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观众在全球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峰会“星际列车”主题展区参观。(@视觉中国 图)
当发现自己拥有这个机会时就应该拼尽全力。
撰文 | 李彤
编辑 | 沈佳音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ChatGPT3.5发布之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和渊默默退掉了女儿的数学补课班。她意识到一场AI重塑教育的革新正在到来。
和渊开始重新学习编程,并在豆包(字节跳动开发的大语言模型)上制作发布了自己的智能体“我是和小渊老师呀”。智能体上线至今,她进行了很多测试,发现输入一些不懂的生物问题,智能体大多数都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和渊计划着,如果下学期能将智能体推荐给学生,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自己也能节省更多时间用于教学研究。
在新书《AI时代,学什么,怎么学》中,和渊提出了AI时代需要掌握的八大能力。她相信,“AI一定会倒逼教育回归价值属性,实现更理想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被看见”。
以下是《看天下》
与和渊的对话:
人工智能重塑教育
《看天下》:为什么说人工智能一定会重塑教育?
和渊:当下所讨论的人工智能其实是以ChatGPT3.5、ChatGPT4等为代表的生成式大语言模型,是可以模拟人脑神经元的。这与过去靠人工标注识别特征、回答正确与否的机器人已经完全不同。这也意味着这一轮的人工智能能够与人进行开放式的对话。
作为老师,我深刻地体会到小班教学比大班效果好,在人多的班级,总会有孩子被忽视,跟不上进度。AI将从不同层面革新教育体验,比如自动评估学生的作业和考试、帮助学生做课程和职业规划等。AI的介入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专属的辅导老师,让每一个孩子被看见,正是教育应有的追求。
AI会“倒逼”教育回归其价值属性,教育需要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多关注学习者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目前,北京也有了首批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学校,一切才刚刚起步。
《看天下》:你觉得AI时代学校和教师的角色会有哪些改变?
和渊:我翻译过一本书名叫《准备》,里面提到的创新学校萨米特中学便有未来学校的雏形。老师在课堂上不教知识,他们提前录制好一套质量非常高的课程,孩子根据进度、难度自行在家里学习,上什么课、什么时候考试都由学生决定。尽管如此,学生还是要来学校,学校的功能转变为两方面,一是社交,帮助孩子建立关系、做活动;二是翻转课堂,掌握了基础知识后,老师陪伴学生一起进行PBL项目制学习,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能力。老师不再站在舞台的中心,而是由原来的传递知识变成答疑解惑、心理辅导和生涯规划三位一体的辅助性角色。
《看天下》:人工智能可能撼动现行的应试考核吗?AI所畅想的个性化教育,会不会和应试教育发生冲突?
和渊:我觉得短期内人工智能不太能改变高考和应试教育的选拔,因为目前高考是适用于中国现实最公平的一种方式。高考和我们希望AI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不矛盾,我们没必要将对分数的追求与素质培养二元对立起来。
现在高考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减少了对考试死记硬背能力的僵化考核,而是注重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些能力也是AI时代孩子们的必备能力。
举个很典型的例子,2023年北京高考生物卷的第一道大题,题目给出了一个主要实验材料和设备,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一个假设。学生需要能够梳理清楚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未知的,在这之间你又能做什么,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这其实就是AI时代所需要培养的提问能力。
其次,AI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可以利用AI提前预习下学期要学习的知识,不懂的地方也可以一直追问,这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应付”考试,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去发展更多的兴趣和特长。
AI时代,需具备八大能力
《看天下》:AI时代,未来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
和渊:如果跟AI比效率,我们就输了。但是,人类有人类的优势,比如说,AI的数据都来源于已知数据,且数据源是固定的,这意味着AI没有能力凭空增加数据或创造知识,人类的创造力弥足珍贵;AI也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且目前的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模型的“通用人工智能”,缺乏个性和独特之处。人除了拥有大脑,还拥有身体。有了身体,人才能拥有情感,具备自我意识以及价值观。
人本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埃里克·弗洛姆曾说过:“人类究竟是否有未来,文明究竟是否会终结,端赖我们是否秉持怀疑的能力、批判的能力和不服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提出AI时代需具备的八大能力——提问能力、个性力、沟通能力、自驱力、批判性思维、高感性力、创造力以及决策力。拥有这些能力的人,会更有准备适应未来的变化,迎接未知的挑战。
《看天下》:既然AI的效率和知识储备远超人类,提问能力更重要,我们还有必要记背吗?
和渊: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一方面,记背仍然有必要,学习就是刻意练习的过程,神经元之间不断重复才能连接起来。创造力也来源于平时大量的积累和思考,否则智慧就成了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只记背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在记背的过程中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去体会“重新发现知识”的快感,总结出一套思维方式,以更好地去运用和创造。
《看天下》:未来学什么专业才能跟上AI时代的步伐?
和渊:本科阶段,我首先推荐的就是数学、物理等基础专业,当下中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才选拔培养都指向基础学科。且基础学科能够为后续学习、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它能够和任何学科进行交叉,很适合硕博阶段学习另外一个专业,成为交叉型人才。
除此之外,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以及人工智能、计算机等专业,我也比较推荐。但需要注意,中下游院校的人工智能、计算机专业还是应该慎重选择,需要想清楚拿什么与重点院校的学生对决。
生物学、化学、环境、材料等专业当下虽然不被看好,但这些基础学科是理解自然界和开发新技术的基础,虽然目前就业前景没有那么乐观,但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
至于文科专业,我推荐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虽然学文科就业难的论述盛行,但我却觉得文科生最好的时代来了。AI时代,了解人真正的需要比什么都重要,AI毕竟只是工具,最终的目的还是服务于人。哲学、社会学等文科专业恰好能从顶层思考人性,能够记录复杂的人际互动,承担与人沟通以及个性化服务等工作。当然,文理也可以结合,二者并不对立。无论如何,本科阶段还是要学硬功夫,我最不推荐学金融这类屠龙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