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天,AI行业被一场预言点燃。李开复——这位横跨科技与投资的“AI预言家”,在多个场合抛出一个观点:中国大模型市场终将只剩三家巨头——DeepSeek、阿里巴巴和字节跳动。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行业逻辑的残酷推演。李开复直言,大模型赛道最终会走向寡头垄断,第一名吃肉、第二名喝汤,剩下的只能黯然离场。
“DeepSeek时刻”来了
李开复用“中国版ChatGPT时刻”形容DeepSeek的崛起。这家公司用开源模式撕开了一个口子,其成本仅为OpenAI的2%,性能却不相上下。
开源,是DeepSeek的杀手锏。它像一把利剑,刺破了闭源巨头的高成本护城河。李开复甚至调侃:“OpenAI创始人可能要失眠了。”
更狠的是商业模式。零一万物推出的“万智企业平台”,将DeepSeek模型包装成“AI操作系统”,企业能像用Windows一样轻松调用大模型。这种“中间件”策略,让技术真正落地为生产力。
三强争霸,谁主沉浮?
李开复眼中的三巨头各有底牌。DeepSeek靠开源和低成本碾压对手;阿里有庞大的云计算生态;字节跳动则手握海量用户和多元变现渠道。
但竞争远未结束。李开复提醒,底层模型商业化极难,就像“Windows内核虽强,没有应用软件也白搭”。谁能把技术转化为企业刚需,谁才能笑到最后。
钱往哪里流?
资本早已嗅到风向。李开复观察到,投资人正逃离烧钱的底层模型战场,转向AI应用和基础设施。
企业级市场成了新蓝海。千行百业需要定制化AI工具——从制造业质检到医疗诊断,每一个场景都可能催生独角兽。
政策与地方政府的野望
中国各地政府正疯狂拥抱AI。北京将AI列为优先方向,地方产业试图用“AI+传统行业”打造新增长点。
OpenAI的焦虑与启示
对比中美,李开复点出关键差异:美国市场可能由四家公司主导,而中国更聚焦本土化需求。
OpenAI每年烧70亿美元,DeepSeek却用1.4亿美元达到相近效果。这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商业模式的降维打击——开源、低成本、快速迭代,正在重塑游戏规则。
未来的终局猜想
李开复的预言未必是最终答案,但指向一个共识:AI行业正从“拼参数”转向“拼落地”。
三巨头若想站稳脚跟,必须跨越两道坎——把技术塞进企业的流水线,把成本压到传统行业的接受线。这场战役没有捷径,唯有持续创新与商业嗅觉的双重碾压。
或许正如李开复所说:“最终赢家不一定是技术最强的,但一定是最懂怎么用技术赚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