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储能的收益多元化主要通过市场化机制拓展、技术驱动效率提升、政策支持创新等。
基础收益模式:容量租赁与峰谷套利
容量租赁
共享储能电站由第三方投资建设,向新能源企业、工商业用户等提供储能容量租赁服务。例如,山东100MW/200MWh共享储能项目通过长期租赁协议,年租赁收入可达4480万元(含税)。湖南、河南等省份明确优先租赁共享储能满足新能源并网要求,进一步稳定租赁收益。
峰谷价差套利
利用电价波动实现“低谷充电、高峰放电”。例如,山东共享储能项目通过峰谷套利年收益占比超30%5,宁夏试点项目结合现货市场交易将套利空间扩大至0.6-0.8元/kWh。
市场化交易:电力市场与辅助服务
电力现货市场交易
共享储能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参与电力现货交易。例如,宁夏试点项目通过预测电价波动优化充放电策略,叠加调峰服务实现收益最大化。广东部分地区峰谷电价差扩大至1.2元/kWh,进一步激活套利空间。
辅助服务收益
提供调峰、调频、备用容量等电网服务:
- 调峰:青海共享储能电站通过调峰服务年收益达2500万元;
- 调频:响应速度快(毫秒级)的储能系统可获得更高补偿单价,如华北区域调频补偿标准约6-8元/MW;
- 黑启动:为电网提供应急电源,获取专项服务费用。
增值服务与政策赋能
绿电溢价与碳交易
储能电量纳入绿电认证体系,参与绿证交易获取溢价。部分园区项目通过“绿电+储能”组合满足企业碳指标,溢价收益达0.05-0.1元/kWh。
虚拟电厂聚合运营
整合用户侧分布式储能资源,参与电网需求响应。江苏试点项目通过聚合储能资源响应调度指令,单次调峰收益超百万元,同时降低用户用电成本15%-20%。
容量补偿与政策奖励
多地试点容量电价机制,如山东按可用容量支付0.2元/kWh固定补偿,河南对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共享储能项目给予0.3元/kWh奖励。
技术创新驱动降本增效
规模化降低成本
集中建设相比分散式配储可减少全系统容量需求5%-7%,多充多放策略提升利用率至483小时以上。
智能化管理优化收益
- AI算法预测电价与负荷需求,动态调整充放电策略,提升套利收益10%-20%;
- 区块链技术确保交易透明性,如青海试点项目实现高频次交易结算自动化。
挑战与优化方向
机制瓶颈:辅助服务定价规则不统一、容量租赁收益稳定性不足;
成本压力:电芯成本占比超60%,需通过技术迭代(如314Ah大电芯)进一步降本;
安全标准:消防规范、电池管理系统(BMS)等技术标准亟待完善。
共享储能的收益多元化本质是从单一租赁向“基础收益+增值服务+政策红利”的复合模式转型。未来需加速电力市场规则细化(如全国统一辅助服务定价)、技术创新(长时储能突破)与金融工具支持(资产证券化),以实现商业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