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页的角度看 B+Tree

InnoDB 是如何存储数据的?

MySQL支持多种存储引擎,不同的存储引擎,存储数据的方式也不相同,我们最常使用的是 InnoDB 存储引擎。

在数据库中的记录是按照行来存储的,但是数据库的读取并不是按照 [ 行] 为单位,否则一次读取只能处理一行数据,效率会非常低

因此,InnoDB 的数据是按 [ 数据页 ] 为单位进行读写的,也就是说,当需要读一条记录的时候,并不是将这条记录本身从磁盘中读出来,而是以页为单位,将其整体读入内存。

 数据库的 I/O 操作的最小单位是页,InnoDB 数据页的默认大小是 16 KB,意味着数据库每次读写都是以 16KB 为单位的,一次最少从磁盘中读取 16K 的内容到内存中,一次最少把内存中的 16K 内容刷新到磁盘中。

数据页包含七个部分,结构如下:

这七个部分的作用如下图:

在File.Header 中有两个指针,分别指向上一个数据页和下一个数据页,连接起来的页相当于一个双向的链表,如下图所示:

采用链表的结构是让数据页之间不需要物理上是连续的,而是逻辑上的连续。

数据页的主要作用是存储记录,也就是数据库的数据,所以重点说一下数据页中 User Records 是怎么组织数据的。

数据页的记录按照 [主键] 顺序组成单向链表,单向链表的特点就是插入、删除非常方便,但是检索效率不高,最差的情况下需要遍历链表上的所有节点才能完成检索。

因此,数据页中有一个页目录,起到记录的索引作用,就像书的目录一样,书中内容的每个章节都设立了一个目录,想看某个章节的时候,可以查看目录,快速找到对应的章节的页数,而数据页中的页目录就是为了能快速找到记录。

那么InnoDB 是如何给记录创建页目录的呢?页目录与记录的关系如下图:

页目录的创建过程如下:

  1. 将所有的记录划分为几组,这些记录包含最小记录和最大记录,但不包括标记为“已删除”的记录;
  2. 每个记录组的最后一条记录就是组内最大的那条记录,并且最后一条记录的头信息中会存储组一共有多少条记录,作为 n_owned 字段。
  3. 页目录用来存储每组最后一条记录的地址的偏移量,这些偏移量会按照先后顺序存储起来,每组的地址偏移量也被称为槽(slot),每个槽相当于指针指向了不同组的最后一个记录

从图中可以看到,页目录就是由多个槽组成的,槽相当于分组记录的索引。然后,因为记录是按照 [主键值] 从小到大排序的,所以我们通过槽查找记录时,可以使用二分法快速定位要查询的记录在哪个槽(哪个记录分组),定位到槽后,再遍历槽内的所有记录,找到对应的记录,无需从最小记录开始遍历整个页中的记录链表。

举个例子,上图 5 个槽的编号分别为 0,1,2,3,4 ,想要查找主键为 11 的用户记录:

  • 先二分得出槽中间位是 (0 + 4 )/2 = 2,2号槽里最大记录为 8。因为 11 > 8 ,所以需要从 2 号槽后继续搜索记录;
  • 再使用二分搜索出 2 号和 4 号槽的中间位是 (2+4)/2=3,3号槽里最大记录为 12.因为 11 < 12,所以主键为 11 的记录在 3 号槽里;
  • 问题:[槽对应的值都是这个组的主键最大的记录,如何找到组里最小的记录]?比如 3 号槽对应的最大主键是 12,那么如何找到最小记录 9? 解决办法:通过槽 3 找到 槽 2 对应的记录,也就是主键为 8 的记录。主键为 8 的记录的下一条记录就是槽 3 当中主键最小的 9 记录,然后开始向下搜索 2 次,定位到主键为 11 的记录,取出该记录的信息即为我们想要找到的内容。

InnoDB对每个分组的记录条数是有规定的,槽内的记录就只有几条:

  • 第一个分组中的记录只有一条
  • 最后的分组中的记录条数在 1- 8 之间
  • 中间的分组记录条数在 4 - 8 之间

因此,虽然组内的记录是使用单链表连接的,但是每次查询时间复杂度由于记录少所以并不高。


B+Tree 是如何进行查询的?

上面说的都是一个数据页中的记录检索,因为一个数据页中的记录是有限的,且主键值是有序的,所以通过对所有记录进行分组,然后将组号(槽号)存储到目录,使其起到索引作用,通过二分查找的方法快速检索到哪个分组,来降低检索的时间复杂度。

但是,当我们需要存储大量的记录时,就需要多个数据页。磁盘的I/O操作次数对索引的使用效率至关重要,才能方便定位记录所在的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InnoDB 采用了 B+Tree 作为索引。磁盘的I/O操作次数对索引的使用效率至关重要,因此在构造索引的时候,更倾向于采用 “矮胖”的 B+Tree 数据结构,这样所需要进行的磁盘 I/O 次数更少,而且 B+Tree 更适合进行关键字的范围查询。

InnoDB 里的 B+Tree 中的每个节点都是一个数据页,结构示意图如下:

通过上图可以看到 B+Tree 的特点:

  • 只有叶子节点(最底层的节点)才存放了数据,非叶子节点仅用来存放目录作为索引
  • 非叶子节点分为不同层次,通过分层来降低每一层的搜索量
  • 所有的节点按照索引键的大小排序,构成一个双向链表,便于范围查询

来看看 B+Tree 如何实现快速查找主键为 6 的记录,以上图为例子:

  • 从根节点开始,通过二分法快速定位到符合页内范围包含查询值的页,因为查询的主键值为 6 ,在 [1,7) 范围之间,所以到 页30 中查找到更详细的目录项;
  • 在非叶子节点(页30)中,继续通过二分法快速定位到符合页内范围包含查询值的页,主键值大于 5,所以就到叶子节点(页16)中查找记录;
  • 接着,在叶子节点(页16),通过槽查找记录时,使用二分法快速定位要查询的记录在哪一个槽(记录分组),定位到槽后,再遍历槽内的所有记录,找到主键为 6 的记录。

可以看到,在定位记录所在哪一个页时,也是通过二分法快速定位到包含该记录的页。定位到该页后,又会在该页内进行二分法快速定位记录所在的分组(槽号),最后在分组内进行遍历查找。


聚簇索引和二级索引

另外,索引又可以分为聚簇索引(主键索引)和非聚类索引(二级索引),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叶子节点存放的是什么数据:

  • 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存放的是实际数据,所有完整的用户记录都存放在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
  • 二级索引的叶子节点存放的是主键值,而不是实际数据

因为表的数据都是存放在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里,所以 InnoDB 存储引擎一定会为表创建一个聚簇索引,且由于数据在物理上只会保存一份,所以聚簇索引只能有一个

InnoDB 在创建索引的时候,会根据不同场景选择不同的列作为索引:

  • 如果有主键,默认会使用主键作为聚簇索引的索引键
  • 如果没有主键,就会选择第一个不包含 NULL 值的唯一列作为聚簇索引的索引键
  • 在上面两个都没有的情况下,InnoDB 会自动生成一个隐式自增id 列作为聚簇索引的索引键

一张表只能有一个聚簇索引,那为了实现非主键字段的快速索引,就引出了二级索引(非聚簇索引/辅助索引),它也是利用了 B+Tree 的数据结构,但是二级索引的叶子节点存放的是主键值,不是实际数据。

二级索引的B+Tree如下图,数据部分为主键值:

如果某个查询语句使用了二级索引,但是查询的数据不是主键值,这时在二级索引找到主键值后,需要去聚簇索引中获得数据行,这个过程叫做 回表 ,也就是说要查两个 B+Tree 才能查到数据。不过,当查询的数据是主键值时,因为只在二级索引就能查询到,不用再去聚簇索引查,这个过程叫做 索引覆盖 ,也就只需要查一个 B+Tree 就能找到数据。


总结

InnoDB的数据是按照 [ 数据页 ] 为单位来读写的,默认数据页大小为 16KB。每个数据页之间通过双链表的形式组织起来,物理上不连续,但是逻辑上连续。

数据页内包含用户记录,每个记录之间用单向链表的方式组织起来,为了加快在数据页内高效的查询记录,设计了一个页目录,页目录存储各个槽(分组),且主键值是有序的,于是可以通过二分查找的方式进行行检索,从而提高效率。

为了高效查询记录所在的数据页,InnoDB 采用 B+Tree 作为索引,每个节点都是一个数据页。

 如果叶子节点存储的是实际数据,那么就是聚簇索引,一个表只能有一个聚簇索引;如果叶子节点存储的不是实际数据,而是主键值,那么就是二级索引,一个表中可以有多个二级索引。

在使用二级索引进行查找数据时,如果查询的数据能在二次索引找到,那么就是 覆盖索引 操作,如果查询的数据不在二级索引里,就需要在二级索引先查询主键值,再通过主键值从聚簇索引中获取数据,这就是 回表 操作。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