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发电相关计算公式及应用解析
一、基础发电量计算公式
-
发电量核心公式
L=Q×S×η1×η L = Q \times S \times \eta_1 \times \eta L=Q×S×η1×η- 变量含义:
- $ L $:发电量(kWh);
- $ Q $:太阳辐射总量(kWh/m²);
- $ S $:光伏板面积(m²);
- $ \eta_1 $:光伏板转换效率(通常15%-25%);
- $ \eta $:系统总效率(含逆变器损耗、线路损耗等,通常75%-85%)。
- 应用场景:用于估算光伏系统年/日发电量。例如,100㎡光伏板(15kW装机)在日辐射5kWh/m²时,日发电量约75kWh。
-
国标快速计算法
Epv=Bp⋅Kp⋅Ap E_{pv} = B_p \cdot K_p \cdot A_p Epv=Bp⋅Kp⋅Ap- 变量含义:
- $ B_p $:水平面单位面积年预测发电量(kWh/m²·年);
- $ K_p $:倾角/方位角修正系数;
- $ A_p $:光伏板净面积(m²)。
- 应用场景:建筑光伏系统快速估算,例如北京市地方标准中用于公共建筑发电量计算。
-
峰值日照时数法
年发电量=装机容量×峰值日照小时数×系统效率 \text{年发电量} = \text{装机容量} \times \text{峰值日照小时数} \times \text{系统效率} 年发电量=装机容量×峰值日照小时数×系统效率- 变量示例:北京峰值日照时数4小时,10kW系统年发电量约1.15万度(10kW×4h×365×0.8)。
二、系统设计与效率修正公式
-
光伏方阵面积计算
面积=年耗电量当地年总辐射能×η1×K \text{面积} = \frac{\text{年耗电量}}{\text{当地年总辐射能} \times \eta_1 \times K} 面积=当地年总辐射能×η1×K年耗电量- 修正系数:$ K $包含温度、阴影、灰尘等因素(通常0.7-0.9)。
- 应用场景:根据负载需求反向设计光伏板面积。
-
组件输出功率计算
Pout=Voc×Isc×FF P_{\text{out}} = V_{\text{oc}} \times I_{\text{sc}} \times FF Pout=Voc×Isc×FF- 变量含义:
- $ V_{\text{oc}} $:开路电压;
- $ I_{\text{sc}} $:短路电流;
- $ FF $:填充因子(反映电池质量)。
- 物理意义:实验室条件下测试组件最大功率。
- 倾角与方位角优化
- 倾角公式:纬度≤25°时倾角=纬度;纬度>40°时倾角=纬度+7°。
- 应用场景:最大化光能捕获,如高纬度地区需增大倾角。
三、实际效率修正模型
-
综合效率系数
K=η组件×η逆变器×η线路×η温度×η遮挡 K = \eta_{\text{组件}} \times \eta_{\text{逆变器}} \times \eta_{\text{线路}} \times \eta_{\text{温度}} \times \eta_{\text{遮挡}} K=η组件×η逆变器×η线路×η温度×η遮挡- 典型值:0.75-0.85,需根据灰尘覆盖(修正系数0.9)、温度(每升1℃效率降0.4%)等动态调整。
新能源电池储能相关计算公式及应用解析
一、基础储电量与续航计算
-
电池储电量
E储=V×C1000(kWh) E_{\text{储}} = \frac{V \times C}{1000} \quad (\text{kWh}) E储=1000V×C(kWh)- 变量示例:48V20Ah电池储电量=0.96kWh。
- 应用场景:电动车/储能系统容量标定。
-
充电实际耗电量
E充=V×Cη充电器 E_{\text{充}} = \frac{V \times C}{\eta_{\text{充电器}}} E充=η充电器V×C- 典型充电效率:80%-90%,例如48V20Ah电池充满需1.2kWh(0.96kWh/0.8)。
-
续航里程
D=V×C×vP电机 D = \frac{V \times C \times v}{P_{\text{电机}}} D=P电机V×C×v- 示例:60V32Ah电池,时速25km/h,电机功率800W,续航≈60×32×25/800=60km。
二、储能系统容量设计
-
负载需求公式
C电池=P负载×T使用η系统×DOD C_{\text{电池}} = \frac{P_{\text{负载}} \times T_{\text{使用}}}{\eta_{\text{系统}} \times DOD} C电池=η系统×DODP负载×T使用- 变量含义:
- $ DOD $:放电深度(铅酸电池建议≤50%);
- $ \eta_{\text{系统}} $:充放电综合效率(铅酸约70%,锂电85%)。
- 应用场景:家庭储能系统设计,例如10kW负载需运行4小时,需容量≈57kWh(10×4/0.85×0.8)。
-
电网级储能容量配置
C储能=P新能源×R×T C_{\text{储能}} = P_{\text{新能源}} \times R \times T C储能=P新能源×R×T- 典型参数:
- $ R $:配储比例(5%-20%);
- $ T $:持续时间(1-2小时)。
- 示例:100MW光伏电站配储20MW/40MWh(20%功率×2小时)。
三、动态能量管理
-
储电量实时计算(国标公式)
SBS(t)=SBS(t−1)+Δt⋅ηCPC(t)−ΔtηDPD(t) S_{BS}(t) = S_{BS}(t-1) + \Delta t \cdot \eta_C P_C(t) - \frac{\Delta t}{\eta_D} P_D(t) SBS(t)=SBS(t−1)+Δt⋅ηCPC(t)−ηDΔtPD(t)- 物理意义:跟踪电池充放电状态,用于虚拟电厂调度。
-
循环寿命修正
- 容量衰减模型:锂电池年衰减2%-3%,设计时需预留5%-10%冗余。
总结与对比
类别 | 核心公式 | 关键修正因素 | 典型应用场景 |
---|---|---|---|
光伏发电 | $ L=Q \times S \times \eta_1 \times \eta $ | 温度、灰尘、阴影、逆变器效率 | 电站规划、建筑一体化设计 |
电池储能 | $ C_{\text{电池}} = \frac{P \times T}{\eta \times DOD} $ | 放电深度、循环寿命、环境温度 | 家庭储能、电动车续航、电网调峰 |
通过上述公式,用户可系统性评估光储系统的发电潜力、储能需求及经济性。实际应用中需结合气象数据、设备参数和运维策略动态调整,以实现最优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