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思考】文字与语音

        沟通时擅长文字和擅长语音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交流思路,沟通的目标是为了传递信息然后行动,两者在提升传递效率上的表现上有不一样的表现。

        语音型常常是命令型、结论型的对话;文字性一般是总结式陈述。我们往往能在短促的语音里得到马上行动的信号,而文字类往往是以“为什么、怎么办”结构出现大段表述,我们一般能在首尾迅速得到结论。

        基于以上表现特质,擅长语音一般出现在体力劳动居多或者互联网领导身上有明显体现,对语音型而言,传递结果/命令/要求是常用场景;擅长文字的一般出现在需要长时间使用键盘的工作者身上,一来是工作中培养了对键盘的操作习惯,二来是其讨论的需求实现往往有多个细节,对于基层互联网人一般是需要反复沟通确认的,语音不利于快速查阅。

常见场景:

1.一方语音型,一方文字型

这种常常出现在上司向下属布置任务。建议先使用语音型操作,适配接收上司传递的信息,使用自己话语复述一次,这时有利于及时询问需求表达不明之处。再使用文字型操作,拆解目标需求,确认行动方向。特别是探索型任务,在拆解需求时会有多条路线,人在无法判断时往往容易优先按照先简单后困难去选择,然而往往事与愿违,浪费了时间。

2.双方是文字型

这种往往出现在解决具体问题,需要讨论到细节实现的时候使用最佳。同类型的沟通往往在过程中会给人很大的安全感,表达具体详细,不出几个来回就能顺利结束。

3.双方是语音型

这种常见于讨论是在讨论方向、决策,而非细节型的事情,文字记载反而拖慢了讨论进程。

也常见于需要消耗体力的活动中,一般是简单命令,除非是有多个简单命令,而命令之间又容易被突然事情插入导致命令遗忘的情况,一般都不需要用文字作为载体。

虽然往往是自己擅长什么就用什么是最好的,因为这样不容易有违和感。其实问题不在于是文字还是语音作为载体,归根到底还是看对被传递者的影响。

1)如果是需要使人马上行动的思考/行动,表达简单的命令,面对面说话最佳,例如开会等。

2)如果是对人有后续大段时间影响的行动,要根据工作场景来判断。如果是电脑工作者,为了不切换到设备,使用文字交流最佳。如果是劳动型工种,年轻人就用文字记录在便利贴,年龄大者或许还有眼睛不便的情况,使用语音记录也是极好的。

我个人的观点是,无论是语音还是文字,都是为了让大脑减负,让大脑只需要思考如何解决当下的问题,继而再解决下一个问题,而不是永远在后台上都记着还有哪些东西在等待的沉重负担中。

在文字型场所切换到语音型场所时,丧失了载体记录的机会,大部分时间纯靠脑袋,才发现大脑已经完全不想也不适应去记住这些“沉重负担”,回想以往竟然没有发现这类问题,才发现我是个彻底的文字型,手机电脑就是我的外接大脑、外接硬盘。

当人在完全不依赖外界工具时,才会发现习惯对身体的影响,可能晚睡了,精神就无法集中,记忆力就会显得不好,丢三落四,而此时为了让自己表现得像往常一样,就不得不需要依靠文字、语言等作为记录载体。一旦养成习惯了,好处就是无论身体条件如何波动,表现上也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但是一旦暴露在无记录载体的工作环境中,会异常不适,表现下限会下降,且随着身体条件剧烈波动。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