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前言
在开发过程中大家肯定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1)客户给了你一个需求,于是使用一个类来实现(A);
2)客户需求变化,有两个算法实现功能,于是改变设计,我们通过一个抽象的基类,再定义两个具体类实现两个不同的算法(A1 和 A2);
3)客户又告诉我们说对于不同的操作系统,于是再抽象一个层次,作为一个抽象基类A0,在分别为每个操作系统派生具体类(A00 和 A01,其中 A00 表示原来的类 A)实现不同操作系统上的客户需求,这样我们就有了一共 4 个类。
4)可能用户的需求又有变化,比如说又有了一种新的算法………
5)我们陷入了一个需求变化的郁闷当中,也因此带来了类的迅速膨胀。
Bridge 模式则正是解决了这类问题。
一、桥接模式(Bridge 模式)
在 Bridge 模式的结构图中可以看到,系统被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左边是抽象部分,右边是实现部分,这两个部分可以互相独立地进行修改:例如上面问题中的客户需求变化,当用户需求需要从 Abstraction 派生一个具体子类时候,并不需要像上面通过继承方式实现时候需要添加子类 A1 和 A2 了。另外当上面问题中由于算法添加也只用改变右边实现(添加一个具体化子类),而右边不用在变化,也不用添加具体子类了。UML图如下:
二、具体源码
1.AbstractionImp.h
代码如下(示例):
#pragma once
#ifndef _ABSTRACTIONIMP_H_
#define _ABSTRACTIONIMP_H_
#include <iostream>
class AbstractionImp
{
public:
virtual ~AbstractionImp();
virtual void Operation() = 0;
protected:
AbstractionImp();
private:
};
class ConcreteAbstractionImpA :public AbstractionImp
{
public:
ConcreteAbstractionImpA();
~ConcreteAbstractionImpA();
virtual void 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