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学】-超表面

目录

一、定义与特性

二、工作原理

三、应用领域

四、应用详情

1. 光学成像

1.1、超透镜与成像系统

1.2、高像素成像与可视化生物传感

1.3、光学计算与信息处理

1.4、其他应用

2. 磁共振成像(MRI)

3. 通信与感知

4. 其他应用

五、研究进展与挑战

六、总结

相关文献

1. 《Germanium monotelluride-based solid solutions as whole-visible dielectric-metallic-transition material platforms for programmable metasurfaces》

2. 《A waveguidemetasurface based quasi-far-field transverse-electric superlens》

3. 《Quantum photonics based on metasurface》

4. 《Photoluminescence control by hyperbolic metamaterials and metasurfaces: a review》

5. 智能超表面辅助通感一体化信号处理与硬件试验

6. 超表面在光基电流控制中的应用

7 Adaptive Cylindrical Wireless Metasurfaces in Clinic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一、定义与特性

  • 定义
    • 超表面(metasurface)是一种厚度远小于波长的人工层状材料,通常由周期性或准周期性的亚波长单元结构组成。这些单元结构能够实现对电磁波偏振、振幅、相位、极化方式、传播模式等特性的灵活有效调控。
  • 分类
    • 根据面内的结构形式,超表面可以分为具有横向亚波长的微细结构和均匀膜层两种。
    • 根据调控的波的种类,超表面可分为光学超表面、声学超表面、机械超表面等。其中,光学超表面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可以通过亚波长的微结构来调控电磁波的偏振、相位、振幅、频率等特性。
  • 结构
    • 超表面由排列在二维表面上的周期性或准周期性的亚波长单元组成,这些单元结构通常具有微米或纳米级别的尺寸。

二、工作原理

  • 电磁波调控
    • 超表面通过精确设计的亚波长单元结构,实现对电磁波偏振、振幅、相位等特性的调控。这种调控能力使得超表面在光学、通信、隐身技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调控方式
    • 超表面对电磁波的调控可以通过改变其结构单元的尺寸、形状、材料属性等几何参数来实现。这些参数的变化会影响电磁波的传输和反射特性,从而实现对电磁波偏振、振幅、相位等特性的调控。

三、应用领域

  • 成像与传感
    • 超表面技术可用于高像素成像、可视化生物传感等领域。通过改变超表面结构单元的尺寸和形状,可以实现对超表面的颜色的自由调控,从而实现高像素成像。此外,超表面还可以用于生物传感领域,通过检测生物分子与超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检测。
  • 通信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超表面可以替代传统的天线和其他通信组件,实现信号的高效传输和接收。超表面可以作为天线使用,通过编程和动态调控,实现对基站发射信号有控制的反射和透射,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 隐身技术
    • 超表面在隐身技术中也有重要应用。通过调控电磁波的散射特性,超表面可以实现目标的隐身效果。这种隐身效果对于军事装备和设施的隐蔽性至关重要。
  • 其他领域
    • 超表面还可应用于光电子器件、能源、生物医疗等领域。例如,超表面可以用于制作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和红外检测器;在生物医疗领域,超表面可以用于实现光学成像和生物传感等功能。

四、应用详情

1. 光学成像
  • 1.1、超透镜与成像系统
  • 超透镜的设计与应用
    • 定义与特点:超透镜是一种基于超表面设计的透镜,通过亚波长尺度的微结构实现对光波前的精确调控,从而实现成像功能。相较于传统透镜,超透镜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易于集成等优势。
    • 应用实例:超透镜已广泛应用于近眼显示、全息显示、消费电子等领域。例如,在手机摄像头中,超透镜可以替代传统的多片堆叠镜头组,实现更紧凑的成像模组。
  • 成像系统的优化
    • 提升分辨率:超表面通过精确调控光波的相位,可以实现超分辨成像,即突破传统光学成像的衍射极限,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 减小畸变:超表面能够模拟复杂曲率的光学表面,从而在减少畸变的情况下改善聚焦光线的能力,提升成像质量。
  • 1.2、高像素成像与可视化生物传感
  • 颜色调控与结构色
    • 定义与原理:超表面通过改变其结构单元的尺寸、形状等几何参数,可以实现对光波频率的调控,进而实现对颜色的自由调控。这种由物质结构决定的颜色称为结构色。
    • 应用实例:利用超表面的颜色调控能力,可以实现高像素成像和可视化生物传感。例如,在生物传感领域,通过设计特定的超表面结构,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
  • 成像分辨率的提升
    • 超表面与全息术结合:通过引入全息术,可以解决超表面在成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层间串扰问题,进一步提升成像分辨率。例如,利用闪耀光栅实现零级光与重构光场的分离,可以清晰观察到全息重构图像。
  • 1.3、光学计算与信息处理
  • 光学神经网络
    • 定义与应用:超表面在光学计算领域也有重要应用。通过设计特定的超表面结构,可以实现光学神经网络的功能,对光信号进行高速、并行的处理。
    • 优势:相较于电子计算,光学计算具有更高的速度和更低的能耗,有望在未来成为计算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 1.4、其他应用
  • 光学传感
    • 灵敏度提升:超表面通过调控光波的相位、振幅等特性,可以实现对光信号的精确探测和分析,从而提升光学传感的灵敏度。
  • 非线性光学
    • 局域场增强:超表面的微结构在共振情况下可实现较强的局域场增强效应,利用这些局域场增强效应,可以实现非线性信号或荧光信号的增强。
2. 磁共振成像(MRI)
  • 提升图像信噪比

    • 智能、无线、无源的MRI超构表面线圈:清华大学团队设计了全新的圆柱形电磁超构表面,并提出了部分调谐谐振模态控制思想,获得了无需与主机有线连接的MRI超构表面线圈。这种线圈在1.5T MRI设备上,图像信噪比可提升至商用4通道表面线圈的2-3倍,显著改善了图像质量。
    • 图像均匀度改善:除了信噪比的提升,该线圈还能改善图像的均匀度,使得MRI图像更加清晰、准确。
  • 磁共振成像中的本征模式可视化
    • 亚波长场限制与频率调控:俄罗斯ITMO大学的研究展示了超表面在MRI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即通过在一个狭窄的频率范围内激发大量本征态的亚波长场限制,实现了在MRI系统的帮助下可视化超表面本征模式的轮廓。这种方法为MRI成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 无扰动的快速成像:研究表明,通过调整超表面的拉莫尔频率,可以被动地调整近场分布来调节所需的射频激发模式,从而实现了一种实用的无扰动的快速成像超表面本征模的方法。
  • 纳米颗粒墨水与组织工程支架的高精度可视化
    • 超小氧化铁纳米颗粒(USPION):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超小氧化铁纳米颗粒并集成到生物相容性海藻酸盐水凝胶内,用于细胞支架应用。这种纳米颗粒墨水通过MRI实现了对组织工程支架的高精度可视化。
    • 体内外实验验证:研究通过小鼠模型进行了为期2周的MR随访研究,显示没有图像伪影,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保留了“阳性”对比,使得MRI可以非常精确描绘组织移植物。
3. 通信与感知
  • 智能超表面(RIS)
    • 在通信领域,智能超表面作为未来6G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具有低成本、低功耗和易部署等优势。RIS可以根据实时需求动态调整配置,提高无线网络中的能量效率和覆盖范围。
    • 在感知领域,RIS也可以用于目标检测、成像等任务,通过调控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实现对目标的有效感知和识别。
4. 其他应用
  • 光学传感
    • 超表面在光学传感领域也有重要应用,例如通过调控电磁波的相位、振幅等特性,实现对光信号的精确探测和分析。
  • 光学计算
    • 利用超表面对光场的灵活调控能力,可以实现光学计算功能,如光学神经网络等,为光计算技术的发展提供新途径。
  • 非线性光学
    • 超表面的微结构在共振情况下可实现较强的局域场增强效应,用于实现非线性信号或荧光信号的增强。

五、研究进展与挑战

  • 研究进展
    • 近年来,超表面技术在材料设计、制备工艺、性能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研究人员通过精确控制超表面结构单元的尺寸和形状,实现了对电磁波偏振、振幅、相位等特性的精确调控。此外,智能超表面(RIS)技术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它可以通过编程和动态调控实现对无线信号的智能调控。例如,东南大学研究团队在非线性谐波调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提出了一种时间编码数字超表面。
  • 挑战
    • 目前,超表面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宽频带下的色散问题限制了超表面在某些频段的应用。其次,大面积超表面器件的制备难度较高,需要高精度的微纳加工技术。此外,像素级动态超表面的实现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

六、总结

超表面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功能和广泛应用前景的人工层状材料,在电磁波的调控和应用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超表面将在成像、传感、通信、隐身技术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超表面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科研人员继续努力解决。

相关文献

1. 《Germanium monotelluride-based solid solutions as whole-visible dielectric-metallic-transition material platforms for programmable metasurfaces》

  • 发布时间:2023年(具体月份根据参考文章4为6月)
  • 期刊:Acta Materialia
  • 网址Redirecting
  • 内容概述:该研究探讨了基于锗单碲化物的固溶体作为全可见光范围内介电-金属转变材料平台在可编程超表面中的应用。

2. 《A waveguidemetasurface based quasi-far-field transverse-electric superlens》

3. 《Quantum photonics based on metasurface》

  • 发布时间:2021年
  • 期刊:Opto-Electronic Advances (OEA)
  • 网址Quantum photonics based on metasurfaces
  • 内容概述:南京大学王漱明副教授团队的研究,探讨了基于超构表面的量子光学最新进展。

4. 《Photoluminescence control by hyperbolic metamaterials and metasurfaces: a review》

5. 智能超表面辅助通感一体化信号处理与硬件试验

  • 发布时间:2024年6月14日
  • 来源: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表在《移动通信》2024年第4期
  • 主要内容
    • 探讨了智能超表面(RIS)在6G通感一体化中的应用。
    • 提出了RIS辅助的通感一体化系统软硬件架构,并进行了硬件试验。
    • 研究了RIS辅助的盲区通信和目标感知技术,提出了DSP检测器,相比传统能量检测器有显著性能提升。
    • 分析了RIS在通信和感知中的性能增益,包括降低通信误比特率、提升目标检测概率等。

6. 超表面在光基电流控制中的应用

  • 发布时间:2024年2月12日
  • 来源:《Nature》
  • 主要内容
    • 报道了矢量光电超表面的研究,该超表面能够在对称破缺的等离子体纳米结构周围诱导局部定向电荷流。
    • 研究揭示了局部对称性和矢量电流,并在难以捉摸的宽带太赫兹矢量光束的直接产生中展示了空间定制的全局电流。
    • 这些结果为材料诊断、太赫兹光谱、纳米磁学和超快信息处理中的纳米电流多功能图案化和光学控制奠定了基础。

7 Adaptive Cylindrical Wireless Metasurfaces in Clinic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来源: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
  • 内容概述:该研究由清华大学团队完成,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圆柱形电磁超构表面,并提出了部分调谐谐振模态控制思想,用于提升临床MRI的信噪比。
  • 14
    点赞
  • 1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coolkidlan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