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PCA(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人脸识别的MATLAB 代码实现

本文介绍了PCA(主成分分析)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PCA算法的训练和识别阶段,包括计算平均脸、协方差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以及如何在MATLAB中实现这一过程。通过实验,保留90%能量的前57个特征值即可满足需求,识别率为0.8500。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PCA(主成分分析算法)出现的比较早。

PCA算法依赖于一个基本假设:一类图像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征(如人脸),在整个图像空间中呈现出聚类性,因而形成一个子空间,即所谓特征子空间,PCA变换是最佳正交变换,利用变换基的线性组合可以描述、表达和逼近这一类图像,因此可以进行图像识别,PCA包含训练和识别两个阶段。

训练阶段:

1)计算平均脸

2)计算差值脸

3)构建协方差矩阵

4)计算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5)将每幅人脸的差值脸投影到特征空间W上,就可以得到每幅人脸的P的特征。

识别阶段:

1)将待检测的人脸图像T的差值脸投影到特徵空间,得到人脸T的特征

2)从训练集中一次取出每张人脸的特征脸U。利用U与U的欧氏距离做相似性判定T是已知人脸或未知人脸。

根据Kyungnam Kim在其论文 Face Recognition using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中所陈述,PCA人脸识别的基本思想是“…express the large 1-D vector of pixelsconstructed from 2-D facial image into the compact principal components of thefeature space(eigenspace projection).” 也就是从人脸图像中找出最能代表人脸的特征空间。一个单个的人脸图片映射到这个特征空间得到这个特征空间的一组系数(这张人脸图片的特征脸特征)。如果两张人脸图片映射到这个特征空间的系数差不多,就表示这两张人脸是同一个人。从论文中我们也知道了特征空间的计算方法“Eigenspace is calculated byidentifying the eigenvectors of the covariance matrix derived from a set offacial images(vectors). ”

流程图


 

数据库:

测试数据库为ORL_92x112,其中含40个人,每人10张图片,共400张图片。

下图为40个人的第一张图片。

PCA是一种常用的特征提取方,可以用于人脸识别。具体步骤如下: 1. 收集人脸图像数据集,并将每个图像转化为向量形式,形成一个数据矩阵X。矩阵X的每一行代表一张图像,每一列代表一个像素点。 2. 对数据矩阵X进行中心化操作,即对每个像素点取平均值,然后将该平均值从原始像素值中减去,得到新的数据矩阵X'。 3. 计算新的数据矩阵X'的协方差矩阵C。 4. 对协方差矩阵C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将特征向量按照特征值大小从大到小排序,选择前k个特征向量构成一个新的矩阵P。 5. 将数据矩阵X'投影到新的矩阵P上,得到降维后的数据矩阵Y。 6. 对于一个新的人脸图像,将其转化为向量形式,然后进行中心化操作,并将其投影到矩阵P上,得到降维后的向量y。计算y与所有训练集中的向量在新的空间中的距离,选择距离最小的k个向量的标签作为预测结果。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PCA实现代码示例: ```matlab % 读取人脸图像数据 data = load('face_data.mat'); X = data.X; % X为n*m的矩阵,其中n是样本数,m是每张图片的像素数 % 计算数据的均值 mean_X = mean(X, 1); % 中心化数据 X = X - repmat(mean_X, size(X,1), 1); % 计算协方差矩阵 C = cov(X); % 计算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V, D] = eig(C); % 对特征向量进行排序,选择前k个作为新的特征向量 eigenvalues = diag(D); [~, index] = sort(eigenvalues, 'descend'); V = V(:, index); k = 100; V = V(:, 1:k); % 将数据投影到新的特征向量空间中 new_X = X * V; % 计算测试样本与训练样本之间的欧氏距离 test_image = imread('test.jpg'); test_image = double(reshape(test_image, 1, size(test_image, 1)*size(test_image, 2))) - mean_X; test_image = test_image * V; distances = sum((new_X - repmat(test_image, size(new_X,1), 1)).^2, 2); % 选择距离最小的前k个样本作为最近邻 [~, index] = sort(distances); k = 5; nearest_neighbors = index(1:k); % 计算最近邻的标签 labels = data.labels; nearest_labels = labels(nearest_neighbors); % 输出测试样本的标签 test_label = mode(nearest_labels); disp(['测试样本的标签为:', num2str(test_label)]); ``` 在以上代码中,我们使用了一个人脸数据集和一个测试样本图像。我们将人脸数据集中的图像进行PCA降维处理,然后将测试样本图像也进行降维,并计算与所有训练样本在新的特征空间中的欧氏距离,选择距离最小的前k个样本作为最近邻,最后通过最近邻的标签来预测测试样本的标签。
评论 34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