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问题是科学发现的逻辑起点,一切科学研究、科学知识的增长就是始于问题和终于问题的过程

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刊

学科交叉是 “学科际” 或 “跨学科” 研究活动,其结果导致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交叉科学。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之间本来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所形成的科学知识体系也必然就具有整体化的特征。科学史表明,科学经历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过程。现代科学则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交叉科学又集分化与综合于一体,实现了科学的整体化。

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交叉科学是综合性、跨学科的产物,因而有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复杂科学问题、社会问题和全球性问题。

在新时期里,中国需要加速发展科学和技术,其中要大力地提倡学科交叉 ,注重交叉科学的发展。因而,提出并解决交叉科学难题就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 科学知识体系具有整体化的本质特征

在古代科学时期,人类只能直观地认识自然界,并将所获得的知识包罗在统一的古代哲学之中。这时,虽然从直观上对自然界的认识是综合性的,但还仅是对现象描述、经验总结,有时还带有思辨性和猜测性,因而不可能深刻揭示自然界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近代科学时期,人类已能对自然界进行系统的观察、比较精确的实验,并初步建立起严密的逻辑体系。科学开始分化,形成了相当精细的专门学科,这与古代科学综合的整体认识相比较,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事实上,这种分化脱离了自然界综合的抽象,不足以真正认识自然现象的全部内在联系。

在现代科学时期,科学的发展把分化与综合紧密地联系起来了,把人为分解的各个环节重新整合起来了。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创始人 M・普朗克也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

在 100 多年里,始终勃兴的交叉科学,包括边缘科学、横断科学、综合科学和软科学等,消除了各学科之间的脱节现象、填补了各门学科之间边缘地带的空白、将条分缕析的学科联结了起来、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复杂的客体,从而才真正能够实现科学的整体化。

二 学科交叉导致众多交叉科学前沿

学科交叉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的跨度,日益增大;交叉的层次,不断加深。学科交叉是众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交叉形成的理论体系,构成交叉学科;众多交叉学科构成了交叉科学。

学科交叉是学术思想的交融,实质上,是交叉思维方式的综合、系统辩证思维的体现。自然界现象复杂、多样,仅从一种视角研究事物,必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揭示其本质,也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其全部规律。因此,惟有从多视角,采取交叉思维的方式,进行跨学科研究,才可能形成正确完整的认识。著名物理学家海森伯认为:“在人类思想史上,重大成果的发现常常发生在两条不同的思维路线的交叉点上。”1986 年,诺贝尔基金会主席在颁奖致词中说:“从近几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选可明显看到,物理学和化学之间,旧的学术界限已在不同的方面被突破。它们不仅相互交叉,而且形成了没有鲜明界限的连续区,甚至在生物学和医学等其它学科,也发生了同样的关系。”1953 年,DNA 双螺旋结构的重大发现就是化学家 L.C. 波林、生物学家 J.D. 沃森、物理学家 F.H.C. 克里克、R. 富兰克林和 M.H.F. 威尔金斯等合作的结果。这些表明,在多学科之间、多理论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了 “科学键”,从而能开拓众多交叉科学前沿领域,产生出许多新的 “生长点” 和 “再生核”,如粒子宇宙学、生物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太空科学、环境科学、科学伦理学、系统科学、自然社会学和社会自然学等。迄今,交叉学科的数量已达 2 000 多门之多,其中许多都是交叉科学的前沿。

三 有利于综合性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交叉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数学科学和哲学等大门类科学之间发生的外部交叉以及本门类科学内部众多学科之间发生的内部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因而有利于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全球性的复杂问题。这是交叉科学所能发挥的社会功能。

在社会发展中,人类会遇到诸如人口、食物、能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问题,这仅靠任何单一门学科或一大门类科学都不能有效地解决,而惟有交叉科学最有可能解决。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总方针、总政策的制定,有关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重大决策,都最需要综合性的知识,可以说,几乎要遍及所有学科的系统性知识。若只靠经验性的和局部的知识,进行随机性和盲目的决策,就必然会产生失误,而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涉及到众多学科知识,而交叉科学也能为其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国家重大工程系统的设计、论证、实施、评价等也必须综合地运用交叉科学。交叉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技术交叉和集成,进而使技术高度综合化和集成化,形成了现代宏大的技术体系。

四 中国更要加强科学交叉和交叉科学

在中国科学发展中,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显得相对滞后。在较长时期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却都需要各门类科学、各门学科之间交叉、渗透和融合。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科技界、政府科教管理部门开始从科学概念、科学政策、科学管理上重视,以弥合这些鸿沟,特别是,中国老一辈的科学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科协所属的一些学会、研究会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的计划中,都正在大力地加强推进学科交叉和交叉科学。

为了在中国科学中增强学科交叉和交叉科学,要有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在科学发展战略布局中,强调交叉科学与非交叉科学并重,为了改变交叉科学落后状态,目前应更强调交叉科学的发展;在科学政策上,应引导和鼓励从事交叉科学研究;在组织管理上,应特别重视交叉科学的发展,甚至在具体科研项目、课题中,优先支持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营造有利于学科交叉和交叉科学发展的环境,在科学共同体中形成一种鼓励交叉的学术氛围;在新的科学发展时期,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结构改革中,也应重视交叉科学应有的地位;要培养能适应学科交叉和交叉科学发展的宏大的科学家队伍。因为没有某一门专门学科的研究可以仅靠本专门学科单科独进方式可以深入下去。为此,应提倡对大学生、研究生的科学教育,加强跨学科教育。

中国近代科学主要从西方输入,虽经二三百年的发展已进入现代科学时期,但仍比较落后。 要加速中国科学的发展,必然要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上进行反思,以改变学科分隔的陈旧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积极鼓励学科间交叉和交叉科学的发展。

五 提出交叉科学难题的重大意义

《21 世纪 100 个交叉科学难题》一书中选录了 120 多位科学家提出的 100 个交叉科学难题,这对于我国增强学科交叉和交叉科学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需要一大批积极分子来开拓交叉科学前沿研究,我国的科技政策更要引导和支持这些比较易于产生重大原始创新的前沿研究。

在科学研究的经历中,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形成了重要的思想:“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 他正是提出了解决牛顿力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或矛盾而建立了相对论。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指出:“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够提出大量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中止。” 在 1900 年,他就提出了 23 个数学问题,从而对 20 世纪数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许多科学哲学家都认为,科学问题是科学发现的逻辑起点,一切科学研究、科学知识的增长就是始于问题和终于问题的过程;旧的问题解决了,又引入了新的、更深刻的问题…… 因此,善于和勇于提出科学问题,用科学批判和理性质疑的科学精神去审视旧的科学问题,充分发挥创新性的想象力去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尤其是提出大跨度、综合而复杂的重大交叉科学难题就显得更有意义了。


via:


学科分化与融合的历史

在原始社会,人类从朦胧中走来,所有的知识都浑然一体。到了古代,希腊人把所有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思考,都笼统地包含在一门学问里,即自然哲学。中国人也一样,甚至社会知识、自然知识也不区分,统称为学问。那时候,生产力水平底下,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是直观统一的,还不可能 “对自然界进行解剖和分析。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开始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分门别类地研究客观世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描述,“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门,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多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步的基本条件”。

在西方,最早的学科分类思想源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的 “学科” 概念并进行了学科分类,他对包罗万象的哲学进行了分类,所有科学(即学科)都称为广义的哲学,哲学(狭义)被分类为理论科学,包括物理学、数学和形而上学;实践科学,包括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诗的科学。

中国的学科分类思想源自周代,中国传统知识分类最早有 “六艺”,之后出现过 “七略”、“四部” 等不同的分类方法,尤其是以典籍文献体裁为分类标准的 “经、史、子、集” 四部之学成为中国传统知识系统的典型代表。

16 世纪的科学革命主要是天文学和生命科学的革命,17 世纪的科学革命主要是物理学和数学的革命,18 世纪则是一场技术革命和化学革命。经过 16-18 世纪各门学科的革命,导致了古代混沌的自然哲学的分化,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形成了一门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体系。17 世纪以来,先是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门具体自然科学逐渐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建立起了各自独立的学科范式与研究目标,开始了人类知识体系在学科意义上的分化过程。到了 19 世纪前后,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现实问题日渐复杂,从而催生了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学科,诸如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纷纷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并确立了各自独立的学科地位。

而在中国,近代社会特殊历史背景中传统知识系统遭遇西方学科的冲击,“四部之学” 逐渐被取代,大学学科体系按照分科立学原则初建成形。

学科的分化使单一学科愈来愈细,愈来愈专门。但是,在学科分化同时,又出现了学科融合。英文中,“交叉学科”“学科交叉” 与 “跨学科” 通常使用同一个词,即 “Interdisciplinary”。该词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文献中,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伍德沃斯(R.S.Woodworth)于 1926 年首创的一个专门术语,认为跨学科是超越一个已知学科的边界而进行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研究领域。当时,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提出它的主要职能是发展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会的研究,而 “学科交叉或跨学科” 一词是该理事会会议速记使用的记录文字,但未普及。1930 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 (SSRC) 在一份有关理事会的目标的声明中,正式使用 “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活动” 的说法。1937 年,《新韦氏大词典》和《牛津英语辞典增补本》首次收入 “学科交叉或跨学科” 一词。到了 50 年代,这一术语己在社会科学界被普遍使用,到了 60 年代,这个词被自然科学家、教育学家等广泛使用。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学科分化与学科整合这两种趋势同时并存,互为补充。学科交叉是与学科分化相对而言的。学科分化是指学科因纵向分粟而出现的细密化现象,具体地说,它表现为由一门母学科通过科研而分化出一门或一门以上的具有新质的子学科。学科交叉是指学科间因横向有机联系而出现的综合化现象,具体地说,它表现为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某一内容或某些方面通过科研而进行的综合性或概括性的有机整合过程。

1968 年,第一次国际跨学科研讨会召开,学者 Koester 编著了会议论文集《超越还原论:阿尔巴赫问题论丛》,成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跨学科的书籍,同时标志着学科交叉研究的开始。1970 年 9 月 7 日,一个以 “跨学科” 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法国尼斯大学召开,该会对跨学科研究、跨学科教育问题作了系统、全面探讨,会后出版了文集《跨学科学 —— 大学中的教学和研究问题》。1976 年,英国创建了《交叉科学评论》期刊标志着学科交叉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1980 年,国际跨学科协会成立,该学会先后召开各类世界性跨学科学术研究会议。1990 年,美国跨学科专家 J.T.Klein 出版了第一部由一个人执笔的完整的跨学科学专著:《跨学科学 —— 历史、理论和实践》,标志着跨学科学进入了一个系统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我国的跨学科运动萌芽于 1950 年代,当时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如运筹学、技术经济学、科技史等相继创立,受到学界的重视。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关于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大大拓宽了控制论的研究领域。那么国内关于学科交叉的研究,标志性时间是 1985 年 4 月,我国首届交叉科学学术讨论会在背景的召开。90 年代迎来了我国跨学科理论探索的小高潮,一系列跨学科学的专业理论著作相继出版。1991 年、1998 年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刘仲林主编的《跨学科学导论》和《现代交叉科学》等专著。

从 20 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女性研究、城市研究、脑科学研究)开始大量出现,并且在大学中也逐渐确立了学科的合法性。

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交叉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学科交叉融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流方向。重大科研创新项目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整合、联合攻关才能解决。交叉学科的发展对于高校学科建设培养新的增长点,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规划整合,形成科学发展的必然需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强调:“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十三五” 规划遴选了 118 个学科优先发展领域和 16 个综合交叉领域,在重大学科领域非常注重学科交叉。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在信息技术成为其他各种学科发展新的增长力之后,学科整合开始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又开始由学科分化走向学科整合,学科整合的显著标志和重要成果就是交叉学科时代的到来。

学科发展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学科的演化过程从最初的整合,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始经历分化,随着学科高度分化的同时,学科发展又开始进入到交叉融合的阶段,学科经历着综合、分化再综合的演化过程。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成为目前学科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大量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的培育以及优势学科方向的凝练,都依赖于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融合。最近 25 年,交叉性合作研究获得诺贝尔奖项的比例已接近一半(49.07%)。

学科交叉融合是学科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门类的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不断走向综合,促进跨学科研究不仅能在学科交叉地带发现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学科增长点,能够带动整个学科或者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有助于解决人类社会和科技的重大问题。


via:

科学网 — 学科分化与融合的历史 - 聂广的博文 2021-6-8 22:0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90337.html


跨学科学应成为交叉学科勃发的向导

作者:刘仲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1985 年,我国召开了全国首届交叉科学学术研讨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著名学者到会讲话。钱三强在谈到当代交叉科学发展时曾预言:21 世纪将是一个交叉科学时代。

“跨学科学”,是以学科交叉现象的整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理论、方法、历史、管理、对策等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研究两大部分。基础理论研究包括交叉学科的哲学、历史、原理和方法等研究,实践应用研究包括科研、教育、管理等应用性研究。中文的交叉学科、跨学科学、交叉科学三个词的词源,均来自英文 “interdisciplinary”。在 1985 年之前,这个词在国内一般被翻译为 “跨学科”。1985 年全国首届交叉科学学术研讨会召开,“交叉科学” 一词叫响,这个英文词便有了 “交叉” 的译法。

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 “跨学科学” 专著。1970 年 9 月,一个以 “跨学科” 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法国尼斯大学召开,标志着对 “跨学科” 的整体性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该会议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法国教育部联合召开,21 个国家的代表和跨学科专家共 57 人参会。与会学者对跨学科基本理论、跨学科科研、教学等问题作了系统的探讨。会后出版了文集《跨学科 —— 大学中的教学和研究问题》,奠定了 “跨学科学” 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基础。1976 年,《交叉科学评论》杂志在英国创刊,专门研究涉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跨学科理论和实践问题。1980 年,相关国际跨学科协会成立,成功组织了多次跨学科国际学术研讨会。值得反思的是,因为我国长期没有对应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上述各种学术活动基本没有中国学者参加,我国相关的 “跨学科学” 研究在国际上也影响甚微。

202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设置 “交叉学科门类”,直接体现在学科专业目录上,这是我国交叉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大变革。交叉学科门类的出现,不是简单地在数量上增设了第 14 大类学科,而是一场科研和教学发展范式的深层变革。简单地说,以前的第 1 至第 13 大类学科都是同类型学科门类的设置,而第 14 大类的学科独树一帜,是不同类的学科交叉融合。它打破了不同学科割据的传统,促进不同学科门类的大交叉、大融合,正在形成 “别开生面” 的新兴交叉学科群体。

与当前国内各高校申报交叉学科学位点空前高涨的热情相比,研究交叉学科发展整体规律的 “跨学科学” 却显得异乎寻常的冷清。其实,作为研究交叉学科发展整体的 “跨学科学”,本身也是一门重要的超级交叉学科。从长远看,如果缺乏跨学科学理论的整体视野,仅把交叉学科视为一个弥补人才培养短板的平台,就很难促进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有鉴于此,“跨学科学” 应作为促进交叉学科茁壮成长的向导,特别是在今日 “交叉学科” 群雄并起的形势下,“跨学科学” 尤为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讲,为了实现 “交叉学科” 的健康发展,需要增强 “跨学科学” 的理论支撑。

当代科技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在学科高度分化基础上的综合跨学科趋势。学科交叉的深度和广度,已成为影响创新发展特别是原始创新的关键性因素之一。2004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协会在《促进跨学科研究》报告开篇写道,“跨学科研究是人类进行的最具成效、最鼓舞人心的一种探索活动,它能提供一种产生新知识的对话和联系形式。作为发现和教育的一种模式,它对可持续的环境、更健康更富裕的生活、激发年轻人产生灵感的新发现和技术以及更深刻理解我们所处的时空作出了很多贡献,而且有望作出更多的贡献”。

从国内学界来看,一些学者对交叉学科的理解尚处在 “实用” 意义的层面,没有关注其对激发我国学术 “原创力” 的重要影响。由于 “跨学科学” 研究力量薄弱,致使我国交叉科学发展常常被理解成带有跨学科特点的科研项目或学位点之争,缺乏发展的整体视野和长远布局,“跨学科学” 理论研究队伍和专业人才长期匮乏。由此可见,密切结合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发展我国的 “跨学科学” 研究,全面深入地探讨学科交叉发展的整体特点和普遍规律,使人们对学科交叉认识由现象层面深入本质,为建立科学、规范、灵活的交叉科学新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人才储备,是推动我国交叉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为此,建议尽快建立少而精的 “跨学科学” 的专门研究机构和专业人才培养学位点,形成 “跨学科学” 专业理论研究队伍和研究基地,同时在高等学校本科阶段设置 “跨学科学” 通识课程,在科研、教育、管理等各类人员中广泛普及 “跨学科学” 基础理论知识。

交叉学科蓬勃有序发展,尤为需要 “跨学科学” 理论的引领。中国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 “跨学科学” 专家,让他们积极参与交叉学科项目或成果的评价,从而改变长期以来交叉学科鉴定和评审由传统单学科专家评审的局面。


via: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