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隶属于文集:《H264/AVC 句法和语义详解》,查看文集全部文章,请点击文字链接。
想看最新文章,可以直接关注微信公众号:金架构
看过编码篇,再看这篇就容易多了。
不需多言,解码是编码的逆过程,以code_num = 5为例,我们将5通过指数哥伦布编码,编码为00110,然后再通过解码过程,将00110解码为5,这一过程也是描述子ue(v)干的事情。
同时,因为h264码流的解析,也是我们学习H.264/AVC 句法和语义所采取的路线。所以这篇文章就显得极其重要,学习了ue(v)、se(v)、te(v)的解码过程,再加上顺序读取n个比特的b(8)、f(n)、i(n)、u(n),我们就可以完全解析出sps、pps、slice_header的全部语法元素,和slice_data的部分语法元素。当然要解析出slice_data的全部语法元素,需要加上后面要学习的CAVLC和CABAC。
所以呢,学完了这篇文章,我们相当于在h264码流解析的道路上,又向前跨了重要的一步。话不多说,我们这就开始,当然我们还是从最重要的ue(v)的解码开始。
1. ue(v)的解码实现
在理论篇我们就知道,码字和被编码的code_num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公式:
codeNum = 2^leadingzerobits − 1 + read_bits( leadingZeroBits ) (1)
其中leadingZeroBits,就是码字中,第一个比特值为1的前面0的个数,也即前导零个数。而 read_bits( leadingZeroBits ),则是从这第一个1后面,再顺序读取leadingZeroBits个比特。
比如我们以code_num = 9为例,它的码字为:0001010,前导零leadingZeroBits = 3, read_bits( leadingZeroBits )结果为末尾的两个比特:010,010的十进制值为2。这样一来:
codeNum = 2^3 - 1 + 2 = 9
整个过程可以分为:
也即两步:
第一步:每次读取一个比特,如果是0就继续读,直至读到1为止,
此时读取比特的个数即leadingZeroBits
第二步:从第一步读到的比特1后,再顺序读leadingZeroBits比特
然后代入公式(1)计算可得codeNum,所以ue(v)的实现为:
/**
ue(v) 解码
*/
uint32_t bs_read_ue(bs_t* b)
{
int32_t r = 0; // 解码得到的返回值
int i = 0; // leadingZeroBits
// 1.计算leadingZeroBits
while( (bs_read_u1(b) == 0) && (i < 32) && (!bs_eof(b)) )
{
i++;
}
// 2.计算read_bits( leadingZeroBits )
r = bs_read_u(b, i);
// 3.计算codeNum,1 << i即为2的i次幂
r += (1 << i) - 1;
return r;
}
其中bs_read_u1()的实现也很简单,就是顺序读取1个比特:
/** 读取1个比特 */
uint32_t bs_read_u1(bs_t* b)
{
uint32_t r = 0; // 读取比特返回值
// 1.剩余比特先减1
b->bits_left--;
if (! bs_eof(b))
{
// 2.计算返回值
r = ((*(b->p)) >> b->bits_left) & 0x01;
}
// 3.判断是否读到字节末尾,如果是指针位置移向下一字节,比特位初始为8
if (b->bits_left == 0) { b->p ++; b->bits_left = 8; }
return r;
}
其中第二步可分为三步:
(1)*(b->p):取出指针(b->p)位置处的值
(2)(*(b->p)) >> b->bits_left:将第(1)步的值右移b->bits_left位,
也即将待处理比特位,移至最低位
(3)((*(b->p)) >> b->bits_left) & 0x01:按位与计算,
只保留第(2)步的最低位比特值,其他比特位全部置为0
而bs_read_u()的实现也很简单,就是顺序读取n个比特:
/**
读取n个比特
@param b 比特流操作句柄
@param n 读取多少个比特
@return 返回读取到的值
*/
uint32_t bs_read_u(bs_t* b, int n)
{
uint32_t r = 0; // 读取比特返回值
int i; // 当前读取到的比特位索引
for (i = 0; i < n; i++)
{
// 1.每次读取1比特,并依次从高位到低位放在r中
r |= ( bs_read_u1(b) << ( n - i - 1 ) );
}
return r;
}
其中的主要步骤为循环里的读取操作,它分为四步:
(1)bs_read_u1(b):顺序读取1个比特
(2)bs_read_u1(b) << ( n - i - 1 ):将第(1)步的值
移至r的( n - i - 1 )位,考虑到for循环 i 值每次加1,
也即将每次读到的比特值,从高位到低位顺序放在r中
(3)r | ( bs_read_u1(b) << ( n - i - 1 ) ):
按位或计算新的r值,这样既不影响之前放在r中的比特位值,
又能将新读取的值加入进来
(4)r = ( bs_read_u1(b) << ( n - i - 1 ) ):赋值给r
2. se(v)的解码实现
因为se(v)的编码过程,是将有符号的整数,变换后使用ue(v)进行编码,因此se(v)的解码过程可分为两步:
第一步,通过bs_read_ue(),获取codeNum的值。
第二步:根据codeNum的奇偶性,计算出se(v)编码前的值
/**
se(v) 解码
*/
int32_t bs_read_se(bs_t* b)
{
// 1.解码出codeNum,记为r
int32_t r = bs_read_ue(b);
// 2.判断r的奇偶性
if (r & 0x01) // 如果为奇数,说明编码前>0
{
r = (r+1)/2;
}
else // 如果为偶数,说明编码前<=0
{
r = -(r/2);
}
return r;
}
奇偶性判断完之后的处理,为编码过程的逆处理,不熟悉的同学可以参考下编码篇。
3. te(v)的解码实现
te(v)也与编码过程一致,首先要做的就是判断语法元素的取值范围,在这里也即判断输入参数x的取值。
/**
te(v) 解码
*/
uint32_t bs_read_te( bs_t *b, int x )
{
// 1.判断取值上限
if( x == 1 ) // 如果为1则将读取到的比特值取反
{
return 1 - bs_read_u1( b );
}
else if( x > 1 ) // 否则按照ue(v)进行解码
{
return bs_read_ue( b );
}
return 0;
}
4. 测试
测试过程很简单,调用一次即解码一个值,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假如我们用同一个bs_t句柄测试完编码后,又测试解码,需要将bs_t中的指针位置和剩余比特,重置至初始位置。
即:
// 设置比特流句柄指针至初始位置
bs->p = buffer;
bs->bits_left = 8;
本文源码地址如下(含编码和解码):
1、GitHub:https://github.com/Gosivn/Exp-Golomb-C-implementation
2、CSDN: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u011399342/1033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