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学硕上岸学长的复习笔记——计算机网络狂背

以初试第四上岸川大计算机学硕,这篇文章在我复习过程中,给了我很大帮助,当然不一定适合做你的复习资料。发布出来仅提供我的学习、笔记方式。


考研结束整理并发布出来,这是复习时以方便我自己复习为目的写的,故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
《王道计算机网络考研复习指导》,电子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自定向下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
b站王道网课

物理层

数据、信号和码元

基带信号:将数字信号1和0直接用两种不同的电压表示,再送到数字信道上去传输(基带传输);
宽带信号:将基带信号进行调制后形成的频分复用模拟信号,再传送到模拟信道上去传输(宽带传输)。
近距离基带传输,远距离宽带传输(近距离衰减小;远距离衰减大,即使信号变化大也能最后过滤出来基带信号)。
(1)
连续变化的数据或信号称为模拟数据或模拟信号,取值仅为几个离散数值的数据或信号称为数字数据或数字信号
串行传输是指一个个比特按照时间顺序传输,并行传输是指多个比特通过多条通信信道同时传输;串行传输速度慢,费用低,适合远距离;并行传输速度快,费用高,适合近距离。

码元是指一个固定时常的信号波形(曼彻斯特的码元比较特殊,一个比特数据对应一个码元,但由于一个码元被调成两个电平,所以在计算时可以暂时看作是一个周期两个码元)。

k进制码元:一个码元有k种离散状态。比如4进制编码(那会儿字丑,凑合着看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中的折线有5个码元,有4种高低不同的电平,所以称为4进制码元,一个码元能携带两位数据( l o g 2 4 = 2 log_24=2 log24=2)。

(2)
单工通信:只有一个方向上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只需要一条信道;
半双工通信:通信双方都能发送或者接收,但是任何一方都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需要两条信道(说明一条可供心的电路不一定只包含一个信道);
全双工通信:通信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需要两条信道。

(3)
码元传输速率、码元速率、波形速率:单位时间内码元个数,单位是波特(Baud)。或者单位时间内脉冲个数or信号变化次数(比如曼彻斯特编码的题目就会按照这个定义给数据);
信息传输速率、信息速率、比特率:单位时间内二进制码元个数,比特/秒(b/s);

⚠️书上比特率计算公式
波 特 率 × l o g 2 V 波特率\times log_2V ×log2V
V是码元离散值的个数,求以2为底的对数意思就是要用多少位二进制数才能将这些码元区分开。注意还有个“数据率”的说法,计算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此公式的使用需要注意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曼彻斯特编码的情况:


e.g.以太网数据的波特率为40MBaud,求其数据率:
曼彻斯特编码往下翻一点就能看到,这里假设你知道它长什么样。
曼彻斯特编码每位二进制数据对应一个码元,但一个码元被调成两个电平

所以单位时间内码元个数和单位时间内脉冲个数对于曼彻斯特编码来说不相等。在曼彻斯特编码相关的计算时,波特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脉冲个数。

曼彻斯特编码的一位二进制数据对应两个脉冲或两次信号变化,所以答案是20MBaud。


(4)
奈奎斯特(Nyquist)定理:
理想低通信道中,极限码元传输速率为2WBaud,W是理想低通信道的带宽,单位为Hz,则
极 限 比 特 传 输 速 率 = 2 W l o g 2 V 极限比特传输速率=2Wlog_2V =2Wlog2V

香农(shannon)定理:
带宽受限且有高斯白噪声干扰的信道的极限数据传输速率:
信 道 的 极 限 比 特 传 输 率 = W l o g 2 ( 1 + S / N ) 信道的极限比特传输率=Wlog_2(1+S/N) =Wlog2(1+S/N)
S是信道传输信号的平均功率,N是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信噪比(单位dB)定义如下:
信 噪 比 = 10 l o g 10 ( S / N ) 信噪比=10log_{10}(S/N) =10log10(S/N)
⚠️有些题目将S/N直接作为信噪比给出,这种情况信噪比的单位就不是dB,需要甄别。
只要信息的传输速率小于上述定理定义的极限值,就一定能找到一种方法来实现误差错的传输。

实际信道能达到的传输速率比这个极限值要低不少,一个码元能对应的二进制位数是有限的。

⚠️有些题目考察香农定理,但是需要用奈奎斯特定理也计算一遍,因为有时香农定理计算结果要大于奈奎斯特定理的计算结果,两者要取最小。

🌟编码与调制

(1)数字数据编码为数字信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另外再补充几个网课上的(也要会):归零编码(RZ):1是先高后低,0是低;反向不归零编码(NRZI):电平翻转表示1,不翻转表示0(初始1高0低)。非归零编码简称是NRZ

反向不归零和差分曼彻斯特都是:和上一个周期的码元不同则为1.

曼彻斯特编码一定要熟记,这是以太网采用的编码。
曼彻斯特的编码效率:
为50%,一方面,一比特被编码为两个(比特)电平;另一方面,xBaud的波特率对应x/2Baud的数据率。

四种编码对比
非归零码(NRZ):没有检错功能,无法判断一个码元的开始和结束,收发双方难以保持同步;
曼彻斯特编码:位中间的调变即作为时钟信号用于同步,也作为数据信号,频带宽度是基带宽度的两倍,以太网用;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可实现自同步,抗干扰性好。
4B/5B编码:每4比特数据被编码为5比特的信号,编码效率为80%。5位码组合位32种,但只采用其中16种对应4位码,其余16种作为控制码或者保留。

(2)数字数据调制为模拟信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幅移键控(ASK):改变载波信号的振幅来表示1和0,易实现,抗干扰差;
频移键控(FSK):改变载波信号的频率来表示1和0,易实现,抗干扰强,采用广泛;
相移键控(PSK):改变载波信号的相位来表示1和0,分为绝对调相和相对调相;
正交振幅调制(QAM):频率相同的前提下,将ASK和PSK结合起来,形成叠加信号,设波特率为B,采用m个相位和n种振幅(码元有m*n种不同的有效值,计算题要用),则比特率为:
R = B l o g 2 ( m ∗ n ) R=Blog_2(m*n) R=Blog2(mn)

(3)模拟数据编码为数字信号:
最典型的例子是对音频信号进行编码脉冲编码调制(PCM),含抽样(需要符合采样定理)、量化和编码三个步骤。

采样定理(又称奈奎斯特定理):采样频率必须大于或等于最大频率的两倍,才能保证采样后的数字信号完整保留原始模拟信号的信息。

⚠️为什么采样定理又称奈奎斯特定理:因为奈奎斯特定理又可以写作
极 限 比 特 传 输 速 率 = f 采 样 l o g 2 V 极限比特传输速率=f_{采样}log_2V =flog2V

用采样频率代替了带宽的两倍。

(4)模拟数据调制为模拟信号:
此调制方式可使用频分(FDM)复用技术,充分利用带宽资源。
电话机和本地交换机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将模拟的声音数据加载到模拟的载波信号中传输的。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1)电路交换
传输前双方先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通信路径,传输过程中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固定传输带宽。
不会存在存储转发所耗费的时间

优点
通信时延小、有序传输、没有冲突、适用范围广(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皆可传)、实时性强、控制简单;

缺点
建立连接时间长、线路独占、灵活性差(任何一点出故障就必须重新拨号建立新的连接)、难以规格化(不同类型规格和速率的终端很难相互通信、难以差错控制);

⚠️电路交换不具备存储数据能力,不能平滑网络通信量,不具备差错控制的能力,无法纠正传输过程中发生的数据差错,提供的是面向连接的可靠服务。

(2)报文交换
数据交换的单位是报文,携带有目标地址和源地址等信息,在交换节点采用的是存储转发的传输方式;

优点
无需建立连接,用户随时发送、动态分配线路(交换设备先存储整个报文,然后选择一条合适的空闲线路发送报文)、提高线路可靠性(某条线路发生故障则重新选择另一条路径传输数据)、提高线路利用率、提供多目标服务(一个报文可同时发往多处);

缺点
有转发时延、对报文大小没有限制,要求网络结点有较大的缓存空间;

(3)分组交换
和报文交换不同的是限制了每次传输数据块大小的上限。

优点
无建立时延、线路利用率高、简化存储管理(相对于报文交换。分组长度固定,相应缓冲区大小也固定,所以对交换节点中存储器的管理通常被简化为对缓冲区的管理,相对比较容易)、加速传输(后一个分组的存储操作和前一个分组的转发操作并行,且由于分组较小,因缓冲区不足而等待发送的几率和时间也会减少)、减少了出错几率和重发数据量(理由是分组较短);

缺点
存在传输时延(相对于电路交换)、需要传输额外的信息量(每个小数据块都要加上源地址、目的地址和编号信息)、由于可能出现失序、丢失或者重复分组,分组到达目的结点时要对分组按照编号进行排序等工作(若采用虚电路方式,虽无此问题,但额外增加呼叫建立、数据传输和虚电路释放三个过程);

⚠️相对于报文交换的主要改进是传输单位更小且有固定的最大长度,所以相较于报文交换传输时延小。

数据报和虚电路
分组交换还可分为这两种方式,注意这两种方式都由网络层提供。

数据报:
在端系统中实现的高层协议先将报文拆成若干个带有序号的数据单元,在网络层加上地址等控制信息后形成数据报分组(网络层PDU);网络尽最大努力交付,不保证可靠和按序到达;分组要包含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完整地址;分组在交换节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等候处理,带来时延,当网络拥塞时,时延会特别大,且交换节点可根据情况丢弃部分分组;网络具有冗余路径,某一交换结点出现故障时,相应更新转发表,从而对故障的适应能力强;存储转发延时一般较小,提高网络吞吐量;收发双方不独占链路,资源利用率高。

虚电路:
收发双方建立逻辑上相连的虚电路,对应固定的物理路径,之所以是“虚”的是因为不是专用的;选择一个没用过的虚电路号分配给虚电路,数据分组要有它要通过的虚电路号;每个结点上都维持一张虚电路表,每一项记录了一个打开的虚电路的信息;数据传输是双向进行的;
连接过程中A要先发送呼叫请求分组,若B同意连接,就发送呼叫应答分组,传输结束后A发送释放请求分组以拆除虚电路;
对于长时间、频繁的数据发送非常有效;提供了可靠有序的传输,还可以进行流量控制(接收方来不及接收时,就通知发送方暂缓发送);分组不含目的地址,而是包含虚电路标识符,相对数据报方式开销小;致命弱点是某个结点或者链路发生故障,则经此的虚电路会被破坏;两个端系统之间可以有多条虚电路为不同的进程进行服务;传输过程是有确认的传输(由高层实现)。

关于差错处理和流量控制:
数据报由用户主机进行流量控制,不保证可靠和有序;虚电路的则可由分组交换网或者用户主机负责。

⚠️虚电路仅在建立连接的阶段使用目的地址,之后每个分组使用长度较短的虚电路号。


2.1.6习题小结
此部分习题有不少概念和计算题,题量非常大,需要留意。
未完全总结,复习时结合考研书看。

1,曼彻斯特编码波形必须会,从低到高为0,从高到低为1,位中间的跳变既是时钟信号,又是数据信号
2,差分曼彻斯特初始由高到低,前半部分和上一位的后半部分不一致则为0,一致则为1;
3,并行传输被用于计算机内部的数据传输;
4,10BaseT即10Mb/s的以太网;
5,曼彻斯特和差分曼彻斯特的频带宽度是原始基带宽度的两倍;
6,波特率等于每秒可能发生的信号变化次数;
7,关于对奈奎斯特定理和香农定理的考察,有些题目会给定一个最大带宽,然后用采样定理变相限制最大带宽,见13题;
8,将基带信号直接传送到数字信号通信线路上的传输方式称为基带传输,将基带信号调制称模拟信号,再由模拟通信信道的方式进行传输称作频带传输
9,某链路采用4相位调制,意思就是码元的离散值有4种;
10,从20~22题感悟采样定理为什么又叫奈奎斯特定理;
11,计算题主要集中在奈奎斯特定理、香农定理和采样定理,还有就是数据率和波特率之间的转化(需要考虑到具体波形,比如曼彻斯特编码);
12,⚠️在出错率很高的传输系统中,选择数据报方式更合适,理由:
(错误说法:选择虚电路最合适)虽然虚电路提供可靠服务,保证可靠性和有序性,但是一旦某个结点发生故障,就必须重新建立(出错率很高的传输系统中,虚电路容易发生结点故障);
电路交换对突发性通信不适应,不具备差错控制能力,无法纠正传输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差错(所以为了保证数据无差错地传送,不应选用电路交换);
⚠️虽然数据报是面向无连接的不可靠服务,但由于每个分组能够独立选择被传输的路径,使得某个结点发生故障时,后续的分组可以另选路径,而且通过高层协议(比如TCP)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也能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题目选项也有报文传输,答案解析没有提它,我想排除它的原因是万一数据块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就要重传整个数据块,而属于分组交换技术的数据报,出错重传的数据块明显更小一点。
13,可以把语音信号数字化的是脉冲编码调制(PCM)。
14,错误说法:一条可通信的电路往往包含一个信道。
错因:信道不等于通信电路,一条可双向通信的电路往往包含两个信道,一个是发送信道,一个是接收信道。多用户共用通信电路时,每个用户在该电路上都会有一个信道。
15,P42/22题回看。
16,以太网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17,为了使数据传输时延最小,首选的交换方式是电路交换。电路交换是“直通式”。
为了保证无差错传输,不应选择的是电路交换(无法纠正传输过程中发生的数据差错),选报文交换、分组交换、信元交换都可以。
18,分组交换相较于报文交换,分组较短,出错概率必然减少。
19,错误说法:虚电路中,分组到达顺序可能和出发顺序不同。
错因:其实是一定相同,因为保证有序。
20,错误说法:虚电路的连接是临时性连接,一旦会话结束,就释放这种连接
错因:虚电路包含两种:永久性虚电路(PVC)和交换型虚电路(SVC),后者才是上述那样。
21,数据报提供不可靠服务,通过高层协议如TCP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可以保证其可靠性、有序性。
数据报服务中,每个分组传输过程中都必须携带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22,错误说法:虚电路上传送的同一个会话的数据分组可以走不同的路径。
错因:一个特定会话的虚电路是实现建立好的,其路径也是固定的。
23,不会影响信道数据传输率的是信号传播速度,传播速度是“在路上的速度”。
调制速率会直接限制传输速率。
24,分组交换相对于报文交换的优越性:分组交换生成的PDU长度较短且固定,报文交换生成的PDU长度不是固定的,这使得分组交换:
缓冲区易于管理;分组的平均延迟更小;网络中占用的平均缓冲区更少;更易标准化;更适合应用。(因此现在的主流网络都可视为分组交换网络)。

传输介质、物理接口特性和物理层设备

1,双绞线:两根采用一定规则并排绞合的、相互绝缘的铜导线组成。
绞合的目的:减少对相邻导线的电磁干扰(右手定则)。
优点:价格便宜。
注意:传输距离太远时,对于模拟传输,要用放大器放大衰减的信号;对于数字传输,要用中继器将失真的信号整形。
屏蔽双绞线:STP,双绞线外面加一个由金属丝编织成的屏蔽层(进一步提高抗电磁干扰能力);
非屏蔽双绞线:UTP,顾名思义。
2,同轴电缆:导体铜质芯线、绝缘层、网状编织屏蔽层、塑料外层组成。
按阻抗特性分类:
50 Ω 50\Omega 50Ω同轴电缆主用于传输基带数字信号,又叫基带同轴电缆;
75 Ω 75\Omega 75Ω同轴电缆主用于传输宽带信号,又叫宽带同轴电缆;
优点:抗干扰特性比双绞线好,广泛用于传输较高速率的数据,传输距离更远;
缺点:贵。
3,光纤:光导纤维传递光脉冲进行通信,有光脉冲为1,没有光脉冲为0。带宽远远大于其他传输媒体。
由纤芯(⚠️实心的)和包层构成。入射角足够大,就会出现全反射,这是光在里面传输的原理。
分为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物理接口四个特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习题小结

  • 利用一根同轴电缆互连主机构成以太网是传统以太网,传统以太网广播方式发送信息,同时只允许一台主机发送信息,否则主机之间会有冲突,因此主机之间的通信方式是半双工。
  • 同轴电缆比双绞线速度更快,得益于同轴电缆具有更高的屏蔽性,更好的抗噪声性。
  • 多模光纤传输光信号原理是:光的全反射。
  • 光纤不是中空的,而是实心的。
  • 卫星通信:
    • 优点:距离长,覆盖范围广,易于实现广播通信和多址通信;
    • 缺点:成本高,传输时延长,受气候影响大,保密性差,误码率较高
  • 某一电平电压意义:功能特性;线路信号电压高低:电气特性。
  • 物理地址是MAC地址,属于数据链路层,不是物理层接口规范定义的内容。

6,物理层设备
网课强调的内容:

  • 中继器:再生和还原数字信号,对衰减的信号进行再生(⚠️错误说法:进行放大)。两端要连完全相同的两类网络,两个网段协议、速率相同。
  • 转发器:放大信号
  • 集线器:对信号放大转发,转发到除了输入端口的所有端口。

5-4-3规则:10BASE5规定,互联的中继器个数不超过4个,其串联的5段通信介质有3段能挂接计算机。

正确说法:物理层设备连接的几个网段仍是一个局域网,且不能连接有不同数据链路层协议的网段(否则就不能相互传送数据链路层的帧)
⚠️上述已说“仍是一个局域网”,说明要达到数据链路层互通的目的。要和下述说法区别开:
正确说法:两个网段在物理层进行互联时要求数据传输率要相同,但数据链路层协议可以不同。注意这是说在物理层互联,而本层和本层以下协议相同,本层以上协议可以不同

要使数字信号传的更远,可使用的设备是中继器。

以太网遵循IEEE802.3标准,段间相连使用中继器。

错误说法:通过中继器或集线器互联的网段数量不受限制。

数据链路层

基础概念

1,可为网络层提供服务:无确认无连接(以太网)、有确认无连接(无线通信)、有确认面向连接(可靠性实时性要求较高)。
2,HDLC通信规程中用F(01111110)标识帧的开始和结束。
3,透明传输:不管所传输的数据是什么比特组合,都应当能在链路上传送。
4,差错控制:通常采用循环冗余校验码(CRC)发现位错,然后通过自动重传请求(ARQ)来重传出错的帧。
5,电路管理功能是物理层提供的,不是数据链路层提供的。
6,数据链路层协议的功能⚠️不包括:为终端结点隐蔽物理传输细节(因为它自己就不关心物理层比特传输细节)。
7,SLIP是数据链路层协议,PPP就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
8,组帧有四法:

  • 字符计数法:帧头部用一个计数字段来标明帧内字数。最大问题就是计数字段若出错就GG。
  • 字符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除了首尾标志外,若出现控制字符,就在其前面加上转义字符。
  • 比特填充的首尾标志法:帧的数据部分,遇到5个1就添加一个0,这么做的原因是此法用01111110标志帧的开始和结束。
  • 违规编码法:比如说曼彻斯特编码中没有“高-高”“低-高”两种电平,那么就使用这两种电平来界定帧的开始、结束,这两种电平对于曼彻斯特编码来说是违规的,所以叫违规编码法。

差错控制

1,传输中的差错都是由噪声引起的,噪声有两种:

  • 线路本身的随机热噪声:提高信噪比解决;
  • 外界短暂的冲击噪声:编码技术解决。

编码技术有:奇偶校验码,循环冗余码,海(汉)明码,前两种是检错编码,最后是纠错编码。

  • 奇偶校验码(加一个校验元后1的个数为奇数还是偶数):只检查奇数个比特错,检错能里50%;
  • 循环冗余码:简称CRC,帧检验序列简称FCS,FCS的生成和接收端对CRC检验都由硬件实现,处理迅速,因而不耽误数据传输。事先确定的多项式和除数之间怎么换算:比如事先设定多项式为 x 5 + x 4 + x 2 + x x^5+x^4+x^2+x x5+x4+x2+x对应的位串就是110110,这个多项式的阶为5,意味着要在被除数后先加5个0;
  • 海(汉)明码:发现双比特错,纠正单比特错。

比较容易忘掉的是海(汉)明码,下面两张图搞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错误说法:数据链路层只能提供差错检测,而不提供差错纠正。
错因:忽略了海明码

⚠️重要公式:海明码码距计算:
纠错d位: 2 d + 1 2d+1 2d+1,检错d位: d + 1 d+1 d+1

🌟流量控制和可靠传输机制

1,停等协议和GBN的接受窗口大小都为1.
2,链路层的窗口是固定的,传输层流量控制的窗口大小可能一直变化。
3,发送完一帧后,必须要保留它的副本,这样如果要重传就十分方便。
4,停等协议每发送一帧都会启动一个计时器,如果超时就进行重传(接收方只有在收到时才会返回ack)
5,停等协议的问题就是信道利用率太低了。
6,GBN采用累积确认: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7,GBN窗口长度:若采用n个比特对帧编号,发送窗口长度为:
1 ≤ W T ≤ 2 n − 1 1≤W_T≤2^n-1 1WT2n1
8,GBN的问题:重传时必须把本来已经正确传输的数据重传,效率就很低。这种现象叫“批量重传”。
9,SR:设置接收缓存,缓存乱序到达的帧。
发送方收到对某帧的ack时,如果此帧是发送窗口的下界,则将窗口移动到还未被确认的帧处;移动之后如果窗口内有未发送的帧,则发送之。
10,对于SR,每个帧都有自己的定时器,一个帧发生超时事件时只需重传这一帧。
11,SR接收方工作图示:
⚠️SR不使用累积确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SR接收窗口和发送窗口大小(用n位对帧编号):
W R + W T ≤ 2 n W_R+W_T≤2^n WR+WT2n
W R ≤ 2 n ( 接 收 窗 口 不 能 大 于 发 送 窗 口 , 否 则 没 意 义 ) W_R≤2^n(接收窗口不能大于发送窗口,否则没意义) WR2n
13,重要术语:ARQ,Auto Repeat reQuest,自动重传请求。当窗口开到足够大时,帧在链路上可以连续地流动,此时又称为连续ARQ协议。
14,可靠传输两种机制:确认和超时重传,显然可靠传输和流量控制是交织在一起的。

习题小结

1,拓展知识:NAK机制(否定应答),
举例:若4号帧和5号帧接收时已经被损坏,则发送NAK4和NAK5,但一个NAK4告诉发送方4号之前的帧都顺利到达了。
2,有道题给定了数据帧长度范围,指定了协议位GBN,然后说接收方总是以等长的数据帧向发送方进行确认,要求信道利用率最高,然后问用多少位对帧编号。
⚠️此处答题关键在于,信道利用率最高则说明发送方应当以尽可能短的帧发送数据(这取决于此处接收方以和发送方等长的数据帧进行确认,接收方的确认帧越长自然利用率越低)。这样就可以确认最短帧长,然后看从发送第一帧开始到收到第一个ack为止需要多少时间(两个传输时延和两个传播时延),这个时间内发送方能发送多少帧,那么位数n满足 2 n − 1 ≥ 发 送 帧 数 2^n-1≥发送帧数 2n1就行了。
3,对于窗口大小为n的滑动窗口,最多可以有 n − 1 n-1 n1帧已经发送但没有确认。
⚠️窗口大小是指总大小,包括了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接收窗口最小为1,故最多发送了n-1帧,可能都未被确认。
4,⚠️坑了我两次的题:已知接收窗口大小为W,发送窗口上边界对应的帧序号为U,发送窗口的下边界对应的帧序号为: L ≥ ( U − W + 1 ) m o d   2 k L≥(U-W+1)mod\space2^k L(UW+1)mod 2k
计算要点:正确列出不等式 U − L + 1 ≥ W ≥ 0 U-L+1≥W≥0 UL+1W0,则 L ≥ U − W + 1 L≥U-W+1 LUW+1,然后再 m o d   2 k mod\space 2^k mod 2k,因为序号是循环使用的。
5,如果给定了协议(比如GBN),给定了信道带宽、传输速率、传播试验、发送窗口大小、帧长度等,可以计算发送方的平均发送速率。这种题要小心一个易错点:
⚠️信道带宽同样限制了发送方的最大传输速率,计算结果要和信道带宽取最小值。(如果不知道在说什么就看P79/14)
6,⚠️在选择ARQ中,编号用3位,发送窗口为6,接收窗口为3.举例说明该协议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正常工作:
根据SR协议窗口大小的规定, 3 + 6 ≥ 2 3 3+6≥2^3 3+623,显然违反了规定,肯定不能正常工作。
举个具体的例子,假如发送窗口发送了0~5号,接收方确认了这6个帧(显然接收方需要移动接收窗口才能确认这6个帧),然后期待接收6、7、0三帧,不幸的是发送方没有收到这些确认帧,发生超时后发送方会重传0~5号,这时接收方就无法判断这个0号帧是重发的帧还是新的0号帧。

🌟介质访问控制

术语:决定广播信道中信道分配的协议属于数据链路层的一个子层,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子层

⚠️针对广播信道,为解决冲突而生。

信道划分介质访问控制(静态划分信道)

逻辑上分为几条用于两个结点之间通信的互不干扰的子信道,实际就是把广播信道转变为点对点信道。
1,频分多路复用(FDM):将多路基带信号调制到不同频率的载波上,再叠加成一个符合信号的多路复用技术。所有用户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频率带宽)资源。

⚠️相邻信道之间需要假如“保护频带”;

优点:充分利用传输介质带宽,系统效率高;技术比较成熟,实现较为容易。

2,时分多路复用(TDM):物理信道分为若干时间片,轮流给多个信号使用。每一个服用的用户在每一个TDM帧中占用固定序号的时隙。

特点(缺点):子信道利用率一般不高(假如abc都在休息,只有d在发送数据,但d也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才能传输一次,降低信道利用率。

⚠️改进版的统计时分多路复用(STDM):不固定分配时隙,动态分配时隙,当终端有数据要发送的时候,才会分配到时间片,提高线路利用率。

3,波分多路复用(WDM):就是光的频分多路复用,一根光纤中传输不同波长(频率)的光信号,各路光信号互不干扰,再用波长分解复用器将各路波长分解出来。

特点:光波处于频谱的高频段,带宽很高,所以可以实现多路的波分复用。

4,码分多路复用(CDM):
术语:码分多址(CDMA),是码分复用的一种方式。这个需要计算(忘记的话看P88)。

优点:频谱利用率高、抗干扰强、保密性强、语音质量好、减少成本。

主要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特别是移动通信系统。

随机访问介质访问控制(动态分配信道)

⚠️又称争用型协议,只有这个会有冲突。所有用户可随机发送信息,发送时占用全部带宽,导致不协调(冲突),需要协议来解决。实质上是将广播信道化为点对点信道。

这部分内容看书,书上笔记不错,这里只总结错题和优缺点。

1,纯AlOHA吞吐量很低。
时隙ALOHA相对于纯的吞吐量更高。
2,1-坚持CSMA:
优点:空闲就立刻发送,避免媒体利用率损失。
缺点:假如多个站点有数据要发送,冲突就不可避免。
3,非坚持CSMA:
优点:采用随机的重发时延(来自等待随机事件再监听)来减少冲突发生的可能性。
缺点:可能存在大家都在延迟等待过程中,这样媒体可能处于空闲状态,媒体使用率低。
4,p-坚持CSMA:
(⚠️王道书上的意思应该是忙则等待下一个时隙继续监听(这算持续侦听,但不是1-坚持那样继续坚持侦听)

可以不纠结这个内容:王道书上还自相矛盾说了句“忙时则等待一个随机时间后再监听”,这句话可能可以理解成,正在发时发生了冲突,则等待随机时间后监听。

优点:降低1-坚持中多个结点监测到信道空闲后同时发送数据的冲突概率,同时不会像非坚持一样由于多个结点同时等待导致媒体利用率降低。
缺点:⚠️这三个CSMA共有的缺点:发生冲突的时候坚持把数据帧发送完,造成浪费。
5,CSMA/CD确认重传时机的算法: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
定义重传次数 k = m i n [ 重 传 次 数 , 10 ] k=min[重传次数,10] k=min[,10],注意k不能大于10;
定义随机数 r 属 于 [ 0 , 1 , . . . , 2 k − 1 ] r属于[0,1,...,2^k-1] r[0,1,...,2k1]
重传所需要的退避时间就是r倍基本退避时间 2 r t 2rt 2rt,这里t代表“tao”(一声)。
⚠️重传16次还不能成功,就抛弃该帧向高层报错。
7,CSMA/CD还有个最短帧长计算。

以太网规定最短帧长为64B,凡事长度小于这个的都是由于冲突而一场终止的无效帧(如果数据小于64字节,就填充到64B)。

8,CSMA/CA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轮询访问介质访问控制(动态分配信道)

轮询协议和令牌传递协议。既要无冲突,又要全部带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轮询协议的问题:轮询开销;等待延迟;单点故障(主结点宕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习题小结

1,现在计算机网络更多使用TDM而不是FDM,原因是TDM可用于数字传输而FDM不能;
(FDM适合传输模拟信号)
2,统计时分多路复用(STDM)具有动态分配时隙的功能。
3,CSMA/CS协议中,争议期指的是信号在最远两个端点之间往返传输的时间;
或者说“冲突域的最大距离”,有些题会给这名词,说这个距离不变就是说争议期不变;
4,有种题目会问关于以太网数据帧重传,哪种数据帧重传发生冲突的概率最低:
首次重传、发生两次冲突、发生三次重传、发生四次重传的帧。
答案是:发生四次重传的帧。依据是二进制指数回退算法,k值越大发生冲突的概率越低(重传等待时间长)。
5,以太网的二进制回退算法中,发生11次碰撞后,进行第11次重传。由于k的值不能超过10,所以k的值取为10,站点会在0~1023之间选一个数。
6,和CSMA/CD网络相比,令牌环网更适合的环境是:负载重。
答题要点:不管负载怎么变化,令牌环网都只会让令牌持有者发送数据。
7,多路复用器的主要功能:结合两条或多条线路的传输(以充分利用信道)。
8,关于CSMA/CD的正确说法:当信号传播延迟趋近于0时,信道利用率趋近于100%。
⚠️信道利用率是指开始发送数据到接收到第一个ACK为止的时间内,发送端发送数据占用时间的比例。当信号传播延迟趋于0时,显然照此计算,信道利用率趋于100%。
9,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的MAC协议CSMA/CA进行信道预约的方法是:交换RTS和CTS帧。
10,⚠️以太网使用的CSMA/CD协议是以争用方式接入共享信道的,它和传统的时分复用(TDM)相比,优缺点:
优点:灵活,信道利用率更高;
缺点:TDM用户各自使用自己的时间片,而CSMA/CD用户共享信道,所以多个用户共享信道时会发生碰撞、冲突,此时则会降低信道利用率。

局域网和广域网部分的必备知识

🌟以太网MAC帧格式必须会,PPP帧格式没见谁强调过,最好也背下来。
1,Hub是100Base-T集线器,传输速率为100Mb/s。408真题有过直接在图中写Hub,但不告诉传输速率。
2,传统以太网逻辑和物理都是总线型,由于技术发展,出现了集线器这种易检测、易扩展的设备,故物理变成星型,逻辑上不变

🌟3.6和3.7主要结合书上标注和网课截图。

网桥和交换机必备知识

这一块在3.8,需要重点注意自学习算法、两种网桥的比较、交换机和集线器比较。

注意结合网课截图,注意设备的优缺点、特点。

网络层

路由算法和路由协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使用层次路由的时候,OSPF再将一个自治系统(AS)进一步分为若干区域(Area),分区之后,连接不同区域的路由器叫区域边界路由器,只有区域边界路由器知道如何路由到别的区域,其余路由器只知道如何路由到自己区域。

关于自治系统分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1,OSPF协议将一个自治系统再划分为若干更小的范围,称为区域;
2,AS划分区域的好处就是,将利用洪泛法交换链路状态信息的范围局限在每个区域内,而不是整个自治系统;
3,在一个区域内部的路由器只知道本区域的网络拓扑,不知道其他区域的网络拓扑的情况;
4,采用分层划分区域的方法使得交换信息的种类增多了,同时也使OSPF协议更加复杂了。
(但这种做法会使⚠️每个区域内部交换路由信息的通信量大大减少,这使得OSPF协议能够应用于规模很大的自治系统中)。

2,静态路由选择可随网络的通信量或拓扑变化而自适应地调整,而静态路由选择需要手工去调整相关信息。因此前者简单开销小;后者复杂开销大。
3,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的一些说法:
正确:静态路由又称非自适应算法;
错误说法:静态路由所使用的路由选择一旦启动就不能修改。错因:用户可随时配置路由表;
正确:动态路由也称自适应算法,会根据网络的拓扑变化和流量变化改变路由决策;
正确:动态路由算法需要实时获得网络的状态。
4,关于OSPF(链路状态协议)的描述,正确说法:
全网路由器的拓扑数据库是一致的;采用洪泛技术更新链路变化信息;具有快速收敛的优点。
5,RIP的一个特性:坏消息穿得慢,路由信息不能及时让所有路由器知道,即慢收敛。⚠️慢收敛是导致路由回路的根本原因。
⚠️错误说法:当路由器发现自己的一条直接相邻的链路断开时,未能将这个变化即使报告给其他路由器。错因:不是未能及时报告给其他路由器,而是其他路由器知道的不及时。
6,RIP报文作为UDP的数据部分,然后UDP报文再作为IP的数据部分;
RIP是应用层协议,使用UDP(端口520);
RIP最大距离是15,用16表示不可达;
7,OSPF是利用洪泛法向自治系统内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路由器向所有邻居发送,邻居再向它们的邻居发送,这就是广播;(最后所有路由器都建立一个链路状态数据库,称为全网拓扑图;OSPF流程进行了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只要一个路由器的链路状态发生变化,则洪泛发送LSU进行更新;更新完毕后,其他站返回一个LSAck进行确认)

OSPF区域也要做了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8,对比一下RIP和OSPF

  • RIP
    • 限制网络的规模;邻居之间交换完整的路由表,所以网络规模越大开销越大;坏消息传得慢,更新过程收敛时间长;
    • 每隔30秒就和邻居交换一次信息,如果超过180秒还没有交换,邻居就认为自己不可达;(最初每个路由器只知道和自己直连的网络)
    • 要确保RIP更新路由表的掌握(如果不会看网课截图)
  • OSPF
    • 更新过程收敛快;
    • 仅在链路变化的时候才向本AS的所有其他路由器通过洪泛方式发送LSU,但每30分钟要刷新一次数据库中链路状态(确保链路状态数据库和全网保持一致);每10秒相邻路由器交换一次问候分组以便知道哪些站可达。

互联网规模很大的时候,OSPF协议比RIP好得多。

9,🌟BGP协议(路径-向量)和三种路由协议对比见P181,笔记很不错,反复理解、记忆;
10,采用分层划分区域的方法使交换信息的种类增多了,同时也使OSPF协议更加复杂了;
11,路由收敛是指网络设备的路由表与网络拓扑结构保持一致;
收敛越快,越适应网络拓扑结构变化;
12,RIP是应用层协议,用UDP;OSPF考纲规定是网络层协议,直接用IP数据报发送;
13,如果AS划分若干区域,则OSPF只需要向自己所在区域内发送;
14,交换信息时,RIP中路由器发送的信息是整个路由表,OSPF中路由器发送的信息只是路由表的一部分;
15,OSPF使用Hello分组(每10秒和邻居交换一次)保持和邻居的连接;
16,⚠️错误说法:主干路由器不能兼作区域边界路由器。
错因:主干区域中的路由器都是主干路由器,连接主干区域和其他下层区域的路由器是区域边界路由器;
17,封装RIP、OSPF、BGP报文的协议分别是UDP、IP、TCP;
🌟分析以上这样做的优点:
RIP中路由器需要频繁向邻居发送信息,如果用TCP则建立、拆除连接效率低;
OSPF位于网络层,且由于要交换的信息量较大,所以应使得报文长度尽量短,因此用IP;
BGP要在不同AS间发送信息,网络环境复杂,为了保证可靠传输,使用TCP。
(⚠️BGP只尽力找较好的路由,而非最佳的路由,所以不用像RIP那样周期性和邻站交换路由信息)

IGMP、移动IP和路由器

见书4.6-4.8网课截图和书上标注(包括习题标注),这一块不多,不费时总结了。

(包括习题在内也没总结,下面是两个复杂内容,别的东西看网课截图、书上内容标注、书上习题标注)

1,为什么因特网上组播比以太网的组播复杂很多:
因特网组播是靠路由器实现的,这些路由器必须增加一些能够识别组播的软件。以太网本身支持广播和组播,而因特网上当前路由器和许多物理网络都不支持广播和组播。
2,移动IP的一些说法:
基本工作过程可以分为:代理发现、注册、分组路由、注销;
结点使用移动IP进行通信时,归属代理和外部代理间要建立隧道;
移动IP的分组路由可以分为单播、广播和组播。
移动结点到达新的网络后,通过注册过程把自己新的可达信息通知归属代理(而不是外部代理);

⚠️一台主机移动到了另一个LAN中,如果一个分组达到了它原来所在的LAN中,那么分组会被转发给移动IP的本地代理。
此题容易错误认为分组被转发给外部代理。实际上,一个分组到达LAN是指它被转发给了与此LAN相连的一个路由器,这个路由器寻找目的主机时,本地代理响应之(然后才是本地代理把这个分组发给外部代理);

🌟IPv4

1,IPv4分组的格式必须会(需要回顾一下书P144-145)
几个分组注意事项:
以太网MTU(帧的数据部分最大值)为1500B,所以IP数据报的总长度一定不能超过这个(用分片来保证);
每个分片的长度为8B的整数倍,⚠️但注意是每一片的数据部分才是这样,并且要除了最后一片(片偏移只考虑片的数据部分);
数部长度是4B的整数倍;
数据报总长度是1B的整数倍;
首部的固定部分是20B;
MF是more fragment(后面还有分片),DF是don’t fragment(不要分片);

🌟五类网络:

  • A类0开头,网络号8位
    • 0.x.x.x表示本网络,所以后7位网络号全0不用;
    • 127.x.x.x不使用,因为127.0.0.0表示环路自检(Loopback Test)地址,所以后7位网络号全1不用;(举例:127.0.0.1是回送地址,以其为目的IP的会被回送到本主机)
  • B类10开头,网络号16位
    • 128.0这个网络号不指派,因为后14位网络号全0不使用;
  • C类110开头,网路号24位
    • 192.0.0这个网络号不可指派,因为后21位网络号全0不使用;
  • D类1110开头,多播地址
    • 背:224-239开头就是多播
  • E类1111开头,保留今后使用
    • 240-255

分类IP地址的弱点:IP地址空间利用率低;两级IP地址不够灵活(网络号+主机号);

其他注意:
0.0.0.0表示本网络上本主机;
255.255.255.255表示整个网络广播地址,由于路由器对广播域的隔离,所以是本网络的广播地址;
主机号全1也是本网络广播地址,称为直接广播地址

🌟三个私有IP网段:

  • 1个A类网段:10.0.0.0~10.255.255.25510开头全部
  • 16个B类网段:172.16.0.0~172.31.255.255172.16-172.31全部
  • 256个C类网段:192.168.0.0~192.168.255.255192.168全部

私有IP地址也称为可重用地址。

⚠️NAT工作在传输层(因为NAT转换表是WAN端IP+端口和LAN端IP+端口的映射,相当于看到了端口)。

🌟子网划分、子网掩码和CIDR
⚠️RFC 950规定,子网号不能全0或者全1,不过题目如果啥都没说,就默认无视这个规定,可以全0全1;
将网络前缀都相同的连续IP地址组成“CIDR地址块”,这种地址聚合也叫路由聚合或者构成超网;(路由表中若使用了路由聚合,不要忘了最长匹配原则)

🌟ARP(网络层)、DHCP(应用层,基于UDP)、ICMP(网络层)看书P151始理解,这里只说明注意事项:

  • IP分组在每个网络中都被路由器解封装和再封装,IP地址始终不变,但是MAC地址是不断改变的(点对点传输,始终是当前的始点和终点);
  • ICMP中的时间超过,TTL每经一个路由器就减一,时间超过用于Traceroute(跟踪一分组从远点到终点的路径);
  • ICMP只对第一个分片发送ICMP差错报告报文;
  • 具有组播地址的数据报不发送ICMP差错报告报文;(对具有特殊地址的也一样,比如127.0.0.0和0.0.0.0)
  • 只对第一个分片发送ICMP差错报告报文;
  • ICMP询问报文:回送请求和回答报文(PING就用这个)、时间戳请求和回答报文、掩码地址请求和回答报文、路由器询问和通告报文。
  • 上面一行的第一个用于测试目的站是否可达及其相关状态,第二个用于请某主机或路由器回答当前的日期和时间,用来进行时钟同步和测量时间。
  • PING工作在应用层,直接使用网络层的ICMP;Traceroute/Tracert工作在网络层
  • MAC地址转IP地址用的是RARP。

🌟路由器转发分组流程:
1,提取目的IP地址;
2,是否直接交付;
3,特定主机路由;
4,检测路由表中有无路径;
5,默认路由0.0.0.0;
6,丢弃,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给谁设定默认路由?给谁设定特定主机路由?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补充,如果到达互联网和某局域网的下一跳都相同,则只把去往互联网的设置为默认路由,去往那个局域网的不设置为某人路由)。
红笔部分务必记住。

习题小结

1,版本字段是指所用IP版本的字段,协议字段是指所用上层协议,比如TCP为6,UDP为17;
2,IP分组中检验字段所检查的范围仅检查分组首部;
3,IPv4分组太大会导致传输过程中被分片,分片的重组是在:目的主机;
4,IP分组规定的最大长度为65535B;
(总长度占16位,所以是 2 16 − 1 = 65535 2^{16}-1=65535 2161=65535;首部长度占4位,所以最大首部长度为 15 × 4 = 60 B 15\times4=60B 15×4=60B
5,DF=1时,若分组长度超过MTU,则丢弃该分组,并向源主机发送ICMP差错报告报文
⚠️ICMP只对第一片报告;而可知不允许分片;所以这就是“第一片”,要发送差错报告报文;
6,IP数据报头部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在整个传输过程中都不发生变化。
原因是:IP数据报首部中的地址肯定就是IP地址而不是MAC地址,IP地址全程不变;
7,把IP网络划分为子网的好处是减少广播域的大小;
8,如果问:已知主机号有5位,这五位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多少子网?
子网越多——子网号越长——主机号越短——主机号最少两位——子网号最多三位——答案是8;
9,路由器在转发IP数据报时,重新封装源硬件地址和目的硬件地址;
10,NAT表项由管理员手动添加,表中找不到对应的项则丢弃分组;
11,ARP请求是广播发送,ARP响应是单播发送;
12,主机发送IP数据报给主机B,途中经过了5个路由器,总共使用了6次ARP;
13,
ICMP报文加上IP数据报首部组成IP报文;
ICMP报文用于报告IP数据报发送错误;
ICMP报文本身出错将不再处理;
14,
IP缺乏差错控制机制;
IP缺乏主机和网络管理查询机制;
(IP缺这两种机制,碰巧ICMP都有这两种报文)。
15,路由器因为拥塞丢弃IP分组,此时路由器向源主机发送ICMP报文类型:源点抑制;
16,PING使用了回送请求和回答报文;
17,TCP/IP直接为ICMP提供服务的协议是IP;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不过ICMP比较特殊,它是IP层中的“天花板”;
18,⚠️网关(Gateway)
一个网络连接到另一个网络的“关口”,网关IP地址就是有路由功能的机器的IP地址,网络A的主机发现目的主机不再本网络中,则将数据报发送给它自己的网关;1主机可以有多个网关,找不到可用网关时,就发给默认网关
19,IP数据报中,标识占16位,每产生一个数据报就加一,同一数据报的分片使用同一标识;
和分片、组装有关的字段是:标识、标志、片偏移;
20,划分子网:增加了网络号占用位数,自然就减少了主机数量;提高了IP地址利用率(试想如果一个局域网的主机数量非常少,那么减少这个局域网主机号占用位数就能够减少“闲置"的IP数量);
⚠️子网之间的数据传输利用的是路由器,因此自然减少了广播域的大小。
21,🌟一个网段网络号为:192.168.5.0/27,子网掩码固定为255.255.255.224,最多可以划为几个子网?每个子网最多具有几个有效IP地址?
(8;30)
🌟分析:源网络使用27位表示网络号,5位表示主机号。(1)最多可以划分几个子网:子网尽可能多即主机号尽可能少,主机号最少应该有两位,因为如果只有1位,主机号全0和全1都不能用,这样的子网就没有主机了。主机号最少两位,则子网号最多三位,所以最多8个子网;(2)每个子网最多几个有效IP地址:这是主机号尽可能多的情况,显然,只有1个子网的情况下,即五位都用来当主机号,有效IP地址是最多的,为32-2=30个。
(本题给出的子网掩码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因为它规定的网络号位数是27,和划分之前的位数一样)
22,一台主机有两个IP地址,其中一个是192.168.11.25,问另一个是啥。这是道选择题。
思路:🌟同一个网络号下,一个合法IP只能给一台主机,否则会有冲突,若一主机有多IP,则这些IP应当属于不同的逻辑网。
选项中只有一项和这个已知IP的网络号不同,所以就选这项。
23,🌟IP分组可以被路径中的路由器分片,并在目的主机进行重组;
24,一道选择题给了四个IP,说其中一台主机因为IP分配不当而有通信故障。最后发现三个选项都属于同一子网,答案是子网不同的那个选项;
25,0.0.0.0只能作为源地址而不能作为目的地址;
26, NAT表项由管理员添加,如果表中找不到对应的则丢弃;
27,ARP请求是广播发送,ARP响应是单播发送;
28,IP缺乏差错控制机制、主机和网络管理查询机制,所以需要ICMP;
29,PING使用的是ICMP询问报文中的回送请求和回答报文;Traceroute使用的是ICMP差错报告报文中的时间超过报文;

IPv6

结合书4.4,这里总结必背内容:
1,快速处理/转发数据报;
2,支持QOS(Quality of Service);
3,即插即用,不需DHCP;
4,基本首部40B,将IPv4中首部的可选字段移出首部,变成扩展首部(不含于首部部分);
5,将IPv4中校验和字段删除(减少了每一跳处理时间);
6,只有在包的愿结点才能分片,传输路上路由器不能分片,路由器收到过大的则丢弃,向源返回ICMPv6差错报告报文;
7,首部长度必须是8B的整数倍(对比IPv4首部是4B的整数倍);
8,IPv6无广播地址,有单播、多播和任播;
9,任播目的站是一组计算机,但交付时只交付其中一台计算机,通常是距离最近的计算机;
10,一连串的0可用::代替,但一个IP地址中只能有一次这种表示,其他域(域就是两个冒号之间的部分)可以省略零,但必须有一个数字;
11,IPv4向IPv6过渡使用逐步演进的方法,同时用新安装的IPv6系统向后兼容;
12,IPv6向IPv4过度使用双协议栈和隧道技术,前者是指主机、路由器中装两种协议;后者是指整个IPv6数据报封装到IPv4数据报的数据部分
13,争议选择题选项(错误项居然不是它):
IPv6数据报不允许分片。
争议点:只是在传输路径上的路由器不能分片,在源结点可以分片,不过书上说了可以视为不能分片(做题时灵活变通)。
🌟由于传输过程中路由器不能对数据报分片,所以ICMPv6特别增加了分组过大差错报告报文,当路由器收到的分组因为太大而不能转发到链路上的时候,丢弃并向源结点发送一个分组过大差错报告报文。
14,IPv6地址为32个十六进制数,一共128位;

路由选择

1,RIP对于更新收敛得慢,OSPF对于更新收敛得快。收敛越快,越适应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
(所谓“路由收敛”就是指网络设备的路由表与网络拓扑结构保持一致);
2,RIP是应用层协议,使用UDP端口520;OSPF是网络层协议(考纲规定),直接使用IP数据报发送。
3,OSPF是向本AS的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但要注意如果AS又被划分为若干区域,则仅对所在区域的所有路由器发送);
4,RIP的路由器不知道全网的拓扑结构,OSPF的任何一个路由器都知道自己所在区域的拓扑结构;
5,将一个AS划分成多个更小的区域,这是OSPF的知识点。
6,区域边界路由器和主干区域内部的路由器都是主干路由器;
7,🌟直接封装RIP、OSPF、BGP的分别是UDP、IP、TCP,这样做的优点:

  • RIP处于UDP上层,路由器需频繁向邻居发送信息,如果使用TCP,频繁建立、拆除连接效率低;
  • OSPF位于网络层,要交换的信息量大,所以应当尽可能使报文长度短,因此直接使用IP;
  • BGP要在不同的自治系统之间交换信息,网络环境复杂,需要保证可靠的传输,所以选择TCP。

8,🌟为什么BGP不需要像RIP一样周期性地和邻站交换信息:

第一,因特网规模太大,使得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非常困难;
第二,对于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要寻找最佳路由是不现实的;
第三,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必须考虑其他方面的策略(而内部网关协议不用)。

基于以上三点,BGP只能力求找到一条能够到达目的网络的较好的路由,而不能寻找一条最佳的路由,因此BGP不需要像RIP那样周期性地和邻站交换路由信息。

IGMP

1,用多个单播仿真一个组播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带宽和更大的时延;
2,设计组播路由的时候,为了避免路由环路,可以通过生存时间(TTL)字段;
3,224~239打头的全部IP都是组播IP;
4,组播的三种路由算法: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选择、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建立在任何路由器协议之上(这种称为协议无关的组播(PIM));
5,两种组播:

  • 只在本局域网上进行的硬件组播;
  • 在因特网的范围内进行的组播,但这种组播在最后阶段,还是要把组播数据报放在局域网上用硬件组播交付给组播组的所有成员

(组播MAC地址(或称以太网硬件组播地址)就是硬件组播所用地址)

6,为什么因特网上组播比以太网上组播复杂很多:
以太网本身就支持广播和组播,而因特网上当前的路由器和许多物理网络都不支持广播和组播。
因特网组播靠路由器实现,这些路由器上必须增加能够识别组播的软件。

7,能够运行组播协议的路由器可以是单独的路由器,也可以是运行组播软件的普通路由器。

移动IP

1,移动IP的基本工作过程可分为代理发现、注册、分组路由与注销四个阶段;
2,结点在使用移动IP进行通信时,归属代理和外部代理之间需要建立一条隧道;
3,移动IP的分组路由可以分为单播、广播和多播;
4,一个错误说法:
移动结点到达新的网络后,通过注册过程把自己新的可达信息通知外部代理❌
错因:是通知归属代理(只不过是通过外部代理来通知归属代理)
5,一台主机移动到了另一个LAN中,如果一个分组到达了它原来所在的LAN,则分组会被转发给移动IP的本地代理。
⚠️一个分组到达一个LAN是指它被发送到这个LAN相连的一个路由器那里,而不是已经到了归属代理那里。
6,一个主机移动到了另一个网络(使用移动IP),那么它既不能直接接收分组,也不能直接发送分组。
(而是要通过转交地址间接发送和接收)

网络层设备

1,转发表由路由表所得。
转发表选端口(收到的数据报从哪个端口发送出去),路由表选下一跳。
2,一个局域网和远处的另一个局域网互联,则需要用到路由器和广域网技术
3,错误说法:
路由器只提供延迟最小的最佳路由❌(错因:虽然有将延迟作为参数的路由选择协议,但更多的是使用传输距离,比如跳数和链路cost);
4,路由器仅根据IP地址进行转发(添加物理地址封装成帧是确定转发端口之后的事情);
5,决定路由器转发表中的值的算法是路由选择算法;
6,路由器的构成:

  • 路由选择部分:路由选择处理机、路由选择协议、路由表;
  • 分组转发部分:交换结构、输出端口、输入端口。(转发表在交换结构里)。

7,IP路由器对收到的IP分组头进行差错校验,丢弃有差错的分组,但不确保传输的IP分组不丢失。
8,🌟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数据的过程,条件:主机H1所在网络和主机H2所在网络由路由器R1连接:

  • 主机H1先构造源IP地址为。。目的IP地址为。。的IP数据报,主机H1先将本网络的子网掩码和H2的IP地址逐位相与,如果所得结果不等于H1所在网络的网络地址,则H1和H2不在一个子网,无法直接交付,然后将数据报发送给数据链路层
  • 主机H1通过ARP获得R1的MAC地址,将其作为目的MAC地址,将H1的MAC地址作为源MAC地址跳入封装有IP数据报的帧,然后将该帧发送出去;
  • 路由器R1收到该帧后,去掉帧头和帧尾获得IP数据报,根据数据报中的目的IP地址查找路由表,然后会发现下一跳地址为直接相连。
  • R1通过ARP得到主机H2的MAC地址,将其作为目的MAC地址,将R1的MAC地址作为源MAC地址,将IP数据报封装成帧,将帧发送到H2所在的网络上。
  • H2收到该帧,去掉帧头和帧尾,得到H1发来的数据报。

拥塞控制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自行看书P136;

传输层

本部分主看网课截图和书上标注。总结仅供一些易忘内容背诵;

🌟TCP和UDP报文段格式一定要会(以及前面的IP、以太网帧、PPP帧格式都要会)。

🌟端口号

  • 熟知端口号:0~1023,最重要的应用程序,所有用户都知道;
  • 登记端口号:1024~49151,为没有熟知端口号的应用程序使用的;
  • 客户端使用:49152~65535,仅在客户进程运行时才动态选择。上面两个都是服务端用的端口号。

背一些端口号:
FTP21,TELNET23,SMTP25,DNS53,TFTP69,HTTP80,SNMP161。

套接字是IP+端口号;

🌟UDP重点内容
报文格式、UDP校验和、首部结构、伪首部结构。

🌟重点在于TCP

🌟TCP重点内容
报文格式、流量控制、拥塞控制

TCP、GBN、SR对比:
(下图来源https://blog.csdn.net/qq_37514135/article/details/8273365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传输层习题小结

1,OSI高三层是资源子网,第四层是传输层,低三层是通信子网;
(OSI中的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就是TCP/IP中的应用层)
2,⚠️TCP进行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UDP既不进行流量控制,也不进行拥塞控制;
3,UDP首部8B,TCP和IP固定首部都是20B;
🌟TCP首部长度最大60B,因为数据偏移字段占4位, ( 1111 ) 2 = 15 (1111)_2=15 (1111)2=15,而单位是4B,所以最大60B。
4,UDP仅在IP的基础上增加了复用、分用和差错检测功能;
(UDP数据报比IP数据报多提供了端口功能服务)
5,如果计算出来的UDP校验和刚好为全0,则在校验和字段填全1;
(因为校验和字段全0表示不使用校验和,这个比较特殊,单独记)
UDP校验和字段是可选的,如果源主机不想计算校验和,就在字段填全0)
6,客户服务机领域和远程调用,这两种都有请求较短的特点,使用UDP不仅编码简单,而且只需要很少的信息;
注意远程登录不适合使用UDP,因为照顾可靠性;
7,UDP协议实现分用时所依据的头部字段是目的端口号;
(目的端口号在终点交付报文时使用)
8,🌟
为什么要用UDP,直接用IP不就可以了么?
回答:

  • UDP分组交付具体进程,IP是交付某主机;
  • UDP对数据部分也检测,IP只检测首部是否正确;

使用TCP对实时语音数据的传输有没有问题:

  • 连接耗时,实时性差;

UDP传送数据文件有没有问题:

  • 不可靠、无重传机制;可能丢失数据(注意此时是应用程序保证可靠性);

9,🌟思考
应用程序用UDP,到了IP层将数据报再划分为4个片;第一次发送时后两个丢失,然后重传时前两个丢失;请问两次发送的4个片能否组装成一个数据报?

  • 不能,因为IP数据报标识字段相同的IP数据报片才能组装在一起,而两次发送的数据报标识字段不同。

10,TCP协议规定HTTP服务器进程的端口号为80;
11,TCP服务的特点是一对一全双工(如果说支持广播就错了);
12,TCP数据偏移字段占4位,最大四个1表示15,即首部最大长度是15个4B,
所以首部范围是20~60B;
13,TCP校验和伪首部中IP分组头的协议字段为6(UDP的为17);
14,TCP滑动窗口协议中,规定重传分组的数量最多可以是等于滑动窗口的大小;
15,⚠️TCP滑动窗口的值设置太大的后果:
由于传送的数据过多导致路由器变得拥挤,使得主机可能丢失分组;
⚠️不会导致产生过多的ACK,因为采用累积确认,ACK会变少(如果滑动窗口设置太小,才会导致ACK变多);
16,⚠️拥塞窗口是发送端根据网络拥塞情况确定的窗口值,而不是接收端确定的;
17,TCP三次握手中的前两次SYN为1,第二次开始ACK为1;
四次握手中第一次和第三次FIN为1;
18,TCP通信双方,有一方发送了带有FIN标志的数据段后,表示单方面释放连接,表示本方已经无数据发送,但可以接收对方的数据;
19,⚠️主机1的端口x和主机2的端口y建立一条TCP连接,如果希望再建立一条这两个端口之间的TCP连接,则建立失败,不影响之前建立连接的传输
理由是:一个连接用它们的套接字表示:(1,x)——(2,y),这就具有了唯一性,所以其后建立的连接会被阻止;
20,序号(序列号)字段包含在TCP首部中,而不包含在UDP首部中(TCP面向字节流,要按字节编号;UDP面向报文);
21,TCP和UDP的伪首部、IP数据报首部都有协议字段,17代表UDP,6代表TCP;
22,⚠️TCP是对字节编号,但是是对报文段进行确认;
如果收到确认号为100的确认报文段,说明末字节序号为99的报文段已经收到。
23,滑动窗口的作用是流量控制(TCP采用大小可变的滑动窗口进行流量控制);
24,参与TCP连接的两个进程,任何一个都能提出释放连接(所以不是只有客户端能提出释放连接);
25,TCP连接建立后,双方的应用进程进行全双工的字节流传输
26,如果TCP滑动窗口的值设置得过大,则会导致传送的数据过多而使路由器变得拥挤,主机可能丢失分组;
(但不会导致主机产生过多的ACK,因为设置太大,可以采用累积确认,反而ACK数量变少);
27,主机1的端口x和主机2的端口y之间已经建立了一条TCP连接,这时如果希望再建立一条TCP连接,则会:
⚠️建立失败,不影响先建立连接的传输;
(一条连接使用它们的套接字来表示:(1,x)——(2,y),其后建立的连接会被阻止)
28,所收到的报文段无差错,只是失序了,讨论以下两种解决方法的优劣:

  • 将失序的报文段丢弃:
    优点:不需要对报文段暂存,避免了对接收方缓冲区的占用;
    缺点:会引起被丢弃报文段的重复发送,增加对网络带宽的消耗;
  • 将失序报文段暂存接收缓存内:
    优点:可能避免发送方对没出错的报文段进行重传,减少对网络带宽的消耗;
    缺点:增加了接收方缓冲区的开销;

应用层

C/S和P2P

1,C/S模型中客户机不与其他客户机直接通信;
2,P2P每个主机可以提供/请求服务,任意结点之间都可以直接通信;
3,C/S中:
客户端必须提前直到服务器的地址,服务器不需要提前知道客户端的地址;
客户端主要实现如何显示信息和收集用户的输入,服务器主要实现数据的处理;
浏览器显示的内容来自服务器;
服务器专用于完成某些服务,客户机作为这些服务的使用者;
客户机通常位于前段,服务器通常位于后段;
客户机和服务器通过网络实现协同计算任务;
6,P2P中:
P2P是网络结点之间采取对等方式直接交换信息的工作模式;
P2P通信模式是指P2P网络中对等结点之间的直接通信能力;
P2P网络是指互联网并行建设的、由对等结点组成的覆盖网路(Overlay Network),是一种动态的逻辑网络(而不是物理网络);
P2P实现技术是指为实现对等结点之间直接通信(P2P显著特点)的功能所需要设计的协议、软件等;

DNS

Domain Name System

1,每个标号不超过63个字符,多标号组成的完整域名最长不超过255字符;
2,三种顶级域名(TLD,Top Level Domain):

  • 国家顶级域名(nTLD):.cn.us等;
  • 通用顶级域名(gTLD):.com.net.gov.org
  • 基础结构域名:只有一个:arpa,用于反向域名解析。

把这个结构记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域名和IP地址、MAC地址、主机都没有一一对应关系:
2IP映射1域名:一主机两网卡;
多主机映射1域名:负载均衡;
一主机映射多域名:虚拟主机;

同一域名在不同时间可能解析出不同的IP地址;
多个域名可以指向同一台主机IP地址;
IP子网中的主机可以由不同的域名服务器来维护其映射;

从内部IP地址到外部IP地址的翻译程序不含于DNS中,因为它是NAT;

⚠️域名解析的过程中,主机只需要知道本地域名服务器的IP就行了;
(本地域名服务器又叫主机配置的域名服务器

⚠️采用迭代方式访问www.abc.xyz.com的过程中,本地域名服务器发出的DNS查询请求的次数最多和最少是多少次:4和0.
易错点:注意权限域名服务器有两个:xyz.comabc.xyz.com,所以最多是4次而不是3次;

授权域名服务器可以将其管辖的主机名转换为主机的IP地址。
(每台主机都必须在授权域名服务器处登记)

⚠️FTP、SMTP、HTTP对可靠性要求都比较高,不能使用传输层无连接服务;
DNS可以使用无连接服务UDP,因为高效;

🌟重要辨析:
一台具有单个DNS名称的机器可以有多个IP地址吗

  • 可以,如果一个机器有两个以太网卡,则可同时连到两个不同的网络上,若是这样需要两个IP地址,⚠️这两个IP网络号不能相同,否则会发生冲突;

一台计算机可以有两个属于不同顶级域的DNS名字吗,举例说明

  • 可以,www.xiajibabiande.comwww.xiajibabiande.cn

DNS使用UDP而非TCP,如果一个DNS分组丢失,没有自动恢复,会不会引起问题

  • 不会,进程进行DNS请求时,会启动一个计时器,超时未回复则再进行DNS请求。

为什么要引入域名的概念

  • 因为IP地址像琐碎概念一样很tm难记

举例说明域名转换的过程

  • 主机向本地域名服务器查;若查不到,则由本地域名服务器向根域名服务器查,得到顶级域名服务器地址;本地域名服务器再向顶级域名服务器查,得到相应授权域名服务器地址;本地域名服务器再向授权域名服务器查,一定能查到,将结果返回客户机(注意这个是迭代查法)

高速缓存的作用

  • 当一个DNS服务器收到DNS查询结果的时候,它能将该DNS信息缓存在高速缓存中。当另一个相同的域名查询到达该DNS服务器时,该服务器就能够直接提供所要求的IP地址,而不需要再向其他DNS服务器询问。DNS服务器将在一段时间后丢弃高速缓存中的内容;

FTP

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有两个TCP连接,一个是控制连接,一个是数据连接;
控制连接使用端口号21,数据连接使用端口号20.
⚠️上述端口号是指服务器端用这个端口号,客户端则用自由分配的端口号(49152-65535)

因为使用了一个单独的控制连接,所以称FTP的控制信息是带外(Out-of-band)传送的;

简单文件传送协议TFTP:易于实现、面向小文件、适用于UDP(和FTP适用于TCP区分开);

⚠️对于匿名FTP服务器,这类服务器面向公众提供文件拷贝服务,不要求用户事先登记注册,也不用取得FTP服务器的授权,用户使用特殊的用户名“anonymous”进行登陆服务,就可以访问远程主机上的公开文件;

FTP服务器有一个主进程和若干从属进程,控制进程和数据传送进程给都是从属进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FTP修改服务器上文件的方式:服务器将文件传送给主机,主机修改好后传回修改后的文件副本;
对比网络文件系统(NFS)允许进程打开一个远程文件,并在该文件某个特定位置开始读写数据,这样就可以使用户复制一个大文件中的很小的片段,而不用复制整个大文件;

FTP两种传输模式:

  • 文本模式:ASCII模式,以文本序列传输数据;
  • 二进制模式:Binary模式,以二进制序列传输数据。

🌟习题问题小结
FTP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允许客户指明文件的类型和格式;
用于控制连接的TCP连接在客户端使用的端口号是自动分配的(在服务端才是21);
控制连接先于数据连接被建立,晚于数据连接被释放;
FTP用户用LIST命令后去服务器的文件列表,服务器应该通过20端口来传输文件列表(文件列表通过数据端口传送);
⚠️FTP不适合两个计算机之间共享读写文件;
从FTP服务器下载文件时,FTP服务器上对数据进行封装的5个转换步骤为数据、数据段(运输层)、数据报(网络层)、数据帧、比特;
匿名FTP访问通常使用anonymous作为用户名。

电子邮件

SMTP、POP3、IMAP

  • 4
    点赞
  • 2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