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DA微架构指令集

任天堂的机器吧,当年也找到这个,没有分析,下面那位知乎老哥应该是都看了。https://github.com/nintyconservation9619/nintyconservation9619.github.io/tree/master/Switch%20SDK/Docs-JAP/Documents/Package/contents/SASS

FSETP.NEU.AND P0, PT, |R10|, +INF, PT

这条指令看起来是在进行某种浮点数的比较和设置操作。具体地说:

  • FSETP 可能是一个用于设置谓词(predicate)或条件标志的指令。
  • NEU 可能表示“不等于”或“非等于”和“无序”(对于浮点数来说,无序可能意味着其中一个数是NaN,即“不是一个数字”)。
  • P0 可能是谓词寄存器的名称或标识符。
  • PT 可能是一个谓词测试或条件的结果。
  • |R10| 可能是寄存器R10的绝对值。
  • +INF 是正无穷大的表示。

所以,这条指令可能是在检查寄存器R10的绝对值是否不等于正无穷大,并且结果不是无序的(即R10不是NaN)。然后,根据这个比较的结果来设置P0寄存器的值。

至于后面的两个十六进制数 0x7f8000000a00780b 和 0x000fd80003f0d200,它们可能是这条指令在某种内存或寄存器中的编码表示,或者是与这条指令相关的其他数据或地址。

.NEU.AND这种在同一个opcode下再细化的,称为opcode modifier,把修改operand的叫做operand modifier,每个modifier具体什么意义就比较困难,相当部分都很难搞清楚,这也是SASS学习中的主要困难之一。

  • 看到一个不明白的指令,总是会先搜一搜PTX有没有能直接映射到这个指令的伪指令,如果有,那就可以直接参考PTX的文档。如果没有或是形式上有些差别,那就需要写一些小测试程序,写一个已知的功能来触发这个指令,然后通过理解整个汇编流程来倒推这个指令的含义。(ptx到sass的测试小程序可以直接写ptx,用nv的运行时编译得到sass)伪指令在程序中占据固定的位置,有固定的书写格式,每条伪指令都能实现特定的功能,且这些功能是不能用标准指令替代的。伪指令没有对应的机器代码,因此在程序编译过程中,伪指令的功能会被实现,但伪指令本身会被删除。在编译后的目标文件中,不会有伪指令的编码。换句话说,指令是对计算机发出的命令,而伪指令则是对编译器发出的命令。在编译程序结束时,伪指令的使命就完成了
  • 有些功能也许不是在指令这一层实现的,有的是在driver中实现的,而driver这层一般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那这个就很难研究了。(后续补上)

Load/Store型的ISA(指令集架构)是一种重要的计算机指令集设计方式。在这种架构中,指令主要被分为两种类型:Load指令和Store指令。Load指令负责从内存中读取数据到寄存器,而Store指令则负责将寄存器中的数据写回到内存。

这种架构的主要优势在于其简单性和清晰性。指令字长固定,代码生成模型简单,各种指令的执行时钟周期数相近,这有助于简化硬件设计和提高执行效率。同时,由于数据和指令的访问都通过明确的Load和Store指令进行,这种架构也提供了更好的内存管理和安全性。

在Load/Store型的ISA中,寄存器通常用于暂存数据和执行运算,而内存则作为数据和程序的主要存储场所。当CPU需要执行某个操作时,它会首先通过Load指令从内存中读取所需的数据到寄存器,然后在寄存器中执行运算或操作,最后通过Store指令将结果写回到内存。

此外,Load/Store型的ISA通常还包含其他一些指令,用于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控制流等操作。这些指令的设计都是为了最大化CPU的执行效率,同时保持指令集的简洁性和一致性。

Load/Store型的ISA(指令集架构)尽管在许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同样存在一些潜在的缺点。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缺点:

  1. 数据访问延迟:由于Load/Store型的ISA将数据和指令的访问分离,这可能导致数据访问的延迟。当CPU需要执行某个操作时,它必须先通过Load指令从内存中读取数据到寄存器,然后再执行运算。如果内存访问速度较慢,这种延迟可能会显著影响程序的执行效率。
  2. 内存带宽压力:由于所有的数据访问都需要通过明确的Load和Store指令进行,这可能会增加对内存带宽的需求。当程序需要频繁地从内存中读取或写入大量数据时,可能会成为性能瓶颈。
  3. 寄存器管理复杂性:在Load/Store型的ISA中,寄存器是数据暂存和运算的主要场所。因此,有效的寄存器管理对于提高程序性能至关重要。然而,随着程序复杂性的增加,寄存器管理的难度也会相应提高,可能导致编译器优化变得更加复杂。
  4. 指令集灵活性受限:由于Load/Store型的ISA强调指令的简单性和一致性,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指令集的灵活性。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指令或操作来更有效地执行某些任务,但这种架构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缺点并不意味着Load/Store型的ISA在所有情况下都是不利的。事实上,这种架构在许多现代计算机系统中仍然被广泛使用,因为它在简单性、清晰性和执行效率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平衡。在设计和选择指令集架构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权衡和折衷。

Load/Store型的ISA(指令集架构)特别适合以下场景:

  1. 简化硬件设计和提高性能:Load/Store型的ISA具有指令字长固定、代码生成模型简单等特点,这使得硬件设计更为简化。同时,由于各种指令的执行时钟周期数相近,指令执行过程中能够让编译器更有效应用,从而提高指令执行效率。因此,在需要高效且稳定的硬件性能的场景中,这种架构尤为适用。
  2. 明确区分数据和指令:在这种架构中,数据和指令不存放在同一存储器中,从而提供了更好的内存管理和安全性。这特别适用于那些对数据安全性和内存管理有严格要求的场景,如金融、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3. 需要频繁内存访问的应用:虽然Load/Store型的ISA可能导致一定的数据访问延迟,但在需要频繁进行内存访问的应用中,这种架构仍然具有优势。通过明确的Load和Store指令,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内存访问,从而优化整体性能。
  4. 嵌入式系统和低功耗设备:由于Load/Store型的ISA具有简单、清晰的特点,它特别适合用于嵌入式系统和低功耗设备。在这些场景中,硬件资源的限制和对性能的要求使得这种架构成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非Load/Store型的ISA(指令集架构)与Load/Store型相比,虽然在一些方面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和效率,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缺点:

  1. 复杂性增加:非Load/Store型的ISA通常允许指令直接操作内存地址,这增加了指令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复杂性可能导致硬件设计和实现的难度增加,同时也可能使得编译器优化变得更加困难。

  2. 内存访问安全性降低:由于非Load/Store型的ISA允许指令直接访问内存地址,这可能导致内存访问的安全性降低。如果没有适当的保护和检查机制,程序可能更容易受到内存错误、越界访问等安全漏洞的影响。

  3. 寄存器压力增大:在某些非Load/Store型的ISA中,可能需要使用更多的寄存器来存储中间结果或临时数据。这增加了寄存器的使用压力,可能导致寄存器溢出或需要更复杂的寄存器分配策略。

  4. 难以优化内存访问模式:由于非Load/Store型的ISA允许指令直接操作内存,编译器可能难以预测和优化内存访问模式。这可能导致缓存不命中、内存带宽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从而影响程序的性能。

  5. 与现代硬件特性不兼容: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现代处理器通常具有复杂的内存管理、缓存优化和安全特性。非Load/Store型的ISA可能难以充分利用这些特性,导致性能损失或安全问题。

非Load/Store型的ISA(指令集架构)允许指令直接操作内存地址,而不必通过明确的Load和Store指令。这种架构在一些处理器设计中仍然可见,特别是在早期或特定应用领域的处理器中。以下是一些非Load/Store型的ISA的例子:

  1. x86架构(早期版本):x86架构是Intel和其兼容厂商开发的一系列指令集架构,广泛用于个人计算机和服务器。在早期版本中,x86指令集包含了一些可以直接操作内存地址的指令,如MOV指令,它可以将数据从一个内存位置移动到另一个内存位置,或者将立即数存储到内存地址中。

  2. MIPS架构:MIPS(Microprocessor without Interlocked Pipeline Stages)是一种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架构,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和其他领域。虽然MIPS架构也支持Load和Store指令,但它也包含了一些可以直接操作内存地址的指令,提供了更灵活的操作方式。

  3. DSP(数字信号处理)指令集:数字信号处理应用通常需要执行复杂的数学运算和内存访问操作。一些专门的DSP处理器采用了非Load/Store型的ISA,以更高效地执行这些操作。这些指令集通常包括直接操作内存地址的指令,以便快速访问和处理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和优化,许多现代处理器都倾向于采用或趋向于Load/Store型的ISA,因为它提供了更好的指令集一致性、简化硬件设计、提高执行效率以及增强安全性。因此,非Load/Store型的ISA在现代通用处理器中的使用已经相对较少,但在特定领域和嵌入式系统中可能仍然有所应用。

随着处理器技术的不断创新,指令集架构也在不断演变和扩展。现代处理器可能结合了Load/Store型和非Load/Store型指令的特点,以提供更灵活、高效的解决方案。因此,在选择指令集架构时,需要综合考虑应用需求、性能要求、硬件成本以及软件生态系统的支持等因素。

作为load/store型的ISA,那肯定离CISC是比较远的了。但它离那些简洁明快的RISC指令集似乎也比较远。很多SASS指令都支持非常复杂的、混合的操作,操作数多,操作逻辑也很复杂,功能上多样性很高。最多算是非典型的RISC。

GPU架构的控制类型的指令相对效率肯定是低一些。而且SASS指令集里只有很有限的控制指令(主要是分支和跳转),一些更复杂的辅助指令如debug和trap类指令只有在特定的debug程序段里才会出现,而且这类指令几乎是没有高性能模式的。

在现有的所有架构中,每个指令都有4bit的编码来指定每个predicate,3bit用来指定索引(所以每线程有2^3=8个predicate register P0~P7,其中P7=PT为恒True),1bit表示是否取反

predicate指令对应的编程

__global__ void warpVoteExample(int* array, int threshold, int valueToAdd) {  
    int index = threadIdx.x + blockIdx.x * blockDim.x;  
    if (index < arraySize) {  
        // 检查当前元素是否满足条件  
        bool condition = array[index] < threshold;  
          
        // 使用__ballot_sync来在warp中进行投票  
        // 所有满足条件的线程都会将其对应的位在掩码中设置为1  
        unsigned int mask = __ballot_sync(0xFFFFFFFF, condition);  
          
        // 检查当前线程是否属于满足条件的线程集合  
        if (mask & (1 << threadIdx.x)) {  
            // 如果当前线程满足条件,则执行加法操作  
            array[index] += valueToAdd;  
        }  
    }  
}

__ballot_sync函数用于实现warp投票机制,它允许warp中的线程根据某个条件来创建一个掩码,其中每一位表示warp中对应线程是否满足该条件。这种机制可以用于避免warp发散,因为它允许线程根据条件独立地决定是否执行某个操作。

在这个例子中,每个线程首先检查其对应的数组元素是否小于阈值。然后,它使用__ballot_sync函数在warp中进行投票。__ballot_sync的第一个参数是一个掩码,用于指定哪些线程需要参与投票(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传递了0xFFFFFFFF,表示所有线程都参与投票)。第二个参数是线程的条件,它将根据该条件来决定是否在最终掩码中设置对应的位。

投票结束后,mask变量将包含一个掩码,其中每一位表示warp中对应线程是否满足条件。然后,每个线程检查掩码中自己的位是否为1,如果是,则执行加法操作。通过这种方式,我们避免了warp发散,因为只有满足条件的线程才会执行加法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__ballot_sync函数是一种同步操作,它会阻塞warp中所有线程的执行,直到所有线程都完成了投票操作。因此,它可能会引入一些性能开销。在使用__ballot_sync时,应该仔细考虑其是否真的能够带来性能上的提升,以及是否有其他更高效的优化方法可供选择。

__ballot_sync 函数并不会使得warp中的所有线程都执行相同的操作,而是会返回一个掩码,其中每一位表示warp中哪些线程满足特定的条件。每个线程都可以根据这个掩码来决定是否执行某个操作,这确实可以避免warp发散,但是并不是通过让所有线程都执行相同操作来实现的。

在CUDA中,通常无法直接让warp内的所有线程都执行或都不执行某个操作,除非这个操作本身是warp级别的(如warp级别的原子操作或内存访问)。条件掩码允许线程根据条件独立地决定是否执行某个操作,从而避免因为条件分支导致的warp发散。

__global__ void eliminateConditionalBranchWithMask(int* array, int threshold, int valueToAdd) {  
    int index = threadIdx.x + blockIdx.x * blockDim.x;  
    if (index < arraySize) {  
        // 计算条件,并创建一个掩码  
        bool condition = array[index] < threshold;  
        unsigned int mask = (condition) ? 0xFFFFFFFF : 0x0;  
          
        // 线程决定是否执行加法操作,基于条件掩码和自己的线程ID  
        if (mask & (1 << threadIdx.x)) {  
            array[index] += valueToAdd;  
        }  
    }  
}

每个线程都根据它自己的条件(array[index] < threshold)计算一个掩码。如果条件为真,掩码为全1(0xFFFFFFFF),否则为0(0x0)。然后,线程使用按位与操作(&)和左移操作(<<)来检查掩码中对应于它自己的线程ID的那一位是否为1。如果是,则执行加法操作。

重要的是要理解,尽管每个线程都独立地决定是否执行加法操作,但warp中可能仍然会有线程执行不同的分支。然而,通过使用条件掩码,我们避免了warp发散,因为GPU硬件不需要等待warp中所有线程完成它们的分支。

条件掩码通常用于那些确实需要根据条件独立执行操作的场景。对于某些情况,更好的优化策略可能是重新组织代码或数据,以便尽可能减少条件分支的数量。在某些情况下,使用CUDA提供的谓词操作(如__syncwarp__activemask)也可能有助于优化性能,但这些操作通常只在特定情况下有效,并且需要谨慎使用。

最后,为了获得最佳性能,建议在实现条件掩码或其他优化策略之前,先对CUDA程序进行性能分析(profiling),以确定warp发散是否真的是性能瓶颈,并找出最适合你程序的优化方法。

本文有引用这位知乎老哥的文章:
作者:cloudcore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16386526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23
    点赞
  • 1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