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上市 | 新视角来了:《用户体验四维度》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关于用户体验的新书——《用户体验四维度》

8fa2913a9538300b4c85ad6f65aabf66.png

不同于市面上其他探讨用户体验的书,本书聚焦于“人”——探讨了人与界面、人与内容、人与人和人与品牌的交互体验——话题既有宏观上的纲领,也有微观上的实现细节

本书探讨的用户体验四维度,分别是:

0100776c4688bbcda96076eeb13bf55a.png

一、本书特色

这本书的主要特色,可以概括为四点:

追求深度、追求卓越、展望未来、兼顾大小。

1. 追求深度 

无论是宏观上的大纲(用户体验四维度),还是微观上的具体内容(根需求、功能架构、UI设计、HH X等),本书都着力于深挖本质。 

先以根需求为例。在日常工作中,“需求”是一个高频词汇:大到上线一个大功能,小到改一下字体颜色,都被我们称之为“需求”。

面对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需求”,是不是有必要关注下根需求(本质需求)

因为根需求是一切需求的根本。如果根需求有问题,往往意味着用户的根需求没有完全得到满足,那由此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大小需求都会有问题;如果根需求有问题,就意味着这个行业的类似产品,依然有机会,直到用户的根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

所以本书就以几乎人人都会用的资讯产品为例,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两类用户(生产型用户和消费型用户)的根需求。 

再以UI设计为例。关于UI设计,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商业化设计”“增长设计”的概念,也就是说,UI设计的肩膀上多了“增长”“商业化”这些担子。

这不禁使人担心,未来会不会有新的担子,继续加在UI设计的肩膀上?另外,术业有专攻,职能亦有分工,这些担子,UI设计担负得起吗?

我认为未必担负得起。就像于动物的生命而言,心肝肺各有分工、各有贡献,总不能让心脏负责呼吸、肝脏负责跳动、肺负责造血。于心肝肺而言,做好分内的事情就是最大的担当与贡献;于UI设计、交互设计、信息架构、产品功能等而言,情况亦然。

那UI设计的分内事是什么?是它的本质,这便是本书关于UI设计的探讨视角。 

2. 追求卓越

在本书中,有些话题有尝试深挖本质,有些话题没有。不管有没有深挖本质,最终目的都是落脚于“如何做到更好”,也就是追求卓越。 

以交互设计为例,在规划它的大纲时,我尝试过不同的切入点:大的设计原则(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尼尔森十大交互原则等)、小的交互细节(微交互)、设计哲学(3-4个要点)、设计目的(人人喜爱)。

仔细斟酌之后,我发现要想实现“人人喜爱”这个设计目的,“设计哲学”这个方法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而且设计哲学本身是足够“海纳百川”足够“独立成章”的,所以最终果断摒弃了其他切入点,而只保留了“设计哲学”这个切入点。

具体而言,这个设计哲学就是:周到,品质,惊喜,善意。想象一下,一个为人周到、能力(品质)卓越、时不时会给身边人带来惊喜、同时又很善良的人,自然会受到身边人的喜爱。类似的交互设计,同样会受到用户的喜爱。

3. 展望未来

内容“扎根生活”是本书的追求之一。但是当探讨到目前面临困境并存在诸多不足的话题时——比如UGC产品(HC X部分)——本书则会更多地展望一下未来。 

UGC产品面临什么困境,存在什么不足? 

以文章类UGC产品为例: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比如教师和律师——都有自我充电(如看到本行业高品质的深度文章)的需求,这个需求基本上能在公众号里得到满足;但是,不管一篇深度文章的品质有多高,公众号这个包含各类信息的平台,都是像黑洞一样将其“吞噬”和“湮没”,而不是像书店、图书馆一样将其“陈列”和“流传”下去。

再以极其热门的短视频类UGC产品为例:得益于简单易用等诸多优势,短视频类UGC产品在“信息和知识的大众普惠”(尤其是针对老年人)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短视频类UGC产品也存在一定不足,比如容易使人上瘾、沉迷,比如上面的信息和知识一定程度上缺乏质量保障。 

未来更好,或更受欢迎和尊重的UGC产品,会是什么样子? 

个人观点,首先是简单清晰的分类,也即UGC产品需要分成知识型UGC和信息型UGC,前者以知识为主,后者会包含前者。

实际上这个分类目前是存在的,比如站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CSDN等社区就属于知识型UGC,公众号、B站、抖音等平台则属于信息型UGC。 

篇幅所限,这里仅说下信息型UGC。以短视频类的信息型UGC产品为例,虽然大热,但也饱受争议,甚至饱受诟病。什么样的信息型UGC,在广受欢迎的同时还受人尊重,甚至受人喜爱?

据个人观察,有两大类。一类是像公众号这样足够多元的“真实世界”,另一类是像B站、Instagram这样在某些方面比较美好的“理想世界”。“真实世界”和“理想世界”,值得所有信息型UGC来学习


关于信息型UGC,怎么建立更多“真实世界”和“理想世界”?关于知识型UGC,未来更好的产品会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本书都尝试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4. 兼顾大小

用户体验的四个维度,交互设计的设计哲学,知识型UGC和信息型UGC,都是比较宏观的大话题。本书不光有这些大话题,还有与之对应的关乎“怎么实现”的小细节。 

还以交互设计为例,周到的、高品质的、给人惊喜的、带有善意的交互设计会受人喜爱,那交互设计如何做到周到、品质、惊喜和善意呢?

自然而然地,本书就这四个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以“惊喜”为例,本书先是将交互设计的“惊喜”分为“小惊喜”和“大惊喜”,简单给出了定义和示例,然后又就“如何做到惊喜”分别给出了针对短期(可以立马实现,更适合“小惊喜”)和长期(需要长期积累,更适合“大惊喜”)的建议。

UI设计、信息架构、功能架构、HH X等话题也采用了类似的写作手法。

二、本书适合人群

本书涉及的话题既有属于基础的根需求、功能架构、信息架构、交互设计、UI设计,也有更进一步的HC X(知识型UGC和信息型UGC)、HH X(人与人的交互体验)、HB X(人与品牌的交互体验)。

因此,本书既适合一线从业者(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UI设计师等),也适合相关从业者(技术人员、运营人员、市场人员等);既适合创业者(“根需求”“功能架构”以及“知识型UGC”“信息型UGC”等部分或许会使你发现更多新的机会),也适合学生

相信你会在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三、作者简介

李潇,产品设计师。

85后,河南许昌人,公众号SnowDesignStudio作者。

四、读者评价

认真地看完了你的文章,从一些小的交互细节,上升到对产品的体验升级,也透出对人文的关怀,很赞的一篇文章,可能缺乏了专业术语,但是带给我们的却是体验服务的深层思考。为你点赞!

—— 章三疯

写得很棒,既给出风格定位的抽象概念,又指导了如何去做,但是现实中往往是跟着领导的审美去走,而B端又照顾领导的“字大”“铺开(不让隐藏)”,很容易破功,所以用设计争取话语权也很重要;再一个就是移动端风格同质化实在严重~

—— LANK多多

很喜欢你这篇文章,给人一种很舒服的阅读感,不会太过压迫。分析角度也很不一样。

—— 小米_Gimi

五、实拍展示

28285d74d42fb6e0c207909c386f7b93.png

ce033f82340ab14c5fc67cf6219d8b83.png

3681ea5d7b23724189aaac66732a4996.png

6394a8151c0a14fb95ab0b562bffb32b.png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