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处理一些别的问题,比如,有人要说,我又说大话了,又吹大牛了一类的。
这个世间的种种功名利禄一类的想法和相关的判断,和纯粹的物理学问题无关。
下面进入正题。
看蝴蝶号的短视频,发现有人开始普及狭义相对论了,这真的是个好事。回到狭义相对论本身,视频博主显然是支持侠义相对论完全正确的,而且从多个方面论证了狭义相对论的逻辑正确性,下面我说说反对的观点。
我说的是,爱因斯坦绝对不是错的,但是保证不了 他基于的理论和认知是错的。也就是伽利略变换是错的。他说,伽利略变换当然是错的。我说,你说的伽利略变换是错的,是相对于洛伦兹变换是对的(狭义相对论基础),洛伦兹变换更正了伽利略变换的错误。可是,如果从最开始的伽利略变换就走错了路,那么洛伦兹变换更正的虽然是错的,但是自己也不一定是对的。
也就是说,相对速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伽利略从海上航行的大船和岸边的建筑物的相对运动以及船和船上的人之间的相对静止推导出伽利略变换。推导出相对速度的概念。可是,要知道这个概念是不带原因的。船的运动或者火车的运动需要能量(这里并不隐含运动需要力,这个当然不对,但可以隐含力是运动变化的原因,或者相对速度变化的起因),而岸边建筑物和地面却没有提供能量。也就是说相对运动的相对表象,是有着后面的原因的。若只看到相对运动而不深究其原因,就会导致后面所有的错误,比如双生子佯谬。
佯谬当然就是假的错误,可是假的错误为啥会产生?那是因为后面还有真的错误。
爱因斯坦在逻辑上是完备的,这个无所谓,有所谓的是,整个这件事情,相对运动这件事情从伽利略抽象出相对运动这个概念开始就是脱离实际的,当然大家也是知道的,所以叫抽象。可是现实是抽象不了,缺少必须的要素的时候,就导致了后面的错误。
到底是什么要素?就是运动有原因。生活中的例子,大街上走着形形色色的人,你不知道他们要去哪要干什么,不知道他们为何做出种种行为,但是他们有自己的原因。他们的差异可以类比为相对运动,而后面的原因不得而知,但必须有(哪怕不是故意的)。伽利略变换忽略了差异后面的原因,而这一点到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也没有发现。但到广义相对论的时候这个原因就必须考虑了,不然就会出现双生子佯谬,这就是双生子佯谬的由来。
从伽利略变换就没有考虑动因,后面都没有考虑,以至于在光速不变唯一的基础上,出现了两个惯性系彻底平权的情况,彻底平权在方程上就表现为二次和开方,以及不可求负数的平方根问题,或者说出现虚数时间的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超过光速时光倒流,只是人理解错了。但正因为能认识到这一点,一个新的物理学就可以由此而诞生了。
事情其实很简单,但是最开始就忽视的东西一直被忽视,直到必须正视才行。这是人类认知的局限性问题,不是物理学或者世界本身的问题。
后来,对话又继续。博主说,我是用宏观的观点解释微观世界,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但是说实话,如果说洛伦兹变换更正了伽利略变换,或者说,我们在宏观低速前提下使用伽利略变换没有问题,而在微观高速前提下使用洛伦兹变换才能正确,这就出现了一根头发是不是秃子的问题。当然洛伦兹变换可以退化为伽利略变换,也就是说狭义相对论可以在宏观近似的基础上正确描述宏观世界的运动状态,但是,这不还是打补丁吗?也就是说宏观运动的描述在狭义相对论前提下还是经验定律或者近似结果。
当面对涉及加速问题的时候,就把问题甩给广义相对论,这个当然也行,是一种操作的手法或者说在当年不得已而为止,但是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有没有一点为了赢而赢的意思?
前人不可苛责,也确实可以把事情分步完成,但是把这种行为当成一种标准的方法,要求后人这样做,是不是学阀做法?当然爱因斯坦没有这样做。可是,有人又要把别人送上百分之百正确的神坛,这是为什么?鉴于我自己对于相对论的两次认知反转,能得到的就只有一个认识:这是不自觉的,不知道的,是过程中的一个步骤,是人的心里自我保护的结果。
而这些不是物理学,就像“你推翻了相对论就能拿诺贝尔奖”这个不是物理学,而是功名利禄。
相比较于和大自然较真,还是人类比较好糊弄,相比较于找科学理论而失败,还是诺贝尔奖比较香。而这就是人性了,不是物理学了。这就有了开头的话。
这种事怎么办才好?
当年批评爱因斯坦的时候,不也是说他有奶就是娘吗。今天有把他奉为圭臬,谁反对谁就不科学。你说这个世界是不是瞎扯淡呢?
那这种事情到底怎么办呢?
也没有啥办法,就是坚持。
比如众所周知的张祥前正在搞这方面的研究,然后他的相关事情被炒的火热,
要是按照我说,别祸害他,让他好好做他要做的事情,能帮忙帮一把,
帮不上别捣乱。尤其是不要去消费他,这就是对他最大的尊重。
国人何时能够真正的尊重科学,尊重理性,才是真正尊重自己,拥有自信的群体。
说了一堆题外话,回到正题,如何看待相对运动呢?
这事先前说过,就是不要再算加减法,而是算乘除法,对于相对运动速度为v以及反过来的-v进行运算,这种算法不对。相对运动的本质是尺缩钟慢,也就是时空的比例缩放。在这个基础上再谈论相对运动,就顺了。在这个认知基础上写公式,就不会出现平方和开方的这种问题,写出来的方程才是正确的方程。爱因斯坦的想法是对的,但是受限于伽利略变换认知基础上的速度加减这种操作,而这种操作必然面临0点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加减这种运算上0点是绝对没有大小的。
而若换成乘除也就是比例缩放,则0点可以被理解为无穷小。而此时的无穷小就对应于人类可感知的时间或者空间长度的最小值。而由这个基本认识出发,就可以很自然的导出,光速极限的本质就是人类感知极限的对应物,那么既然是人类感知极限的对应产物,就不必再认为它是自然极限的对应物,由此就破开了光速上限的魔咒:不是速度有上限,而是人类感知能力有上限。
那么具体来说,如果有一个运动真的超过光速,在假定光速上限的前提下人会如何认识它呢?不难想到,其中一个可能性就是,认为先前的它和后来的它并不是同一个东西,然而它们两个可能真的就是一个东西。既然出现了两个东西分不清楚的情况,那么有没有可能我们认为的是一个东西的,本来也不必是一个东西?顺着这个逻辑走下去,就自动走向了”既非是名“的认识。由此古老的宗教和现代的科学就开启了融合的可能性。
当然这又说远了。爱因斯坦没错,相对论也没错,但是同样对不了。为了兼容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世界本身的规律,就只能出现狭义相对论这种原理正确,但算起来让人觉得反常的理论。既然如此,何不将计就计,把这个原理用不需要反常的形式表达出来呢?这不就完成了这个工作吗,这不就走向了下一个阶段吗?
解决双生子佯谬对狭义相对论的冲击,是不是就直接给出了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升级的阶梯?由此来说,算起来更困难的张量,是不是就可以微分化了呢?
这个我还没有尝试,因为个人感觉,张量实在太难算了 - 太难算的东西一般不靠谱,不是因为东西本身,而是因为人做这种事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