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储能行业的影响
2025年电力新政对储能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导向转变、市场化机制深化和行业格局重构三个方面。
政策导向:从“强制配储”转向市场化驱动
取消强制配储前置条件
新政明确禁止将储能配置作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的前置条件。此前强制配储导致部分项目“配而不用”,低价低质设备充斥市场,新政通过市场化选择推动储能回归应用本质,解决“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电价市场化加速储能价值释放
新能源电价从固定模式转向市场化交易,电价波动性显著增加。储能通过“低储高放”帮助新能源企业平滑收益曲线,提升经济性。例如,工商业用户可通过峰谷套利降低用电成本,预计工商业侧储能需求将爆发。
市场机遇:需求场景多样化与全球扩张
国内需求结构性调整
- 短期影响:强制配储需求减少,2024年国内储能装机中约75%来自新能源配储,新政实施后短期装机量可能下滑。
- 长期机遇:市场化定价推动储能需求从“政策驱动”转向“价值驱动”,如调频服务、电力现货市场套利等新模式兴起。新型储能项目从“沉默资产”向高频调用转变,配置时长从2小时向4小时升级。
全球化布局加速
新兴市场(中东、非洲等)储能需求快速起量,中国企业通过技术输出和本地化建厂抢占市场。例如,宁德时代、海辰储能等企业已在中东布局产能。
行业格局:技术竞争与产业链优化
技术门槛提高
新政要求储能系统需通过经济性和性能验证,企业需具备高安全、长寿命、智能化技术能力。例如,锂电技术向314Ah大容量电芯升级,钠电池逐步进入商业化验证阶段。
产业链出清与集中度提升
低价竞争不可持续,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面临淘汰。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化、全球化布局巩固优势,如亿纬锂能规划2027年产能达328GWh,科华数据等企业加强海外高利润市场开拓。
配套政策与协同效应
电网投资与智能调度
新政强调电网配套升级,智能电网技术(如主配微网协同调度)提升储能利用率。共享储能电站、虚拟电厂等新模式成为建设重点。
碳排放双控政策驱动
地方考核从“能耗强度”转向“碳排放总量”,倒逼新能源和储能刚性需求增加。例如,企业需通过绿电采购和储能配套满足碳指标
储能行业商业模式创新
2025年电力新政下,储能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市场化收益拓展、技术驱动服务升级及多主体协同模式探索等方面。
独立储能市场化交易模式
电力现货与辅助服务市场参与
新政推动储能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参与电力交易,通过现货市场“低储高放”实现峰谷套利。例如,宁夏试点独立储能参与中长期市场交易,结合调峰调频服务获取多重收益,未来还将探索与现货市场、容量补偿机制联动。
共享储能与容量租赁
取消强制配储后,共享储能模式通过向多个新能源企业提供容量租赁服务降低投资成本。如江苏如东的共享储能电站,以第三方投资运营方式向电网和用户提供调峰调频服务,收益渠道多元化。
用户侧储能与能源服务创新
工商业储能需求响应
峰谷价差扩大推动工商业用户通过储能降低用电成本,部分项目已实现峰谷套利收益率超15%。未来可叠加需求响应、备用电源等增值服务,形成“基础收益+辅助服务收益”模式。
虚拟电厂聚合模式
用户侧分布式储能通过聚合形成虚拟电厂,参与电网调峰和绿电消纳。例如,江苏、广东试点项目通过聚合储能资源响应电网调度指令,提升整体经济性。
技术驱动的服务升级
智能化与全生命周期管理
新政强调储能系统需通过经济性验证,企业转向提供“设备+算法+运维”一体化解决方案。例如,AI算法优化充放电策略,液冷技术提升系统循环寿命,降低度电成本。
长时储能与多能协同
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等技术支撑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项目,适配新能源消纳需求。乌兰察布试验基地探索“风光储氢”多能互补模式,提升系统调节能力。
产业链协同与跨界融合
储能+绿电交易
碳排放双控政策下,企业通过“绿电采购+配套储能”满足碳指标,储能成为绿电交易增值环节。例如,部分园区将储能电量纳入绿电认证体系,获取溢价收益。
跨界融合服务
储能与数据中心、充电桩等场景结合,形成“储能+备电”“储能+应急电源”等综合能源服务。特斯拉Megapack项目探索储能与可再生能源电站深度耦合,提升系统稳定性。
政策配套与金融工具创新
容量电价与收益保障机制
部分省份试点独立储能容量补偿机制,按可用容量支付固定费用,保障基础收益。未来需完善辅助服务定价规则,明确调频、爬坡等服务的补偿标准。
绿色金融支持
探索储能资产证券化(ABS)、融资租赁等模式,降低投资门槛。如共享储能项目通过第三方投资+用户长期协议锁定收益,吸引社会资本。
新政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核心是从单一设备销售转向价值服务,通过市场化机制挖掘储能的多维收益。
未来关注重点
- 规则细化: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细则、辅助服务定价机制落地;
- 技术迭代:长时储能、智能化管理技术突破支撑模式创新;
- 生态构建:电网、新能源企业、用户多方协同形成可持续利益分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