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理解:
安全、焦虑、回避,探索自我、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彼此保持一点距离
意义、成就、认可、权力、金钱、报复、学习/探索和生活方式的质量
对于亲密关系,我们既渴望又警惕
在寒冷冬夜,刺猬抱团取暖却刺痛彼此的寓言,映照出人类亲密关系的微妙与挣扎。我们渴望亲密,却又因恐惧伤害而保持距离。依恋模式,这一心理概念,揭示了童年经历如何塑造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安全、焦虑、回避,三种依恋类型,影响着我们的情感互动与人生轨迹。了解并接纳自己的依恋模式,是探索自我、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一步。同时,生命锚中的价值观、信念与态度,也为我们内心世界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与导向。
依恋行为
你很可能会问刺猬是怎么形成它的行为模式的。想象一下: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几只刺猬正在寻找其他同伴,想通过拥抱来取暖。但由于会相互刺痛,它们也就被迫做出选择:靠近,能保持温暖,却会被刺伤;远离,可以保持安全,但可能会被冻僵。疼痛使刺猬分开,直到寒冷迫使它们重新又抱在一起。因此,它们不断来回移动,直到找到温暖和舒适的最恰当距离。当然,这个故事是对人类亲密关系面临挑战的隐喻。这是一种描述我们都在面临的困境的方式,因为对于亲密关系,我们既渴望又警惕。虽然起初人们打算建立亲密的互惠关系,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情况也许根本不会发生。1851年,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首次概述了刺猬的困境,他得出结论,刺猬“发现的最好的方式是,让它们彼此保持一点距离”。换句话说,刺猬意识到,虽然它们想靠近,但避免彼此伤害的唯一方法是,避免靠得太近。与之相比,亲密程度却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这完全取决于你对哪种依恋模式感到更舒服。依恋模式是帮助定义我们内心世界的“剧本和剧本作者”的关键主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是如何回应我们的需求的。我们在自己的人生中首先熟悉的那种互动模式,将对我们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幸运的是,依恋理论有助于解释早期亲子关系是如何出现的,又是如何影响了一个人后来的发展。基于我们童年生活经历的依恋模式,是我们用以应对与维护各种人际关系的方法,无论是伴侣之间还是同事之间。虽然成人依恋模式与幼儿期依恋模式并不完全吻合,但是毫无疑问,在这种依恋关系的结果中,我们与儿时主要照料者的早期关系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依恋模式,我们将更加明白,我们生活中最早的依恋关系是如何对我们后来的成人关系产生根本性影响的。人类有三种主要的依恋模式:安全、焦虑和回避。一般来说,安全依恋的人有一个健康的童年,因此更有能力处理亲密关系。然而,对于焦虑和回避依恋的人来说,亲密关系将更像是一场挣扎,主要原因是早期生活中曾出现的痛苦经历,如被忽视、养育不良或遭受虐待。这些依恋模式可以概括如下:
安全依恋:对我来说,接近其他人很容易。让人们依赖我或让我依赖他们,我感到没什么不舒服的。
焦虑依恋:我发现很难接受他人不愿意像我想的那样靠近我。遗憾的是,我想更靠近人们的需求,有时会吓跑他们。
回避依恋:我不太愿意接近别人。通常,相比我愿意接受的程度,其他人想离我更近。
大约有一半人是安全依恋模式。另两种模式有更多问题。但在你准备将关系问题归咎于你的父母之前,请记住,他们和你一样,只是普通的凡人,他们与自己的父母之间还另有问题。此外,请记住,人的幼儿期形成的依恋风格不一定与后来人生阶段出现的依恋模式完全相同。在婴儿期和成年之间会发生很多事情,因此一定形式的干预在成人依恋模式的产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依恋模式和生命锚
这种对各种依恋风格的简要概括表明,虽然这有助于解释他与他人的关系,但我们也能从了解内心剧场的其他方面受益,比如价值观、信念和态度,我认为这些都是生命锚。了解我们自己的生命锚,将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是什么驱动着我们,为什么我们做某些事并持续以某种模式与他人互动。这会让我们对自己不再那么陌生。我们的价值观,是一套既抽象又普遍的想法和原则,它们构成了我们生命锚的核心。通常来说,价值观是我们赖以判断的基础,决定着我们对社会、政治或宗教问题的看法。它们是我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基础。例如,在我居住的法国,你不必走很远,就能看到所有政府大楼上都刻有“自由、平等、友爱”的字样。这些原则决定了法国人民生活中所谓的很重要的东西,塑造了他们的行为标准,并指导着他们的行动。它们可以被定义为他们试图在生命中一以贯之的道德选择。相比之下,信念是我们通常认为真实的想法,无论它们是否有确凿事实和实证证据的支持。我们的信念源于我们所看到、听到、体验、阅读和思考的东西。信念创造了我们对世界的假设。它们比价值观更具体,因为它们是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塑造的。态度是我们对某些特定问题的心态、感觉或倾向。态度决定了我们认为特定情况或事物是否是好的、值得的、有价值的。因此,当我们“喜欢”或“不喜欢”某人或某物时,我们是在表达一种态度。然而,我必须强调,态度就像价值观和信念一样,都是心理结构的一种。它们是从我们的言行中推断出来的。这些生命锚为我们的内心剧场搭建了舞台,我们的依恋风格则提供了风景。这个内心剧场,是被那些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从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那里学到的东西一点一点装扮起来的。就这个内心剧场对我们思想的影响本身而言,它并没有带来什么外在后果。然而,当内心剧场的剧本引致某种形式的行动时,尽管这些行动可能很微妙,但确实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的生命锚可以是一个捷径,帮我们了解自己的一切,包括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感知他人。这些生命锚是我们所有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选择的底层逻辑。它们驱动我们的行为,并赋予我们的生命计划和设计意义。但是,识别我们的生命锚是一项挑战,因为它并不总是“单独行动”。我们很可能需要他人的帮助。为此,我开发了一个工具——内心剧场清单(ITITM),来帮助确定一些主要动机主题。在这个评估工具中,我列出了代表我们生命中最主要的驱动力的22个生命锚。其中更为普遍的是意义、成就、认可、权力、金钱、报复、学习/探索和生活方式的质量。
意义。意义是我们主要的生存关切,因此它成了必不可少的生命锚。我见到过的许多高管,只有当觉得自己有目标时,他们才感到自己是真正活着的。他们想与比自己更强大的东西建立联系。如果他们无法从正在做的事情中找到意义,他们就会觉得空虚,产生无聊感、分离感和疏远感。
成就。很看重这个生命锚的人总是试图达到或超越一个特定的卓越标准。他们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选择承担经过深思熟虑的风险并享受成果的获得。最有可能的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是由同样强调成就的父母抚养长大的。于他们而言,努力工作是获得父母认可的方法。
认可。看重这个生命锚的人想要脱颖而出并受到赏识。从童年早期开始,他们的自我意识就是通过被积极认可和他们存在的被承认来塑造的。无论他们年轻时的人际关系的特点是激发不足还是过度激发,最终结果都是让他们渴望得到关注。例如,认可是约翰的生命锚。这解释了他的以自我为中心和自恋的倾向。这种倾向又因他回避型的依恋模式而变得复杂。
权力。对看重这个生命锚的人来说,权力对他们的自尊至关重要。然而,他们对权力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权威和控制体验。有些人可能会有控制他人生活的强烈需求,以弥补他自己成长中的不足感。其他权力寻求者可能会有更具建设性的观点。但当人们痴迷于权力时,最终结局对自己和他人来说,往往都很痛苦。
金钱。在一个缺钱的家庭中长大可能会产生焦虑、无助和依赖的感觉。对一些人来说,获得金钱代表着摆脱痛苦、战胜无助、逃离灰色生活、通往独立和安全的道路,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尊。可以预见的是,当金钱变得无比重要时,这个特定的生命锚会起反作用——一门心思想发财非但不会带来满足感,反而会引致虚无感,甚至进入抑郁状态。
报复。中国有句古话:“寻求报复的人得挖两个坟墓:一个留给敌人,一个留给自己。”用惩罚对方的方式补偿自己所受伤害或侮辱的想法,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人类倾向,也是一种对抗被错怪的防御形式。但对某些人来说,想要报复回去,成了他的主要生命锚。
恢复个人名誉,并从无助、被侵犯和不公正感中恢复过来的意图,常常助长了报复的幻想。对那些被报复想法蒙蔽双眼的人来说,面临的挑战是索性埋了斧头继续前进。宽恕和修复,是看待生活的更富有成效的一种方式。
学习/探索。对学习的热爱,可以是一种强烈的、贯穿终生的追求。很看重这个生命锚的人,只有在应对新挑战时才会感到真正的活力,因为他们痴迷于对“弄明白了”的热爱、对“解决问题”的冲动,以及不断探索和追寻的需求。已经尝试过的,对他们来说很快就会变得无聊,他们经常开启一个又一个看似疯狂的想法。此刻跳入我脑海中的,自然是创新者埃隆·马斯克(Egon Musk)和他的企业家家族。
生活方式的质量。当生活方式的质量成为生命锚时,高管们会优先考虑在工作、朋友和家庭之间找到令人满意的平衡。通常,这意味着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时间、地点和方式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把控。真相可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生活经历,比如他们忙碌的父母未曾或很少参与过他们重大成长事件的事实,很可能会让他们下定决心,确保将来自己和孩子的生活不会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