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末至2005年:萌芽与初探
• 1999-2005年:中国信息产业面临“缺芯少魂”的困境,众多本土企业如Xteam、蓝点、中科红旗、银河麒麟等相继成立,开始探索自主操作系统和软件的研发,为信创产业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控(安可)理念奠定了基础。
2006年至2013年:政策引导与初步发展
• 2006年:“核高基”重大科技专项启动,标志着国家层面开始重视并推动信创产业的发展,安全可控成为重要目标。
• 2008年:微软“黑屏”事件促使国内加速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国产替代,进一步强化了安可意识。
2013年至2016年:行业试点与生态构建
• 2013年:金融领域信创萌芽,银行业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标志着安可理念在金融行业的初步实践。
• 2013-2014年:国家密集发布支持信创的政策,如成立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为信创产业的安全可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 2016年:信创工委会成立,标志着我国信创产业链和生态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同时《“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出台,信创试点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安可理念在更多领域得到推广。
2018年至今:规模化应用与生态完善
• 2018-2019年:中兴、华为被美国制裁,加剧了国内对自主可控和安全可控(安可)技术的需求,信创产业招投标大幅增加,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
• 2020年:信创产业进入规模化应用实践元年,金融信创生态实验室成立,第一批“金融信创解决方案”出现,党政信创完成三期试点,金融信创试点完成两期,安可理念在更多关键领域得到深入应用。
• 近年来:信创产业不断获得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与推动,呈现出“2+8+N”的发展态势,即通过信创实践不断优化产品性能,并逐步渗透到金融、电信、电力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基础设施行业,安可理念已成为信创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小结
信创产业与安全可控(安可)理念紧密相连,共同推动了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