = layer_sizes(X, Y)[0]
    n_y = layer_sizes(X, Y)[2]

    parameters = initialize_parameters(n_x,n_h,n_y)
    W1 = parameters["W1"]
    b1 = parameters["b1"]
    W2 = parameters["W2"]
    b2 = parameters["b2"]

    for i in range(num_iterations):
        A2 , cache = forward_propagation(X,parameters)
        cost = compute_cost(A2,Y,parameters)
        grads = backward_propagation(parameters,cache,X,Y)
        parameters = update_parameters(parameters,grads,learning_rate = 0.5)

        if print_cost:
            if i%1000 == 0:
                print("第 ",i," 次循环,成本为:"+str(cost))
    return parameters
#根据迭代之后的参数 预测类别
def predict(parameters,X):
    """
    使用学习的参数,为X中的每个示例预测一个类

    参数:
        parameters - 包含参数的字典类型的变量。
        X - 输入数据(n_x,m)

    返回
        predictions - 我们模型预测的向量(红色:0 /蓝色:1)

     """
    A2 , cache = forward_propagation(X,parameters) #向前传播
    predictions = np.round(A2)  #进一
    return predictions

parameters = nn_model(X, Y, n_h = 4, num_iterations=10000, print_cost=True)

#绘制边界
plot_decision_boundary(lambda x: predict(parameters, x.T), X, np.squeeze(Y))   #这里要加上np.squeeze
plt.title("Decision Boundary for hidden layer size " + str(4))

predictions = predict(parameters, X)
print ('准确率: %d' % float((np.dot(Y, predictions.T) + np.dot(1 - Y, 1 - predictions.T)) / float(Y.size) * 100) + '%')

1、更新隐藏节点数

plt.figure(figsize=(16, 32))
hidden_layer_sizes = [1, 2, 3, 4, 5, 20, 50] #隐藏层数量
for i, n_h in enumerate(hidden_layer_sizes):
    plt.subplot(5, 2, i + 1)
    plt.title('Hidden Layer of size %d' % n_h)
    parameters = nn_model(X, Y, n_h, num_iterations=5000)
    plot_decision_boundary(lambda x: predict(parameters, x.T), X, np.squeeze(Y))
    predictions = predict(parameters, X)
    accuracy = float((np.dot(Y, predictions.T) + np.dot(1 - Y, 1 - predictions.T)) / float(Y.size) * 100)
    print ("隐藏层的节点数量: {}  ,准确率: {} %".format(n_h, accuracy))

二、代码解释

1、是关于planar_utils.py中的函数

绘制边界的模块

def plot_decision_boundary(model, X, y):
    # Set min and max values and give it some padding
    x_min, x_max = X[0, :].min() - 1, X[0, :].max() + 1
    y_min, y_max = X[1, :].min() - 1, X[1, :].max() + 1
    h = 0.01
    # Generate a grid of points with distance h between them
    xx, yy = np.meshgrid(np.arange(x_min, x_max, h), np.arange(y_min, y_max, h))
    # Predict the function value for the whole grid
    Z = model(np.c_[xx.ravel(), yy.ravel()])
    Z = Z.reshape(xx.shape)
    # Plot the contour and training examples
    plt.contourf(xx, yy, Z, cmap=plt.cm.Spectral)
    plt.ylabel('x2')
    plt.xlabel('x1')
    plt.scatter(X[0, :], X[1, :], c=y, cmap=plt.cm.Spectral)

①这里传入的参数 model 不是一个模型,而是一个匿名函数 predict 需要注意!!
如上文中的lambda x: predict(parameters, x.T)
文中出现model的地方 其实是调用了predict函数。
②这里的Y 运用在了c=y上,所以应该是一个秩为1的矩阵,我们这里的Y是(m,1)的向量,所以传参时,应该传入的是np.squeeze(Y)

2、plt.scatter参数

label = np.squeeze(Y) #对应每个散点的颜色
plt.scatter(X[0, :], X[1, :], c=label, s=40, cmap=plt.cm.Spectral) #绘制散点图

#cmap = plt.cm.Spectral实现的功能是给label为1的点一种颜色,给label为0的点另一种颜色。 s: 散点的大小
#label:每个散点对应的颜色 (传入到c) c: 示的是色彩或颜色序列,可选,默认蓝色’b’。c可以是一个RGB或RGBA二维行数组;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神经网络的实验步骤详细分析具体-神经网络大作业(一).doc 本人做的神经网络的实验,步骤详细,分析具体,适合做入门学习用-I do neural network experiments, the steps detailed analysis of specific, suitable for entry to study 截取某些内容,方便参考: 用BP网络识别雷达测速的三类信号 一.数据来源      此信号来自一部测速雷达获得的三种目标的回波信号,三种目标分别是行人W、自行车B和卡车T,信号中包含目标的速度信息。 二.信号的分析与处理      根据所给的三类信号的样本,每一个样本中均包含1024个数据,由于每一个样本的数据量较大,不可能将所有1024个数据全都作为神经元的输入,计算量太大,所以必须首先对信号进行分析,提取最有价值的特征信息。      首先可以看看每一个样本中的数据图,以各类信号中的第一个样本为例,如图1所示。 (1)                                       (2)                                        (3) 图1 (1)行人数据图  (2)自行车数据图  (3)卡车数据图              从上图的时域数据基本上观察不出规律,因此我们要对数据进行傅立叶变换,从频域分析数据的特征,如下图2所示。 图2 行人数据频谱图 从上图中看到行人的数据的频谱的幅度很小,原因是因为信号在零点处的值特别大,所以要将在零点处的值去掉,得到如图3所示。 图3 行人数据去掉零点后的频谱图 这时可以观察到信号的一些特征,从图中发现信号的频谱图是基本对称分布的,而且信号的峰值也很大,可以对它首先进行归一化,如下图4所示。 图4 (1)行人数据归一化后的频谱图 (2)取绝对值后的频谱图 同时将自行车和卡车的频谱图来做比较如图5,6所示 图5 (1)自行车数据归一化后的频谱图        (2)取绝对值后的频谱图 图6 (1)卡车数据归一化后的频谱图              (2)取绝对值后的频谱图 从上面三幅图中,可以观察到信号都有明显的峰值,但是出现的位置不同,另外,信号的均值和方差明显不同。但是考虑到雷达所测数据中,会有一些速度反常规的游离数据,所以考虑采用受游离数据影响小的平均绝对值偏差来代替样本方差作为输入特征。同时,以数据的样本中位数来作为输入特征来减少游离数据的影响。根据这些特征进行提取来作为输入。 三.特征提取 1.取信号归一化后的均值作为一个特征量。 2.取信号归一化后的平均绝对值偏差作为一个特征量。 3.取信号归一化后的样本中位数作为一个特征量。 4.由三幅图的比较可以发现,信号的每两点之间的起伏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可以设定一个特征量,来纪录信号两点间的起伏程度的大小。 5.信号在经过归一化后,可以将信号全部的值加起来,用这个总的值来作为一个特征量。 除了上述的特征,还有很多特征可以提取,但是特征越多,需要的输入神经元越多,依照隐层神经元约为输入神经元的两倍的原则,隐层的神经元也将越多。则网络训练的时间将花费很大。所以,本实验只提取了上述特征中的1,2,3。 四.算法与实现 根据提取的特征的维数,来决定输入神经元的个数。因为提取的三个特征的维数分别为8,1和1,所以输入神经元的个数为10。输出神经元的个数定为3个,考虑到被识别的三种信号分别对应三个输出,虽然用两个神经元就可以表示三种输出状态,但是用三个神经元能更好地分辨,减少出错的概率。至于隐层的神经元个数则按照约为输入神经元个数的两倍的原则,设为20个。当然还可以在调试过程中根据输出的识别率来找到一个一个较为合适的个数。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