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 | 二律背反 / 先验主义

注:本文为 “ 二律背反 / 先验主义” 知乎相关回答集合

以答主为内容界标,保留了引用时的赞数。


二律背反(antinomies) 是 18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它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
 
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而实践则可以让主观体现客观,论证相对性与绝对性统一的真理。


二律背反

Michel 驴

3313 人赞同了该回答

通俗性的提高意味着准确性的折损。没有比阅读哲学原典更好的学习哲学的方法。此回答仅为一种尝试。

什么是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是一个耳熟能详但又极为高深的术语。然而,多数人对其知之甚少或理解极为肤浅。有人将二律背反等同于“矛盾”,这是不正确的。矛盾是逻辑可理解的事物的正反冲突,是辩证看待事物的必然存在。

而二律背反极为罕见,从纯粹理性的角度而言,它本不应出现在我们的世界。二律背反由启蒙运动集大成者康德提出。从字面理解,即两个相互背离、得出相反结论的定律。在康德哲学中,它具体指他总结发现的四组违反人类逻辑的悖论。

在介绍这四组精妙神奇的二律背反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康德哲学的理论前提。

先验性的知识

人出生时在认知领域是否是一张白纸? 康德:否。

确实,人的许多知识是后天习得的,如语言、历史知识、具体科学原理等。但在这些知识体系建立之前,人类已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知识。这些先天知识是后续所有知识认知的基础,也是各学科争论中为数不多的共识。

1. 时间概念

所有人都能感知“快”与“慢”、“早”与“晚”的区别。尽管可以像爱因斯坦那样质疑时间的本质和成因,但无人能否认事物发生的先后顺序,也无法脱离线性时间思维。

2. 空间观念

所有人都具备对“上”“下”等位置的判断能力。即使小时候分不清左右,但这并不意味着缺乏空间认知能力,而是语言系统对“左”“右”概念的模糊。无人能否认空间的存在,即世界的实在性。

3. 逻辑观念

逻辑观念的广泛存在影响深远。例如因果律,每个人对“因为”和“所以”都有根深蒂固的认知。当我们说一件事有道理,是因为理解了其背后的原因。再如基本数学规律,1+1=2,即使从未学过算数的婴儿,其对“1”和“2”的概念认知也不会比学过算数的孩子差。数学知识的传授在康德看来只是将人的先验知识系统化地发掘出来。类似这样的先验逻辑观念,当你对一个问题不断追问“为什么”,直至找不到答案时,那便是先验知识。

秉持 “人存在天生的知识,且这些知识不可更改且非经验”的思想,即为“先验主义” 思想。康德是其代表人物,先验主义思想在西方哲学乃至世界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广大哲学学者认同。

先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 认为由人的心智形成的观念和概念具有自主存在的性质,并且否认这些观念和概念只是人们对不断变化的经验时间的反映。赋予人的智力以巨大的强力和力量,并且认为经验实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思想所构设或产生的观念形成的。

根据先验主义思想,我们已拥有一些“公理”“不证自明”的超级知识,所有经验主义知识都建立在这些先验知识之上,这些先验知识也是人类整个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知识。

于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产生了:我们如何知道这些知识是必然正确的呢?

一方面,我们对此存有疑惑;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知识是先验的,我们无法找到其他知识或逻辑来推翻这些终极知识和逻辑。那么,我们是否只能在它们面前俯首称臣?

康德:否。

接下来,今天的主角“二律背反”终于要登场了。

和所有深入思考的人一样,康德发现,在漫长哲学史上,人们观点纷繁,各执一词,彼此攻击,却难以达成共识。康德认为这极为诡异。

如果先验知识是不证自明的,那么一定有某种学说能用先验知识阐述所有问题,或者至少人们能在推论和思考中不断逼近共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为何全人类在共识基础上会产生如此多分歧?

问题出在终极知识本身。既然其他知识无法证伪先验知识,那么一定是先验知识之间出现了矛盾。

基于这一想法,康德立即着手对先验知识进行推演,于是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他所发现的四组“二律背反”


1 【时间空间的二律背反】

正命题:宇宙在时间上有起点,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
 
反命题:宇宙在时间上没有起点,在空间中也没有任何限制。

既然我们的宇宙存在,那么像任何存在的东西一样,它便存在一个开端。一个没有开端的存在是不可想象的,比如小明存在,那么小明必定在某时刻出生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地球存在,必然是某时刻小行星碰撞聚合形成了地球。也是因此,科学家们才会来寻找宇宙的起源。最为经典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便将宇宙的起源归于一个体积无限小,质量无限大的奇点,而暴涨理论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正在不断膨胀” 的宇宙空间图景。

除了这种直觉式的论证之外,还可以从逻辑上 “证明” 正命题:假设宇宙没有在时间上的起点,那么就等于说我们的宇宙拥有一个无限长的过去。换句话说,就是在我们出现之前,宇宙存在一个无限长的等待 —— 但一个无限长的等待是永远无法完成的,也就是我们永远也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 —— 然而事实摆在这里,我们就活在这个世界上。于是乎,反证得出,宇宙的时间是有限的。

用类似的方法可以证明空间的有限性。空间的无限等于宇宙中事物的无限,而这些无限多的事物又可以被视作在无限时间中已完成的事物的总和 —— 那么既然存在已完成的事物,就存在那些在当前世界尚未完成的事物,即到未来才可能完成的事物,也就是现行宇宙尚未完成所有的事物,换句话说,当前宇宙不是无限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反命题是错误的而正命题是正确的呢?你可能已经猜到答案了。

康德:否。

如果正命题是存在的,也就是宇宙存在一个 “奇点”,一个纯粹的什么都没有的,脱离在时间和空间之外的状态,如果说这虽然听起来匪夷所思,但似乎还可以接受的话,那么接下来的推论则无法解释了 —— 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就不可能起变化,因为变化必然在两个相区别的时间点上才能发生;也就是说事物的状态是从 a 时间点的 A 状态,变化至 b 时间点的 B 状态,这是变化的基本条件;而在没有时间存在的情况下,状态间的切换就不可能产生,也就是从奇点到宇宙的过程不可能发生。

至于空间方面,如果我们假设正命题的空间有限是成立的,那么对应着宇宙存在本身的 “有” 之外便是边界之外的 “无”;而这种无是彻底的无,也就是没有对宇宙边缘的 “有” 的限制,而没有对 “有” 的限制,也就是一种无限,也就是说宇宙不可能在任何一瞬间保持有限的状态。

于是乎,反命题 “不证自明”,正命题被证伪。

至此,正反命题都被自身证伪。

此为第一组二律背反。

2 基本粒子的二律背反

正命题:所有事物都是无限可分的,不存在一个不可分的基本粒子。
 
反命题:所有事物都不是无限可分的,存在一个不可分的基本粒子。

首先,我们假设正命题成立。即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为无穷小,而无穷小就是没有大小;而无穷多个 0 加在一起也无法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值。因此事物必然由某些不是 “0” 的单位构成,而这些单位不可再继续细分。

那么如果我们假设反命题成立,即事物不是无限可分的。这意味着,存在一个基本粒子 —— 但是 “存在” 与 “不可再分” 两个概念是相互冲突的:因为我们永远可以从存在的事物中分出 “前半部分” 和 “后半部分” 或者 “左半部分” 和 “右半部分 “;再比如,一个球形,可以被视作两个半球 —— 无论我们是否有能力把它切分成两个半球,它都毫无疑问地可以被视为由两个半球形成,而半球又可以被切分成两个四分之一球……. 诸如此类,任何具有形状的东西都可以被视作由其他东西形成,也就是不存在有形状的基本粒子 —— 而如果基本粒子没有形状,那么没有形状的东西又是如何组成有形状的东西的呢?它必然在某一时刻具有形状,那么从无形状到有形状的质变又如何发生?由于其本身就是基本粒子,不可能有其他东西来帮助它赋予形状,因此,它永远也无法构成形状。然而,我们世界的东西都是有形状的。

至此,正反命题都被自身证伪。

此为第二组二律背反。

3 关于自由意志的二律背反

正命题:宇宙的各种现象,不只是按照自然法则运作的,还受到了自由意志的支配。
 
反命题:不存在自由意志,包括意识在内的所有东西都按照自然法则运行。

假设反命题成立。首先我们承认,在自然法则运作的世界当中,所有的事情都必然由因果律支配,也就是一件事情的发生必然有一个原因;那么以此类推,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必然可以推至一个不存在其他客观原因的终极原因 —— 这也就是承认了这一自由意志的存在。

如果正命题成立,也就是自由意志存在。那个拥有终极原因的自由意志就必然做出了一件没有原因的事情,而我们所有在自由意志支配下所做的事情其实都是有原因的;一个没有原因的自由意志,其实就是极端不自由的,因为他失去了一切的选择及一切可能的选择。

至此,正反命题都被自身证伪。

此为第三组二律背反。

其实经过上面的三组二律背反,我们已经不难发现,事情好像已经上升到了一个非上帝无法解决的境地,因为理性正在推翻自己

——* 那么,如果所谓上帝存在就可以解决问题吗?*

4 关于 “上帝” 的二律背反

正命题:在宇宙中或者和宇宙有关的某个地方,不存在一个绝对必然的东西是宇宙的一部分或者是宇宙的成因。
 
反命题:在宇宙中或在与宇宙有关的某个地方,有一个绝对必然的东西是宇宙的一部分或者是宇宙的成因

如果正命题是真的,也就是一个 “神” 不可以存在的话,那么我们的世界中就没有必然存在的事物 —— 每一件事物都是偶然存在的,如你的书在你的书架上依赖于,你有钱,你买了书,书送到了,书架没有垮掉等许许多多的偶然条件;而所有这些的偶然条件又依赖于其他偶然条件才成立;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的发生是必然的,也没有一个东西的存在是必然的,事物之间相互依赖而存在 —— 那么这种依赖就是必然的,这种依赖必然被某一绝对的存在所造就或产生,也就是绝对存在的存在。

而如果反命题是真的,也就是耶和华、宙斯和佛祖存在的可能性和其他任何形式的神存在的可能性被承认的话;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如果这一存在是我们已经认识到的世界,即经验世界的一部分,那么这一存在物的存在就是无所不在的,即先验的、无可争辩的和无法推翻的,因为所有的知识和逻辑都在它之中,那么显然我们对 “无神” 世界的想象就已经推翻了先验的有神的猜想;而如果神存在于经验世界之外,也就是像我们所见的这样并未被我们 “无可争辩地” 认识到的话,那么就说明至少在经验的范围内,这一 “绝对存在”不具备完全地解释所有事物和事件的能力,因为事件之间存在相互反驳和相互依赖的关系,那么也就是在我们所有已经认识到的和可能认识到的经验领域之中都无法见识到这种 “非偶然” 的东西 —— 那么一个永远无法以任何方式认识到的东西,就可以被认为既不是我们的宇宙的一部分,也和我们的宇宙无关了。

至此,正反命题都被自身证伪。

此为第四组二律背反。

康德通过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述的二律背反,达成对于过往形而上学的批判,把过去的各种形而上学打入谬误中。但是康德决不止步于此,它并不因此陷入怀疑论的深渊。

因为紧接着,他就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方法论部分提出来新的形而上学,或者说 “任何一门可能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而这些,就需要去细读第一批判的文本了。

希望我的回答不要让读者误以为把握了康德,而是可以引导大家去深入阅读和理解深奥的哲学原典。

(这个问题下已经有很准确的回答,这里是把我大一时候读康德写的推文打出来,仅占个通俗而已。如今再看已多有不严谨,但是大体无碍,亦可帮助理解二律背反的基本概念。如果能引人自己去阅读哲学,就更善莫大焉了。)

编辑于 2022-06-06 19:34


多特姚

281 人赞同了该回答

二律背反(英语:Antinomy,希腊语:ἀντί)是一种哲学概念。意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又译作二律背驰,相互冲突或自相矛盾。

二律背反受伊曼努尔・康德在其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推广。在书中,康德列出四种二律背反,均由正题和反题组成。

康德先设置了理性作为感性与知性的综合。知性所依赖的范畴是先验的,由量、质、关系、样式等十二个范畴组成。当理性试图使用这些范畴去规范先验的无限物时,就会出现范畴失效的情况,也就是二律背反

四组二律背反被康德分为两类,四项正命题被称为柏拉图线。四项反命题被称为伊壁鸠鲁线。康德认为柏拉图线是实践性的,因为这一线允许宗教、道德从中获益。伊壁鸠鲁线是思辨的,因为他引发探究,促使科技发展。

前两组康德称为数学的二律背反,错误的发生,在其逻辑上设定了并不独立有相互关连的概念为相斥;后两组称为动力的二律背反,错误的发生,在于命题将不相干的概念设定为相斥的概念。康德认为二律背反提供了一个可以好好检讨人类理性逻辑与知性经验关系的出发点。[1]

img

img

img

img

img

参考

  1. 二律背反

发布于 2020-06-10 16:25


李青白

159 人赞同了该回答

二律背反是康德总结的四对两两相反、彼此矛盾的哲学命题。

这四对哲学命题,是康德对前辈哲学家的哲学命题的提炼和总结。

这四对哲学命题,是康德的前辈哲学家对宇宙、世界的总体的、根本的看法,属于本体论哲学命题。

康德对此四对两两相反、彼此矛盾的哲学命题持批判的态度,而非站队的态度。即康德并不认为矛盾的某一方是正确的,而另一方是错误的。

康德着重批判的点在于,这四对哲学命题,彼此矛盾的原因,都在于人的自大和对理性能力的滥用。他认为,人类的理性能力有其限度,超出了限度,人类的理性能力将失去效力,不再产生真理,而是谬误。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误把谬误当成真理,真理与谬误混为一谈。

康德认为,这个界限在现象界与自在世界的交界处。人类理性能力在现象界予取予求,可以像一根拷鞭一样,肆意拷问自然,所得皆为正确的认识,不会产生错误的知识。但是在自在世界却鞭长莫及、无能为力了。

这四对两两相反、彼此矛盾的哲学命题,就是人类理性在自在世界拷问自在之物的结果,所得尽是矛盾,矛盾即说明这是谬误。

所以康德认为,我们只可能有关于现象界的知识,而不会有自在之物的知识。

康德给科学划定了一条界限,在这个界限之内,科学知识是可能的,在这个界限之外,科学是不可能产生知识的。甚至科学也是不可能的。

很难想象,采用的科学的方法研究宗教,研究上帝。上帝是碳基生物还是硅基生物?上帝年龄几何、体重多少啊?上帝会不会得高血压、脑血栓?

现将这四对两两相对、彼此矛盾的哲学命题罗列如下:

a. 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
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b. 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纯的部分复合而成的。
反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复合的,没有单纯的东西。
 
c. 正题:世界上除了自然因果性外,还有一种自由的因果性。
反题:世界上只有自然因果性,没有自由。
 
d. 正题:世界上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或是世界的原因。
反题:世界之中和世界之外都没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以下分析,引用自赵林、邓晓芒合著的《西方哲学史》

理性宇宙论的二律背反

独断论者,不论是唯理论的独断论者还是经验论的独断论者(如法国唯物论),为了得到关于宇宙整体的绝对知识,都力图离开经验的基地,而对 “世界整体” 从哲学上作形而上学的推断。

但这样一来,这两方面都可以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运用同样一些知性范畴而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而由于双方都没有经验来作为裁决的手段,所以这些互相冲突的结论各自都在逻辑上言之成理,谁也驳不倒谁,从而陷入到 “二律背反”,即理性自身的辩证矛盾之中。

康德认为,这种二律背反就是对人的理性的一个警告,暗示理性不得越出经验的范围而妄想认识自在之物。

他按照范畴的量、质、关系、模态的分类而把这些二律背反列为四个:

a. 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

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b. 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纯的部分复合而成的。

反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复合的,没有单纯的东西。

c. 正题:世界上除了自然因果性外,还有一种自由的因果性。

反题:世界上只有自然因果性,没有自由。

d. 正题:世界上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或是世界的原因。

反题:世界之中和世界之外都没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由于这些命题都涉及超出经验之上的 “世界整体”,所以它们没有办法用经验事实从正面证明自己,只好通过 “归谬法”,即通过指出反面的主张由于包含有自相矛盾而不成立,从而反过来证明自己的主张的正确。

a 的 “正题” 要证明世界 “在时间上有开端(因而是有限的)”,就先假定时间上 “没有开端”;如果这样,则在任何一刻都必须说有一个永恒无限的时间序列过去了,即是说,已完成了无限时间序列的综合;但时间序列既是 “无限的”,就意味着不能完成综合, 因此说世界无开端是自相矛盾的,因此世界有开端。

a 的反题则为了证明 “世界无开端” 而先假定 “世界有开端”,于是在 “开端” 之前必定是一个 “空的” 时间;但 “空的” 时间之所以是 “空的”,就在于它没有任何东西来把自己和其他时间区别开来而形成某种 “开端”,所以在一个空的时间中产生出某种开端来是不可能的,所以世界没有开端。

其他的二律背反的证明大体上也是如此。

我们很容易看出康德的这些论证并不严密。例如 “无限” 的概念有许多种,有些并不一定是不能完成综合的,与 “有限” 的概念并没有绝对的不相容性;又如 “空的” 时间只有把时间本身想象为某种 “东西” 才能够设想,没有任何东西的绝对的 “空” 是绝对无法设想的。

但无疑,康德认为正反两方面都无法用知性来驳倒对方,则是很深刻的,这种洞见意味着一种崭新的思想即辩证法思想即将诞生。

康德指出,二律背反中的正题一般说是莱布尼茨 — 沃尔夫派(和自然神论)的观点,代表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反题则是牛顿派的自然科学唯物论的观点,代表伊壁鸠鲁以来的经验主义的传统。

理性派的观点有利于道德和宗教的确立,经验派的观点则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这正是近代以来 “人和自然的冲突” 的一种理论化的表现。

康德的意图则是要调和双方,他所采取的关键性的措施就是区分自在之物和现象界。

他认为,二律背反的 “幻相” 的出现正是由于把现象和自在之物混淆起来的缘故,即试图把只能用于现象的知性范畴用来规定自在之物。

只要把这一点区分开来,幻相即可解除。

由此便可看出,第一、二个二律背反的正题和反题双方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涉及终极的世界整体这个自在之物,它既非有限的,亦非无限的,既非单一的,亦非复合的,而是凭任何经验都 “不可确定”、不可知的。

而在第三、四个二律背反中,正题和反题可以同时为真,但反题只能适用于现象界,在自然中一切都在因果链条中,没有自由或第一推动力的世界原因;而正题则只能适用于自在之物,只是出于道德实践的考虑才是正确的,如人作为一个本体必须假定自己有自由,世界作为本体和现象的统一体则必须假定现象界最终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否则我们就会把自己的行为等同于动物的行为或自然物的作用了。因此我们可以先验地为自在之物假定自由的理念和绝对必然存在者的理念,而不必担心经验的反驳,因为它们既然不在现象界,所以虽然不能证明,但也不可否证。

所以整个宇宙论的二律背反学说归结到自在之物和现象的严格区分。康德试图用这种隔离的办法来限制理性本身,以回避理性的内在矛盾性,即辩证法,但恰好由此暴露了辩证法是理性的本质属性,并表明形式的方式是无法处理辩证矛盾的,必须改换立场、提高思维层次才能正面解决矛盾。这就对后人的辩证思维产生了巨大的启发作用。

编辑于 2024-02-08 16:58


科学认识论

50 人赞同了该回答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系统提出二律背反的现象。

这是经验论和唯理论长期争执不下的四种命题。

每一个命题都有两个对立且符合形式逻辑的解释。这种正反命题都合理且又对立的现象就叫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曾经对物理学的发展也有过既积极又消极的影响。

img

康德

四组二律背反分别讨论的是时空是否有限,粒子是否可无限细分,自由意志是否存在,偶然和必然的问题

1:在第一组命题中,是关于量化的讨论,也就是时间和空间到底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正命题认为: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证明如下,假如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如果时间一旦有限,就会存在开端,那么这个开端之前是什么,康德将其暂称为虚空时间,康德认为这个虚空不可能诞生宇宙,所以时间只能是无限的。

img

如果空间有限,那么空间之外就是虚无,虚无就是连存在都不存在,既然都不存在,那么怎么会有一个边界,边界对存在的事物才有意义,不存在的事物也不可能存在边界的概念,所以有限的空间既然都不存在边界,也就是无限的。

反命题认为: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

证明如下,假设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那么一旦时间是无限的,人们就能以此时此刻作为原点,把过去所有的时间称为无限,既然时间是无限的,那为什么可以把无限的时间综合到 “过去的所有时间” 的有限概念之中,所以时间一定是有限的。

img

如果空间是无限的,那我们怎么去理解整体世界的概念。

无限的空间是无法被量化的,也就是不定量,这个不定量的总体可以理解成其组成部分的叠加。

但是在反题中,我们已经假设时间是无限的了,一个无限的时间演变的事物怎么可能会出现一个整体,因为整体是个有限的概念。所以空间必然是有限的。

在第一组二律背反中,正反题都有道理,但是好像哪里又不对,这其实只是形式逻辑上的推理,后面康德会提出新的方法解决这种矛盾。

我们站在 21 世纪,用现代物理学可以轻易批判这组二律背反,但是要知道,脱离时代背景的上帝视角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处于 18 世纪,将会被完全绕进去。

2:接下来是第二组二律背反,这是关于质的讨论,也就是关于单纯和复合的讨论

再通俗一点说,构成世界的物质是可以无限细分还是不能无限细分。可无限细分就是复合的概念,不可无限细分就是单一。

正命题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物质构成

img

反证如下:先假设世界上的物质都是复合的,可无限细分,没有单一的物质,那么一个可无限细分的东西总得有个尽头,不可能一直细分下去。

如果不存在一个单一物质,也就不可能存在复合物,因为复合是相对单一而言的,复合的存在势必意味着由很多单一的物质构成,复合就意味着是被复合,被谁复合呢?

所以如果没有单一物质就不会存在复合,结果既没有单一物质也没有复合物,最后什么都没有,这与客观事实不符,所以物质细分的尽头就是不可再细分的单一物质。

img

由于很多哲学家笃信永恒和不朽,所以这一论点得到大量支持,比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莱布尼兹的单子论。

世界上只有存在一个基本的,不可再分的单一物质才不会消亡,单一物质是永恒不朽的,而复合的东西可无限细分,没有终极形态,那么它就是可消亡的。

反命题认为:世界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

反证如下:先假设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物质构成,那么这个单一的物质必然会在空间上占有一个位置,这一位置就是实体,根据空间中关于实体的定义,每个实体都会由更小的部分组成,那么单一物质在空间中就是复合物。

所以世界没有单一的物质,一切都是复合物。

接下来是第三组二律背反,这是关系之间的讨论,也就是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的问题。

康德提出这个问题是在时代大背景下进行的,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很多哲学家都是唯物独断论者,他们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是必然的,从宇宙诞生之初就已经被决定好了,这也是机械决定论的体现。

如此一来,那人还存在真正的意识自由吗?

独断论认为所有的自由都是被迫的自由,一个结果必然有很多个因,如果我们知道造成这一结果的所有因,那么就可以完全预测未来。

之所以我们还不能完全预测未来,是因为人类只能掌握形成结果的少部分原因。

未来看似是自由的,但却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由于人类没有掌握所有因,而导致的被迫的自由。

这种说法在物理学上可以具象成:当我们掌握了所有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就可以 100% 预测未来任何一个时间段发生的任何事情

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论,那人就没有自由意志了,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人就会失去自我价值。

但是这样的理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18 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启蒙运动让自由弥漫整个欧洲,如果人都没有自由意志,那革命就失去了精神指导。就当时而言,解决人的自由意志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

所以第三组二律背反有关自由意志的讨论尤为激烈!

3:二律背反的第三组命题就是关于自由的。

正题认为:世界有出自 自由的原因。

反证如下:一个果由很多个因构成,如果要明确预测这个果,就必须找到构成这个果的所有的因,这就是充足理由律。

一个因又由前面很多因构成。这样不断往前推,那就没完没了了,总得有个头吧。

假设因果没有开头,那么所有因的前面还总有一个因,后面还有一个果,这就是中间因。所有的因都会变成中间因。

既然是中间因,你是中谁的间?

所以中间因的存在必然证明因果有个开端,这个开端不再符合因果律,它是自因的,是自由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家 阿奎那 就认为这个因果律开端的自由因就是上帝。

所以世界的开端是自因且自由的。要注意:视频中指的上帝并不是人格化的具象体,只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概念,只是暂用上帝这个名词代替这一种概念而已。

而反命题认为:世界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

反证如下:如果世界存在自由,整个世界就会毁灭,因为因果律就会失效。

在因果律中,一个果的诞生必然是由于因,这是严格对应的关系,如果存在自由,那么自由就是不可控的,是偶然的,自由就会参与到因果律中,导致因和果不能严格对应,所以就会出现果找不到因的情况。

而人能理性认知世界就是源于因果律。

如果存在自由,因果律就会失效,人就不能理性认知世界,那还搁这讨论个毛线!

4:第四组二律背反,关于模态的讨论,与第三组二律背反紧密相连。

在第四组二律背反中,要格外注意的是:正反命题的讨论都必须限定到宇宙之内。如果你论证到一半,出现了 bug,论证不下去了,不得不搬出宇宙之外的上帝才能解决时,那么你就错了,因为上帝是形而上学的,是宇宙之外的,第四组二律背反必须限定在宇宙内,不得诉诸于宇宙之外的上帝,谁先出现上帝,谁就错了!

正命题认为:宇宙的成因中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

反证如下,如果宇宙不存在绝对必然,一切都是偶然的,那偶然加偶然还是偶然,就没有必然了,而因果律中必须包含确定的关系才能成立,既然都是偶然,那么因果律就会失效,如果不想让因果律失效,那么就不得不借助偶然之外的必然,这个必然既然不存在于宇宙之中,那就只能是宇宙之外的上帝,于是你只有搬出上帝才能解释得通。所以宇宙中都是偶然的说法是错的,宇宙中一定存在一个必然。

而反命题认为:宇宙中不存在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体,一切都是偶然。

反证如下,如果绝对必然存在于宇宙之中,那么这个必然就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尾,既不构成因,也不形成果,不与宇宙中任何事物作用,这种必然存在就不符合因果律。

那怎么解释绝对必然的存在没有成因的这一问题,你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又得跳出宇宙之外,搬出上帝。

所以第四组二律背反的正反命题到最后也必须诉诸于宇宙之外的上帝才能解决。

以上就是四组二律背反

那康德是如何解决这四组二律背反的呢?

康德认为:第一和第二组二律背反是对立的,第三和第四组二律背反是矛盾的。

第一二组对立的二律背反都可以是假的,因为它们没有看到第三种情况。

在第一组二律背反中,时间和空间是否有限的正反命题都可以是假的,因为正反命题都没有考虑到第三种情况,时间和空间在量上是不可限定的。

因为时间和空间在人的意识中是先验的,与生俱来的。但是这种先验的存在不可能超越人所处的现象界,时间和空间不可限定则来自物自体界。

科普一下物自体和现象界

关于物自体的解释有很多,哲学书上很多都是晦涩难懂的空泛描述,你如果没有哲学功底,就会出现每个字都认识,但是连在一起不知道在讲什么的窘境。

所以我尝试用物理学的角度帮助你快速理解物自体概念,不然看完文章,你都不知道康德是如何解决二律背反的。

想象一下,你能感受到温度,声音,形状,颜色,光线这些事物的存在,是因为这是现象界的事物,在物自体界这些事物就不存在了,或者说我们不知道物自体界的任何信息。

你看见一条绿色的光,就会认为绿光肯定存在,事实上绿色并不存在,它只存在于意识体中,因为对人类来说,绿光只是波长在 492 到 577 纳米的电磁波,但是对应到人的意识中就是绿色这种视觉体验。所以感官会扭曲事物,出现原本不属于世界的认知体验。

img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当你吃了一块红烧肉时,你看见红烧肉的颜色只是电磁波的波长,你闻到红烧肉的香味,只是分子和嗅觉的作用,红烧肉的味道只是红烧肉核外电子和味蕾细胞核外电子的电磁作用,红烧肉的烫只是分子运动剧烈程度的体现。

人类能认知到的所有事物无非就是靠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这五种感官。而感官会扭曲事物本来的样子,比如红绕肉本来就没有颜色,味道和气味,只要当感官参与对事物的认知时,才出现了这样的体验。

我们无法脱离感官而直接认识到红烧肉,所以红烧肉本来的样子我们不可知。

另外需要注意点是,肉眼看不到的红外线,引力,暗物质和暗能量也都是基于五大感官认知到的。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感官对世界的认知,就不可能归纳出知识,更不能推理出红外线,引力,和暗物质等存在。

所以在康德哲学中,人类的一切认知都是基于感官对事物的扭曲,那么谁被感官扭曲了?

康德认为这个被扭曲的东西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也就是物体自身,也称物自体

人类能认识到的所有,都是基于物自体的感官认知,认知到的世界就是现象界。

至于物自体是什么样子,人类永远无法得知。

所以世界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类无法感知的物自体世界

第二部分是感官扭曲物自体产生的现象界。

四组二律背反关于世界的所有讨论都是基于现象界

物自体界是超验的,现象界可以是先验的。

第一二组二律背反关于时间和空间是否无限,物质是否可无限细分的认知是基于现象界的推理,最后只能将问题推理到超验的物自体界才能解决。

而物自体界是无法认知,所以前两组二律背反的正反命题都可以是错误的。

在第三组和第四组二律背反中,是关于自由,绝对和偶然的关系的。

康德认为,之所以第三四组二律背反的正反命题都可以是真的。

是因为这个真,是有限制的,这个限制就是现象界和物自体界。

发布于 2022-06-26 18:09


一个吃饭机

59 人赞同了该回答

自留答案:二律背反指对一个问题研究形成的相互矛盾的两种答案,都可以在人类的理性辩护下被认为是正确的。

上帝、宇宙、人类意志这些大问题,可理性思考?并不可,一思考,必定导致二律背反。如果非将宇宙等用人类的理性思维去探讨,那是永远没有结果的,也会导致矛盾。

时间是否有限?如果有限,为何生生不息永远在流逝又重生;如果无限,为何生命有尽头万物会腐朽…

以人类理性思维总能编出个理由去说服自己,但其实这些问题本不是理性范畴,思考和探讨用错了地方。你在人类认识并控制到的领域疯狂讨论,也论不出二律背反。

大白话拙见,自留,恐忘。

发布于 2020-04-21 17:15


鲁刃颊

德守善可生法,法止恶不生德。德自生,法自灭。德如根,法如叶。

20 人赞同了该回答

大多数的人们在讨论康德的二律背反的时候,都会立即专注于康德提出的一对对看似矛盾的命题中,纠缠于各命题所论述的细节,并急于想确定每个命题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命题间的矛盾性。

但,如此一来,反而却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二律背反的问题了。

康德提出的各组命题,有关于时空的,关于宇宙的,关于基本粒子的,还有关于自由意志的。

康德确实提出了 4 组二律背反的命题。

那么,请问,还有其他的二律背反命题了没?谁能再提出一些二律背反命题呢?

如果,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二律背反,是不可能再提出康德这样的二律背反命题组了的。

康德的二律背反,是在康德研究知性与理性的过程中所发现的。

所谓的二律背反,就是知性的特性与理性的特性是反向的一个问题。如,知性的特性是把事物理解为有界限的有条件的;而理性的特性是把事物理解为无界限与无条件的。这就是二律背反底层的根本原因。

为了更好滴理解二律背反,我们再来讲一个不同于康德 4 组命题的一个例子:

当你站在一个起点上朝一个方向走的时候,你的理性将告诉你 “你将离开起点越来越远以至于无限远”,你的知性不能告诉你会有多远;于是,你就这样一直坚持走下去,一个奇迹发生了 —— 你惊奇地发现 “你又回到了起点”,你的知性又告诉你 “你之前的理性判断原来是错误的”。—— 知性与理性矛盾。

康德的二律背反,就是这么个原因。—— 无限不可能有限,知性与理性矛盾。知性与理性分别都能解释事物,但一旦知性与理性碰头就矛盾了。(大家不要急着说上面的例子是因为地球是圆的,即使你不是沿着地球走,是沿着所谓直线走,假如你能一直走下去,你还是会走到起点的,这就是宇宙的奥秘)

img

黑格尔《小逻辑》对康德知性与理性问题的论述

img

黑格尔《小逻辑》对康德二律背反的分析

img

黑格尔对康德二律背反问题的辩证解答

再补充一下吧。不然,真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

还记得我上面讲的例子吧 —— 如果你一直往前走,你终究会回到你出发的起点。为啥?因为世界的尽头不在天边而就是在你转身的那个起点 —— 这就是宇宙的奥秘。

现实世界中,知性,是向前看的走向未来;而理性,是向后看的走进历史。从你的起点,往前看是知性带你走向未来,往后看是理性让你懂得历史。把知性与理性强行割裂,它们当然是背向的都能解释世界。

因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把知性放到理性的前面,知性能看到理性,理性能证明知性。如此就不相悖了。所以,黑格尔说 —— 哲学是颠倒了的世界。

真正理解了康德的二律背反,你才能真正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

辩证法告诉你一个事实:知性不能离开理性,理性也不能离开知性。抛弃理性的知性就是白痴;抛弃知性的理性就是愚昧。辩证法就是寻求知性与理性的合一 —— 起点即终点。

黑格尔言:存在即合理,合理即存在。

天道循环,未来即历史,历史即未来。

理性的人关注历史,知性的人关注未来。

不懂历史,就不懂未来。

编辑于 2022-10-16 00:17


如何以通俗的语言和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先验」、「先验主义」?

Google 了一些论文和其他文字资料,说得都比较抽象,对于什么是「先验」还是没有具体的概念。只模糊地知道所谓「先验」里面的「先」并非指时间在前。


包不同

179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先验就是先于经验,后验就是后于经验。

举例:

重的物体是不是比轻的物体下落快?你可以到比萨斜塔上做个实验来看看呀——先有经验事实,然后从中提取出一个落体理论。这就是后于经验。科学理论都是后验的。

那么泰坦尼克号下沉的时候,应该让谁优先登上救生艇?——这玩艺没办法根据实验来提取理论。哪怕再有一千次一万次灾难,你也实验不出来。

那么依据是什么呢?就是与生俱来的,先验地存在于你内心的道德律。这玩艺孟子早就讲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康德最为人们熟知的一段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下面其实还有两句:”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他的意思是,道德律是上帝创造出来并赋予人类的。

但是我们都知道,除了上帝创造说,还可以有一个替代解决方案——那就是进化论。凡是先验的东西,都可以从进化论上寻找线索。达尔文比康德生得晚,康德不知道进化论是正常的。

进化论有一个神逻辑:凡是不这样的都绝种了,只有这样的才能繁衍下来,所以就是这样了。

经济学家哈耶克举过一个例子:妈妈爱孩子这件事情,从个人理性的成本效益角度分析,是不划算的。但是,不爱孩子的妈妈就会绝后,我们都是爱孩子的那种妈妈的后代,所以天生具备了这种爱小孩的本能。

不妨设想当原始人遇到灾难时,某个部落的决定是让酋长先走,另一个部落是让妇孺先走。前者都绝后了,我们都是后一个部落的后代,所以,我们本能地感到,让妇孺先走是符合道德的,让领导先走是不道德的。

在夏威夷,过去那里常年爆发战争,瘦子一枪就被扎死了(反正当地导游是这么给我们解释的),胖子比较耐扎,存活率就高。爱上胖子嫁给胖子的妇女有更多的几率留下后代,后代自然就以胖为美,容易爱上胖子。可见,美也是先验的,是一种有利于繁衍后代的特征。

比方一条狗,也得掌握排中律,把环境划分为骨头与非骨头,它要是学了辩证法,极有可能会啃到砖头。所以逻辑也是先验的。

曾经,人们以为人类的伦理道德领域是不适用进化论的——那将意味着丛林法则,社会达尔文主义。但是后来有一个模型叫“囚徒困境”,有一种均衡叫“纳什均衡”,有一本专著叫《合作的进化》,发现人类的伦理道德准则完全可以通过非零和博弈的进化过程模拟出来。著名的无神论者理查德.道金斯高度评价《合作的进化》“值得取代《圣经》”(圣经其实是一部鸡汤文合集,教人们怎样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下面说说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

简单说,结论蕴含在前提当中的就是分析命题,没有蕴含在前提中的就是综合命题。

举例:

单身汉都未婚。这个就是分析命题,因为前提——单身汉的定义就是未婚的男子,不可能有一个结了婚的单身汉。我们无需用经验事实去检验,仅仅通过分析就可以得知这个命题一定是正确的。

自由落体重的比轻的下落快。这个就是综合命题,到底哪个下落快并不包含在”自由落体“的定义当中,我们不能通过逻辑分析知道这个命题的对错,要结合经验事实去检验,所以这是个综合命题。

这么一划分应该就清楚了,科学是后验综合命题,道德是先验综合命题。

那么数学呢?

比方说平面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度,我们无需用事实检验就可以从逻辑推理出它是正确的,如果你找到一个平面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下来内角和不是 180 度,那么肯定是你量错了。这么看它好像是一个先验分析命题。

但是,它所依据的欧氏公理是从经验总结出来的,还是先验正确的?这个问题在19世纪争论了很久,后来发现欧氏公理其实是关于平面的定义(你不妨想想看怎么定义平面),我们完全可以用另一套定义发展出非欧几何来——如黎曼空间,闵氏空间。

还有一种经验的方法确定平直——就是利用光线,我们总是假定光走直线。可是光可以不走直线的话呢?这个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有很大关系,康德不知道这个,他把数学归为先验综合命题是错的

所以,数学和”所有的单身汉都未婚“这类命题一样,是结论必然蕴含于前提当中的分析命题。当然,数学提醒我们,必然蕴含于前提当中的结论,不见得是显而易见的结论。有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很复杂的逻辑分析手段,把它给分析出来。

因为数学是先验分析命题,而科学是后验综合命题。所以,炸药奖是不设数学奖的。但是可以设和平奖——先验综合命题。可见,炸药奖是一个综合命题奖。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从伽利略相对论性原理当中分析出来的,伽利略相对性原理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所以炸药奖到底该不该颁给相对论很有争议,倒是验证光速不变原理的迈克耳逊先拿到奖。因为相对论实在是太牛叉,最后采取了个折中的方案,把炸药奖给了爱因斯坦在光电效应上做出的贡献,其实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应当归功于勒纳德,并且勒纳德反犹,反对爱因斯坦得奖…

编辑于 2018-06-25 17:25


SidM

48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先验”很难用通俗的例子来说明,建议你找一本《西方哲学史》看看康德批判哲学的部分,书上讲的比较详细。

“先验”来自于“先验哲学”,很少把先验孤立的来理解。

你找到的“先验里面的先并非指时间在前”这句话,它所表达的意思大致是对的,涉及到了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和“先验判断”;”先验判断“这个名词和“先天综合判断”意思是差不多的。

解释一下“先天综合判断”:把“先天”理解为一个逻辑概念,而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康德把“先天”定义为“普遍必然性”。

康德的批判哲学就是先验哲学的体系,

其理论哲学部分包括先验感性论、先验知性论和先验理性论。

感性论回答“纯粹数学何以可能”的问题;

知性论回答“纯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

理性论回答“形而上学作为人类禀赋何以可能”的问题和“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

从以上三个理论来看,你应该不难看出,先验的意义是表”可能性的条件“的。

你可以查阅一些西方哲学史的书籍,可以具体的细致的理解先验的意思,我在这里很难把以上的理论给阐述清楚。

最后,对与先验的理解,你可以理解为”先于经验知识“,是指经验知识的先决条件,是现实经验中的普遍必然因素。

譬如: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是时间和空间。

编辑于 2013-05-05 19:20


匿名用户

19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先验论是什么?

“先验”的英文是“apriorism",它的反义词是后验。“验”就是“经验”,所以,先验的字面意思就是“在经验之前就已经知道了”。而从广义上讲,“去经验一件事”就是“去学习一件事”,因此,我们可以把“先验”简单理解为不用学习就能明白的东西。

下面举几个先验论的代表观点,以加深理解。

首先,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永恒的理念世界,你可以这么理解,就说我们的灵魂本来是生活在理念世界当中的,所以,在灵魂投胎出生之前,它已经懂得了一切真理。但出生之后,这些真理就全都被忘记了。虽然忘记,但灵魂里面其实原本什么都知道,所以我们学习一个真理,其实不是靠着经验去获得它,而是把灵魂中早就存在了的真理重新回忆起来。柏拉图的观点很明显是属于先验论,就是说,我们的灵魂根本不需要经历任何事情,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已经懂得一切了。

另外康德也提出了一种叫做“先验综合判断”的东西。这个讲解起来有些困难,我尽量简单说。希望你能理解。

一般来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来获得的。譬如我们看见了红色,就懂得了红色;看见了太阳,就知道了太阳。这是很直观的道理。但是,如果仔细想一想,你会发现我们有很多知识根本不可能靠着看听摸尝嗅等感觉器官来获得,譬如“因果关系”。在大自然中,我们可以看见太阳,感觉到阳光,也能看见石头,感觉到石头是热的,于是,我们很自然地认为,是太阳的照射导致了石头变热,这里我们提出了一层因果关系,即阳光是因,石头热是果;阳光导致石头变热。然而,我们能看见这层因果关系吗?因果关系本身是方的还是圆的,甜的还是酸的?这是不可能凭借感觉器官直接去获得的。那么,康德就问了,为什么人们可以获得关于“因果关系”的知识呢?明明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啊。

在康德之前,英国哲学家休谟说,所谓的因果关系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我们以为的太阳“导致”石头变热,其实只是我们的主观臆想,我们只能看见太阳照射和石头变热,由于我们经常看见这两件事情总是相继发生,所以就人为地臆想了一层关系,将其命名为因果关系。

但康德不同意休谟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先天就有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让我们可以把所有感觉到的东西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经验。就好比说我们天生就能看见听见一样,我们也天生就能把看到和听到的东西按照因果关系(或其它关系)组织起来,这就有点像是我们的脑子有看听摸尝嗅之外的第六种感觉能力,他把这种能力叫做“先验综合能力”。

简单说来,康德认为人们天生就懂得把经验组织在一起,并在这些经验之间建立起各式各样的关系,这是天生的,不需要学习,因此是先验的。

发布于 2022-06-11 02:16


flyisland

15 人赞同了该回答

维基 先驗

先验(英语:A priori;又译:先天)在拉丁文中指“来自先前的东西”,或稍稍引申指“在经验之前”。近代西方传统中,认为先验指无需经验或先于经验获得的知识。它通常与后验知识相比较,后验意指“在经验之后”,需要经验。这一区分来自于中世纪逻辑所区分的两种论证,从原因到结果的论证称为“先验的”,而从结果到原因的论证称为“后验的”。
 
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是究竟是否存在任何重要的先验知识。通常来说,理性主义者相信存在先验知识,而经验主义者认为所有知识根本上源于某种经验(通常是外部经验),即便有先验知识在某种意义上也不重要。还有些经验主义者认为先验知识只是对语词意义的分析,而与世界无关。

发布于 2013-11-02 14:39


via: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