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语者的独白(上):四门外语的学习之路
Theia 在路上 2022/12/21 15:46
其实我在写这系列文章之前犹豫了不少时间是否应该写。
一方面,关于语言学习我有太多想说、想分享的。到目前为止我一共有四门外语的学习经历,在经历了各种尝试和弯路之后,我逐渐发展出了一套语言学习方法;
另一方面,我又有诸多顾虑,比如我在学的几个语言的流畅度还没达到我的目标;比如和许多网上众多的多语言者比起来,我的这一套方法可能不是最高效的;又比如,每个人的语言习得和倾向不同,所以我的方法并不一定总是适用。
但是我还是决定写下来,因为我想通过这篇文章把我脑海里众多的碎片化想法系统化,同时把我的方法分享给需要的人,也可以借此和更多的语言爱好者认识,交流语言学习。
这一些系列文章会包含三个篇章:上篇分享我的语言学习之路,中篇分享关于语言学习重要的底层思维,下篇分享根据个人经验总结的一套语言学习方法,包括学习流程和推荐的工具。
四门外语的学习之路
到目前为止,我会说四门外语:英文、日语、西班牙语,以及荷兰语。到目前为止,我能够用英语无障碍沟通,用于工作和生活;能够用日语阅读原版书籍,能够理解绝大部分的日常对话,虽然输出方面还需要打磨;西班牙语的水平和日语的水平类似,但是阅读和听力相对较差,口语相对较好;荷兰语中等水平,目前能够完成日常的对话,但稍微深入一些就要卡壳。
其实对于这几个语言,包括我的母语中文,我都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语言里真的有太多太多的细节了,而且语言又是在不断发展的,这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一件挺让人沮丧的事情。
这里就有朋友问了:同时学习这么多的语言,时间上怎么安排过来的呢?答案是:安排不过来!
其实我这几门语言的学习是我从小到大基于兴趣的积累,但即使是这样,语言水平和母语者相比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不能低估母语者的语言水平!)。所以我也充分意识到,对我而言语言学习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
不过我们先来看看到目前为止的故事吧!
英语
和在中国长大的大多数人一样,从小到大,我接受的英语教育都是填鸭式 + 考试导向型的教学。
虽然在学校里我的英语成绩一直就比较好,尤其是初中以后,但其实我开始学习英语并不是很早,大概从小学四五年级学校里才开始上英语课。初中高中期间除了在学校的英语课之外,我还和很多人一样上了课外的小班辅导。
相对较晚的起点,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教育资源,所以为什么我初高中英语成绩突出,我也是挺糊涂的。
但是有几件事,在事后想起来,应该是帮了不少忙的。
一是高中期间我每天雷打不动地早起读「新概念英语」的文章。我也不记得我是出于什么原因开始这样做,但我记得自己坚持这个习惯至少一年多。现在想起来,我还可以做得更好:除了「读」之外,还应该「记」,不一定是一字不落地背,而是理解 + 记忆。因为朗读很容易就变成了不过脑子的机械活动,学习效率并不是很高。但无论如何,我当时是受益于这个习惯的。
其二,是重复地看单词。我高一还是高二的时候,买了一本大学四级的 x 宝书,它把单词分为了很多个 list,一个 list 大概有 20 - 30 个单词,每个单词都有相应的发音、例句、以及简单的拓展。我当时每天规定自己看一个新的 list(不是背),并回顾之前的 2 - 3 个 list。到最后,我应该重复了整本书两到三次,这个习惯给我的单词打下了不错的基础(仅就高中阶段而言)。但是看单词书本身是非常枯燥无味的,若非高中那段特殊的时期,我是不可能把一本单词书看很多遍的,至少现在的我无法做到。
其三,是阅读英语原著。高中毕业之后我从省图书馆借了一本很厚的英文小说,大概是讲一个少年成为龙骑士的历程。故事非常有趣,所以即使是当时阅读原著还是相当吃力的我,还是把上下两册啃完了。后来上大学之后,我突然感觉自己的英语水平提升了一大截。于是大学里我就趁着那股动力,到处参加有机会用英语的活动,比如交换生的语伴、英语角、外教课的助教等等,并且一直坚持阅读原著的习惯到大学毕业。因此当我在毕业几年之后决定出国留学时,能够迅速捡起英语参加考试。
但当我真正来到国外之后,发现当我需要用英语和同学谈笑风生、或者在课上提问回答问题时,英语还是不够用。于是我找了几个语伴交换语言,同时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学习英语材料,加上阅读原著,至少半年之后我才能够用英语顺畅、舒服地表达自己。但到了现在,在阅读原著的时候我还是会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偶尔也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所以日常我还是会有意识地记忆新词,研究一些语料让自己的表达更地道。就如前文所说,语言里有太多的细节了。
由于我在学校里发现自己的英语成绩还不错,以此得到了许多正向反馈,于是我在蛮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另外一门外语的学习 —— 日语。
日语
和很多二次元一样,我学习日语的起点是日本动漫。
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看日语原声的动漫,那时候看片还是在路边推车买的几块钱的 DVD。现在想想在一个小城市的路边摊,怎么会有这么多好看的动漫呢!其中我最喜欢的动漫是「全职猎人」,每年暑假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都会重温一遍,从小到大看了不知道多少遍。
我常常和人开玩笑说,我的日语水平应当是比我的英语水平要高的,因为大量的输入让我积累了语感。但事实上学习语言需要刻意练习,所以在我真正开始学日语之前,我看动漫时日语的输入是非常低效的。
初中毕业的暑假,我找了老家唯一的一家日语培训机构,上了「新标准日语」的前一两本书。高中自然是没有时间学习的,所以日语的学习是暂时搁下了,但是动漫还是一直在看的。上了大学之后,虽然又重新开始学习日语,但是都是自学,所以效率也不是很高,并且基本上都是冲着通过 JLPT 考试的目的去的,所以虽然之后我通过了 N2 的考试,但是我的表达水平是远远没到 N2 应当有的水平。
之后的日语学习一直都是这样断断续续、学习又放下的过程。得益于大量的输入,我能够听懂 70-80% 日语母语者所说的话,但是准确性不够高,并且表达上时常卡壳 —— 被动知识足够,但是主动词汇和语法严重不足。很长一段时间里,日语就处在这样一种不上不下的状况。
但是最近我终于找到了重新开始学习日语的动力。
一年前我决定在我达成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之后,去日本生活一到两年的时间。但这个理由还不够,因为「未来要学」没有强力到让自己立马开始行动。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是我想读懂「来自新世界(新世界より)」的原著。
上个月我在 B 站上看到一个 up 主在回顾十年前的动漫,其中提到了「来自新世界」的动漫版。这个版本我几年前就已经看过了,很受震撼,但是 TV 版的制作实在一言难尽,所以我当时问自己,为什么不去看原著?
于是,我借此作为重新开始日语学习之旅的契机,制定了一系列计划,迫不及待地开始学习了。
西班牙语
在我高中意识到自己比较擅长外语之后,就一直想把外语作为大学专业。
我高中毕业的纪念册上,知道我有这个目标的同学还留言说「希望你能梦想成真,成为同声传译!」。高考后填志愿,我曾想报西班牙语专业,但是和家里人讨论了很久,加上自己高中学的是理科,能报的学校更加受限,于是没能圆这个梦。
大学毕业之后开始工作,有了一些积蓄,我决定重拾高考时的「梦想」,在上海的一个西语培训机构报了 A1 & A2 的课程(A1,A2 等欧洲语言分级的标准,详情请看文末),学起来也算得心应手。但是后来因为工作需要长期出差,且那时线上授课还未成为主流,于是我停止了西班牙语的学习。
直到 2020 年,在我离开国内去往荷兰的前几个月,我又下定决心重拾西班牙语。原因在于我想着在欧洲,有更多和西班牙语母语者交流的机会。于是开始复习 A1 & A2,报了 B1 的课程,后来也和一个在西班牙的中国老师练习口语。
所以理论上,我来到欧洲时,西班牙语的知识上应该是有 B1 水平的。
来到欧洲之后,在西班牙语学习方面我主要在做两件事:1. 自学 B2 的内容,2. 和西班牙语母语者做语言交换。在荷兰的西班牙语母语者的确很多,我和来自秘鲁、哥伦比亚、西班牙、墨西哥的人都有交换过语言,线上和智利、古巴的朋友聊过天。一年多过去了,我和一个来自哥伦比亚的小姐姐成为了朋友,和一个在古巴的会十门语言(包括古埃及语!)的大神保持一个月聊一两次的频率。
在我来到欧洲的这两年里,我西班牙语的「知识」不一定有很大的增长,因为我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在西班牙语的学习上,并且我认为在达到 C1 水平之前,语言自学的效率还是比较低的。所以在语法和词汇层面,我还是处在 B1+ 的水平上。当然,语言学习本来就是一个边际收益递减的事情,越到后期,语言进步就越不明显。
但是相对的,我在「说西班牙语」上是有了很大成长的。这也许听上去和上面所说的内容有所矛盾,但并不然。「我知道」是一回事,但我能不能用、能不能说是另外一回事。用外语和母语者对话,不仅仅是词汇、语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心态,也就是自己是否害怕犯错、是否把自己当成一个西语母语者说话。这一点我会在下个篇章展开说。
总之,大量的语言交换带给我的好处是,我敢于开口说西班牙语了。
至于未来学习西班牙语的计划,说实话西班牙语的优先级目前并不是很高。但我现在把能够阅读拉美文学原著作为目标,缓慢但持续地进步中。如果未来我能够有机会以数字游民的身份去西语国家生活一段时间,我会再开始花大量的时间到西班牙语上。
荷兰语
我在来荷兰之前花了几个月,在线上上完了 A1 & A2 的课程,但是来了荷兰之后由于有太多的事情,没有继续学习。
开始工作之后,公司里有一些非荷兰的外国同事说一口流利的荷兰语,我就心想:好酷啊!于是由于这个肤浅的理由,我又开始上 B1 的课程了。
其实生活在荷兰,荷兰语并不是必须的。虽然荷兰人的母语是荷兰语,但是在主要城市里谁都能用英语和你扯上几句,和年轻人也都能用英语完成绝大多数的沟通。
但是不会荷兰语仍旧是不方便的,政府的文件也好、路边的标识也好、或者你想和一群荷兰人一起玩也好,会荷兰语还是有优势的。
除此之外,我学习荷兰语的另一个动力是对荷兰语的好奇。
同为日耳曼语,荷兰语和英语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荷兰语的单词里有许多从英语、法语借过来的单词,语法上也有一些和英语相似的地方;但荷兰语也有很多独特的地方,语序就是一个。比如用荷兰语说 I think (that) this book is expensive 就会成为 Ik denk dat dit boek duur is(等同于 I think that this book expensive is),在说复杂句子的时候语序很让我头疼;反身代词也是相对英语来说不同的语法,但是给了我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 西班牙语里也有类似的语法!构词法方面,荷兰语的名词很多时候都采用「组合」的方式,这和中文的名词构词逻辑类似。诸如此类的语言方面的小惊喜很多,也算是让我持续学习的动力之一了。
我目前学习荷兰语的目标是能够读懂 Anna Frank 的 Het Achterhuis,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安妮日记,长期的目标是能够看懂荷兰的一个节目 BOOS,是一个记者揭发在荷兰发生的种种警察束手无策、钻了法律漏洞的事件。但这些目标并没有非常明确,所以我现在学习荷兰语的进步并不是很快,不过也算是缓慢地向前推进。
以上是我到目前为止四门外语的学习之路,前面的路还很漫长。
我想起以前参加工作面试的时候,面试的 par 问我的梦想是什么,我当时脱口而出:掌握八门语言。现在想起来也是有些过于天真,但是并非不可行,毕竟目前勉强算五门了!(加上中文)
故事还在书写中,我们暂时停一下,下一篇聊一聊关于语言学习非常重要的底层思维。
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注:文中提到的 A1、A2 是指 CEFR(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欧洲的一个语言分级体系。这个体系把语言水平分为三个大类:A(Beginner),B(Intermediate),C(advance),每个大类又分为两个小类,即 A1 A2, B1 B2,以此类推。作为参考,达到 B2 水平意味着能够以一定的流利度与母语者进行随机的谈话,能够主动地参与熟悉的对话,能够给出细节的描述,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理解大多数的演讲和新闻。在西班牙大多数的研究生课程要求西班牙语达到 B2 级别才可能被录取。
一个多语者的独白(中): 关于语言学习的七个底层思维
Theia 在路上 2023/01/16 18:09
上一篇中我分享了自己到目前为止四门外语的学习故事,兜兜转转,走了不少弯路,但也通过不断的试错,总结了一些学习语言的「底层思维」。
这篇文章,作为本系列的第二章,我将分享这些「底层思维」,或许能让你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好、更快。
重复再重复
许多人认为外语好的人就一定记忆力好,因为 ta 们能够记得复杂的语法和成千上万的词汇。
但其实不然。记忆力好的人也许在学习语言上有相对优势,但并不意味着记忆力差的人就没办法学习好语言。因为语言学习的诀窍在于重复,而非记忆。**
我就不是一个记忆力好的人,我基本上不记得小时候的事情,上周刚看完的剧这周我就把剧情给忘记了,每天我都要检查我的日历好几次来提醒自己需要做什么。
但是我可以说自己是擅长语言的,因为我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了重复的重要性。
上篇文章中提到我高中时就让自己重复地读新概念英语、看单词书(同样的事情我现在是无法做到的,仅限于高中那段特殊的时期)。
但「重复」也分级别。
拿看单词书作为例子,只重复看单词本身是最笨的一个方法;稍微聪明一点的,连着例句一起重复看单词;再进阶一点的,通过不同的输入方式重复这个单词,比如在文章里读到、在连续剧的对话里听到;更进阶的,是在输出过程中重复使用,比如当你和母语者对话时第一次使用某个新学的单词,你可能会有些犹豫,但是当你发现对方并没有感到疑惑、或者指出你的错误时,你就知道:这个单词我用对了。于是你对这个单词的记忆将会无比深刻,当你用了第二次、第三次,你对这个单词的使用就能游刃有余了。
同时,重复意味着时间的积累。大量的重复需要大量的时间,并且参考遗忘曲线的理论,我们最好还是按照一定的规律重复 —— 同样的效率下,学 100 小时的收获比学习 50 小时的多;但同样的学习时间,一周里每天学习半个小时,比在一周的某一天一口气学习三小时收获大。
因此,学习语言需要长时间的坚持。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就想打退堂鼓了。人生这么短,时间那么有限,为什么要拿来学习语言呢?
好处多多
正因为学习语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所以充分理解学习语言的好处可以帮助我们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除了考试得高分之外,学习语言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学习语言会让你更「聪明」、「老得更慢」。许多研究表明,学习新语言能够增加大脑灰质的体积和密度、白质的体积、以及建立更多的神经连接(brain connectivity),这意味着大脑的认知能力更强。并且由于大脑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建立了更多的神经回路,在老化过程中大脑能够使用这些神经回路传输信息,进行认知补偿,也就是说大脑变老的速度相对于别人更慢。
同时,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就有了一个新的获取信息的角度。英语自不用说,众多重要的期刊、国际组织的文件、乃至于很多的书籍,都是英文出版的;而西语作为世界上母语者第二多的语言(中文第一位),更是有众多的内容;同理也适用于法语、德语等等。如果能够用母语来阅读这些内容,从时效性、完整性而言,都是无法与阅读翻译作品相比的。
上面这两点可能很多人之前就已经知道。但就我个人经验而言,除了以上两点之外,学习语言这个活动本身的创造本质、以及学习多门语言之后对于语言公平性的思考,也是让我大有收获。
首先,学习语言 / 运用语言是一个 创造性活动,而人类天生就享受创造性活动。语言是由有限的语言规则和无数的细节构成的。有限的语言规则即是指语法规则,而无限的细节不仅仅是指词汇,还指词汇本身的变化、词组、无数种基于语法规则的排列组合。而在一定规则下用一门语言表达出自己想说的内容,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活动。这样想想,语言学习本身是不是就是有趣了很多呢?
其次,学习了多门语言之后,我能够真切地体会到 语言的公平性问题。
我曾经读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富人家的小姐家里雇有一个越南裔的园丁。这个园丁的英文并不好,说话总是结结巴巴的,于是她一直以为这个园丁不是很聪明,甚至在智力方面有些缺陷。直到某一天,她看到他和他的女儿用越南语在说话,他仿佛变了一个人,说话流利,表达顺畅,虽然她并不理解他们之间在说什么,但是她感觉到信息在这个园丁和他的女儿之间顺畅地流动。于是她不禁心想:为什么我仅仅因为他英语说得不好,就认为他智力上有缺陷呢?
这其实是在说语言背后的公平性问题。
比如我们认为一个外语(比如英语)说的不好的人就不聪明、或者无法胜任某个工作,即使在这个工作里英语并不是必需的。或者我们作为中文母语者,看到一个外国人说中文磕磕巴巴的样子,就下意识地觉得这是个「傻老外」。又或者,当中国人在国外生活的时候,可能会有英语母语者认为我们不是很聪明,因为我们无法用英语顺畅地表达自己。
假设我在说中文的时候,我能够使用 100% 的脑容量来思考想表达的内容,不需要多余的脑容量来思考语言本身,那当我说英语的时候,我可能需要 1 - 5% 的脑容量来思考「如何用英文来表达」,说日语需要 30%, 西班牙语需要 40%, 荷兰语 >50%,那是否意味着说荷兰语的我就比说英文、或者说中文的我要笨呢?
当然不是,我还是我。
所以当我与别人沟通的时候,如果这个人用他母语之外的语言笨拙地表达自己时,我会告诉自己:不要用 ta 这个语言的流畅度来判断 ta。
而这样思维方式的好处就在于,对方会感受到自己被平等地对待,彼此之间的对话是在相同的地位上的,那对方也会更加真心地和我对话。而当我作为那个「说外语的人」时,我也有相同的感受。
明确目标
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明确的目标能够让这条路好走一些,并且最好是远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都有。
短期目标的好处在于能够指引当下自己的行动,例如「三个月之后托福考 100+」,「明年十二月西班牙语通过 B2」,「明年之内读懂 xx 书」。这个短期目标最好是和自己切身相关、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情,那么当我们把这个目标拆解成计划、再拆解成一个个行动,执行起来时就容易许多。并且我们在较短的周期内就能够得到反馈,这些反馈将会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心剂。
而远期目标可以稍微模糊一些的、长期激励自己的目标,比如「我要去这个国家生活,与当地人无障碍沟通」,这个长期目标会不断引导自己制定新的短期目标。
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我学日语的长期目标是「能够通过日语与当地人沟通(我计划几年之内去日本居住一段时间)」,以及「能够用日语阅读、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文学及二次元相关)」。这些长期目标存在很长时间了,但是我一直在等「未来的某个时候」开始重拾日语,同时我有很多别的事情在做,于是学日语这件事一拖再拖。但是在某个契机下我决定「我想读新世界より的原著」,我想读的心情是如此深刻,以至于我立马在日亚上买了电子版,在读的同时开始重新学习日语的语法之类的,以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而我相信,在这一套书读完之后(来自新世界有三册,都挺厚的…),我会有新的想读的书籍,这样持续下去,我就逐渐的实现了长期目标中的第二个。而当我有了大量输入 + 语法和单词的刻意练习之后,与母语者无障碍沟通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大量输入
学习语言的基础是大量的输入。这背后有三层含义。
首先,输入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听力上的输入,包括听录音 / 播客、看电视剧 / 电影;也可以是阅读上的输入,阅读社交媒体的帖子 / 书籍 / 任何载体上的文章,乃至于重复看自己积累的例句,都是输入。
这些输入都是有用的,但输入的效率是有差别的。比如看有中文字幕的电影就没有看只有原文字幕的效率高,略读文章没有精读的效率高。但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人的精力和意志力是有限的,我们不能用学习语言的方式看每个电影、阅读每一篇文章,所以需要多种方式结合,并按照「可行的」计划执行,这我会在下篇中提到。
其次,在语言学习的前期,输入比输出更加重要。我认为,在语言学习最开始的时候,如果学习者不愿意 / 不想,不需要强迫开口表达、甚至与母语者对话。
这里的表达是指脱离了课堂环境和个人练习的表达,其他的诸如发音的学习、单词的记忆、口头的语法练习是需要贯穿始终的。
语言学习前期,当我们尚且无法表达一句完整的句子,或者只能说一些非常简单的句子时,就逼自己与母语者对话,这可能会导致「逆反心理」。
并且对于成人学习者,常常会陷入想说的太多但是无法用这门语言表达的困境,结果是越来越不想学,或者直接转为自己所习惯的语言表达了。
所以刚开始时不必强迫输出,而是大量的输入。
最后一点,只要你想让这个语言在你这「活着」,那么输入就不能停。拿我的母语中文举例,即使我出生到现在都在用中文,但我现在在阅读不同作者、不同领域的书籍时,还是会学到不同的表达风格、新的词汇(尤其是专业领域的词汇)。同理应用于外语的学习,不同阶段的输入内容可以不同,但是「输入」这个动作是永恒的,所以这与我们上一点谈语言学习的目标是相呼应的:我们需要持续的给自己设定目标,寻找到新的输入内容,这样语言才会进步。
母语者的作用
全世界的语言学习者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和母语者对话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如果我去所学习语言的国家生活了,我就「自动地」会说这门语言了。
我认为这夸大了外教 / 母语者在语言学习中起到的作用,至少在语言学习初期如此。
之前在 Reddit 上看到一个学习日语的人说:我去了日本之后,发现我大多数时候还是在用我来日本之前的学习方法学习日语。即使是在日本这样一个英文普及度不高的国家,我来这里之后还是要「学习」,我并不会因为生活在这里,我就会说日语了。
这是第二 / 第三外语的学习方法,和我们从小学习母语的方法是不一样。我们丧失了作为婴儿和儿童时的学习能力,所谓浸入式的学习不再适用于大部分人。相反,由于我们是「成人」,我们反而不好意思开口说、不好意思问「这个用 xx 语怎么说」。单纯地和母语者对话,其实是效率较低的语言学习方法。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方法就没用了,这得看学习语言的阶段。
在初学者时期(A1 & A2),外教能够起到的作用不大。在解释非常基础的语法、发音时,没有受过特殊训练的母语者,是无法比「把这门语言学习得很好的外国人」讲得清楚的,因为对于母语者而言,很多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无法切身体会一位外国人是如何学习这门语言的。
但到了后期情况会有所变化。到了 B1 & B2 水平之后,和母语者练习对话起到的作用就相对大了。这个过程对于语言知识本身的帮助可能不是很大,但是在帮助自己「开口说」上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来荷兰之前,无论是哪一门语言(英语除外),我都没怎么和母语者交流过,所以其实对于开口说这门语言是有恐惧心理的。但是当我和几个西语母语者语言交换了一段时间之后,我的词汇量虽然没有明显上升,但是我敢开口说了。因为通过很多次的反复,我知道「这样说是没问题的」、「语法错了也没问题,因为 ta 能理解」,同时我能够切身地体会到真正自然的对话是怎样的,语言 / 文化的交流也让我更享受语言学习的过程。
所以关于外教 / 母语者在语言中起到的作用,我的结论是:初期不必强求,但后期需要通过这个方法来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在与母语者练习之外,对单词、语法和语料的学习是需要贯穿始终的。**
不同语言的横向对比
一个很有用的语言学习方法就是寻找所学习语言和自己已经擅长语言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通过横向比较,触类旁通,我们能够加速语言的学习。
拿日语作为例子。
日语的单词和中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不仅仅是日本汉字的发音和书写,还有单词的意思,因此通过观察中文的某些单词是如何被借用到日语中的,能够让自己学习单词的效率高很多。
但同时,某些日本汉字的意思和发音与中文中相似的汉字不同,语言学上称之为 false friend,对于这些单词 / 汉字需要重点学习和区分。
日语中还有许多源于英语、法语、葡萄牙语、荷兰语等的单词,大多是受到了过去贸易、以及现代英语文化的影响,所以如果你碰巧会上面提到的几门语言的话,又有一大批日语单词不需要花很大的功夫就能记住。
另外日语语法中相对于中文最大的特点是助词的使用以及词汇的变形,那么对于这两点就需要多加练习。
学习日语大多数时候我们能够用中文去学习,那其他语言呢?
西班牙语的学习就不应该从中文的角度去学习,而是应当借用英语的视角。
英语中有许多来源于拉丁语的单词,尤其是比较「高级」的单词,而西班牙语属于拉丁语系,所以在记忆西班牙语单词时,就可以凭借英语的知识去记忆。但同时,西班牙语的动词变形以及反身代词的用法与英语就很不同,需要单独学习。
这种语言学习的方式能够让我们通过撬动杠杆的一端,花费较少的力气就能举起巨大的石头。
词汇量的迷思
词汇量越大,英语就越好吗?
Yes and no。
词汇量大,当然是件好事,但是比词汇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词汇的质量。**
如果你仔细看看美剧里对话,你会发现从没见过的词汇可能不到 10%,更多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单词,但它们在对话里的用法却可能是我们不熟悉的。
也许你听说过「常见 3000 词」的说法,是指一门语言里最常见的单词。而 真正学会一门语言的重点,在于深度学习这些常见单词,这比只背诵一万个单词的中文释义更重要。**
打个比方,我们也许知道 take 的意思是拿,put 的意思是放,pull 的意思是拉,但是作为最常用的单词,这三个单词分别可以拓展到三四十用法。take 除了拿,还可以表示忍受(I can’t take it anymore),花费时间(It takes me five minutes),服用药品(take pills);put 除了放,还可以表示使处于某种境地(put someone at risk),也可以表示花费时间 / 精力(I put a lot effort into it);pull 的词组 pull off 表示做成某件重要的事情(we finally pulled it off),pull over 表示靠边停车。
这些常见用法才是地道英语的重点,而一味地增加数量而忽略了质量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那怎么提高自己词汇的质量呢?
首先,对于一门新的语言,你需要知道哪些单词是常用的,比如英语就有许多诸如「常用 3000 词」的清单。对于相对小众的语言,如果无法找到现有的清单,可以在一些语言学的网站上找到基于语料统计出来的常用单词清单。
其次,你需要一本好的词典,可以的话最好是原文词典,因为当你需要使用原文解释单词时,一般都会集中在单词的意思和使用情景上,而非直接翻译到中文,尤其一些单词是没有直接的中文翻译的。
最后,基于对于单词的理解,还需要反复输入输出,比如在看的书和剧里观察别人是怎么用这个单词的,并且在自己的练习和日常生活中大胆使用,逐渐这些单词就会被内化成为「主动单词」。
结语
以上就是我基于四门语言的学习经历总结的关于语言学习的七个底层思维,也可以理解为语言学习方法的框架。
但是具体这个框架怎么使用呢?下一章,我将介绍一套学习方法和流程,以及推荐的工具,把这篇文章提到的思维融入到可执行的日常活动中。
虽然这套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但是也许能够给你一些灵感以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一个多语者的独白(下):语言学习方法及工具
Theia 在路上 2023/02/08 16:48
本系列的前两篇文章介绍了我学习四门外语的故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的重要的语言学习思维。
这篇文章,作为本系列的最后一篇,我将分享自己从入门到进阶的语言学习流程是怎样的,并把中篇提到的思维融入到流程中。
文章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流程方法,第二部分介绍推荐的工具。
方法篇
明确目标及计划制定
开始语言学习之前我一定会想清楚一件事情:我学这门语言是为了什么?
学习语言的目标不需要很高大上,可以是诸如「高考英语考 135+」,「去西班牙旅游能问路」之类非常务实的目标,也可以是「读懂法国 / 德国哲学原著」之类的目标。
重点在于这个目标 与自己切身相关,是当下面临的问题和需求,或者是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
在明确了一个主要的目标之后,下一步就是 把这个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
这一步的目的在于通过设立小且短期的目标,给自己 设定较短的反馈周期,不断地激励自己,避免半途而废。
拿「今年年底通过 B1 水平测试」举例,设定的小目标可以是:1. 六月前过完所有 B1 的语法,2. 考试前 B1 单词过三遍,第一遍 xx 时候过完,3. 做模考 3 次,第一次模考在 xx 时候完成。
设定了众多小目标的下一步,就是把它们 分解为每日行动,并保证每月回顾 + 更新计划。
例如上文提到的目标之一「六月过完所有 B1 的语法」可以分解为:每月需要过的语法大概有哪些 → 二月需要过完语法到哪一章 → 二月份的每周需要看哪些内容。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 无脑执行这个计划,然后在二月底的时候回顾完成进度,并详细制定三月的计划。
当你把学习语言的活动变成每日的 routine,慢慢地你就不觉得是在「学语言」,而是在做一件和喝水吃饭一样平常的事情了。
读到这里,可能会有朋友问:我怎么知道哪些语法是属于 B1 的?我应该花多少时间到一个语法规则上?怎么练习?
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专家的帮助 —— 找一个好的语言老师。
找一个好的语言老师
可能看到这里的朋友在抱怨了,如果我有一个好的语言老师的话,我还看这篇文章干什么呢?直接跟着老师学就好了嘛!
首先,一个好的语言老师非常重要,ta 能够帮助我们打下更好的基础,并且在语言学习初期迅速进步;但是只靠每周那几小时的课是无法学好语言的,除非你上的是沉浸式一天四个小时以上的语言课程,否则在语言课上之外,课下还有许多自己需要做的。这在下文将展开讲。
回到老师身上。一个好的语言老师能够起到的作用有:1. 帮助选定一个好的教材。虽然自己也可以选,但是所需时间成本较高。2. 正确入门发音。这一点非常重要,好的发音决定了后续学习语言的进度快满。3. 帮助更好更快地学习语法。什么语法应该先学,什么后学?语法的熟练需要刻意练习,练习的题目从哪来?为什么这个答案是正确 / 错误的?4. 帮助纠正学习过程中大多数人可能犯的错误。
总之,一个好的语言老师能够帮学生更好地入门、走得更快。
但就如上文所说,只在上课的那几个小时里学习语言是不够的,课下还有许多需要自己做的事情。
课下一:基础词汇与词汇质量
如中篇所说,很多人容易陷入词汇量的陷阱。这并不是在说词汇量不重要,而是说相比之下,词汇的质量以及对基础词汇的熟悉程度更加重要。
我学习词汇的流程一般如下:如果我在教材里看到了不认识的常用单词,我会在词典里查询(最好是使用原文词典),然后把这个单词放到制作记忆卡片的软件 Anki 内(Anki 我会在下面介绍);如果这个单词有多个释义,我会为每个(常见的)释义创建一张卡片。在卡片的「正面」我会放这个单词的释义,并且尽量是原文解释,卡片的「反面」我会放这个单词的例句,加粗想要学习的这个单词;如果这个单词有特殊的变形 / 发音等,我也会在卡片的反面加入。
创建的卡片会越积越多,但是 Anki 可以帮助我们按照遗忘曲线的规律复习。所以每天一有时间,尤其是碎片时间,我就会打开 Anki 看单词(不是背),默念或者大声读出例句,一天可能也就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按照一定的规律重复几次之后,很容易就记住这个单词了。
新单词的来源不仅仅是教材的阅读和听力,还可以是其他渠道的输入。例如你在阅读一本原著,某个生词影响了你理解整句话,那么这个单词大概率就是比较重要的单词。又或者某个单词在不同的情境下出现了很多次,那么也建议加入 Anki。
至于词汇的质量在这个问题中也能得到解决,因为一个单词的多个释义我都会创建一张卡片单独学习,并且我是通过例句 + 原文解释学习,而非仅仅通过单词的中文释义,所以我是把这个单词「吃透」了的。
课下二:语料的深入学习
这部分我将分享我认为 最有用的一个语言学习方法,通过这个方法你可以全方位地锻炼词汇、语法、发音、以及输出水平。
这个方法说起来很简单:找到一篇语料,先精读一遍,把所有的单词和重要的语法 / 词组查出来,放到 Anki 里纳入自己的单词库中,之后反复跟着录音阅读 + shadowing(影子跟读),乃至背诵。
这里边有几个关键点,我下面一一解释。
首先关于语料。一个好的语料应当有音频和文本,其中的语法和词汇略高于自己的水平,内容最好是你感兴趣的,有翻译的话最好。
有音频保证了你知道正确的发音和语调是怎样的,还能够帮助你 shadowing。
语料的水平略高、但不至于过高,保证了你能学到东西但又不至于因为过难而放弃。
同时,由于我们要重复这个内容很多次,所以如果是你感兴趣的内容的话,会更容易坚持。
在语言学习初期,语料可以是教材上的文章和听力,到了后期我建议到 TED 上找母语者的演讲。除了免费的高质量视频之外,TED 还提供校对过的文本以及字幕翻译,是不可多得的语料。到了更高阶的时候,可以找喜欢的播客,有一些播客也提供文本,里面的用语介乎于口语和正式用语之间,也是很好的学习材料。
其次关于跟读 /shadowing。shadowing 是一个常见的语言学习方法,就是在录音播放的时候,不看着文本,以延迟 1s 左右的速度跟着说出内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得听懂录音在说什么,嘴巴速度能跟上,因此这不仅仅可以锻炼听力,还可以提升发音和口语。网上有许多关于 shadowing 的解释,篇幅原因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至于最后的背诵不是必需的,大量的反复已经让你很熟悉需要学习的单词和语法了,不用太纠结对于内容本身的记忆。
一般一篇五分钟左右的 TED 演讲,我可能会花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学习(一周两三个小时),重复阅读 + shadowing 总共二三十次,而其中的单词我在 Anki 里更是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这样,才能算是把这篇语料「用透」了。坚持这样做下来一两篇,你就能感觉到明显的进步。
课下三:大量输入
语言的学习依赖于大量的输入,而上文所提到的深入学习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输入。
因为说到底,那样的输入方法并不总是「愉悦」的,所以找到一些容易坚持、能够持续激励自己的输入渠道就很重要。
不同的人所倾向的输入方式是不一样的,有人倾向于听觉化的输入 —— 听歌、看剧、看视频,有人倾向于视觉性的输入 —— 读漫画、阅读,另外一些人则喜欢更加沉浸式的输入 —— 玩游戏。这些都是很好的输入方式。
使用这种泛泛的输入方式有两个重点。
第一,在享受的过程中,也尽量地有意识让自己「捡」里边有用的语言知识,也许是特别生活化的单词和词组,或者是那个文化的人特别喜欢聊的话题,乃至于他们特定的一些语气词,都是可以通过大量输入学到的语言知识。但在过程中也不用太过于在意「我一定要学到点什么」,重点还是让自己在这个语言的环境中享受。
第二,尽量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和自己相关的内容。比如你很喜欢历史,那么你就可以通过玩日语的三国游戏学日语,或者阅读西语的西班牙战争史来学西班牙语,等等。
有意识寻找并充分利用这个语言背后的文化和自己的兴趣之间的交叉点,学习的效率将大大提升。
恰当的时候:与母语者对话
当语言水平达到 B1 之后,就可以把「与母语者对话」加入到自己的日常学习计划中了。具体为什么是从 B1 而不是更早的时候再开始,我在中篇中已经解释过了,这里主要介绍如何实践这个方法。
首先,母语者去哪找?最直接的,就是学校里的外教,不过一般这种成本都比较高,且大部分是小班课,在其他同学面前开口说外语,害怕自己犯错的心理会更加严重,导致更不敢开口说。
现在有许多网站提供外教的一对一服务,例如 italki(此处无广告)就有一些便宜的外教,我之前的西班牙语老师就是在 italki 上找的。
除了外教外,大城市或者大学里会有专门给外国留学生招 buddy 的活动,一般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多,是非常不错的练习外语的机会。
除此之外,通过一些语言交换的网站(下文我将推荐一个网站)或者 Facebook Group 也可以找到可以做语言交换的母语者。
其次,和对方聊什么。除了常见的自我介绍、更新近况之类一般和朋友就会聊的话题之外,还可以拿着托福或者雅思的口语题和对方模拟,看图说话也是非常好的练习方法。
我们和母语者练习的目的并不是要把自己的语法和词汇练得有多好,更重要的是 建立说这个语言的自信心,以及说这个语言的舒适度。也许你一开始练习时会觉得很不好意思,乃至于害怕,不用担心,硬着头皮说,练习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工具篇
方法篇中我零零散散地提到了不同的学习材料和 APP,这里统一做介绍。
语言教材
我认为一本好的语言教材应当是像「新概念英语」一样的教材,即开头有一篇配了录音的文章,其中包含了这一课需要学习的语法和单词,后面还会有配套的解释和练习。在学习了这些单词和语法之后,再回过头来不断的阅读乃至背诵开头的这篇文章,语法和单词也就不知不觉中记住了。
Anki
最好的单词学习软件非 Anki 莫属。Anki 是一个记忆卡片(flash card)制作软件,可以按照遗忘曲线帮助自己记忆。Anki 不仅免费,且不同终端同步速度极快,还可以添加图片、录音等附件。这个软件对于伸手党来说并不友好,因为所有的单词都需要手动加入。虽然也支持批量导入其他人做好的卡片,但是 Anki 最大的优势在于建立属于你自己的单词库,所以我并不建议这样做。我一般的做法是首先在词典软件里收藏新单词,然后找统一的时间把收藏的单词加入到 Anki 里,逐渐地我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单词库。
词典 APP
最好的词典软件则非欧路词典莫属。欧路的优势在于除了自带的词典之外,还可以加入别的词典,例如朗文、Collins 等等。欧路有专门的论坛提供网友制作的词典文件,安装方法也不复杂,推荐花一些时间研究一下。当语言水平相对较好之后(B1+),我建议尽量使用原文辞典,英语的话我推荐朗文,不仅有很详尽的原文解释,还有带有录音的例句,乃至同义词辨析。
语言交换网站
除了上文提到的 italki 和 Facebook group 之外,我还用过 conversationexchange.com 来寻找语伴。这是一个线上的语言交换平台,提供很多的筛选条件,例如可以交换的语言、偏好的沟通方式、居住的国家等等。找到感兴趣的朋友之后,就可以给对方发站内消息,类似于约会软件里的配对过程。但这种网站上也会有不少钓鱼的人在,所以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辨别一个人是否真的想学语言也不难,多尝试几次,是可以找到能够长期保持联系的语伴的。我现在一直保持联系的古巴十门语言大神就是通过这个网站认识的。
结语
其实我并没有使用很复杂的语言学习方法,整体上就是重复那么几件事情,但语言学习就在于重复。所以当你决定了自己要采用的方法后,坚持至少一个月,看看自己是否受益。但如果连一个月也坚持不了,也不要太怀疑自己,因为某种程度上,「无法坚持」本身也有可能是方法的问题。
这样的学习方式其实适用于大多数领域的学习:确定学习目标,寻找到合适的入门 + 引导(老师和教材),基于老师和教材提供的主线,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刻意练习,在合适的时候输出加成,帮助自己形成体系。学习语言如此,写作亦如此。
说了这么多的大道理,说到底,语言的学习可能仅仅就是为了通过考试。但是附带的,你可以学习到一种文化、一种思维,乃至 帮自己打开一条通往更多可能性的道路。**
希望你能够享受这个过程!
via:
-
一个多语者的独白(上):四门外语的学习之路 - 少数派 Theia 在路上 2022/12/21 15:46
-
一个多语者的独白(中): 关于语言学习的七个底层思维 - 少数派 Theia 在路上 2023/01/16 18:09
-
一个多语者的独白(下):语言学习方法及工具 - 少数派 Theia 在路上 2023/02/08 16:48
多语言者讨论 _zhihu
我一直对声称掌握多门外语的人士持怀疑态度!
所谓的掌握能达到那种水平?比如能否在外语报纸上写专栏?能否翻译外语诗歌?能否完全听懂第二外语的电台电视广播节目?能否用第二外语写小说/出版书籍?能否掌握第二外语的文化与历史?
一方面据我观察,绝大部分过了英语专业八级的人士都达不到这个要求,更不提第二外语,第三外语,第四外语,第五外语……
青格乐
编辑推荐
怎么评论和回答都是对题主的挖苦和讽刺呢,都吵起来啦!这个题其实问得挺好的,涉及到大家如何定义“多语者(polyglot)”的问题。我自己在生活中对于多语者非常感兴趣,所以很喜欢和这些人聊天讨论。
多语者在大部分人的概念中,定义可以很广,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很窄。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观察多语者:
- 精通程度,主要通过流利度(包括口语流利度、写作流利度、阅读流利度等)来决定,这里,我们讨论语言能力而不是文学能力;
- 不同语言的涉及的范围,包括是和家人还是朋友同事,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等等;
- 不同语言主要“管辖”的技能(听、说、读、写)。
举一个我的朋友的例子,我有一个朋友是突尼斯人,他出生在突尼斯某一个小地方,首先,他的母语是当地的一种语言(还不是突尼斯官方语言的阿拉伯语,而是另一种语言),然后,进了幼儿园、学校就开始全部是法语学习和交流了。所以,他的第一语言是他的母语和法语,他也在巴黎读了本科。
对于他的读写能力来说,法语是主要语言,1中的精通程度毋庸置疑,涉及的范围包括他的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而他的母语的写和读的能力几乎没有(我有点忘记了他的母语是不是有文字,他好像说过是因为母语没有文字),而母语的使用范围仅仅局限于他生活的那个小地方,甚至和突尼斯另外一个地方的人都不能用母语交流,也就是基本只和爸妈、亲人使用。有趣的是,他后来来美国读了博士,他本科期间学了英语,英语又成为他做学术的主要工具,所管辖的是和学术研究、论文写作等等非常专业的领域了,你说他的英语一定比法语好吗?不一定,要看在他的那个范围里去比较,比较哪个技能,我想他写数学论文的技能一定是英语远远好于法语,但论到和朋友谈笑风生,一定是法语远远好于英语的。
他是精通他的母语、法语、英语的多语者。这里需要提一下官方语言阿拉伯语,他上学以后,也开始学习阿拉伯语,但是感觉阿拉伯语的使用范围、精通程度都远远低于了另外三种语言。
很多双语者,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观察,比如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华人学者,当他们回国以后,我会发现,如果只是日常交流沟通吃啥去哪儿玩,他们的“语码转换(code-switch,就是中英文夹杂)”的现象会少一些,但是如果讨论学术问题,他们的语码转换特别频繁,甚至经常需要停下来想怎么说。作为双语者的他们,中文可能依然是他们生活交流的主要语言,所以回国后用中文交流日常生活还是很习惯,但是学术研究就是全部被英文覆盖了,是两种语言所管辖的范围是不同的所造成的,以及在不同范围的精通程度所造成的。其实,大部分双语者、多语者都是这样的一群人,自己所精通的某种语言在某个特定范围内是主要使用语言。
前两天和两个蒙古族朋友一起吃饭,特别有趣的是,在他们的家庭中,父母都是和他们说蒙语,他们用普通话回答。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对话的发生是在用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而且发生了这样二十多年。对于我这两个朋友来说,蒙语的听力技能是完全实现了蒙语母语者水平的,但是口语表达能力就不那么行了,他们说只会偶尔把一些词连在一起表达,或者中文中夹杂蒙语词汇。然后我问:
“那你们读写呢?”
“我俩是文盲。”
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是中蒙双语者吗?我觉得也是可以的,因为他们的听力技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如果要是想说,他们也是可以说一些的,而且发音非常正宗,只不过不那么流利。朋友说:
“如果日常对话,非要用蒙语,也没问题,但是如果说表达1-2分钟的演讲,就会很费劲。”
我举得都是我认识而且有过交流的朋友的例子,我觉得可信。很多人给我看一些多语者的视频,我觉得不一定可信,因为可能视频中的人只会这一句,或者只会这一段,这样的人是不能被称为多语者的。
在我和各种各样的多语者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种多语者是非常非常罕见的,也就是我所列的1,2,3完全重合的情况。也就是,两种或者多种语言的某种技能在某一个范围内的精通程度一样,都是母语者的水平(包括发音地道性和流利程度)。
我前几天遇到两个这样的人,他们也是蒙古族,我找他们拍蒙古族的照片,在拍照过程中,我发现这两个小伙子,一会儿全部用蒙语对话,一会儿全部用普通话,普通话和蒙语是他们的第一语言。我就问了他们什么情况下选择蒙语,什么情况下选择普通话呢?他们支支吾吾没说上为啥,感觉就是也没啥固定偏好,想说蒙语就说蒙语,想说普通话就说普通话,没有为什么。也就是说,他们两种语言使用是没有固定范围的。蒙语和汉语贯穿在他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和朋友的对话都是这样,蒙语和中文的听、说技能完全覆盖在同一个范围内。中间有一段,他们俩还说起呼和浩特的方言,来来回回几段,也非常地道。即便是方言,也并不是想学就能说得很地道的。其中有一条,有一个小伙子说如果要写的话,感觉好像中文写得比蒙语好一些,比如要表达一些比较正式的写作。
写到这里会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又回到了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如何定义语言能力。在定义语言能力的时候,我习惯从语言能力的流利度方面来去定义,因为当一个人毫不费力地进行流利的听说读写的时候,这种内隐的、不自知的能力才是语言能力的终极体现。当然也可以用复杂度、准确度、优美程度等等来定义,但是这些维度就不得不牵扯到文学素养、学习习惯、认真程度等等方面,可能就不完全是语言能力的问题了。
栗子
英语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我认识的很多人可以流利的说很多语言。
很多魁北克人(Quebecois)可以说流利的英语和法语。
许多在魁北克长大的的中国孩子说得好汉语,法语,和英语。
我的姐夫是埃及人。他的母语是阿拉伯语。他用他的第二语言,法语,学习高中,而且用他的第三语言,英语,学习大学。但他和我姐姐不要他们的女儿学习阿拉伯语。他们要她学习英语,法语,和汉语。
我以前有一个摩洛哥人(Moroccans)室友。她的母语是阿拉伯语和柏柏尔语(Berber)。她的第三语言是西班牙语。她在蒙特利尔用法语学习大学。她必须用英语学习很多工程课程。但我只跟她说英语,因为我的法语说的坏。
有很多欧洲人说很多欧洲语言。比如说Pope Francis I (教皇)可以说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法语,德语,乌克兰语,等语言,当然,还有拉丁语。
我也听说摩门教的人(Mormon)可以用很多语言使改变宗教信仰。
不幸的是,英语是我唯一的母语。我学了西班牙语和法语但是我不流利,因为我不是一个好学生。但我很努力学习汉语。
用汉语回答是真的不容易了。我知道一定有很多错误。
Botreal
蒙特利尔大学 语言学硕士
双语者(bilinguals)真的存在,三语者(trilinguals)、多语者(multilinguals)都是真实存在的。只是题主所说的所有这些“要求”,并不是定义一个多语者的标准。因此,据题主观察到的“绝大部分过了英语专业八级的人士”或许达不到题主的要求,但并不能否认他们是双语者的事实。
何谓双语者?
双语者指的是能够积极使用两种语言的人(没错,它的定义就是这么简单)。因此,凡是能够符合这个条件的人,都能够被称为双语者。只是给题主造成困惑的,或者说,让题主“持怀疑态度”的并非它的定义,而是它所囊括的不同层级双语者。如果分级再仔细一些,可以说每一个个体的双语能力都不同。
真实双语者(true bilinguals)
先声明,取这个名字并不是说除这一层级以外,其他双语者都是假的。语言学家们只是碰巧用了这个形容词来命名而已。
通常指的是从出生起(或者从很小的时候开始,4-5岁以内)就生活在完全活跃的双语环境中并持续在这个环境中长大的人。比如,父母双方说不一样的语言,并且只以各自的语言和孩子交流(父母之间说什么语言不影响小孩),这种状况在跨种族婚姻中很常见,当然前提是父母中任何一方都不放弃自己的母语;再比如,小孩在家里和家人们说一种语言,但是在社会中(学校、邻居、社区等)说另一种语言,这种状况常见于移民家庭。那么对于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来说,他们是同时习得两种语言(acquisition of both languages),这两种语言都是他们的母语,和单一母语的人习得语言的方式一致。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景自然地使用这两种语言,不分主次,自如切换,自如抑制或使用某一种语言。当然,这样的孩子是如何在其他孩子习得一门语言的时间内同时处理好两种语言的?现如今这仍是神经语言学界(neurolinguistics)大热的课题之一,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就能越来越多地了解到孩子们的大脑是如何运转的。
熟练双语者(highly proficient bilinguals)
指的是对于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都相当高,但仍然存在其中一门语言是主要语言(dominant language)。这种状况通常发生在水平相当高的二语学习者中,他们从小在单一语言环境中长大,他们只有单一母语,但是或许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第二门外语(第二外语的学习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至18岁左右,随后持平,但并不是某个年龄以后开始二外的学习就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状况因人而异)。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他们能够将他们的二外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达到接近母语使用者(native-like)的水平。也存在另一种状况,某些双语环境长大的孩子,在某一时期之后,其中一门语言的使用频率突然下降,以致他们在这个语言上的能力逐渐下降,另一门语言成为主要语言。无论是什么状况,只要是这个人会熟练使用两门语言,并且其中一门为主要语言,他就可以被称为熟练双语者。
从熟练双语者再往下的分级在这里就不赘述了,但基本就是非主要语言的能力渐次降低。因此,题主所观察到的这诸多人,或许他们属于熟练双语者,或许他们属于非熟练双语者,或者其他状况。
和双语者同样的道理,对于三语者、多语者的定义都可以依据其语言能力找到相对应的层级。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解答题主的疑惑。
欢迎交流。
via:
-
多语言者是否真正存在? - 知乎
Code-switching / 语码转换
哈佛商业评论案例研究 _zhihu
「释义」
广义上讲,语码转换是指调整自己的语言风格、外表、行为和表达方式,以提高他人的舒适度,换取公平待遇、优质服务和就业机会。
研究表明,语码转换经常发生在对黑人的负面刻板印象与特定环境中被认为与“适当的”行为和规范相违背的情景。
长期以来,语码转换一直是黑人成功驾驭种族间交往的一种策略,对他们的福祉、经济发展,甚至个体生存都有很大的影响。
「应用场景」
Workplac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code-switching can generat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outcomes for black employees. In our review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we identified three main reasons people code-switch in the workplace:
研究表明,语码转换对黑人雇员既能产生积极的结果,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在我们对现有文献的审查中,我们确定了人们在工作场所进行语码转换的三个主要原因。
-
For black people and other racial minorities, downplaying membership in a stigmatized racial group helps increase perceptions of professionalism and the likelihood of being hired.
对于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来说,淡化在一个被污名化的种族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助于提高人们其专业度的认可和被雇用的可能。
-
Avoiding negative stereotypes associated with black racial identity (e.g., incompetence, laziness) helps black employees be seen as leaders.
避免与黑人种族身份相关的负面刻板印象(如无能、懒惰),有助于黑人雇员被视为领导者。
-
Expressing shared interests with members of dominant groups promotes similarity with powerful organizational members, which raises the chance of promotions because individuals tend to affiliate with people they perceive as similar.
与优势群体的成员表达共同的利益,会建立与有权势的组织成员的相似性,从而提高晋升的机会,因为人们倾向于与他们认为相似的人建立联系。
At the same time, we know that code-switching comes with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repercussions. Downplaying one’s racial group can generate hostility from in-group members, increasing the likelihood that those who code-switch will be accused of “acting white.” Seeking to avoid stereotypes is hard work, and can deplete cognitive resources and hinder performance. Feigning commonality with coworkers also reduces authentic self-expression and contributes to burnout.
同时,语码转换会带来社会和心理上的影响。淡化一个人的种族群体会产生来自群体内成员的敌意,增加了那些语码转换者被指责为 "充当白人 "的可能性。寻求避免刻板印象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会消耗认知资源,阻碍工作表现。假装与同事的共同点也会减少真实的自我表达,并导致职业倦怠。
“THE COSTS OF CODE-SWITCHING”
by COURTNEY L. MCCLUNEY, KATHRINA ROBOTHAM, SERENITY LEE, RICHARD SMITH, and MYLES DURKEE
NOVEMBER 15, 2019
编辑:马冰仑
发布于 2021-03-10 15:18
via:
-
语码转换 / Code-switching -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