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幸福的秘诀是尽量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对感兴趣的人和物尽可能友善

第一哲学家

选自罗素《幸福之路》刘勃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有些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如果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你就发怒,这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足的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 2+2=5,你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

大部分人对世态炎凉的人世和人们所能达到的冷漠程度都怀有一种恐惧之情,正因为如此,他们都渴望情爱。现代人对于爱情,有一个心理障碍,那就是害怕不能保持他们的个性。这种恐惧心理是愚蠢的,个体单独存在并不是目的,必须要和外部世界建立联系。既然是和世界发生联系,那么就必然不能保持孤立,一个被关在玻璃箱子的个体会凋零,而一个与人接触中得以自由发展的个体却能变得强大。爱情只有在自由生长时才会变得茂盛,一旦变成某种义务,就会烟消云散。

人的一生就应该像一条河,开始是涓涓细流,被狭窄的河岸所束缚,然后,它激烈地奔过巨石,冲越瀑布。渐渐地,河流变宽了,两边的堤岸也远去,河水流动得更加平静。最后,它自然地融入了大海,并毫无痛苦地消失了自我。

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这个世界的问题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傻子们坚信不疑。

言论自由只有在政府认为它自身安全的时候才存在。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

幸福的秘诀是:尽量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对感兴趣的人和物尽可能友善

人的情绪起落是与他对事实的感知成反比的,你对事实了解得越少,就越容易动感情。

人生而无知,但是并不愚蠢,是有些教育使人愚蠢。

只凭阅读本身并不能提高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能力。如果一生中能读到一本好书,在阅读中又感到乐趣,这种乐趣又把我们引深到思考中去,在思辨中再得到更大的乐趣,这才是一本好书应有的价值,也是它真正存在的意义。

眼光长远是理性的,但也是苦闷的,因为美好永远在将来,当下永远有苦难。

放弃自己想要的某些东西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我们无法自由和高尚地活着的最主要原因是对财富的迷恋。欲望使人即使到了天堂也会坐立不安。

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受到的诱惑还不够大

一个有勃勃生机与广泛兴趣的人,可以战胜一切不幸。一个明智地追求快乐的人,除了培养生活赖以支撑的主要兴趣之外,总得设法培养其他许多闲情逸致 。

所谓幸福的生活,必然是指安静的生活,原因是只有在安静的气氛中,才能够产生真正的人生乐趣。

传统的人看到背离传统的行为就大发雷霆,主要是因为他们把这种背离当作对他们的批评。

人的真实生活不在于穿衣吃饭,而在艺术、思想和爱,在于美的创造和瞑想以及对于世界的合乎科学的了解。

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第一条是:记住你的动机并不总像你想象的那么有益于他人。

第二条是:不要过高估计你自己的价值。

第三条是:不要期望他人能像你那样注意你。

第四条是:不要以为多数人都在设法迫害你。

忍受单调生活的能力,应当从小培养。现代父母在这方面真该大受谴责;他们供给子女的消极娱乐实在太多,如电影、美食之类,他们不懂得平淡的生活对于儿童的重要性。

只有同这个世界结合起来,我们的理想才能结出果实;脱离这个世界,理想就不结果实。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凡是习俗称作自我牺牲的母亲,往往对孩子极端自私,因为尽管做父母可以比人生其它部分更加重要,但如果把它看作人生的全部,就会导致人的不满,而不满的父母很可能会从感情上掌控孩子。

虚荣心是威力巨大的动机,任何有过很多和孩子相处经历的人都知道,他们有多么坚持不懈地傻傻的表演,以及说着“看我的”。

一个缺乏父母之爱的孩子,很可能胆小怯弱,不爱冒险,他总感到惧怕,不敢再以欢快的心情去探究外部世界。这样的孩子可能在令人吃惊的小小年纪里就开始了对生与死、人类的命运等问题沉思默想。

婴儿的机灵狡猾已远出于成人意料之外,如果发现哭能产生愉快的结果,他们就会哭。长大后,当埋怨的习惯使他们招人厌恶,而不是招人宠爱时,他们会感到惊讶和不满,继而认为世界冷酷无情。

如果像为了利息而放债那样,一个人在精打细算之后才给别人以爱,这是无益的,因为有算计的爱不是真诚的。

男女双方都必须有平等的心理;彼此不干涉对方的自由;一定要有身体上和心灵上的完全的亲密;并且对于尊重的事物,一定要有彼此相同的标准。

`What I have lived for?
我为何而来?


Bertrand Russell
— 伯特兰·罗素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三种质朴而又极其强烈的情感一直主导着我的生活: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人类苦难难以遏制的同情。

These passions, like great winds, 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 in a wayward course, over a great ocean of anguish, 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
这三种情感,就像飓风一样,任意地卷着我飘来荡去,倏忽不定,越过深深的苦海,抵达绝望的边缘。

我们的心中必须敬重爱人的人格,有如我们对待自己一样,并且我们需要知道对方的情感和愿望,犹如是自己的一般。

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只消一句话:你应当爱某个人,就足以使你对这个人恨之入骨。


via:


罗素说: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

黑白先生

img

前几天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不死的中国人》,作者是两个意大利记者通过对生活在当地的中国人的访谈之后而写的一本书,让更多人了解从欧洲人的视角看中国人,也让我们更好地看清自己。

书中介绍,在意大利大概有 5% 的人口是中国人,这些人当中,又绝大多数是浙江人。作者带着好奇记录下了他们在意大利的喜怒哀乐。整体上,他们象一部工作机器,特别能吃苦,在缝纫机前、家具工厂里、采石场里、稻田里,从天亮忙到半夜。他们没时间带孩子,就把孩子委托给那不勒斯的当地保姆。在意大利出生和长大的孩子们完全不熟悉他们父母的故乡。这些人在25岁左右结婚,前来参加婚礼的人至少会给他们500欧元的红包;结婚收到的红包足够他们盘下一间商铺,开始自己的生意。他们很有生意头脑,会跟随传言迅速地在意大利和其它欧洲国家流动,以寻找下一个赚钱的机会。他们不怎么跟当地人交流,他们偷税,他们爱去赌场。他们老了以后,会买张飞机票回浙江养老。因此,意大利人很少见到中国人办丧事。为此,意大利人都认为“中国人永远不会死”。

看完此书,我的评价:关于当下国人的生活状态,他们活得好像自己永远不会死,而死的时候又好像从来没有活过。—是不是很深刻?

几千年来,国人的确吃苦耐劳,可是和那些动不动就到处度假的欧洲懒人比,却反而混得马马虎虎呢?不愿深入思考就是其中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深入思考的能力,远比劣质的勤奋重要一百倍。我觉得,人不可太累,整天如果忙得像一台机器或一只陀螺一样连轴转,一则不利于身体健康,二则不利于大脑思考问题。经验证明,人越勤奋越辛苦不仅累坏身体,而且累坏智慧。一天中,不仅要留给身体休息的时间,也应给大脑留出思考的余地。

欧洲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度假,中国人却反过来了……梁实秋说,人只有在闲的时候,才最像人。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

伯特兰·罗素说:“有些人你要他去思考,不如砍了他的头。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 罗素喜欢实话实说,说话总是这么犀利的。生活中给我最大的领悟就是:人真的不能做一个“不思考”的人。不思考,无论是逃避思考、放弃思考,还是由于愚笨无知而不懂得思考,麻木地做事、麻木地追随自身的意志或是“大流”,所以,放弃思考的人,通常会掉入三个陷阱:

从众心理——“大多数人都这么想,那就一定是对的”;惯性思维——“以前就是这样,那就一定是对的”;固执己见——“我就这么想,那就一定是对的”。人是高级动物,但也是动物,惯性思维会让人失去感恩,或者习惯被虐,林凯在《说深刻》说, 人一旦习惯了某种生活方式,他就会不觉得这种生活方式让他失去了什么。 长期不在自由下生活的人,并不知道自由的可贵;长期不思考的人,也并不知道思考的意义。结果就是你不让我自由,我就不要自由,你不让我思考,我就不思考。

傻子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傻子,否则他就不会继续傻下去;幼稚的人不知道自己幼稚,否则他就不要再幼稚;要面子的人不知道自己有多要面子,否则早该收敛一下那点可怜的自以为是了。可见自以为是的人是多么危险,而又难以被察觉。

如下图,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

img

你是不是只看到了几只动物呢?仔细看看黑色部分,你会发现惊喜。我们通常都是惯性思维的去看某些事物,其实,很多事情,换个角度思考,然后深入进去,就能走出目前的困境和迷宫!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复杂的世界里,物欲横流,充满诱惑,许多人由于对物质的追求往往使生活日趋繁杂,心为物役,身为形役,成为外物的奴隶却浑然不知。就像一群蚂蚁一样地忙忙碌碌,却不知生命的最终意义。 对于哲学素养高的人而言,应当在哲学睿思的引领下,冷静地观察、深入地思考,理性地分析外界的复杂现象及其千变万化,摆脱纠缠、解放自我,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意义。


via:


罗素:“高尚” 的野蛮和狂热的信仰是人类最大的灾难

1872 年 5 月 18 日,20 世纪著名的思想家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出身于曼摩兹郡一个贵族家庭。1890 年,罗素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后曾两度在该校任教。1908 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50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被授予英国嘉行勋章。罗素不仅在哲学方面有划时代的贡献,其思想对公共领域也有深远的影响。

人性隐含着罪恶,世界常发生灾难,但罗素仍然相信,人是值得活的。罗素的意义正在于此,他时刻提醒着人们要不断反思,要正视自己当下的生活,矢志不渝地去寻找真正的自己,做真正的人。

▌人性的四大欲望

罗素对人性的洞察无比深刻,如果说把思想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人说的东西深刻得要命,但说的方式笨得可怕;一种人不仅说的东西发人深省,而且说的方式非常精彩。康德和黑格尔属前一种人,他们的著作深刻但沉闷;罗素则属后一种人,他的著作深刻而优美。
罗素指出,人性有四大欲望:占有欲、竞争欲、虚荣心和权力欲。

“占有欲是一种无限的动机。不管你已拥有多么多,你仍将渴望占有更多。” 人们总是不满足于已有的事物,而去强求还不属于自己的事物,而这是没有尽头的。完全的满足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竞争欲是一个更为强大的动机。人们历史上,因彼此不和而引发内战造成的全面毁灭,比比皆是。争抢好胜不仅仅是为了占有,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虚荣的激情。

罗素说:“虚荣心的麻烦之一就是,喂它的东西越多,它就越膨胀,你被谈论的越多,你就越希望被人谈论。” 怎样夸张虚荣心在人的一生中影响都不为过,一个人一旦被虚荣占据,那么傲慢也会随之而来,最终迷失了自己。

但是,最可怕的是权力欲,权力是终极的诱惑。权力欲的确是重要人物生活中最强烈的动机,他们不达无限权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一个人的权力欲的宣泄,意味着更多人的被驱使,因此它是 “一个非常危险的动机”。

欲望会使人堕落,但是罗素也指出,欲望是人行动的动力,若对它善加利用,人们就可以改善自己,创造新的生活。

▌小灾难来自固执 大灾难来自狂热

罗素毕生都提醒人们:人们总是幻想 “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毕其功于一役的社会革命”,这样的想法很不错,但只是痴人说梦。因为事实证明,给人类带来了最多、最大灾难的,正是那些 “高尚” 的野蛮和狂热的信仰。

罗素曾经亲自游历苏联,因此,他在不同时期对苏俄的看法,于我们似乎更有参考价值。

十月革命刚爆发时,罗素的态度与多数人并无二致,既兴奋,又期待。他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向英国驻彼得格勒的大使打听苏俄近况,却因为隔得太远不得要领。1920 年,罗素为了尽可能地观察当地局势,亲自去了一趟俄国,并与列宁等人长谈。

亲身体验过苏维埃之后,罗素如冰水浇头,热情骤灭。在俄国有一种 “斗争哲学”,与罗素的理念格格不入。在罗素看来,俄国理论有两大谬误:一个是人性上的,一个是理论上的。

人性上的谬误,是幻想通过宣扬仇恨,以斗争的形式促成美好结果,以天下大乱带来天下大治 — 却不去想,那些养成仇恨习惯的人,一旦取得胜利,就会马不停蹄寻找新的仇恨目标。

理论上的谬误,则在于他们坚信,经济力量是唯一起支配作用的权力形式,如果国家成为唯一的资本家,就能马上消除剥削和压迫。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只是造出了更加可怖的权威 —— 所有人将生杀予夺的大权,全都交托于政府官员。

而深陷两种谬误的人必定会迷失自我,被狂热的意识形态洪流所裹挟。如罗素这般看透苏俄真相的知识分子少之又少,这更使得他倍感孤独。

▌生命个体的尊严比各种主义更重要

罗素无法容忍自己成为狂热迷信之徒。他深知在复杂的历史处境中,没有人可以一劳永逸地置身于理性、真理和光明的世界,而将敌手贬为愚昧、荒谬和黑暗的另一边。他曾说,“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罗素是真诚而孤独的,但他既不害怕也不逃避它。“不要为自己持独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接受的常识都曾是独特看法;即使真相并不令人愉快,也一定要做到诚实,因为掩盖真相往往要费更大力气。”

晚年的罗素致力于和平事业,他认为 “人类时刻面临着灭顶之灾”。促使罗素作出这个可怕的预言,是无时不在的核威胁与核讹诈。
如果世界大战再次爆发,恐怖平衡将被打破,再没有人会遵守禁核约定,投入战争的每一方,都会大量制造氢弹和原子弹,而一场动用原子弹和氢弹的战争,绝不可能有任何赢家,我们作为地球人的一员,要么选择活在一起,要么选择共同死去。

罗素发出满怀忧虑的呐喊:“我渴望任何一个国家、种族或主义,都屈服于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自由、价值与尊严之下。”

个人的寿命再长,在历史长河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哲人的思想,却能超越时代而永驻。罗素于 1970 年 2 月 2 日过世,但他对苏俄极权的判断、对核战争的忧虑丝毫没有过时。

【罗素在 1959 年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如果这段影片千年后被发现,你会对后人留下怎样的感悟?”

罗素停顿片刻说道:“很简单,有两点,一是智慧,二是道德。”

“关于智慧。永远只问自己,事实是什么,真相是什么。不要被自己更愿意去相信的东西所蒙蔽。”

“关于道德。爱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我们必须学会容忍他人,并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总会有人说出我们不想听的话。”】


via:

  • 11
    点赞
  • 1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