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大白话写一篇让人愿意看的技术文章?

特别想写这篇。


但原因不是我已经具备了教人写作的资格,除了思考、分享、交流的快乐外,我也热切地期待,汽车各领域的技术专家们能出来多写一写、说一说。


这篇文章权当一个邀请。因为,这也是行业的一种呼唤。

ce642580c9ca25b0ecd4fe569b62e207.jpeg


1

汽车正在呼唤有人文素养的技术人才


现在的汽车行业实在是热闹,各种领域都跨界进入,除了写软件、做零件、造整车的,媒体也大举入驻,打破了原本的死气沉沉。


本来呢,对于我这种爱写点东西的汽车人,是一件很纯粹的幸福的事。可最近,这种幸福感加进了些许其他感觉。


前段时间,看到两三个情感类大V媒体在写汽车技术类话题。


客观讲,在技术细节上,稍显粗糙,甚至不恰当。不过,他们利用巧妙的笔法,很好地将这部分短板覆盖了。


比如,通过转述技术人员话语的方式点到为止或者通过“愤怒”式呼喊“懂车是伪概念”绕过技术话题或者通过认定做技术的人缺乏全局思维去弱化技术本身的意义。


而他们串联文本、讲述故事、揣摩情绪的水平又是一流,我们读者也确实爱看。


佩服自然是佩服,但这多少是缺了一块。


具备理科思维的文科生和具备文科思维的理科生,这是正在融合硬核科技和人文关怀的汽车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身边这么多技术大牛们,勤勤恳恳地钻研,却没有充分的表达和展示,只被舌灿莲花的文学性传媒占据了先机、掌握了资源、引导了方向,乃至营造了行业气象。这不失为一种技术人的遗憾和汽车工业的缺憾。


那么,写文章,写技术文章,通过文学性手段写技术文章,是否可以是一个自我精进、自我推销以及行业推动的手段呢?


2

写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到这里,如果我们有了一点动心起念,想要去尝试写作。


那么,首先很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尤其是一个好的写作者,他是不是具备了如有神助的文字功底,以及非常深厚的技术沉淀?

用六个字来回答,不一定和不必要。


我们通过以下4个点来解释。


2.1 写作者是一个抄袭者


有几个朋友和读者在问我,为什么你能写出很多看起来质量还不错的文章?你怎么懂这么多?


我赧然一笑,天下文章一大抄。


不纯是谦虚,也不是那种将“非常高兴”改成“十分开心”这种低端洗稿,我的每篇文章背后大约有20倍~200倍以上的材料参考。


这里强调的是,写作的起点不是对自己已有的零碎东西搜肠刮肚,而是收集大量的素材,包括书籍、标准、技术文档、项目数据、其他文章等技术资料,有时还包括电影电视、地铁广告、娱乐八卦、日常生活等非技术资料。


如果抄袭者的描述显得负面,我们可以用“取材者”来替代,尤其对于技术类文章,最好把自己当作一名编辑或导演,去组合调度材料,不要追求挖出自己脑子里的独特,也要去除那种创造骇俗观点的妄想。


我们还要破除对一切所谓大佬的惧怕式崇敬(当然大家都值得尊敬),包括写作者在内,大家都没有看起来那么厉害。


2.2 写作者是一个偏见者


有过一定量写作经验的人,一定会有一个体会,你的观点会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演变,甚至最终会变成完全对立的另一面。


尽管我们在收集大量的素材,但它们不能让我们足够客观(客观实际上也是伪命题),一来,素材本身就会有各种冲突和不同维度,二来,很多素材,作者看不懂


于是呢,写作者只能将自己看得懂的、说得顺的地方重新整理为一篇有体系的文章,可能让他半年后再写一次,就是另外一套了(这里也有一个原则,就是写作者不要碰自己还没搞懂的东西)。


可能有人会问,这不糊弄人吗?不是。


我们无法从一文一书看到全貌与底层,即便最严谨的科学,都有流派与争论,我们还要去除那种很容易就找到真相与真理的妄想


反过来讲,一篇文章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片面而深刻”,全面几乎必然伴随着肤浅。托尔斯泰不都说,“多么伟大的作家也不过是在书写他个人的片面而已”。


2.3 写作者应作为一个平视的服务者


这是一个信息泛滥的年代。


既然选择公开表达,就要接受自己是为读者而写,还要接受外行评价内行的必然,即写作的目的就是引起阅读,并接受这个文章内容上大半不如你懂的人的审视


这很像我们现在的汽车行业,你卖不动车,苛责消费者不懂车有多大意义呢?


当然,这里会涉及一个受众定位的问题,你要仔细思考你的读者群是哪拨人,要与他们的兴趣和背景配对上,太深与太浅都不行,前者无人问津,后者显得太小儿科。


但这是个很困难的技术活儿,非常依赖于作者的经验


我们可以粗略将读者分为内行、外行和从外行走向内行这三类读者,一般来说,技术类文章可以选择后两类,因为,即使你的内容再有意思,对于内行是没有稀缺性的。


进一步地,我们所有的文字铺排都要服务于这群读者,让他们有流畅感、获得感、兴奋感及分享欲,这部分内容将在后面的小节展开。


不过呢,还要强调的是,最佳的情景应该是作者与读者平等地促膝谈心,我给你以服务,你予我以阅读,而不是一味讨好,不标题党,不呼哥喊姐,不拖泥带水,不装腔作势,不故作专家。


2.4 写作者是一个笨人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所有的信手捏来都来自于精细设计与仔细推敲。


对于说理类文章,什么“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不存在的。


一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原理、结构、观点、论点、论据、段落、语句、承接词、断句、错别字都需要不断地打磨,直到让作为读者的自己满意。


一旦你有“这里应该看不出来吧”或者“删掉有点可惜,算了吧”的想法,文章立马垮掉。毕竟,优秀的读者太多了,他们太容易看穿你故作聪明的小把戏和偷工减料的小心思了。通常写不好,恰恰是因为你不是一个好的读者。


这里还有一个小建议,就是先快速打框架、再中速写、再慢速磨,不要慢慢想完整,再一次倾泻而成,不可能。


所以呢,写作是个笨功夫,与做技术差不多,但如果能写出来很有意思的文章,这个结果又会让这个慢慢来的过程显得很快速、很聪明。


3

一篇差技术文章的2个问题和3个腔调


技术是枯燥的、无聊的、费解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对十年甘坐冷板凳的技术人报以尊重,倒从来不见对喜欢看电影的人投去什么敬佩,前者需要耗费心力,后者是享受。


延续这个描述,如果对原始技术素材不加精心处理,我们就会得到一篇晦涩难懂和读者不喜欢看的差技术文章,所以,题目就直白地定为去解决这2个技术本身自带的问题。


在进入具体的解决方案前,我们还可以宏观地看另外3个问题,也叫3个腔调,即学生腔、学术腔和官腔。


  • 学生腔


我们都是从总分总和背通名人名言的学生作文走过来的,也都是从追求文采斐然和感情充盈的QQ空间走过来的。


或许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局限,或许是唐诗宋词华美之词的影响,或许是中学生青春情绪无处安放以及经历属实欠缺。


总之,学生腔的文章基本有言之空洞、情感弥漫和辞藻堆砌的特点,比如,很喜欢使用众所周知、自古以来、孔子云、云卷云舒、炯炯有神、斑驳光影之类不知所云的词汇。


直到现在,我仍然喜欢适当优美的词汇或者排比,偶尔几句文学性描述会让疲惫的大脑稍作休息,但针对说理论证类技术文章,一定要控制这种遮盖的尺度,避免喧宾夺主。


  • 学术腔


与学生腔相比较,学术腔是另一个极端,全是干货和专业名词,什么基于什么模型、表现了什么特性、产生了什么效应、背后是什么原理之类,再加上一连串的简称、曲线和公式,buff叠满了,或像说明书,或像论文。


读者读起来,味同嚼蜡,抓耳挠腮,随后放弃。唯一不那么干的话,大概就是开头的“随着行业的发展,技术的复杂,什么什么已经越来越重要”之类的话风。


我们绝不贬低学术性语言,因为学术一般都是专业细分领域,阅读者普遍有专业背景,读论文是为了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如果加入太多修饰性或故事性语言,反而影响表达的精准性


这里强调的仍然是尺度问题,但考虑到技术人员普遍足够学术了,即便努力往非学术方向去走,也走不到哪里去,所以,大力控制学术腔是个不用迟疑的手段。


  • 官腔


大家对学生腔觉得是幼稚,对学术腔觉得是枯燥,而对官腔却是反感。


官腔的最大特点是云山雾罩,需要用极大的精力去揣摩,可能最后的结论是“啥也不干”,比如,大力发挥管理层的作用,积极主动加强业务优化,千方百计落实政策,这三句话,没有主语,没有方案,喊口号都没有回音。


很多时候,这是一种故意为之的策略,但放到文章里,只会让读者痛不欲生。


3cf118d711213f83f22e4e655af180f2.jpeg


以上这3种不说人话的腔调,我们在文章中要尽力回避。


对于一篇面向偏外行读者的技术类文章,我们可以把好的标准再总结为4个词:说人话、语言流畅易懂、有愉悦感和正确但不精确。


前面3节我们依次讲了写作的意义、作者的特点及写作的目标,接下来两节会讲具体的方法,即如何谋篇布局定结构和遣词造句写文字。


4

谋篇布局:文章的结构


收集材料是一个繁杂的体力活,不容易,但大家都能做。


而当面对这一堆乱麻般的材料,经常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口,这是开始执笔写作的第一个障碍。


这里我们不谈如何选题或如何提出问题,相信每个技术人员的知识储备不会让它成为困难。


那么,我们下口的方向就是在杂乱材料和主题之间建立一座桥梁。桥梁是一种承载结构,对于如何架桥,它自然是一门学问,但常见的桥梁类型不过梁式桥、拱式桥、刚架桥、缆索桥这几大类。


迁移到文章上,我们也有很多现成的结构可供参考使用,差别点在于,桥梁结构的目的是承压、承弯或承拉,文章结构目的是承接读者的认知习惯,方法是逻辑。


4.1 硬结构与软结构


我们非常喜欢确定性,所以对清晰可见的结构也会偏好,也就是所谓的硬结构。


  • 总分总


我们最熟悉的是总分总结构,开头先提出一个总论点,中间依次展开3个分论点,最后总结一下全文


简单清晰好学,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果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干脆先写个总分总吧。


  • 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商务或技术类报告的框架。


基本思路是,开头用一个有戏剧性的序言激发读者兴趣,然后马上提出一个结论或观点,这部分会构成金字塔的顶端,随后,进行分论点或论据的拆分论证,并且排布上要保证它们处于同一逻辑范畴,以及保有横向逻辑关系,这种拆分还可以多层拆下去。


916ae74c44d9b2b30908398aa41ca932.jpeg


金字塔结构本身,实际上,我们也十分熟悉,它与所有书籍的多级目录高度一致。


《金字塔原理》这本书的突出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梳理思绪和整理报告的精炼模板,且能覆盖大多数不那么追求形式新颖的场合。


  • 学术论文


还有一种更规整的代表是学术论文。


为了学术交流的高效,全世界的学术论文几乎都长一个样,主要包含摘要、关键词、引言(背景、意义、领域概述、全文总结)、方法(理论、仿真、实验)、结论、讨论、致谢、参考文献


除了以上三种,还有很多其他方法模型,比如,5W2H、PEST、STAR、4P、SWOT、5WIE等。


但是,以上所有的硬结构其实都不那么重要,它们都大同小异,了解它们也就是一个搜索而已。


而且,不同于小说这类文学作品,其结构形式千差万别,技术类文章的信息并不需要十分复杂的结构来承载。


实际写作中,选择哪一种都无伤大雅,搭个清晰的台子即可,但要注意将其内化、隐形化或增删改融


比如,你选择5W2H这个结构,要是章节名就写成 What、Where、Why、Who、When这些,教条之感直冲脑门。


我们还想谈谈更难掌握的软结构,换句话说,软结构就是逻辑


逻辑关系也有很多,总分、并列、因果、递进、对比、转折、让步等等。


我们想写的内容不会跳出这些常见的逻辑类型,重点在于梳理清楚材料的内在逻辑。这是技术解析的难点以及将技术与非技术融合的难点,暂不赘述。


不过,我们可以针对我们的主题,提几个实操性更强的使用方法。


比如,从大众熟悉的日常生活逐步递进到专业概念、从直觉性判断逐步引申到技术本质、从普遍性结论逐步解释到特殊个例、从观点到理由到事实。


总之,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技术是一个硬骨头,要慢慢啃,不要硬啃,即不要追求逻辑的无懈可击和技术的绝对精确


5

遣词造句:文字的流动


结构是入门写作的第一步,但其实,它很难形成个性与特色,这部分要靠文字本身来实现。


以前我喜欢的文章是文采斐然,现在更喜欢行云流水,大家都太累了,没人喜欢像研读学术论文一样看一篇大众文章。


上善若水,水最不会用力,从高到低,顺其自然,遇到障碍就绕过去,但也能实现能量蓄积后的波涛汹涌,最好的文字就是像水流一样


不过,不能光画饼,要如何才让一个个方块字流动起来呢?


5.1 边写边读,读出声来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很多初写者没有这个习惯,认为只要脑子里把事情想明白就行。


我们要知道文字是有内在的语音节奏的,最流畅的文章是既能作为文本看,也能作为演讲稿来讲的


所以,写作者也可以训练下自己的朗诵能力,真切地感受文字变成语音的感觉,这会有助于你写出更流畅的文章。


5.2 逗号和回车勤一点,但长短句要交错


读出声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感受到换气不顺,或者重点不准,这时就需要逗号出马了,多用些逗号会让句子变短,容易理解,也有短促有力感


与短句类似的是,勤换行,让一段只说明一个意思,这也是为了降低阅读难度的。我们可以翻几篇鸡汤类10万+文章,甚至会看到大量的一词一段、一句一段。


当然,拆短句和小段的过程,有时也会伴随着语意的调整和文字的增删


举个简单例子。


原句是“诞生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的CPU(主要是4位和8位的低档微处理器)的架构设计的迭代更新以及集成电路工艺的不断提升促使其不断发展完善为以英特尔和AMD系列多核处理器为代表的高性能处理器”,这么一个一口气都不够用的长句会让人暴跳如雷。


如果改短怎么样呢?


CPU诞生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早期主要以4位和8位微处理器为代表,但随着技术的演进,其架构设计和集成电路工艺也都在不断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发展为以多核为特点的高性能处理器,比如,英特尔和AMD系列。


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也更丰富一些了?


凡事过犹不及,全是短句和小段,整个文章的完整性会减弱,文字之间也会有割裂感,而且技术类解释往往需要一定长度的语言,甚至嵌套式长句。


我们要做到的是错落,以短为主,长短结合,这样,易读感和获得感会更均衡,所谓,大珠小珠落玉盘,嘈嘈切切错杂弹。


5.3 多用承接词,但一个句子里尽量不用


承接词就是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然而、毕竟、尽管、却....这类词汇。


一定程度的使用会让语言有起伏,起承转合之中也带来抑扬顿挫之感,而且承接词本来就带有一种论证逻辑,会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否则,就会变成小学生流水账日记。


今天起床后,吃早饭,吃完早饭出去玩,碰到了老奶奶过马路,我就扶她过去,我今天真开心。


我们要注意的是,在一个句子或者一个语义单元里尽量不用,这会让文字生涩、失去文学性


比如这句话,因为功能安全只关注电气和电子系统的故障,所以它只是车辆整体安全的一部分。


显而易见的因果逻辑就不用再通过承接词来强调了,这既让读者觉得作者很傻,也觉得自己很傻,不要打断读者本可更流畅的常识性认知。


5.4 少用抽象词


技术领域有很多抽象的名词,尤其是软件,随便讲几个,链路层、RTE、以太网、面向服务,非专业人士完全不知所以然。


聊技术,很难不讲提炼后的抽象词汇,用具体的大白话很难描述有深度的技术问题。即便像《编码》这本以白话讲技术著称的书籍,到了十几章后也不得不开始晦涩的描述。


针对我们的受众,尽力而为吧。


5.5 避免重复用词,除了特意的排比


重复用词会显得作者词汇匮乏,也会影响阅读体验,类似意思我们至少要学会用近义词替代,尤其是离得比较近(阅读记忆仍然比较清晰)的两个词句。


实际上,我上面这段话就用了这个技巧,开始时,“类似”这里用的是“相近”,但后面依次有“近义词”和“比较近”,“近”字就重复太多了,所以改为“类似”,这样读起来的感觉会不会好一些?


5.6 多用串联内在逻辑的隐喻


比喻是修辞的核心,使用比喻也是把复杂技术问题讲简单的核心手段


简单的直喻往往是用“像”、“如”、“若”引起的词句,比如,像白云一样白,岁月如梭,动若脱兔。


这些比喻怎么样呢?说实话,一般。


“白云一样白”能带来什么感觉呢,太小学生了,本体和喻体也太接近了,没有任何意外感。


好的比喻应该是遥远而精准,最好还有具体的画面感,这才有意外、有意思、有辅助理解意义。


岁月如梭和动若脱兔还算是符合遥远而精准,但它太常见了,俗套,而且也很难将读者引入到他熟悉的具体画面场景。


除了微观的比喻,更重要的是技术主题内在逻辑的隐喻,这需要有识别相似性的意识和能力,具体可参考《》这系列文章。

6

全文小结


本文先从汽车行业对有人文素养技术人才的期待讲起,算是对技术人公开表达的邀请。


接着,以解读写作者的真实存在来破除对写作的迷信与恐惧,即便是非常优秀的写作者,也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厉害。


那么,写作的目标是什么呢?怎么算好技术文章呢?第3节提及了差文章的2个问题和3个腔调,好文章要规避。要注意的是,我们定位是偏外行的大众技术文章,而非追求精准学术文体。


最后,在具体执笔写作上,分别从宏观的谋篇布局和微观的遣词造句上讲了如何实现结构清晰与文字流畅。

8

写在最后


表达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对个人、对公司、对行业都是如此。


关注公众号,点击公众号主页右上角“ ··· ”,设置星标,实时获取公众号“水轻言”最新文章。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