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目的

  • 01-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目的
    • 例1: 如我们现在不敢或不喜欢与人交往的性格,甚至闭门不出,我们很自然的认识是受小时候在父母虐待下长大或父母关系不和,或在学校/职场收到耻辱,家庭环境等过去因素的影响而留下心灵创伤,也就是我们内心把原因归结为过去的某种遭遇造成的。
      • 这是佛洛依德式的原因论,但是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 也就是说我们先有不想与他人交往或不想出门的目的,然后制造出各种不安或恐惧的情绪
      •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的时候说下了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请注意这并不是说遭受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所以人生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 我们之所以害怕与人交往是害怕自己在交往的过程中收到伤害或者说是吃亏,没有勇气面对在人际交往过程所受的伤害(吃亏)所以宁愿待在自己的舒适区,所以说首先有不想与人交往的目的,然后才制造出不想与人交往的担心害怕甚至恐惧的情绪,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 例2:某天在饭店吃饭,服务员不小心把菜汤洒在了我下狠心新买的衣服上面,勃然大怒的我忍不住大发雷霆,平时的我从不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可那天愤怒的声音传遍的店里的每一个角落。
      • 一般我们认为当时是受怒气的支配而大发雷霆,平时性格温厚,但在那时却无法抑制住怒火,那完全是一种自己也无可奈何的不可抗力
      • 假设当时你恰巧拿着一把刀,一生气便向对方刺了过去,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辩解说:那是一种自己也无可奈何的不可抗力吗?按照这个道理推下去,所有盛怒之下的犯罪都可以归咎为“怒气”,而不是当事人的责任,你不是说人无法与感情抗衡吗?
      • 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也就是说你想通多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进而使他认真的听自己的话,作为相应的手段,你变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
      • 即使你不大发雷霆而是讲道理的话,服务员也应该会诚恳的地向你道歉或者是用干净的抹布为你擦拭,总之他应该会为你采取一些应有的措施,甚至还有可能为你洗衣服,而且,你心里也所多少也预料到他可能会那样做,尽管如此,你还是大声呵斥了他,你感觉讲道理太麻烦,所以想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并不抵抗的对方屈服,作为相应的手段你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 故事:有一天母亲和女儿在大声争吵,正在这时候,电话铃想起来了,喂喂?慌忙拿起电话的母亲声音依然带有一丝怒气,但是,打电话的人是女儿学校的班主任,意识到这一点后,母亲的语气立马变得彬彬有礼,就这样,母亲用客客气气的语气交谈了大约5分钟之后挂了电话,接着又勃然变色,开始训斥女儿
          • 所谓的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的收起来,也可以在再挂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这位母亲并不是因为怒不可褐而大发雷霆,她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才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愤怒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这就是所谓的目的论
      • 当然阿德勒并不是否定感情的存在,任何人都有感情,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说“人是无法抵抗感情的存在”,那我就要坚决地否定这种观点了,我们并不是在感情的支配下而采取的各种行动,而且在“人不受感情的支配”这个层面上,进而在“人不受过去支配”这个层面上。阿德勒心理学正是一种与虚无主义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学。
      • 假如某人过去曾经遇到过父母离婚的变故,这是一种客观事实,另一方面,对这件事情的冷暖感知是“现在”的主观感觉,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
      • 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我们不可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可能让时间倒流,如果你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 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束手无策,结果会如何呢?那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的绝望,对人生的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佛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
      • 否定人的自由意志,把人看做机器一样的存在,这种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
    • 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有好处)
    • 尽管现在的生活方式(性格,秉性,世界观,人生观)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是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觉得一直这样不改变比较轻松吧
    •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想办法对付过去
    •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料,生活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 想要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
    •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 例3 我有一位年轻的朋友,虽然梦想着成为小说家,但却总是写不出作品,他说是因为工作太忙,写小说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才写不出来作品,也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
      • 但真是如此吗?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我做的话”的可能性,既不愿意去被人评价,更不愿意去面对因为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能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之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他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已经有家庭”之类的借口
      • 假若应征落选也应该去做,那样的话或许能够有所成长,或许会明白应该选择其他的道路,总之会有所发展
      • 如果要改变对世界的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请不要忘记“必须改变”的究竟是什么,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
    •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TOMSER123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