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 MTS/MTO/ETO专题之四:MTO几种模式

1.MTO有哪些模式

主要是库存模式(有差异)和非库存模式(无差异)两类,库存模式是先以生产订单为成本对象,后将成本转移到销售订单;非库存模式是直接以销售订单为成本对象,出库时无会计凭证。
PS:ETO的PS,也有有价库存和无价值库存的说法,有价库存是先以WBS为成本对象,后将成本转到网络;无价库存是直接以WBS为成本对象,收货时直接记成本,发货到项目时只有物料凭证,无会计凭证。但是目前无价库存只有我做过的一个项目在用,其他项目很少有无价库存了。同理,MTO也还是重点研究库存模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从最简单的说起,就是M+A模式,除了库存有E的标识外,其他基本上和MTS没啥区别。也就是即库存按MTO,但成本核算不按MTO的方式,这种适用于不同的客户可能购买同一个产品或者产品有些定制但成本没有什么差异,比如说生产过程中,不同客户要求激光打上不同的标识,对于这个打标动作不同的标识的成本差异可以忽略不计。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产品成本核算与正常的MTS是一样的,查看库存时有E 库存标识。库存的价格就是物料的标准成本。销售成本在发货时传COPA,销售收入在发票时传COPA,生产订单的差异在结算时传COPA 不带销售订单信息;

2.如果不同的客户/订单订购同一个产品,产品成本有些差别,那么就是按单核算成本,而且销售订单的交付成本还是是产品的成本,销售的确认还是以产品的所有权转移为判断,那么就可以把上面那个图配置成M+M方式,这样就可以实现库存与产品成本核算都跟单。M+M模式,运行物料分类账,有库存评估模式,有库存评估还有两种评估方式,一种是建销售订单是就能确定工艺路线和BOM,另外一种是建订单时才能确定工艺路线和BOM。
而且这种情况下,这里有一个策略,控制生产订单入库时的成本从何而来,在"Without Val. Strategy" 这个选项上按F1就能取得帮助。
通过对上面屏幕左边的配置,可以实现在销售订单上做成本估算(针对上述的策略2),但通常有些情况下,可能在生产环节需要有不同的BOM表或工艺,这样在销售订单下达时BOM与工艺还需要修正,那么可以在生产入库之前用CK55做批量的估算。
在SAP 系统中,045 需求类就是这样的配置。销售成本在发货时传COPA,销售收入在发票时传COPA,生产订单的差异在结算时传COPA 附带销售订单信息(与上一段有区别),在SAP 中,这也是最常用的方式,大部分情况下适用。销售订单不是成本对象,不需要在月底对销售订单进行成本核算。
在实际操作中,除了常观的MTO销售订单以外,ATO也会采用这种方式,Variant Configuration (VC) + MTO 方式也是采用这个方式。(不是所有的VC 业务都采用MTO方式,听上去有点晕,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而且在实际实现中,在M+M方式,通常还会用EK02 条件类型来体现,在COPA传成本时,成本组件的取值会优先取销售成本估算的结果。

3.接着上面的故事说,客户/订单订购同一个产品型号,但需求有些不一样,销售的过程中不仅只有产品成本,还有一些安装服务的成本,根据协议可能还分期确认收入,但交付的主体还是以产品形态为主,这样就面临一个大的挑战了,我们是不是要用项目管理这么复杂的解决方案,因为可能这个订单的交易额不是很么大,时间上也不是太久,比如最长的交付时间3个月以内,参与的人也不是很多。那么解决的方案就可以销售订单成本核算,那么配置的方法就是E+M方式,分配结算文件与结果分析码。
其核算的路径是,所有的成本都先结算到销售订单,然后在销售订单上做结果分析,结果分析就是一个收入/成本匹配的过程,或者可以理解为从P&L 项转B/S项的过程。

因为库存是成本的,成本的取值继续可以采用策略,在销售出库时也可以产生销售成本的过账,在销售发票时产生了收入凭证,但成本与收入都不会产生COPA的过账,成本收入都记录在销售订单上。月末需要对销售订单进行结果分析,结算才会去COP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