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练习题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2.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
  3. 温和性噬菌体: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的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
  4. 溶原性:病毒感染细菌后,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在宿主内进行复制并且引起细菌细胞的裂解
  5. 质粒:是核以外的遗传物质,能自我复制,把所携带的生物形状传给子代
  6.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活史的某个生长阶段或某些细菌在遇到不良环境时,在细胞质内生成的内生孢子
  7. 菌胶团:细菌之间按一定排列方式互相粘结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的细菌集团
  8. 菌落:一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迅速生长繁殖形成的一个由无数细菌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细菌集团
  9. 酶:由细胞产生的,能在体内或体外起催化作用的一类具有活性中心和特殊构象的生物大分子
  10. 酶的活性中心:酶蛋白分子中与底物结合,并起催化作用的小部分氨基酸微区
  11. 酶的竞争性抑制:有些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结构类似,影响底物和酶的结合,使反应速率下降
  12. 新陈代谢:生物从外界环境不断摄取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转变成细胞的组成,同时产生废物并排除体外
  13. 内源呼吸:外界没有供给能源,利用自身内部贮存的能源物质进行呼吸
  14. EMP途径(糖酵解):在无氧条件下,1mol葡萄糖逐步分解产生2mol丙酮酸、2molNADH+H+、2molATP的过程
  15. TCA循环(三羧酸循环):丙酮酸有氧氧化过程的一系列步骤的总称。由丙酮酸开始,先经氧化脱羧作用,并乙酰化形成乙酰辅酶A和1molNADH+H+,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并最终氧化为CO2和H2O
  16. 底物水平磷酸化:微生物在基质氧化过程中,可形成多种含高自由能的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将高能键交给ADP,使ADP磷酸化生成ATP
  17. 氧化磷酸化:微生物在好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通过电子传递体系产生ATP
  18. 光合磷酸化:光引起叶绿素、菌绿素或菌紫素逐出电子,通过电子传递体系产生ATP
  19. 分批培养:将一定量的微生物接种在一个封闭的、盛有一定体积液体培养基的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温度、pH和溶解氧量,微生物在其中生长繁殖
  20. 恒浊连续培养:使细菌培养液的浓度恒定,以浊度为控制指标的培养方式
  21. 恒化连续培养:维持进水中的营养成分恒定,以恒定流速进水,以相同流速流出代谢产物,使细菌处于最高生长速率状态下生长的培养方式
  22. 灭菌:通过超高温或其他物理化学方法将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芽孢或孢子全部杀死
  23. 消毒:通过物理化学方法致病菌或所有营养细胞和一部分芽孢
  24. 光复活现象:经紫外辐射照射的菌体或孢子悬液,随即暴露于蓝色区域可见光下,有一部分受损伤的细胞可恢复其活力
  25. 抗生素: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杀死其他微生物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的化学物质
  26. 生长限制因子: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的营养物
  27. 竞争关系:不同的微生物种群在同一环境中,对食物等营养、溶解氧、空间和其他共同要求的物质互相竞争,互相受到不利影响
  28. 互生关系: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共存于同一环境中,相互提供营养及其他生活条件,双方互为有利,相互受益
  29. 共生关系:两种不能单独生活的微生物共同生活于同一环境中,各自执行优势的生理功能,在营养上互为有利而所组成的共生体
  30. 拮抗关系:共存于同一环境的两种微生物,一种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其中有些产物对一种(或一类)微生物生长不利、抑制或者杀死对方
  31. 捕食关系:微生物不是通过代谢产物对抗对方,而是吞食对方
  32. 寄生关系:一种生物需要在另一种生物体内生活,从中摄取营养才得以生长繁殖
  33. 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
  34. 逆转录:以m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
  35. 三联子密码:遗传密码是存在于mRNA链上,由相邻的3个相邻的核苷酸组成,代表一个氨基酸的核苷酸序列
  36. DNA半保留复制:首先是DNA分子中的两条多核苷酸链之间的氢键断裂,彼此分开成两条单链。然后各自以原有的多核苷酸链为模板,根据碱基配对的原则吸收细胞中游离的核苷酸,按照原有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各自合成出一条新的互补的多核苷酸链,新合成的一条多核苷酸链和原有的多核苷酸链又以氢键连接成新的双螺旋结构
  37. tRNA的翻译:DNA转录成mRNA后,mRNA链上的核苷酸碱基序列需要被翻译成相应的氨基酸序列,还要被转运到核糖体上,才能合成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功能蛋白
  38. 蛋白质的合成:通过tRNA两端的识别作用,把特定的氨基酸转送到核糖体上,使不同的氨基酸按照mRNA上的碱基序列连接起来,在多肽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多肽链,多肽链通过高度折叠成特定的蛋白质结构,最终合成具有不能生理特性的功能蛋白
  39. 基因:生物体内储存遗传信息的、有自我复制能力的遗传功能单位
  40. 质粒:原核微生物体内的一种较小的、携带少量遗传基因的环状DNA分子
  41. 诱发突变: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处理微生物群体,促使少数细胞的DNA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在基因内部碱基配对发生差错,引起微生物的遗传性状发生突变
  42. 基因重组:两个不同性状个体细胞的DNA融合,使基因重新组合,从而发生遗传变异,产生新品种
  43. PCR技术(DNA聚合酶链反应):DNA不需通过克隆而在体外扩增,短时间内合成大量DNA片段的技术
  44. 好氧活性污泥:由多种多样的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与污水中的有机和无机固体物混凝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絮状体或绒粒
  45. 好氧生物膜:由多种多样的好样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黏附在生物滤池滤料上或黏附在生物转盘盘片上的一层黏性、薄膜状的微生物混合群体
  46.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组成的最大的生态系统
  47.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与它们的生存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组成的一个自然体。
  48. 水体自净作用:水体接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质后,在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得到净化,水质恢复到污染前水平
  49. 自净容量:在水体正常生物循环中能够净化有机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50. 水污染指示生物:在一定水质下,对水体环境质量的变化反应敏感,用来监测和评价水体污染状况的水生生物
  51. 水体富营养化: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海洋,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52. P/H指数:P代表光能自养型微生物,H代表异养型微生物,两者的比值
  53. AGP(藻类潜在生产能力):把特定藻类接种在天然水体或污水中,在一定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培养,使藻类生长到稳定期为止,通过测干重或细胞数来测其增长量
  54. 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使水体中溶解氧发生变化,随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回到原来的水平,绘制的溶解氧变化曲线
  55. 污泥驯化: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用含有某种污染物的废水筛选、培养来自其他废水的菌种,使他们适应该种废水,并具有高效降解其中污染物的能力的方法
  56. 菌落总数: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培养24h后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
  57. 总大肠菌群:又称大肠杆菌群,他们是一群兼性厌氧的、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58. 大肠菌群指数:单位体积水中所含的大肠杆菌群落数目
  59. 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硝酸
  60. 反硝化作用:植物、藻类及其他微生物把硝酸盐作为氮源,吸收硝酸盐,通过硝酸还原酶将硝酸还原成氨,由氨合成为氨基酸、蛋白质及其他含氮物质,兼性厌氧的硝酸盐还原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
  61. 固氮作用:通过固氮微生物的固氮酶催化作用,把分子N2转化为NH3,进而合成有机氮化合物
  62. 硫化作用:在有氧条件下,硫化细菌把H2S氢氧化为单质硫,进而氧化成硫酸
  63. 反硫化作用:土壤淹水、河流、湖泊等水体处于缺氧状态时,硫酸盐、亚硫酸盐、硫代硫酸盐、次亚硫酸盐在微生物的还原作用下形成H2S
  64. 生化需氧量(BOD):表示在有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游离氧的数量,常用单位为mg/L,这是一种间接表示水被有机污染物污染程度的指标
  65. 化学需氧量(COD):用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能够将有机物氧化为H2O和CO2,此时所测出的耗氧量称为化学需氧量(COD)
  66.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主要是由碳(C)、氢(H)、氮(N)、硫(S)等元素所组成。当有机物完全被氧化时,C、H、N、S分别被氧化为CO2、H2O、NO和SO2,此时的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TOD)
  67. 溶解氧:空气中的分子态氧溶解在水中称为溶解氧
  68. 巴斯德效应:在厌氧条件下,向高速发酵的培养基中通入氧气,则葡萄糖消耗减少,抑制发酵产物积累
  69. 堆肥化: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依靠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人为促进有机质向稳定腐殖质转化的过程
  70. 固定化酶:从筛选、培育获得的优良菌种体中提取活性极高的酶,再用包埋法(交联法、载体结合法、逆胶束酶反应系统)等方法将酶固定在载体上,制成不溶于水的固态酶

二、判断题

  1. 微生物系统分类单元从高到低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最高为域
  2. 株是微生物分类最小单位(×)种是微生物分类最小单位
  3. 溶原性噬菌体的DNA整合在宿主DNA上,不能独立进行繁殖(√)
  4. 放线菌属于真核微生物(×)放线菌是原核微生物
  5. 大多数放线菌属革兰氏阴性菌(×)除枝动菌属外,其余放线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
  6. 放线菌的菌体由纤细的长短不一的菌丝组成,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菌丝分支,为单细胞(√)
  7. 霉菌的菌落疏松,菌丝细小,与培养基结合紧密,不易用接种环挑取(×)霉菌菌落形态较大
  8. 菌苔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之一(×)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之一
  9. 大肠杆菌属于单细胞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多细胞微生物(×)细菌都是单细胞
  10. 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ÿ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