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忘了上次读书是什么时候了。
尽管开学后忙了起来,但总算把已经丢失的阅读的习惯捡了回来。坚持读书有个明显的感受就是,不再时常感到孤独或无力,会有一种身心满足的愉悦感,怪不得中山先生说“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
这两月来一共读完了基辛格的《论中国》和阎真的《沧浪之水》两本书,都是在每天晚上下班前抽20分钟读的。对我来说,基辛格博士的《论中国》是大而广、高而深,对中美国家关系、我国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入思考,古之士人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想《论中国》大概就处于最后那个阶段,这对个人来说或许有些要求过高,但如果能引起我们作为个体、而且是将来可能担当起国家重任的个体的一些思考,我想亦是不坏的,总好过每天混迹于抖音快手。
读完《论中国》这本书,或者还没读完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怪不得他们能领先,美国的精英阶层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了解甚至超过我们自己很多人。尽管我对中华文化无比自豪,到现在我也认为她是最伟大的文明,至少也会是之一。但毫无疑问美国也有极大优势,他们没有历史,却融合了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以至于在中美的历次交锋中,他们同样表现出极其高超的政治智慧。他们熟悉我们的优点,也熟悉我们的缺点,而我们熟悉他们什么?我想我们不应该以他们为直接的敌人,至少现在不行。
《沧浪之水》则是修身阶段的一本书,说它“修身”吧,它又教人世俗。池大为父亲池永昶留给他一本《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第一页是孔子像,左下角竖着写了“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八个铅笔字,是父亲的笔迹。翻过来是一段介绍孔子生平的短文。然后是孟子像,八个字是“舍身取义,信善性善”。屈原“忠而见逐,情何以堪”,司马迁“成一家言,重于泰山”,嵇康“内不愧心,外不负俗”,陶渊明“富贵烟云,采菊亦乐”,李白“笑傲王侯,空怀壮气”,杜甫“耿耿星河,天下千秋”,苏东坡“君子之风,流泽万古”,文天祥“虽死何惧,丹心汗青”,曹雪芹“圣哉忍者,踏雪无痕”,谭嗣同“肩承社稷,肝胆昆仑”,一共十二人。” 这是他父亲对先贤的评价,也是对自己的要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池大为初入官场,理想主义严重,也以父亲的点评要求自身,这直接导致了他在中医学会呆了八年冷板凳,用他的话叫“已经一个抗战了”。不过经过现实的打击后,加上遇到了贵人晏之鹤,看待问题陡然变化,从此坐上了直升机。
池大为最后将《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烧掉了,“在他父亲坟前筛糠似的抖了起来”。旁人都认为他发生了极大变化,但池大为并不这样认为,甚至可能还觉得是“曲线”报国。这让我想到了最近社会上的某些新闻热点:大家都嘲笑王自如、羡慕周公子、最后成了骆驼祥子。我们没有资格嘲笑池大为,他至少坚持了一轮抗战,我们又能坚持多久,恐怕一刻也不行,还没进去腿就软了,甚至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腿是软的,就想丁小槐不知道自己长了一条狗尾巴一样。
马克思主义教人辩证,当然也适用于《沧浪之水》这本书,在网上看到一个很好的评价,在此把它抄过来:“本书作者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认识到一个单位存在是有它的主流价值的,过分放大其负面而没有正面”。我觉得要么是作者故意为之,因为这是书的目的所在;要么就是阎真也受时代所影响,难免有局限性。毕竟刚刚跨入新千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冲击余威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