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模式——Strategy (政策模式——Policy)的意图:
定义一系列的算法,把它们一个个封装起来,并且使他们可以相互替换。
动机:
有许多算法可以对一个正文流进行分析,将这些算法硬编码进它们的类中是不可取的,其原因如下:
1.需要换行功能的客户程序如果直接包含换行算法的话就会变得复杂,这使得客户程序庞大而且难以维护,尤其是需要支持多种换行算法的时间问题会更加严重。
2.不同的时候需要不同的算法,我们不想支持我们并不使用的换行算法。
3.当换行功能是客户程序的一个难以分割的成分时,增加新的换行算法或者改变现有的算法会非常困难。
为此我们可以定义一些类来封装不同的换行算法,从而避免这些问题。一个以这些方法封装的算法称为一个策略(strategy)。
策略模式的参与者:
1.Strategy(策略)
——定义的所有支持的算法的公共接口。Context使用这个接口来调用某个ConcreteStrategy定义的算法。
2.ConcreteStrategy(具体策略)
——以Strategy接口实现某具体算法。
3.Context(上下文)
——用一个ConcreteStrategy对象来配置。
——维护一个队Strategy对象的引用。
——可以定义一个接口来让Strategy访问它的数据。
适用性:
当存在以下情况的时候应当使用Strategy模式
1.许多相关类仅仅是行为有异。“策略”提供了一种用多个行为中一个行为来配置一个类的方法。
2.需要使用一个算法的不同变体。例如,你可能定义一些反映不同空间/时间的权衡的算法,当这些变体实现为一个算法的层次时,可以使用策略模式。
3.算法的使用客户不应该知道数据,可以使用策略模式以避免暴露复杂、与算法相关的数据结构。
4.一个类定义了多种行为,并且这些行为在这个类中以多个条件语句形式出现。将相关的条件分支移入它们各自的Strategy类中以替换这些条件语句。
OK现在来看看具体的代码:
class Context {
private Strategy strategy;
public Context(Strategy strategy){
this.strategy = strategy;
}
public void contextInterface(){
strategy.strategyInterface();
}
}
interface Strategy {
public void strategyInterface();
}
class ConcreteStrategyA implements Strategy{
@Override
public void strategyInterface() {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strategyA");
}
}
class ConcreteStrategyB implements Strategy{
@Override
public void strategyInterface() {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strategyB");
}
}
class ConcreteStrategyC implements Strategy{
@Override
public void strategyInterface() {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strategyC");
}
}
public class StrategyMetho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ntext context=new Context(new ConcreteStrategyC());
context.contextInterface();
}
}