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1,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SSA&D)
基本思想是:用系统的思想,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阶段有任务和结果;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系统开发过程工程化,文档资料标准化。
自顶向下的开发方式,适用于那些需求明确,但技术难度不大的系统开发
面向数据流的方法
结构化方法使用的主要分析设计工具是“程序流程图、数据流程图等”
2,原型方法
基本思想是:凭借着系统分析人员对用户要求的理解,在软件环境支持下,快速地给出一个实实在在的模型(或称为原型、雏形),然后与用户反复协商修改,最终形成实际系统。
适用于需求不明确的情况。
3,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OO)
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是:尽可能模拟人类习惯的思维方式,使开发软件的方法与过程尽可能接近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更好的复用性;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统一的模型;分析、设计、实现三个阶段,界限不明确。
4,面向服务的开发方法 SOA
以粗粒度、松散耦合和标准的服务为基础,加强了系统的可复用性和可演化性
企业信息工程
信息工程方法认为,与企业的信息系统密切相关的三要素是:企业的各种信息、企业的业务过程和企业采用的信息技术
信息工程自上而下地将整个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划分为四个实施阶段,分别是信息规划阶段、业务领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和系统构建阶段。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软件工程开发模型
开发模型主要包括:
- 瀑布模型
- 演化模型
- 增量模型
- 迭代模型
- 螺旋模型
- 快速原型
- 喷泉模型
- V模型
瀑布模型是将软件生存周期各个活动规定为依线性顺序连接的若干阶段的模型。它包括可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运行和维护。
瀑布模型的优点是:容易理解,管理成本低,强调开发的阶段性早期计划及需求调查和产品测试。不足之处是:客户必须能够完整、正确和清晰地表达他们的需要,需求或设计中的错误往往只有到了项目后期才能够被发现。
增量模型融合了瀑布模型的基本成分和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它假设可以将需求分段为一系列增量产品,每一增量可以分别地开发。该模型采用随着日程时间的进展而交错的线性序列,每一个线性序列产生软件的一个可发布的“增量”。而瀑布模型难以适应这种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变化,于是出现了快速原型这种新的开发方法。原型是预期系统的一个可执行版本,反映了系统性质的一个选定的子集。一个原型不必满足目标软件的所有约束,其目的是能快速、低成本地构建原型。
螺旋模型将瀑布模型和演化模型结合起来,加入了两种模型均忽略的风险分析,弥补了这两种模型的不足。螺旋模型强调风险分析,使得开发人员和用户对每个演化层出现的风险有了解,继而做出应有的反应。因此特别适用于庞大、复杂并且具有高风险的系统。与瀑布模型相比,螺旋模型支持用户需求的动态变化,为用户参与软件开发的所有关键决策提供了方便,有助于提高软件的适应能力,并且为项目管理人员及时调整管理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