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主要以汉唐宋明清来说明各朝代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国防。
从书中了解到,除了皇帝专制,还有家族政治、贵族政治,士人政治,部族政治等,有时并不是皇帝一人说的算。中国的政治不是落后的。从各方面综合来看朝代的兴亡。
书中将政治分为人事和制度,书中强调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还有可能需要其它的制度一起互相配合,绝不是孤立存在的。
举几个生活与工作的例子:
比如垃圾分类制度,执行起来就很困难。制度与人事配合才能让制度落地:人事上通过教育宣传不断提高居民意识;制度上配备分类设施。
比如某公司让技术创新列入员工KPI考核,但员工工作强度大,任务繁重,加班多。若强行推行此制度,可能会导致考核不达标,导致员工奖金减少,离职率上升。制度与人事配合才能让制度落地:人事上需合理减少繁重的任务与加班,让员工充分得到休息与学习;制度上应调整技术创新为OKR目标+奖金等等。
各个朝代前期的制度是有效的,但未随人事与现实变化调整,会导致矛盾积累加深,各方面(政府/人才/经济/军事等)都出了问题,用火救火,最后土崩瓦解。
制度与人事的动态平衡,制度需随人事与现实变迁调整。钱穆在书中也强调,制度是“活”的,必须植根于人性、文化和社会结构。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日常生活,只有让制度服务于人(而非人服务于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平衡。这一观点的启示是:规则设计应“从人出发”、“实事求是”,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
汉代
推荐书籍《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
#政府组织
##中央组织
三公九卿
三公:丞相(管行政,文官之首)、太尉(管军事,武官之首)、御史大夫(掌监察,是副丞相;御史中丞,掌管皇室事务)。
九卿:太常(皇家祭祀)、光禄勋(皇家门房)、卫尉(皇宫的门卫兵屯兵)、太仆(皇帝的车夫)、廷尉(掌法)、大鸿胪(管交际,相当于现代的外交部部长及礼宾司)、宗正(皇帝家族(同姓本家,异性亲戚))、大司农(政府经济(全国天赋收入),收入充当国库)、少府(管皇帝经济(工商业税收),收入充当皇帝私库)。
##地方组织
郡:行政长官为太守,地位与九卿平等;军事首领为都尉,管理地方部队;刺史,中央特派专员到地方调查的人。
县:长官为县令。
#选举制度
乡举里选制:无定期选贤良(皇帝大赦,新帝继位,大荒年,大水灾等情况);特殊选举(特殊人才,比如出使西域,治水等人才);察举孝廉(诏令地方察举孝子廉吏)。
#经济制度
田赋:三十税一,大宗归国家,土地私有,可自由买卖。
山地池泽商税:小数归皇家,开始时少,经济发展后超过田租。
盐铁政策:收入归政府。
#兵役制度(全国皆兵)
中央卫兵:南军(皇家卫队),北军(首都的卫戍部队);各地方壮丁轮流到中央做卫兵1年,吃穿住和来回旅费报销。
边郡戍卒:当兵三天,费用自理,可选择不去,只要一天交一百钱给政府。
原地方服兵役:每年秋天集合操演一次,为期一月,分地区训练不同兵种。
力役:替国家义务工作的人,成为更卒。全国壮丁按册籍编定,每人每年一个月,出两百钱可不去。
纳人口税:每个国民都需要缴,奴隶也要,而且还要加倍缴,由养奴隶的主人负担,所以汉代奴隶特别多。
良家子从军:较富有家庭,自由报名,志愿从军,以期打仗立功。
唐代
唐代最为强盛,包容度最高,为何最后还是亡了?安史之乱如何产生的?
如 《弃长安》就描绘了安史之乱的景象。
#政府组织
唐代并非皇帝一人独裁专制,唐朝虽无宰相,但相权掌于三省,制衡着皇权。
就连天可汗李世民都要忌惮并打压房玄龄,打压的是其背后的势力。为何打压?就像《乡土中国》说的差序格局,因房玄龄通过幕府吸纳人才,人才都有感恩其提携之恩,逐渐形成庞大的势力集团。
##中央
中书省 --(拟定皇帝诏书)–>门下省–(审核)–>尚书省—(六部执行)
六部:吏部(主管人事及任用之权)、户部(掌管民政户口等事)、礼部(主管宗教教育事宜)、兵部(掌军事)、刑部(掌司法)、工部(主管建设)。
##地方
州:刺史;上州(10万户以上),中州(2万户以上),下州(2万户以下)。
县:上县(6千户以上);中县(6千户以下,3千户以上);下县(3千户以下);
##御史台
左御史:监察朝廷中央政府(尚书省六部),谓之分察。
右御史:监察州县地方政府,谓之分巡。巡视边疆,需要再边防,需要在边防重地驻扎的巡察史,成为节度使,可全权调度地方军事、财政、任人等事务。
#考试制度
科举制:除了商人,工人外,可报名。地方申送中央,由尚书礼部进行考试。考试及格,即卫进士及第。进士及第就有资格做官,经过吏部再考试,进行分发任用。
知识份子都想去当官,造成了政治臃肿。想当官人多,位置太少,政府无法安插,只有扩大政府的组织范围,导致政府中遂设有外官,候补官等。
#经济制度
田赋制度:
- 租:(均田制)配给人民耕种的田地,年老要缴还政府;授田旗舰,要交一定租额,四十税一。
- 庸:人民对国家的义务劳役,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
- 调:土产贡输,各地人民须以其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主要为丝织物和麻织物。
- 两税制: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改收货币。
赋税制度,如《何以帝国:从财政视角再看中华史》就描述了唐朝的租庸调为何会废止,
如《置身事内》也描述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问题与改革。
#兵役制度
府兵制(全兵皆农):
地方军事区域称为府,即军队驻扎,称之为“折冲府。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
只有上中等民户里,自愿当兵,政府进行挑选后才能正式当兵。当兵人家豁免租庸调,其余自费。
二十岁开始服役,每个府兵必须到中央首都宿卫一年。其余时间留在本府耕田为生,农闲时操练,国家有事,可抽调各府兵。
中央直辖有十六个卫,各卫设有大将军,有事由大将军统领出征打仗,战事结束,兵归于府,将归于卫。
唐朝的兵役制度出现问题,主要原因是几个:1.士兵变成苦力;2.军人地位坠落。
后方兵力枯竭,政府有钱有势,就雇佣外国人当兵,如安禄山、史思明、李光弼等都是外国人。设立节度使,拥有一切权力(财政、军事、用人),后来由军队首领充当地方行政首长,逐渐形成了军人割据。中国不同于外国,中国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要统一,又不能过分中央集权。中央过渡集权,会导致地方无权。
明代
明代一天三次朝(早朝、午朝、晚朝),没有宰相,皇帝要独裁政事,一天就要处理约一千多件事情,皇帝比打工人还累,除了朱元璋,朱棣有精力,事必躬亲,后面的皇帝精力与智力有限,逐渐力不从心。
如《明朝那些事》,《万历十五年》,《大明王朝1566》就描述了皇帝已有不上朝的习惯。
皇帝与内阁及大臣长时间不见,通过中间的太监互相传话,皇帝深在宫中,精力有限,批红实权落入太监手上,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太监弄权,司礼监变成了“真宰相”、“真皇帝”。就连大明最有名的权臣张居正,想弄点实权,还要勾结太监。
#政府组织
##中央政府
明代废除了宰相。
九卿:六部尚书(户吏礼兵刑工部)
武官—大都督,给事中,
内阁:办公地点在中极、建极、文华、武英四殿、还有文渊阁、东阁两阁,
司礼监,太监领袖。
##地方政府(省区制)
省,司,府,州,县。
#赋税制度
黄册:登记户口,以户为主,每十年更定一次,一式四份,一份送户部,三份送布政司、府、县。
鱼鳞册:登记田亩,以土田为主。
一条鞭法:把民间差役杂项并入到田赋项下,计亩征银,简化手续。
#考试制度
科举制:进士、翰林院、八股文。
#兵役制度(类似唐代府兵制)
卫:大的兵区,连着两个府;约5600人/每卫。
所:小的兵区,每一兵区,设在一个府里的;约1128人/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