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需要学习的重要知识和技能,而巧算体现了计算问题的思维精华,能让孩子初步体会思考的乐趣,同时,学习巧算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锻炼数学思维、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好方法。
原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实验班数学名师、现百万粉丝教育博主、数学科普作者、视频号“胡小群讲数学“创始人胡小群老师的《巧算大学问》这本书借由15道经典、简单的巧算问题及15道相关拓展题,介绍了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求和、最值问题、和差问题等15种知识,展现了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逆向思维、数形结合、有序调整、换元法等思维方式,阐释了题目背后蕴藏的算理知识和数学思想。本书希望读者能摆脱生搬硬套、麻木记忆的学习方式,从简单的例子开始学透计算,一探巧算背后的大学问。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励建书推荐这本书说“数学学习的起步阶段,得到先进理念的引导,对往后长期的学习生涯至关重要。这本书从小学经典问题入手,将解题技巧升华到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值得每个想学好数学计算的孩子认真阅读。”
包括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文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科普作家李永乐、理论物理学博士,“谢耳朵漫画”创始人李剑龙、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数学教师罗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数学教研组长,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数学教师肖恩利邓诸位老师都给出了高度评价!
来源 | 《巧算大学问:15招通关速算》
作者 | 胡小群
文 | 序 写给也许正在“刷题”的你
写给也许正在“刷题”的你
在小学甚至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如果要大家评选一个最令人头痛、最容易“丢分”的板块,我想许多人会投票给“计算”。而在“计算”中,最让大家头痛的部分恐怕是如何“巧算”。
我见过太多的孩子孜孜不倦地勤练计算,希望通过海量的训练来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大部分人不仅计算速度不见提升,准确率徘徊不前,而且逐渐对数学丧失了兴趣,甚至陷入对自己能力与天赋的深深的怀疑中。
我也曾被很多家长问过这样的问题:“胡老师,我们家小孩每天练100 道计算题,计算能力还是上不去,到底要加到多少道?”旁边的孩子们则一脸惊恐:“怎么,还要让我练多少道计算题啊?”
这时,我的回答往往让家长大吃一惊,又让孩子喜出望外:“每天100 道太多了,可以砍掉一大半。”
计算能力不是“刷题”刷出来的吗?的确不是。计算和其他数学学习的板块一样,想要真正掌握,关键在于理解背后的道理。与其每天低效地做 100 道计算题,不如将更多时间留给对计算原理和巧算思路的深入思考。当你真正理解关键的算理和算法,吃透一些核心的巧算思路之后,只需要适量的练习,计算能力就会突飞猛进。
可惜的是,在大多数人看来,深度理解没有那么重要,反而“拼命刷题”才是第一位的——毕竟,训练量是更容易“量化”的。只要比别人少做几道题,很多人就会觉得好像总是少了一些安全感。
更可惜的是,在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和某些自媒体以及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下,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学习各种五花八门的速算口诀和解题大招。有些老师会给一道例题,迅速讲解解法,给出相应的公式(有时甚至是一些套路),然后在课堂上套十来道类似的题目,回家再让孩子做十来道类似的练习题。这样一来,看起来收获满满:一节课学了许许多多的题目,记下了满满几页的笔记。但不管你有没有因此觉得很充实,实际上,你的大脑一直在“空转”。
比如,以本书的第一道题 1 + 2 + … + 100 为例,可能每一位中、高年级的小学生都能把公式甚至答案倒背如流,但当我继续追问他们下面这些问题时:
“求和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是怎么想到要这样推导求和公式的?”
“这样的解题思路,我们还能推广一下吗?”
自以为对等差数列求和了如指掌的孩子中,几乎没有几个能回答上来。如果你也是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的,那么你在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在知识点很少的情况下,大概还能勉强度日。一旦进入小学高年级,或者进入初中,当数学问题逐渐从具体的数转向字母,从简单转向复杂,从形象转向抽象时,你脑海中的数学结构一定会分崩离析。
从应试的角度说,在如今反套路、反机械刷题的大背景下,任何知识载体都可以作为考试题被考查——这也是新定义问题、情境化问题越来越流行的原因。如此一来,从小只会套公式、套口诀,知其然而不深究其所以然的孩子们,也会在重要考试中走入一条死胡同。
而我一直十分痛心的是,当许多孩子在高年级意识到自己走入死胡同之后,往往已经来不及回头了——除非把从小到大的数学学习方法先彻底推翻,再从头重新学起。但那需要付出多少时间代价,又是多么痛苦的经历呀!
从 2023 年起,我录制了一些视频,给小学生和家长深入讲解一些计算原理以及巧算题背后的解题思路。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是,这些内容被有些人嫌弃了:
“背出来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搞那么麻烦?”
“人家 1 分钟就把公式讲完了,一节课都做 10 道题了,你这里半小时才讲了一道题。”
好在,随着我日复一日地坚持,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正确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什么样的,意识到我一直提倡的数学学习中的“慢就是快,少就是多”。
所谓“慢就是快”,指的是对简单的问题,我们做得慢一点儿,想得深一点儿,后面复杂的问题才能做得越来越快。所谓“少就是多”,指的是我们背得越少,才能懂得越多,对问题内涵的理解越丰富。
在数学考试中,你也许需要尽量快、尽量好地解答题目,但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以一道题的“解决速度”来论英雄的。一堂数学课的好坏,也不能以它所覆盖的题目数量来衡量。
在本书中,我只精选了 15 道经典的计算题。乍看之下,这些题目非常常规,甚至可以说是陈旧的老题。很多题目,许多人早就知道可以套用哪个公式去求解,甚至恨不得一下就能报出答案。但我想通过对这些题目的深入讲解来教会大家两件事:
这些巧算方法背后的算理和算法是什么?
这些巧算的思路是怎么想到的?或者换言之,巧算的“神来之笔”究竟是怎么从天而降的?
很多孩子经常有一种疑惑:“老师的讲法我好像听懂了,但我一开始不是这么想的呀。老师是神仙吗?怎么总是一开始就能想到‘最厉害’的思路?”老师当然不是神仙,只是在大部分的课堂上,老师的确都略过了在解题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带你直线冲向了终点。
而在本书每一道题的讲解中,我都试图让自己回到第一次看到这种题目的状态,让你看到我也不是那么厉害,我也可能走过弯路。我会带着你感受我碰到过的问题,猜测你可能碰到的问题,因为我要给你展示三个我认为很关键的东西: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碰到什么麻烦?
尝试到什么地步,大概可以考虑放弃之前的想法,转而尝试新的思路?
当开始的尝试走错方向后,我们又可以怎么一步步调整思路、改变方向,最终到达终点?
除了充分展示这 15 道题的思考过程,在深入讲解每一道题之后,我还会给你补充 1 道配套的拓展题。拓展题并不是对已有问题简单的重复,其中许多甚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算题,比如“鸡兔同笼”“行程问题”“组合优化”,等等——但你一定会感受到这种编排的自然之处,也会理解我的深意。这是因为,所有的拓展题都是我从以下两个角度之一精心选编的:
在解决一个问题后,我们该如何做到从特殊到一般,获得一些更通用的方法?
表面上毫无关联的问题,是否有可能通过类似的思路来举一反三,将同样的思想方法用到不同场景的问题中去?
最后,我为什么选择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题呢?道理很简单,我就是要以你已经熟悉的问题为基础,让你从信心满满的熟悉感,走向充满好奇、惊喜的学习之路。在仔细阅读我对这些你“本来就会”的题目的讲解后,你可能会突然发现,很多自己“本来不会”的问题已经迎刃而解。我的目标当然不仅仅是让你掌握这 15 道题本身,而是通过深入的“再讲解”,给你一种系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的数学学习方法,从来不是用一道难题引出一个“套路”或者“大招”,再套到其他题上去,而是用有限的经典载体,来帮助你解决无穷无尽的新问题。这也正是本书的方法论和目标。我衷心地希望,它能助你打通巧算的“任督二脉”,带你慢慢走向数学学习中“无招胜有招”的最高境界。
胡小群
推荐阅读
《巧算大学问:15招通关速算》
作者:胡小群
巧算藏智慧,巧算练思维,15题探秘数学大学问!巧算背后的经典思路和创新思考: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从经典到拓展。
中小学生的数学开窍之旅;家长辅导必读。摆脱无效刷题和焦虑,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励建书,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陈文斌教授大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