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认知分歧与认知隔阂相关的几篇合辑。
与人相处,你以为只是纠正别人某个行为,其实是在否定对方过去的人生
文 | 每晚 yy | 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
曾有人问比尔・盖茨:“微软的员工如此优秀,是怎么培养的?”
比尔・盖茨回答:“我们从不培养,只是从人群中筛选。”
其实,人与人之间交朋结友也是如此。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独有的经历与环境中形成各自的三观与认知。
遇到不合拍的人,你再怎么试图改变对方,也无法使人与你同频。
就像毕淑敏说的那样:用心选合适的,而不是为不合适的费心。
成年人之间交往,要的是尊重而非教育,靠的是筛选而非改变。
01 分歧倍增定律
作家贝克特尔说过一句话:
当我们试着去改变别人,或者要求别人怎样做的时候,八成是在自讨苦吃。
生活中很多人常常打着 “为你好” 的名头,试图纠正身边的人。
结果自己苦口婆心,却招来了对方的厌恶,甚至为自己带来灾祸。
看过一则民间故事。
宋淳化年间,开封府有个热心的酒馆掌柜。
一年冬天,天气异常寒冷,连天飘起鹅毛大雪。
这时,酒馆门口却来了个穿着破烂的年轻人,支起一个小摊,售卖字画。
然而他的字画笔力轻浮,根本无人问津。
等到夜晚,年轻人也不收摊,直接和着衣裳,裹上破被子,蜷缩在角落就睡去了。
一连几天都是如此,酒馆掌柜看不下去,就好心地提醒他:
年轻人,没人买你的字画,不如到我店里跑堂,好歹冻不着饿不着。
谁知道年轻人非但不听,反而怒怼掌柜道:我堂堂读书人,怎么会屈身去做店小二?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二人便争斗了起来,却不想竟招来了官府。
按照大宋律法,读书人地位远远高于商户。
最终,酒馆掌柜被冠以欺侮书生的罪名,罚了银子不说,还蹲了十天大牢。
掌柜原本只是出于好心劝说书生,没想到却激怒了对方,给自己惹来祸事。
新闻传播学者杜骏飞,就曾提出过一个分歧倍增定律:
如果双方观点有分歧,那么每一次掐架之后,分歧都将倍增。
当你越想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就偏偏越会使对方产生抵抗心理。
若不及时停止自己的说教,双方关系最终就会以破裂而告终。
《偷影子的人》有这样一句话:
你不能干涉别人的生活,就算是为了对方好,这是他的人生。
道不同,不相为谋,三观不同,也不必强求。
要知道,一味地劝说,不是善行,而是暴力。
不停地教育,只会把别人推向你的对立面。
02 不支持,不干涉,不纠正
1908 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在日本曾收鲁迅为弟子,倾囊相授教他如何写作。
不承想,后来师徒二人在写作道路上,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章太炎坚持弘扬国学,认为国学就是面对西方挑战的精神动力,并始终坚持用文言文写作。
而鲁迅却高举白话文的大旗,主张全部废弃文言文。
换做常人,势必相互攻讦,彼此诋毁。
章太炎却仍旧屡赠条幅鼓励鲁迅,而鲁迅也称赞章太炎 “实乃后生楷范”。
师徒二人,虽然观念不一,选择不同,却从未因此攻击对方。
更没有因为彼此是师徒关系,就把个人想法强加到对方头上。
正如康德所说:
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
跟人观念不合之时,与其因教育对方而不欢而散,不如学会尊重对方的选择。
博主 @李逵 就曾分享自己与朋友的故事。
李逵与朋友是高中同学,两人都是普通高校毕业。
大四那年,李逵听从长辈的建议,顺利考上公务员。
后来赶上疫情,周边不少人都失了业,唯独他毫无忧虑。
而他的朋友,大学一毕业就决定北漂,这几年过得颠沛流离。
前年春节,两人回家过年,约好了小聚。
想起朋友的境况,李逵就打算好好劝劝对方离开北京,回来考公。
不料父亲听闻他的想法后,告诫道:“你不用劝,你得尊重别人的选择。”
李逵很是不解,但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建议。
饭局上两人谈笑风生,回忆过往的友情,当谈及北漂,李逵则支持道 “我相信你”。
朋友听后,十分感动:
“真的谢谢你。身边不少人都劝我考编制,但我并不喜欢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
直到去年,李逵听闻朋友在北京开了家公司,年入上百万。
这时他才恍然大悟:
人生各有各的选择,即便你不认可,别人依然可以过得很好。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见思维不同、观念相左的人:
也许是不喜欢的习惯,也许是迥然的办事风格,也许是截然相反的性情……
面对这些人,作家黄桐建议道:
费力去改变别人,不如先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去尊重对方。
我不一定认同你说的话,但也会给予你表达的权利;
我不支持你的做法,却也不干涉你的选择。
成年人相处,不必强行纠正,各自舒心就好。
03 宝瓶与筛子
学者刘擎曾表示,人际最舒服的关系,一定是学会筛选。
人生海海,我们会遇见很多人,不是所有人都能与自己合拍。
与其费心将别人塑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如主动从人群中筛选和自己同频的人。
英国有一名小公务员彼得・贝斯特,曾是甲壳虫乐队的鼓手。
但是当乐队红遍全球之际,他却离开了乐队。
因为贝斯特发现,他在和乐队其他成员相处时,彼此间的性格不同,对音乐的追求也不同。
贝斯特的性格沉稳,喜欢传统的击鼓节奏。
而其他人刚好相反,他们偏爱癫狂、花哨的音乐技巧。
在日常生活中,贝斯特总是一副朴素穿着,队友们则热衷于奇装异服。
以致于乐队一起活动相处时,他显得格格不入。
后来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贝斯特发现自己与队友在音乐表现上的分歧越来越大。
但他始终没有强行改变队友的演奏想法,而是努力配合乐队的演出。
终于,在坚持两年后,他决心离开这儿,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乐队。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贝斯特的经历,遇到三观背离的同事,话不投机的同学……
面对那些三观和立场没法调和的人,与其互相说服,不如互相删除。
比如两个口味不同的人。
我有喜欢苹果的理由,你有喜爱香蕉的原因。
但没关系,我们彼此都不用改,不舒服的关系到此为止就行了。
我去跟喜欢吃苹果的人在一起吃苹果,你去跟喜欢吃香蕉的人在一起吃香蕉。
最终,彼此都会收获快乐与舒心。
所以成年人的社交就应如此,不去说服别人,也不让别人来说服。
只筛选不教育,只选择不改变。
在人群中,各取所需,才是最简单高效的相处之道。
▽
心理学教授路易斯曾发现:
人养成一个习惯需要 30 天,培养一种思维模式需要 6 个月,而形成某种内在性格则需要 14 年。
每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看似毫不起眼,背后都是长期的思想、性格与习惯的固化。
与人相处,你以为只是纠正别人某个行为,其实是在否定对方过去的人生。
面对与你三观相悖的人,你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化身宝瓶,容纳他、尊重他;要么化身筛子,筛掉他,远离他。
克制自己改变他人的欲望,是对这段关系最好的尊重。
知识越贫乏的人,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
文 | 林灵芸 | 十点读书(ID:duhaoshu)
俞敏洪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
人一辈子最大的差距,是认知上的差距。认知是什么呢?认知就是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
如果一个人的认知水平不够,就像是青蛙坐井观天,你永远看不到完整的天空。
一个人的为人处世、价值观,甚至是素质等等,都是可以构建的,但唯有对事情的认知是根本性的。
它不仅体现我们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洞察能力,更决定了我们最后的人生走向。
所以,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不断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
但同时也默不作声远离那些认知低的人,因为认知力太弱的人,可能一不小心就会把你拉下水。
01 知识越贫乏的人,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
在你身边,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你劝他没事多学习时,他却认为再努力也没用,想要赚大钱得有关系、有人脉、靠运气;
你劝她不要沉迷爱情,有这样那样的前车之鉴时,她会说你不了解她,铁了心往火坑里跳;
大到社会事件、国际政治,小到夫妻相处,日常喜好,一张口就是我 “我觉得”“我认为”……
这样的人,不是蠢笨也不是故意抬杠,而是认知太低。
老舍笔下《骆驼祥子》里的祥子,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这一生受了很多苦,吃苦耐劳了三年买一辆自己的车,结果为了多赚两块车钱,不顾外面战争打起,导致车被大兵收了去。
好不容易从兵营逃出,他又想攒钱买车,主顾方太太教他把积蓄存进银行赚利息,高妈劝他放贷或起会集资,让钱生钱。
但祥子坚持认死理,不接受别人的建议,依旧选择继续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结果落下了一身病。
和虎妞结婚后,虎妞建议他多和刘四爷走动,说不定能得到贵人的帮助,但祥子犟着一根筋,躲在自己的世界里。
所以哪怕祥子这一辈再勤勤恳恳,但因为认知水平低,又缺乏判断力,最终还是落得悲惨下场。
罗翔老师曾说:
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奇怪的勇气和自豪感。
因为知识越贫乏,你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你根本没有听过与此相对立的观点。
生活中很多人固执就是来源于如此。
因为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事物,没有丝毫判断力,习惯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所以对待任何事情永远都是固执己见,一副盲目自信的姿态。
听不见别人的声音,坚信自己的理解就是对的。
而这样的人,最后往往就会陷入越愚昧,越固执的怪圈,日子越过越糟。
02 对牛弹琴,不是牛笨,而是人蠢
网友 @樱桃分享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她在参加一次线下读书会时,结识了一个朋友。
这个朋友听说她经常在各种媒体上发表书评和影评,就开始喋喋不休地谈自己的看法。
“书评不就是做读书笔记吗,摘抄一下情节内容,写写日记,写写小作文,没什么原创含量,也没有难度。”
“现在很多人都是为了蹭流量,没有一点自己的思考,写出来的东西都是捕风捉影加上自己的臆想。”
她听完之后很生气,便跟对方辩解,写作本身就是一件需要不停学习的过程,不论是找素材还是构思观点,需要很多的原创性。
然后又举了很多名人的例子来证明,比如法国导演戈达尔就是影评人出身,还有萧伯纳也写剧评,柏辽兹写过乐评……
从下午一直辩论到凌晨,网友已经精疲力尽,但对方依然固执己见,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
帖子下,有人评论一针见血:
跟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有什么好争论的呢,你说再多他也不会相信,再争论下去对你又有什么好处呢,反而显得你太计较了。
人的认知有高下之分,和认知低的人较劲,无异是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他们的世界里,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只能听到自己想听到的。
你越是试图用理性和逻辑说服他们,纠正对方,最后只会让自己白费唇舌,伤神又伤身。
正如司马懿说的:“与愚蠢硬碰硬拼个头破血流,岂不更愚蠢?人这一生,难免和愚蠢为伍,要学会向愚蠢低头。”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遇上一个见识广、学识渊博的人,尚有争论的余地。
遇到一个认知层面不同,价值取向迥异的人,还费那个劲干嘛?
所以真正聪明的人,从不会跟认知低的人争论。
和只会认死理的人较劲,只会拉低自己的层次,最后陷入狼狈的窘境。
03 永远别去搭理一个认知太低的人
最近重温电视剧《天道》,丁元英有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
我现在已经不和别人争吵了,因为我开始意识到,每个人只能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上去思考问题。
细细想来,确实如此。
人与人之间相处,认知相同,无需争辩,认知不同,何须争辩。
所以清醒如他,从不试图通过言语去改变别人的看法,不去解释他所做的一切。
去面馆吃饭,老板讽刺他好吃懒做,丁元英也不解释继续吃面,因为他知道,他没必要浪费时间和一位陌生人争论,争赢了又如何。
和老同学詹妮因为私募基金产生分歧,他也没想过要如何说服对方,因为他知道,两个人价值观不同,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互不干涉。
面对叶晓明反对降低音响的价格,甚至在格律诗遭遇官司时选择逃离,丁元英也懒得再沟通,因为他知道,无论他如何讲道理、摆事实,叶晓明也只会认为自己对的。
人与人之间的认知思维,根本不是通过几句争辩就能够解决的。
想要提升认知,首先要正视自己,进而不断修炼自己的知识技能,深度思考的能力。
但对于那些已经被自己思维困住的人,他们早已拒绝了自身的完善和成长,沉浸在自己的 “舒适区”。
争论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陷入无效的死循环里。
那对于认知固化的人,我们该如何相处?
我的建议是:坦然面对认知差,然后离得越远越好。
就像我们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你也很难去改变一个认知低的人。
与其和他们过多纠缠,耽误自己的时间和能量,不如默不作声地远离,然后默默修炼自己。
多读书,多思考,多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格局,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END-
《天道》丁元英三个小故事:不回击,是一种懦弱吗?
原创 洞见 洞见pumpkin
《天道》这部电视剧,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强势思维,开悟了一批又一批观众。
剧中王志文饰演的主角丁元英,是个“鬼杰怪才”。
他审时度势,曾在股市翻云覆雨,一年狂揽2个亿;
他运筹帷幄,杀富济贫,帮王庙村实现了脱贫神话。
有人评价说:“丁元英已是半个神仙,只是在俯瞰人间而已。”
他突破常规的行事风格,离经叛道的价值观念,颠覆传统的思维逻辑,每次看都能给我不同程度的震撼。
最近得空拿出来重温,看到丁元英和三个小人物的交往故事,又有了新的感悟。
01 第一次是他被唱片店店主算计
丁元英回国后资金被冻结,生活难以为继。
一番挣扎过后,准备变卖自己珍藏的唱片。
他走进古城的唱片店,店主刘冰一眼就看出了这些唱片的价值。
但他心里盘算着,一个人沦落到要变卖自己珍藏的东西,那一定是落魄至极了。
他先刻意挑刺,说唱片年代老旧,打了收藏印章不值钱。
又压价说自己可以按50元一张的价格勉强收下。
而在90年代,这些进口唱片价值150每张,足足有三倍的差价。
换做常人,肯定要讨价还价一番。
丁元英却爽快同意了这桩交易,迅速清点完钱,就准备离开。
捡了大便宜的刘冰,还想再坑他一笔。
他叫住了丁元英,告诉他以后如果想卖唱片,还可以找他。
站在门口的丁元英不置可否,微笑地点了点头,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唱片店。
02 第二次是他被面馆老板嘲讽
在古城里,丁元英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他租了一个便宜的房子,不工作,也不与任何人打交道。
每天安静地呆在房间里看书、喝茶、听音乐,研究文化属性。
肚子饿了,就穿着拖鞋、揣着手下楼吃碗面,吃完了,就回到自己的房间里。
因为经常光顾一家面馆,他一成不变的休闲装和人字拖,被面馆老板当成一个无业游民。
一次,老板故意上来询问他的工作。
丁元英说自己没工作。
老板又调侃说,他肯定是做大生意的人。
丁元英开玩笑回答:“您要是不嫌弃,我到您这儿打工。”
认定了自己的猜想后,老板当着他的面讥讽道:
“这么大年纪,说话不着调,光吃饭不干活,也不嫌丢人。”
这番鄙夷的话,丝毫没有引起丁元英情绪的半点波澜,他继续埋头吃面,神色如故。
03 第三次是他被馄饨摊老板娘误会
一天,丁元英去早摊点吃馄饨,点餐的时候已经把钱支付了。
但是当他吃完馄饨离开的时候,老板娘急忙拦住说:“你还没给钱呢。”
丁元英先是一愣,两人目光对视2秒。
然后二话不说从兜里掏出钱,支付完了,洋洋洒洒穿着拖鞋回去了,没有一句辩解。
当时在馄饨摊吃东西的人很多,要想证明自己已经付过钱了,并不难。
但丁元英宁愿多付一次钱,也不浪费口舌。
后来跟丁元英前后一起点餐的片警说:
“我刚来的时候,看到人家已经给了钱,你怎么还找人要钱呢?”
老板娘尴尬地笑了笑说忘了。
04 认知隔阂
为什么明知道自己吃亏,还愿意和刘冰做这桩买卖?
为什么听到面馆老板的误解嘲弄,始终不自证清白?
为什么宁愿付两次钱,也不跟馄饨摊老板娘解释清楚?
因为丁元英很清楚,有些人无法沟通,也没必要沟通。
诚如他所言:“我现在已经不和别人争吵了,因为我开始意识到,每个人只能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上去思考问题。”
他不和刘冰纠缠,因为价值观不同。
当初丁元英在柏林成立私募基金,短短一年就获得了上千万的分红。
然而他却主动叫停了这个项目。
因为这种资金运作的方式,是从国外募集资金,投入中国股市,赚的都是国内散户的钱。
即便有巨大的收益,他也不屑为之。
而刘冰恰恰相反,从他落井下石,黑心压价这个行为上,丁元英就已经看出他贪婪的人性底色。
和这样的小人争利,谈何容易?
他不和面馆老板解释,因为认知隔阂。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在面馆老板的观念里,工作就是生活的全部,不工作就是不务正业。
而在丁元英的世界里,思考是比生存更重要的事,思维上的弱者才是真正的弱者。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概念,叫做“隧道视野”。
意思是,一旦人认准一件事情,便会形成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
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一解释,就是狡辩,观念变不了,再怎么解释都没用。
所以他宁愿以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形象示人,也不愿与素昧平生的人啰嗦半分。
05 不回击,是一种懦弱吗?
苏东坡有句话说: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大,而其志甚远也。”
受到侵犯时,拔着剑跳起来,挺身出来回击,这甚至算不上勇敢。
遇事不惊慌,受到无端的侮辱,也不愤怒,这才算称得上“大勇”。
层次高的人,面对嘲讽不解释,面对纠缠不争论,看似认怂,实则不屑。
丁元英的前妻对他有一句精准的评价:
“他永远都不会跟你吵,他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居高临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于跟你讲道理,麻木得可怕。”
面对刻意打压,恶意中伤,蓄意纠缠,丁元英不是说不清,争不明,吵不过。
而是他明白,即使辩出个是非曲直,得到的不过是少得可怜的收益和微不足道的人的认可。
这纯属浪费精力,对他来说时间和耳根清净最重要。
这才是处事的最高格局。
就像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
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闲言也好,侮辱也罢,与他们都是小节。
天高海阔,他们有更大的视野,有更大的事业。
对他们而言,不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中消耗自己,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06 八风不动
生活中免不了有人伤害你,打压你,非议你。
不甘心被中伤,以至以牙还牙,蓄意报复。
咽不下这口气,以至张牙舞爪,互相伤害。
不愿意退让,以至飞扬跋扈,硬杠到底。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人最大的愚蠢就是在泥潭里打滚,沾一身污垢。
很认可一句话:
任何消耗你的人和事,多看一眼都是你的不对,别理、别问、别起任何波澜。
遇到烂人避而远之,大度地忍让;遇到破事视而不见,不与其沾边。
无视就是最高级的回应,沉默就是最有力的报复。
棋圣聂卫平与人下棋时,手中常持一把折扇,上书“八风不动”四个字。
所谓“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当你有一天慢慢变得不想去解释,不想处处去争论的时候,那正说明你的格局、你的胸襟越来越大了。
改变自己最快的方式:远离 “底层迎合”
原创 Mr.K 技术领导力
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其实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这种 “礼物”,也包括一些别有用心的蓄意迎合。
蒙古草原上有种猛禽叫鹰雕,成年鹰翼展可达 165 公分,飞行高度可至数千米。但如果当地人捉到鹰雕幼鸟,不把它们关进笼子,而是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唾手可得的食物,鹰雕的翅膀就会因为缺乏飞行锻炼,而变得沉重臃肿。
以至于到最后,人们用区区两三米的矮墙,就能轻松圈住它们。从翱翔千米高空,到离地两三米的高度扑腾,鹰雕的 “堕落” 不是毁于低墙,而是毁于周围环境的 “底层迎合”。
人也是如此,如果有凌云之志,想成大事,有勇气有魄力摆脱底层迎合,将是你无法逃避的必修课。
什么是底层迎合?
K 哥亲戚的孩子,大学毕业后,父母咨询了很多人的意见,最后觉得银行工作稳定体面,就托关系进了银行。孩子进银行后,也慢慢适应了所谓的 “稳定”,他的岗位虽然有时忙碌,但大多是流程化作业,基本不用费心伤神。今年 6 月份,他所在的银行网点裁撤,人员优化,当初众人眼中 “稳定” 的饭碗,终究还是没保住,反倒因为在银行待的这几年,只学会了做一些程式化的工作,再去择业竟然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像亲戚家孩子这样的例子,我们并不少见。很多人之所以一直没有突破自己的圈层,并不是他不努力,也不是没能力,而是被身边的杂音所干扰了。如同大锅饭、铁饭碗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上一辈,总是在你耳边告诉你,人不用那么拼,安安稳稳就行。
其实,现在的环境和他们的时代相比早已沧桑巨变,怎么可能不拼,哪里有什么安稳?这一类的声音,被作家水木然称之为 “底层迎合”。这种 “迎合” 更像是一个温暖的陷阱,平庸的人会甘心沉溺,并怡然自得,只有少数优秀的人,才敢于拒绝 “迎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选择一条虽难但正确的路。如何远离 “底层迎合”,K 哥建议要做到以下 4 点:
第一,拒绝 “碎片化信息”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信息碎片化、受众碎片化、媒体碎片化。” 相信很多人对这句话都感同身受。今年 3 月份发布的《2023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当今青年平均每年在网上的阅读量,相当于 11 本专著(以字数计算);网络观看视频平均时长为 912.5 小时,相当于 600 部 BBC 纪录片。但透过数字表象,我们看到的另一个现实是,超过半数的年轻人,一年也看不完一本书或一部纪录片。很显然,那些阅读的文字和观影时长,都 “贡献” 给了碎片化信息。
凯撒・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写道:公众会按照个人偏好有选择性地接触媒介信息,并最终呈现出个人日报的形式。在信息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这些 “个人日报” 在大数据算法的加持下,成了占领我们心智,获取商业流量的直接 “帮凶”。
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被大数据记录在案,但凡我们感一点兴趣的内容,都会被算法 “贴心” 地推送到眼前,我们的时间被各种 App 撕得粉碎,注意力也难以持续,被各种充满诱惑的内容冲击的支离破碎。我们看似享受到了 “个性化” 服务,但我们也因此丧失了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深陷 “个人偏好” 的信息茧房之中。
香奈儿前全球 CEO 莫琳・希凯在《深度思考》中提到:“人之所以脱颖而出,首先必然是思考力的出类拔萃。” 而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只能在自己的茧房舒适圈徜徉的人,必然沦为平庸,成为快餐信息的奴隶和回收站。
《深度工作》作者卡尔・纽波特说过:“如果你生活中每一刻无聊时光都用浏览智能手机打发的话,你的大脑已经被重新编排,出现了‘心智残疾’,此时你的大脑已经无法胜任深度工作了”。这并非危言耸听,值得我们警惕。
第二,远离 “垃圾快乐”
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未来:那时的社会,科技高度发达,人们衣食无忧,没有疾病,没有衰老,没有贫穷,同时也没有家庭,没有艺术,没有宗教,更没有独立思想和个体自由。如果公民有什么不满或骚动,管理者就用一种叫 “唆麻” 的东西,让普通老百姓感到快乐。只需要把唆麻变成蒸汽吸剂,人们很快就会感到快乐满足,飘飘欲仙,也就不会去想别的问题、做别的事情了。
这种听上去很荒诞的故事场景,其实离我们并不远。某种程度看,如今的游戏、爽文、短视频是不是和唆麻有相似之处呢。只要打开手机,就等于打开了一个新世界,里面总有某个能让你愉悦、兴奋的内容吸引到你,并让你沉迷不能自拔。
看明星绯闻八卦,看素人装傻充愣,这些 “奶头乐” 内容,不断让你体会到多巴胺带来的兴奋和快乐。法国神经认知科学家让・菲利普・拉夏,首次提出多巴胺奖赏回路,他认为大脑会自发优先处理诸如生存、冒险、繁衍等正向激励奖赏回路的活动。也就是说,我们体内的多巴胺渴望简单地获取快乐,它真正在乎的不是得到的东西,而是获取后受到的 “奖赏”。
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但追求快乐的方式,却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巨大差距的重要原因。《我在底层的生活》作者芭芭拉・艾伦瑞克,在底层卧底 8 年,发现越是身处底层的人,越是迷恋那些消耗型的 “垃圾快乐”,比如肥皂剧、电子游戏、毒品和酗酒。
这些垃圾快乐会让人一时爽,但沉迷其中,它就会让你的快乐阈值变高,以后你就很难适应通过长时间的付出所获得的快乐。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刺激,让你不愿再去做一些深度学习、思考、锻炼等 “无聊” 的事。也恰恰因为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天差地别,也就慢慢出现了。
第三,告别 “毒鸡汤”
最常见的毒鸡汤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帮你催生焦虑的;另一种是劝你及时享乐的。
第一种最常见的风格是《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是什么让你的人生一地鸡毛》一类的,光看标题就已经感到压抑和慌乱了,读完后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谁都比自己强,进而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贬低,更严重一点,就是直接把自己 PUA,把自己整抑郁了。事实上,哪有那么多人均年薪百万,人均豪宅别墅,不过是毒鸡汤为了某种目的,自圆其说,炮制的口嗨 “论据” 而已。
第二种毒鸡汤,主打的是 “生活最重要就是开心”、“钱只有花掉了才是自己的”、“好看的女生都自带烧钱属性” 一类的论调。不管现实情况、不顾个体差异,一味鼓吹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好像勤俭节约,量入为出是很丢人的事,好像不刷爆几张信用卡,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大家还记得那位以一己之力让 “凡尔赛” 文学爆红的女博主吗?网上不停炫耀自己的豪宅、会法语的保姆,以及爱妻老公送的各种奢侈品。但实际上这些都是 “想象” 和 “创作”,她的真实生活是租房住,老公有外遇,而且还染了不洁之症。
K 哥不反对鸡汤,人生总有低谷挫折,关键时刻干几碗正能量鸡汤提神鼓劲,还是很有必要的。但 K 哥坚决反对毒鸡汤,它们充斥着畸形的 “三观”,让人攀比、扭曲、不自信,满满负能量,一定要远离。
第四,减少 “无效社交”
大佬冯仑说过:所有的圈子,无非是价值观、认知达成了一致,然后自然建立起来一些人与人的关系,或者大家实力相当,经常在一起形成的一些人与人的联系。其中 “实力相当” 是关键词,也是前提条件,没有 “实力相当”,自然也就很难有一致的价值观和认知了。
说得再直白一点,成年人的圈子、社交非常讲究对等交换。这个交换,包括资源的交换、利益的交换。你拥有什么资源,你能分享什么利益,直接决定你的社交能力和在圈子里的地位。相反,如果你什么都没有,那你很可能就是一个透明人,即使在圈子里东忙西忙,迎合这个吹捧那个,也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没人会把你当回事。
董宇辉曾讲过同事带自己参加饭局的故事。他本来希望能在社交中有所收获,最后发现这样的饭局和自己格格不入,别人说话做事,思考模式和自己完全不同,最终让他没等饭局结束,就中途离场了。此后,他就很少参与社交活动,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阅读和学习上。
伪社交
李小墨在《请停止无效社交》一书中这样写道:“你忙于交际、疲于应付,鸡同鸭讲的尴尬无处不在。你为了别人的欢笑而奔波,又为了别人的肯定而牺牲自我,你的人生仿佛都不是你的。其实,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无谓地蹉跎光阴。”
抱别人的大腿,不如锤炼自己的大脑;看别人的脸色,不如提升自己的成色。人生的贵人,从来都是自己,丢掉那些小概率且不切实际的幻想,别让那些毫无意义的 “伪社交” 蹉跎了自己。
《乌合之众》中有这样一段话:“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 他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
远离底层迎合,不轻信、不受暗示和影响,始终拥有自己的判断力和向上跃迁的能力。
作者 | Mr.K
编辑 | Emma
via:
-
成年人相处潜规则:只尊重不教育,只筛选不改变 读书有范 2024年11月02日 06:00 江苏
-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去纠正别人的欲望 我是拾遗君 人力资源管理 2021 年 02 月 19 日 17:10
-
永远别去搭理一个认知太低的人读书有范 2024 年 11 月 02 日 06:00 江苏
-
读懂《天道》丁元英三个小故事,你就知道格局大的人遇事如何处理 原创 洞见 2024年11月01日 20:20 安徽
-
改变自己最快的方式:远离 “底层迎合” 原创 Mr.K 技术领导力 2024 年 11 月 02 日 08:35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