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DF在图形学中的应用简史

BRDF在图形学中的应用简史1963年,Beckmann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分布的粗糙表面散射模型。1967年,Torrance和Sparrow提出了microfacet模型,假设一种微面角的高斯分布,并从简单的几何假设推导出了微面遮蔽因子。1967年,Smith从microfacet分布中推导出一个遮蔽函数,这个遮蔽函数随表面粗糙度的变化而变化。1975年,Phong提出了一个使用指数余弦计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BRDF在图形学中的应用简史

  • 1963年,Beckmann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分布的粗糙表面散射模型。
  • 1967年,Torrance和Sparrow提出了microfacet模型,假设一种微面角的高斯分布,并从简单的几何假设推导出了微面遮蔽因子。
  • 1967年,Smith从microfacet分布中推导出一个遮蔽函数,这个遮蔽函数随表面粗糙度的变化而变化。
  • 1975年,Phong提出了一个使用指数余弦计算镜面高光的简单模型。
  • 1975年,Trowbridge和Reitz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旋转椭球曲面的平均表面不规则性的microfacet分布。
  • 1977年,Blinn用Trowbridge-Reitz分布来实现Torrance-Sparrow模型(为其计算效率和物理基础作出选择)。Blinn还提出了基于Phong模型的microfacet分布,通常被称为“Blinn Phong”,提出了更适合物理规律的半角矢量公式。
  • 1981年,Cook和Torrance用Beckmann分布实现了Torrance-Sparrow模型,并研究了由菲涅耳因子引起的光谱偏移。
  • 1991年,He、Torrance、Sillion和Greenberg提出了一个模型,其中包括了specular、定向diffuse和均匀diffuse组件。该模型用于偏振光和简单的非偏振光。
  • 1992年,Ward基于Beckmann分布提出了一种各向异性的反射模型。Walter2005年提供了一个更具体的实现。
  • 1993年,Lewis提出了一种修正的Phong模型,其中包括了一个基于能量守恒的标准化术语。
  • 1993年,Hanrahan和Krueger 开发了一种近似于次表面传递的漫反射BRDF模型。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